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信号途径诱导的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的影响,验证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2006-06/2007-06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进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10例健康供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d)进行动员,在动员前1天和动员后第5天取供者外周静脉血,用miniMACS磁珠分选系统分离纯化CD4~ T淋巴细胞.分别用CD3单克隆抗体OKT3 细胞间黏附分子1、佛波酯 离子霉素刺激活化CD4~ T淋巴细胞.用双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后CD4~ T淋巴细胞激活后活化标记CD69,CD25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动员前后OKT3 细胞间粘黏附分子1、佛波酯 离子霉素刺激CD4~ 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结果:①纯化后CD4~ T淋巴细胞纯度均在90%以上。②动员后OKT3 细胞间黏附分子1组、佛波酯 离子霉素组CD4~ T淋巴细胞活化标记CD69和CD25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动员前(P<0 01)。③动员后OKT3 细胞间黏附分子1组、佛波酯 离子霉素组CD4~ T淋巴细胞增殖率均明显低于动员前(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可能抑制了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协同刺激信号,从而使CD4~ 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2.
T淋巴细胞黏附和极化过程的完成需要依赖细胞表面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其配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结合。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健康人外周血CD4^+T细胞的黏附和极化的影响。采集12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使用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CD4^+T细胞,加入rhG-CSF体外培养24 h,检测CD4^+T细胞接受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和ICAM-1信号刺激后细胞的黏附和极化的能力。结果显示,实验组(体外rh G-CSF作用后的健康志愿者)CD4^+T细胞的黏附比例为(61.9±5.9)%,对照组(健康志愿者)为(68.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体外rh G-CSF作用后的健康志愿者)CD4^+T细胞的极化比例为(24.3±4.3)%,对照组(健康志愿者)为(47.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rh G-CSF能抑制健康者外周血CD4^+T细胞黏附和极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CD4+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XCR4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所介导功能和相关信号机制的影响.方法在rhG-CSF动员前和动员后第5天抽取供者外周血,用三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LFA-1和CXCR4的表达率,并应用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纯化CD4+T淋巴细胞,检测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迁移能力和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黏附能力.结果rhG-CSF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的LFA-1(CD11a)和CXCR4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员前后CD4+T细胞LFA-1表达率均为100%;动员前CD4+T淋巴细胞CXCR4表达率为(84.58±20.31)%,动员后为(81.23±22.46)%.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向SDF-1α的4 h迁移率分别为(28.5±10.3)%和(31.2±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在CD3单抗作用下对ICAM-1的黏附率分别为(85.59±14.21)%和(61.45±15.07)%,动员前显著高于动员后(P<0.05).结论rhG-CSF动员不影响CD4+T淋巴细胞LFA-1和CXCR4的表达,但影响CD4+T淋巴细胞通过LFA-1对ICAM-1的黏附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主要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骨髓采集物记忆T细胞上黏附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稳态骨髓(SS—BM)和rhG—CSF预激的骨髓(G—BM)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其记忆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9d、CD54、CD62L和CD11a的表达。结果显示:rhG—CSF应用后骨髓采集物中CD4^+、CD8^+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明显降低(P〈0.001),记忆T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CD49d在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但在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的变化;CD54在CD4^+及其记忆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而在CD8^+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CD62L在CD4^+、CD8^+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CD11a在CD4^+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而在CD8^+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结论:rhG—CSF部分下调骨髓中CD4^+、CD8^+以及相应的记忆T细胞上黏附分子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K562细胞表达外源性蛋白4-1BBL/RANTES后,对T细胞、NK细胞有无活化作用,为进一步构建人工抗原提呈细胞提供前提。