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CD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和cage椎体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进行随访,分析。方法:对40例腰椎滑脱症行后路椎管减压,应用CD椎弓根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椎体间融合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随访时间8~48个月,平均28个月,临床优良率为87.2%,8-14个月复查X片其中有37例椎体间骨性融合,融合率92.5%,2例发生融合器下沉(5%),1例融合器移位(2.5%)。结论:CD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有效地撑开、提拉滑脱椎体,复位满意,固定力强,并为彻底行椎管减压提供有效空间,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有效地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GSS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Cage)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GSS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和横突间植骨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患者都获得了椎体间完全融合。按照Nakai标准,优良率92.9%。结论GSS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优良,为临床治疗腰椎滑脱症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间及椎体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对 2 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 ,采用全椎板减压或椎板切开后移悬吊减压 ,RF- II或 MIMAMI脊柱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 ,椎间植骨融合或椎体间融合器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 6~ 68个月 ,平均 2 4个月 ,所有患者均获得了椎体间骨性融合 ,临床疗效优良率 92 .8% ,有效率 1 0 0 % ,骨融合率 1 0 0 %。结论 :腰椎滑脱症治疗中彻底减压、植骨融合、坚强内固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椎椎间融合器 (Interbodycage)在各种导致腰椎失稳疾病的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并进行相关生物力学分析。方法 :后路运用BagbyandKuslich融合器 (BAK cage)、螺纹融合装置 (ThreadedFusonCage ,TFC)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8例 ,腰椎管狭窄症 37例 ,腰椎滑脱 2 3例 ,创伤性滑脱 19例 ,其中 36例与椎弓根装置联合应用 ;前路运用块状cage、BAK cage、TFC治疗机械性腰痛 13例 ,其中 4例系再次手术 ;前路运用新型Mesh cage进行椎体肿瘤减压术后脊柱重建 8例 ,椎体爆裂性骨折 2例 ,骨质疏松症并椎体压缩骨折 1例。结果 :6 3例平均随访 2 1个月 ,后路应用BAK cage和TFC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优良率为 91 2 % ,滑脱复位率为 89% ,创伤性错位 10 0 %复位 ;前路应用椎间融合器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优良率为 94 6 % ,半年时X线评价骨融合率达 95 %。三个月的初步观察显示 ,钛网椎间融合器在椎体切除后的重建中起重要作用 ,患者术前的症状缓解 ,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结论 :不论在腰椎退行性疾病、创伤性疾病、骨质疏松并发的椎体塌陷 ,还是在椎体肿瘤根治术后重建等需要行腰椎椎间界面融合的病例中 ,腰椎椎间融合器的应用由于其具有撑开 压缩功能和载荷均分能力等优良的生物力学特征 ,不但能使失稳脊柱  相似文献   

5.
