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基于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RFE的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步频、步幅、步速、患足足底压力比(PPF)和包络椭圆面积(EEA)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LA、FAC、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LA、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FAC评级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EEA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步行功能的重建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足底压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足底压力训练组和康复训练组各30例,康复训练组给予Bobath法、运动再学习为主的运动功能训练;足底压力训练组在压力板上进行不同站立姿势以及步行训练,以上治疗每周5次,每次30 min。2组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采用步行功能分级、GaitWatch三维步态及运动训练系统进行步态分析。结果:治疗3周后,2组步频、步行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偏差、双支撑相、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足底压力训练组的步频、步行周期、步幅、步速、双支撑相优于康复训练组(P0.05),但2组间步长偏差、步行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底压力训练可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有效改善患者的步态。  相似文献   

3.
第六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诊断第二节心胜负荷试验二.次极量活动平板或蹬车运动试验1.检查对象同心电图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 2.检查方法检查时间:应在进餐前或饭后2小时以上. 运动分级: (1)活动平板(1~7级):每级运动3分钟,见表1.  相似文献   

4.
认知负荷任务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干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认知负荷任务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8例帕金森病患者和6例健康对照受试者参与本研究。要求受试者完成以下2种条件下的步行:一是以自己感觉最舒适的速度自由步行2min;二是步行的同时执行一个计算任务。采用三维运动分析仪记录2种条件下的步态参数。此外,要求两组受试者在安静坐位条件下完成2min的计算任务,记录2种条件下的计算完成数和错误率。结果:自由步行条件下,帕金森病组的步幅、步长和步速低于对照组。计算负荷条件下,帕金森病组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摆动相和单支撑相均显著减低,双支撑相和总支撑相时间显著延长。在加载计算任务后,帕金森病组的步速和步幅变异较其自由步行时显著增加,且步幅变异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帕金森病组安静坐位时计算完成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步行的同时加载计算任务后其计算完成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老年人的步态对认知调控的依赖程度不高,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明显受认知负荷的干扰,并存在认知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步态分析手段,探讨认知任务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比较不同认知任务对步态影响的区别。方法:15例脑卒中患者参与本项研究。要求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两种步行:自然状态下直线步行20m;步行的同时分别执行定向、记忆、计算和言语任务。采用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收集5次步行时的步态参数,包括步频、步幅、步速、双支撑相百分比和健侧摆动相百分比。结果:5组步频无显著性差异(F=1.972,P=0.169),5组步幅(F=13.142,P0.01)、步速(F=11.445,P=0.001)、双支撑相百分比(F=13.142,P0.01)和健侧摆动相百分比(F=11.000,P0.01)有显著性差异。与自然步行相比,4种认知任务时的步幅均显著降低,双支撑相百分比显著提高,定向任务和计算任务时的步速和健侧摆动相百分比显著降低。与计算任务相比,定向任务时的步幅、步速提高,双支撑相百分比降低;记忆任务时步幅、步速和健侧摆动相百分比提高,双支撑相百分比降低;言语任务时步幅和步速提高。结论:认知任务会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步幅、步速和健侧摆动相百分比,延长双支撑相百分比,不同类型认知任务对步态的干扰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局部振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采用Bobath、运动再学习等常规康复治疗技术,肌电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局部振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的治疗方法,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步频、步幅对3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FAC、10m MWS、步频、步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FMA、FAC、10m MWS、步频、步幅均较为优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治疗组FMA、FAC、10m MWS、步频、步幅均较为优异(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FMA[(25.78±4.73)分]、FAC[(3.03±0.91)分]、10m MWS[(58.89±18.19)m/min]、步频[(45.91±18.53)step/min]、步幅[(48.28±14.79)cm]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 结论 局部振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的康复疗法(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运动方式:自Master提出二级梯运动试验半个多世纪以来,运动试验的方法增多,而二级梯试验本身因为设计原理有误而遭淘汰,目前较多采用功率车和活动平板两类。①功率车:具有机械式或电制动装置的功率车,作功的标定为公斤·米(hP.m)或瓦特数。随踏车速度不同而需改变阻力(即转速非依赖型功率车),由于受试者配合欠佳或下肢肌疲劳而使踏车速度常常偏慢,因此不能较好控制作功量,目前的功率车均能在踏车速度在60~80转/分时能保持功率输出恒定。因在功率车上运动无需承受身体重量,因此可根据作功量而计算出吸氧量间瓦特相当于6…  相似文献   