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分别将4-IBBL和RANTES基因插入双表达载体pVITRO-2,命名为pV4-1BBL-RANTES。经测序鉴定后,利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及潮霉素筛选,获得稳定双表达4-1BBL、RANTES分子的K562细胞(K562/4—1BBL/RANTES)。经流式细胞仪(FACS)分选后,K562/4—1BBL/RANTES细胞用丝裂霉素C处理,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孵育24,FACS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CD69的表达;对NK细胞同时检测了活化性受体NKG2D的表达情况。结果受K562/4-1BBL/RANTES细胞刺激后,CD3^+T细胞、CD4^+T细胞、γδT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性受体CD69的表达与未受刺激前相比,均有明显上调;但与单纯K562细胞刺激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另外,CD8^+T细胞CD69的表达及NK细胞NKG2D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将4-1BBL和RANTES共表达于K562细胞,不具备活化淋巴细胞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供乾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PBMNCs)越来越多地用于异基因移植中。与骨髓移植相比,虽然输入10倍以上的成熟T淋巴细胞,但是急性移植物抗宿生病(aGVH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未明显增加。临床数据和实验结果表明,G-PBMNCs具有特殊的免疫学特点:G-CSF作用后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反应能力下降,分泌Th2、Tc2细胞因子增加,杀伤能力下降以及CD4^-CD8^-TCRαβ^+细胞数目增加。这些功能的改变均与aGVHD的下降有关,其原因与单核细胞的抑制作用,树突状细胞诱导向Th2转化以及G-CSF直接诱导向Th2细胞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对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对20例供者G—CSF动员前后的外周血样品,加入佛波醇酯、伊能霉素、莫能霉素体外刺激培养4小时,以3色荧光标记法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Ⅰ(分泌INF-γ、INF-α)、Ⅱ型(分泌IL-4、IL-5和IL-10)细胞比例。结果表明:G—CSF动员前外周血CD3^+IFN-γ^+、CD4^+IFN-γ^+和CD8^+IFN-γ^+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2%(0%~45.9%)、1.3%(0%~23.8%)和1.5%(0%~22.2%),G—CSF动员后前述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分别为19.2%(0%~53.9%)、9.5%(0%~49.5%)和7.5%(0%~38.1%)。动员前CD3^+IL-2^+、CD4^+IL-2^+、CD8^+IL-2^+T细胞比例分别为1.5%(0%~31%)、0.8%(0%~30.0%)和0%(0%~5.3%),动员后比例亦明显升高,分别为25.7%(0%~51%)、19.8%(0%~39.7%)、4.6%(0%~20.9%)。T细胞各亚群的IL-4阳性细胞比例在动员后升高不明显。移植早期aGVHD发生组供者的Tcl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无aGVHD组。动员后高Tc2比例组,其受者中、重度aGVH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Tc2比例组(分别为20.0%和77.8%)。结论:G—CSF动员使供者外周血的Ⅰ型T细胞比例增加,动员后高Tcl细胞比例与移植早期aGVHD发生相关.Tc2比例与中重度aGVHD发生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T淋巴细胞极化和迁移的过程需要依赖细胞表面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其配体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结合。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极化和迁移的影响。采集10例allo-HSCT供者于rhG-CSF动员后第5天和1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使用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CD4+T细胞,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D4+T细胞接受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理(SDF-1d)和ICAM-1信号刺激后细胞的极化和迁移能力。结果显示,rhG-CSF动员后供者CD4+T细胞的极化比例为(32.424-4.91)%,健康人志愿者为(56.55±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G-CSF动员后供者CD4+T细胞的迁移速率为(7.06±1.44μm/min),健康志愿者CD4+T细胞的迁移速率为(9.05±1.91μ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G-CSF动员能明显抑制供者CD4+T细胞的极化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作为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与CD34^ 细胞动员效果的关系。