周立英 《中外医疗》2014,(26):96-97
目的探析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器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44例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展开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椎弓根螺钉进行治疗,观察组联合椎弓根螺钉以及椎间植骨融合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固定椎间隙高度与近心端第二椎间隙高度比值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椎间隙高度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器治疗方法的融合率较高,操作方便,具有较好的减压效果,有效缓解了患者椎体的受压情况,椎间融合率高、复位效果满意,强化患者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效果,具有较大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位固定(RF)椎弓钉棒系统联合螺纹状椎间融合器(TFC)内外植骨治疗腰椎体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沧州和平医院120例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随机选以其中80例为观察组,行RF椎弓根钉棒系统+TFC内外植骨法治疗;另外40例为对照组,行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自体髂骨植入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总有效率和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植骨融合良好,无腰椎椎体滑脱加重或复发病例,只出现1例(1.25%)内固定松动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RF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TFC内外植骨治疗腰椎体滑脱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伤椎复位后的稳定性.减少滑脱加重或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RF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 1998年 9月至 2 0 0 3年 10月 2 8例腰椎滑脱症经彻底减压、RF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项目包括 :复位程度、椎间融合情况、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2 8例腰椎中、重度滑脱症患者经治疗后优良率达 91.4 %。结论对于中、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彻底减压、RF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 ,能达到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长虹  钱增杰  许昌彬  陈庚  闫强 《海南医学》2009,20(12):115-116
目的探讨采用GSS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方法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的疗效。方法采用GSS内固定加自体髂骨块椎体间植骨融合方法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患者34例,随访观察患者的椎体融合时间、融合率及症状缓解程度,并结合文献对比和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1-3年随访,优良率为94.1%。结论采用自体髂骨单纯作椎体间植骨在融合时间、融合率及症状缓解程度方面与椎间融合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进手术方法和手术技巧可以有效避免融合高度的丢失并保证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复位联合椎间自体骨植骨融合器椎体间融合并横突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腰椎滑脱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将滑脱椎体提拉复位,椎管减压,椎间自体骨植骨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横突间自体骨植骨的手术治疗方法评定,术中常规C型臂X线机监控下置钉和植入椎间融合器。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优2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复位,椎间融合并自体骨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复位融合率高,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中椎间融合器的放置位置。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随访资料完整的MISTLIF患者,测量椎间融合的矢状面位置α、冠状面位置β、手术节段椎间隙前沿和后沿高度、左右侧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记录椎间植骨融合和终板下沉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4.3岁,L_(3/4)节段患者17例,L_(4/5)节段患者45例,L_5/S_1节段患者17例,平均随访时间11.8个月。融合器矢状面位置(α)为(47.8±9.3)%,冠状面位置(β)为(-1.5±6.1)%,患者术后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显著增加(P<0.05)。椎间隙后沿高度、椎间孔高度与α显著相关,LL与α不相关。椎间植骨融合率78.5%,终板下沉(≥2 mm)发生率50.6%,上位椎体下终板下沉(3.6±1.1) mm,下位椎体上终板下沉(4.4±1.6) mm。椎间植骨融合和终板下沉与α不相关。结论 融合器矢状面放置位置与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相关,融合器在矢状面的位置越靠后,越有利于恢复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融合器放置位置对腰椎生理曲度、椎间植骨融合和终板下沉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后路椎体间或横突间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a Y  Guo L  Cai X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0):1253-1255
目的 观察椎体间或横突间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手术疗效。方法 经椎间盘造影检查,有32例患者被确诊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其中17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cage植骨,15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RF内固定。术后随访2-4年,观察患者腰痛改善和腰推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1年患者腰痛较术前平均改善者在椎间融合组为87%,横突融合组为76%。术后2年腰痛较术前平均改善者在椎间融合组为89%,横突融合组为81%。术后1年腰椎融合率在椎间融合组为88%,横突融合组均为87%。术后2年腰椎融合率在椎间盘融合组为92%,横突融合组均为90%。结论 后路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术后近中期腰痛改善率优于经椎弓根固定横突间融合术。椎间融合治疗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腰椎椎间融合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cage)在各种导致腰椎失稳疾病的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进行相关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后路运用Bagby and Kuslich融合器(BAK-cage)、螺纹融合装置(Threaded Fuson Cage,TFC)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例,腰椎管狭窄症37例,腰椎滑脱23例,创伤性滑脱19例,其中36例与椎弓根装置联合应用;前路运用块状cage、BAK-cage、TFC治疗机械性腰痛13例,其中4例系再次手术;前路运用新型Mesh-cage进行椎体肿瘤减压术后脊柱重建8例,椎体爆裂性骨折2例,骨质疏松症并椎体压缩骨折1例。