对26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在G—CSF动员前后收集外周血标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动员前后CD3^ 、CD3^ CD4^ 、CD3^ CD8^ 、CD3^ CD4^ CD8^ 及CD3^ CD4^-CD8细胞绝对数量的变化并与外周血CD34^ 细胞的动员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GCSF动员后外周血CD3^ 、CD3^ CD4^ 、CD3^ CD4^ CD8^ 及CD3^ CD4^-CD8细胞的绝对数量分别增加2.23,2.62,2.99及10.96倍,而CD3^ CD4^ CD8^ 细胞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243)。各亚群细胞的变化与CD34^ 细胞动员效果比较,仅CD3^ CD4 CD8细胞的变化与CD34^ 细胞动员效果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96,P=0.000。结论:G—CSF将造血干细胞由骨髓动员到外周血的同时,使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绝对数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各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 CD8^-细胞的增加与CD34^ 细胞的动员效果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T淋巴细胞在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大部分肿瘤患者往往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本研究通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T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特性的研究,以了解AML患者在不同状态下T淋巴细胞的功能。18例不同状态下初诊AML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在莫能霉素存在的情况下,体外经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刺激后,分别进行CD4-FITC、CD8-FITC荧光单克隆抗体染色和IFNγ-PE、IL4-PE荧光单克隆体胞内染色,最后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初诊AML患者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胞内IFNγ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和CD8^+T细胞胞内IL-4分泌水平与成人外周血细胞无显著差异。处于临床缓解状态的AML患者,CD8^+T淋巴细胞刺激后胞内产生IFNγ的量明显高于初诊AML患者(P〈0、05).但与健康成人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的AML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刺激后胞内产生IFNγ量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及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CD8^+T淋巴细胞(P〈0、05).而IL-4的量明显高于健康成人和初诊AML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p〈0.05)。结论:处于不同状态下的AML患者T细胞亚群分泌的细胞因子发生了改变,与之相应的是,初次诊断的AML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刺激后Th1/Tcl细胞反应低下,Th2/Tc2细胞反应与健康成人T淋巴细胞无差异;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T细胞Thl反应虽然仍低下,但Tcl反应明显增强,与健康成人无差异;复发的AML患者CD4^+和CD8^+T细胞Th2/Tc2样反应较Thl/Tcl样反应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1.
CD4+ T细胞主要通过其表面的S1P1受体与外界的第一信使1磷酸鞘氨醇(S1P)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外周血CD4+ T细胞S1P1表达的影响。17例allo-HSCT供者于rhG-CSF动员前及动员后第4天采集外周血,使用磁珠分选法纯化CD4+ T细胞,提取微量RNA,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S1P1的表达。结果显示,rhG-CSF动员前后CD4+ T细胞均表达S1P1,且动员后S1P1在CD4+ T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动员前。结论:rhG-CSF动员使allo-HSCT供者外周血CD4+ T细胞S1P1的表达明显下调。  相似文献   

12.
间充质干细胞对活化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活化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allo—HSCT相关GVHD防治中的作用。用终浓度为10μg/ml的PHA于不同时间作用T淋巴细胞,以^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增殖功能;以不同数量的MSC分别与活化T淋巴细胞作用,根据MSC数量不同实验分为A组(对照组,不加MSC)、B组(MSC2×10^4)、C组(MSC4×10^4)、D组(MSC8×10^4),用^3H—TdR掺入法检测作用前后T细胞功能,FCM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结果显示,在终浓度为10μg/ml PHA作用下,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48小时达高峰。FCM检测MSC细胞表型表明:CD44、CD105、CD29、FIK1表达阳性,不表达CD33、CD34、CD45、HLA—DR。随着MSC数量增加,与共培养前相比,T细胞的SI值逐渐降低(P〈0.05),但C组和D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在低数量MSC作用下,CD3^+CD4^+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CD4^+CD25^+、CD4^+CD152^+高于对照组(P〈0.05);C组和D组与对照组相比,CD3^+CD4^+表达明显降低(P〈0.01),CD3^+CD8^+、CD4^+CD25^+、CD4^+CD152^+明显增高(P〈0.01)。