结果:63例平均随访21个月,后路应用BAK-cage和TFC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优良率为91.2%,滑脱复位率为89%,创伤生错位100%复位;前路应用椎间融合器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优良率为94.6%,半年时X线评价骨融合率达95%。三个月的初步观察显示,钛网椎间融合器在椎体切除后的重建中起重要作用,患者术前的症状缓解,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结论:不论在腰椎退行性疾病、创伤生疾病、骨质疏松并发的椎体塌陷,还是在椎体肿瘤根治术后 超额封闭地腰椎椎间界面融合的病例中,腰椎椎间融合器的应用由于其具有撑开-压缩功能和载荷均分能力等优良的生物力学特性,不但能使失稳脊柱节段获得有效的即时稳定性和可靠的骨融合效果。还能较好地恢复椎间高度和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从而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单枚cage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枚cage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单枚cage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27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失稳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板减压术后腰椎失稳3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5例,Ⅰ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症5例,Ⅱ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症4例.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92.6%,植骨融合率占100%,短时神经功能障碍1例.结论 单枚cage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失稳的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单、双枚方柱型椎间融合器(Cage)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一枚方柱形Cage在PLIF手术治疗ISS的可行性。方法:48例ISS患者施行PLIF手术,均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与内固定,实施单枚Cage椎体间植骨28例,双枚Cage椎体间植骨20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患者症状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判断植骨融合时间及融合率。结果:单枚Cage植入组较双枚Cage植入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治疗费用低,两组症状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融合率二组病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融合率均为100%。结论:单枚方柱型Cage行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行PLIF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花费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Wang HM  Liu HY  Wang B  Zhang J  Miao KN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48-1751
目的探索椎间融合器在腰椎后路再手术中应用的适应证及技术要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腰椎后路再手术,手术顺序为腰椎椎管减压、硬膜及神经根粘连松解、椎间盘髓核摘除、后路椎间融合器植入、经椎弓根内固定、腰椎横突间植骨术。定期随访,按Macnab法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效果。腰椎椎间融合效果按照Brantigan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涉及的23个椎间隙(L3-4 5例,L4-5 8例,L5-S14例)内植入27枚融合器,所有患者术后2周下地行走,出院时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5例术中硬膜破裂,缝合后未发生脑脊液漏。Macnab法疗效评定标准,88.2%的患者术前下肢的神经症状明显缓解,运动能力明显改善,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并评价手术效果,平均随访18个月(12~43个月)。Brantigan评定标准评价未见内固定失败迹象,术后半年腰椎融合成功,手术疗效始终稳定。结论后路腰椎再手术中使用椎间融合器既解决了神经卡压的问题,消除了椎间盘源性的疼痛,恢复腰椎的生理曲度及对线,同时又完成了腰椎的内固定以及前柱的融合,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D打印椎间融合器应用于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优势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脊柱外科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73例,分为3D打印钛合金椎间融合器(3D cage)组(n=37)和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PEEK cage)组(n=36)。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腰椎功能及术后改善程度,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BMD)、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同种异体骨植入量、术后引流量、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腰椎前凸角(LL)、椎间隙高度(DH)、LL丢失值、DH丢失值及椎间融合情况等数据。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 cage组同种异体骨植入量少于PEEK 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LL和DH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对应用RF-II装置加BAK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35例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效果满意,滑脱复位率100%,椎间融合率100%,无滑脱丢失。87.2%疗效优良。结论:应用RF-II装置加BAK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自体骨环形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46例患者依植骨方式的不同分为椎间融合器融合组(A组,26例)与环形植骨融合组(B组,20例),比较两组术后的椎间隙高度、滑脱复位率、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的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易0.05)。临床优良率采用Nakai评分标准:A组优16例,良7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达88.5%;B组优14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达9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明显增加,但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都有不同程度丢失。A组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和自体骨环形植骨融合分别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短期内都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两者临床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B组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对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滑脱椎体融合率及相对椎间隙高度等进行随访,并统计分析。结果随访18~34个月,两组间术后滑脱椎体融合率及相对椎间隙高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一定程度上都能缓解症状,临床疗效相当,椎管狭窄患者行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比椎间单纯植骨术具有更优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