结论:丝裂原PHA可以使T细胞活化;骨髓MSC在体外可以使活化T细胞功能和细胞免疫表型发生改变,下调CD3^+CD4^+的表达,上调CD3^+CD8^+、CD4^+CD25^+、CD4^+CD15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对扩增后脐血CD34^+细胞归巢相关功能的影响,将纯化的脐血CD34^+细胞接种入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FST(FL+SCF+TPO)、FST+SDF—1、FST+PF4或FST+SDF—1+PF4,分别于培养第7、10、14天检测CD34^+细胞扩增倍数、集落形成能力、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总黏附性、趋化功能。结果表明:①加入SDF—1的实验组CD34^+细胞及造血祖细胞集落扩增倍数高于对照组;②加入SDF—1明显上调扩增的CD34^+细胞CD49e的表达,加入PF4明显上调扩增的CD34^+细胞CD49e、CD54的表达,在扩增体系中加入SDF—1或PF4均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的总黏附性;③在扩增体系中加入SDF—1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的自发迁移率,但导致CXCR-4的表达和SDF—1诱导迁移率降低;而PF4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的CXCR-4的表达和SDF—1诱导迁移率;在扩增体系中同时加入SDF—1和PF4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自发迁移率和SDF—1诱导迁移率。结论:体外扩增体系中加入SDF—1和PF4能够上调部分归巢相关黏附分子的表达,保持扩增的CD34^+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有利于降低体外扩增对造血干/祖细胞(HSPC)归巢相关功能的不利影响,维持扩增的HSPC的归巢潜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是当前健康志愿供者采用的主要方法.据国内外文献报告: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已发生少数严重不良反应,这引起了国人对中国非血缘健康供者安全的忧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动员剂对健康志愿供者有何影响?是否安全?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正常供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1/2008-12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动员剂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赠者16例,观察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CD3、CD19、CD3+4、CD3+8细胞比值在动员前后变化,并随访所有供者.结果与结论:10例供者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过程中无任何不适,有3例出现低热,头痛、肌肉及骨骼疼痛、腰痛等,3例供者出现发热,其严重程度均在Ⅰ级,但无需终止动员.白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数量较动员前升高,停止动员后3 d全部供者的白细胞恢复至动员前水平.血红蛋白、血小板、CD3、CD19、CD3+4、CD3+8细胞比值在动员前、动员后72,96 h无明显变化.提示健康供者可耐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动员和采集过程;且对T细胞亚群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ICOS—Ig融合蛋白阻断ICOS—B7h信号通路对异基因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作用和机制。建立稳定高表达ICOS—Ig的CHO细胞株.培养制备纯化的ICOS—Ig融合蛋白;以C57BL/6小鼠脾脏来源的CD4^+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BABL/C骨髓源成熟树突状细胞为刺激细胞,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的ICOS—Ig干预,以相同浓度的人Ig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获得的目标蛋白的分子量为54kD,内毒素含量〈10EU/ml。ICOS—Ig在≥10μg/ml时可显著减少DC刺激引起的异基因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效应(P〈0.01)。ICOS—Ig不影响T淋巴细胞的活化,ICOS—Ig浓度与CD4^+T淋巴细胞的凋亡成正相关。单纯刺激组、ICOS—Ig10μg/ml和20μg/ml干预组的CD4^+An—nexin V^+P1^-细胞群的频率分别为15.1%、26.4%和33.6%。ICOS—Ig作用后,Th1细胞因子TNFα分泌降低,Th2细胞因子IL4分泌增加。结论:ICOS—Ig融合蛋白阻断ICOS通路可明显减弱异基因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并改变Th细胞的极化,对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无影响,但可促进活化的T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人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健康人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调整细胞浓度后接种于细胞培养板并加入重组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rhHMGB1)进行刺激。以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Ⅱ酶反应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数量和细胞活性,观察HMGB1对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CD3^+淋巴细胞CD4表达。细胞中自细胞介素-2(IL-2)、IL-2α受体(IL-2Rα)基因表达水平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结果①500~1000μg/L rhHMGB1作用48h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抑制,低于这一剂量对其增殖活性影响不显著。②不同rhHMGB刺激时间和作用剂量对CD4^+T淋巴细胞未造成明显改变,但rhHMGB1能时间-剂量依赖性增加Th2亚群比例,并因此降低Th1/Th2比值,刺激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出现Th1优势向Th2优势偏移。③经植物血凝素激活后12hT淋巴细胞IL-2和IL-2Ra基因表达达到峰值;rhHMGB1与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12h后,10~100μg/L剂量可明显上调IL-2和IL-2Ra基因表达;而较高剂量rhHMGB1(100~1000μg/L)刺激持续48h上述效应衰竭,并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HMGB1对T淋巴细胞包括增殖、分化和细胞因子分泌等免疫功能具有直接调节效应。剂量蓄积和持续刺激可诱导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从促炎优势向抗炎优势转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髓磷脂蛋白活化的淋巴细胞对神经元的直接攻击作用并进一步鉴别攻击神经元的淋巴细胞类型。 方法:实验于2006—02/0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形态学实验室完成。将髓磷脂蛋白肽段活化的反应性淋巴细胞与人脑神经元混和培养,用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淋巴细胞对神经元的攻击作用,并确定对神经元起攻击作用的淋巴细胞的亚型。 结果:由髓磷脂蛋白活化的淋巴细胞对神经元有明显的黏附和攻击作用,可使神经元的细胞膜和髓鞘产生损伤,导致神经元变性。CD4^+细胞,CD8^+T细胞和NK等细胞共同参与了对神经元及髓鞘的损伤过程。 结论:髓磷脂蛋白活化的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等淋巴细胞对神经元有直接攻击作用,这种直接作用可能是多发性硬化症早期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CD4^+、CD8^+细胞亚群平衡的改变,以及与活化T细胞之间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例难治性贫血患者(RA)和1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患者(RAEB)的外周血,在PMA、Ionomycin、Monensin存在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进行细胞膜表面抗原和细胞内因子染色,并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外周血表达CD3^+ CD8^-IFN-γ^+细胞(Th1)、CD3^+CD8^-IL-4^+细胞(Th2)、CD3^+CD8^+IF-γ^+细胞(Tcl)、CD3^+CD8^+IL-4^+细胞(Tc2)的百分率。结果与活化T细胞之间关系做相关性分析。结果:MDS组患者Th1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体内的Th细胞向Th1细胞漂移,产生过多的造血抑制因子如IFN-γ,TNF-β等。Th2,Tc1,Tc2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D4^+CD45RO^+细胞的百分率和Th1细胞的百分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573(P〈0.05),CD4^+CIN5RA^+细胞的百分率和Th1细胞的百分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509(P=0.05),而和Th2,Tc1,Tc2的百分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MDS患者存在有Th1/Th2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以及过多的造血抑制因子,且这些因子主要来源于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9.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近来大量研究发现细胞免疫,尤其是T淋巴细胞质和量的变化在再障的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再障患者T淋巴细胞为何在骨髓内过度聚积和活化,其整个过程通过哪些分子或因子调节,均有待进一步探讨。近来研究发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可导致T细胞与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或CD54)相互黏附并可上调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AF-1或CD11a/CD18)的结合活性。作为这一系列活化的结果,SDF-1被认为是T细胞进入一些特定区域的重要趋化物质。SDF-1不仅可吸引T细胞进入第二个淋巴样器官中,而且在有效的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共刺激作用。SDF-1其受体CXCR4可表达于多种血细胞表面,如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胸腺细胞、前B细胞、树突细胞等。本研究中我们旨在通过检测再障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及SDF-1在再障患者骨髓液及外周血血浆的浓度,并在体外用不同浓度SDF-1对活化T细胞的增殖能力及体外趋化能力测定,从而探讨再障发病过程中SDF-1/CXCR4对细胞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1磷酸鞘氨醇受体(S1P5)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集1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在rh G~-CSF动员前及动员后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3~+、CD4~+和CD8~+T细胞及CD3~-/CD56~+NK细胞等细胞亚群的S1P5表达率变化。结果:rh G~-CSF动员前及动员后淋巴细胞胞均无S1P5表达。采用破膜剂对淋巴细胞进行破膜处理后,可检测到rh G~-CSF动员后淋巴细胞胞内S1P5表达较动员前明显上调,其中CD3~+T细胞(57.92±2.32)%vs(7.94±1.47)%(P0.05),CD4~+T细胞(72.58±1.73)%vs(5.48±0.82)%(P0.05),CD8~+T细胞(51.79±3.57)%vs(6.46±1.01)%(P0.05),CD3~-/CD56~+NK细胞(40.00±1.47)%vs(4.97±0.74)%(P0.05),其中CD4~+T细胞S1P5表达率上升幅度最大,与其他淋巴细胞亚群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h G~-CSF动员可使allo~-HSCT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S1P5表达上调,其中CD4~+T细胞S1P5表达率上升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