8.
健康青年人肘关节屈伸肌等速重复测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健康青年人肘关节屈伸肌两次等速测试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康复专业三年级学生20例间隔一周进行双侧肘关节等速测试,速度分别为60°/s、90°/s和180°/s。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次测试间峰力矩(PT)、单次最大做功(TW)、平均功率(AP)、总做功量(STW)的差异,并计算两次测试变化情况(即第2次测试值-第1次测试值/第1次测试值)。结果:伸肌60°/s时,TW、STW两次测试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指标P>0.05;屈肌60°/s时PT、各测试速度时STW两次测试间比较P>0.05,其余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指标两次测试的平均数值接近,但个体变化相差较大,总体上显示第二次较第一次增加(除伸肌60°/s时TW和STW降低外),慢速运动较快速运动变化小。结论:肘关节等速重复测试可比较不同个体组内的差异,比较每一个体的前后差异作用不能肯定。  相似文献   

9.
<正> 下肢周围动脉疾病(PAD)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表现,由于行走时腓肠肌、股部或臀部缺血而导致运动诱发的肌肉疼痛和间歇性跛行,影响患者行走能力。以往对间歇性跛行患者进行行走功能障碍评估多采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以测定最大无痛行走时间。但不足之处是无法确定此类患者的步幅、步频或步速等项数值是否也出现下降。作者认为,在此类患者中,运动诱发下肢缺血性疼痛时,作为一种代偿性或防护性机制,能导致步态参数的变化。为此本文比较了19例具有间歇性跛行病史的男性患者(PAD值)与11名同年龄段男性健康人(对照组)的步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系统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下肢康复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因各种原因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6例,随机分成常规康复治疗组(A组)和下肢康复系统组(B组),各38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系统训练。分别在术前、康复治疗4周后及术后4月随访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进行评价分析,利用下肢康复系统计算和统计患足支撑时间百分比(患足支撑时间/步态周期×100%)、标准化步幅(步幅/身高×100%)、步频、10m最大步行速度(cm/s)。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康复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BBS评分、单足支撑时间百分比、标准化步幅、步频、最大步行速度、FAC分级均较康复治疗前明显升高,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康复治疗后B组评分高于A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相似文献   

11.
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时间与空间参数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34例慢性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n=18)和对照组(n=16),采用运动解析系统评测运动想象前后及12周随访时的最大步行速度、步态时相和时间-空间参数。结果:运动想象治疗前后及第12周随访时,最大步行速度、步态时间-空间参数、时相参数和步态不对称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6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PostHoc检验,治疗前与12周随访时比较,步频、步幅、健侧步长和不对称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第3周比较,所有评价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第6周比较,除双腿支撑期外,其他参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第6周和12周随访时比较,只有不对称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运动想象可以改善偏瘫步态时间-空间和时相参数,矫正步态不对称,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双瘫儿童4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接受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接受跑台康复训练,均每周5次,共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88)、步态分析(步频、步速、步长)及Berg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粗大运动评分(立位、步行及跑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后两组患儿Berg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粗大运动功能、步态分析及Berg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水中平板步行训练较跑台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双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人的正常步态与异常步态人的步态是一个很复杂的运动学问题,是身体各部位多种运动协调的结果。步行时,除了双髋、双膝、双踝关节和下肢肌肉有规律的屈伸活动外,还有骨盆的旋转与倾斜、双上肢与肩部的摆动。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在脊髓,并受到脊髓以上多级中枢的调节。对步态进行分析时,常观察运动的对称性与平稳性、步幅长度、跨步长度、步幅宽度、步幅节奏、正常足尖与行进线间的夹角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3例,按照入住院时间先后顺序,采用信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60例、63例。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3例因各种原因脱落或中止,最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纳入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30 min,1次/d,每周训练5次,共持续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择站立角度、踏步模式、左/右腿活动范围,设置步频为20~30步/min,每次训练30 min,1次/d,每周训练5次,共持续8周。记录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平衡功能评分(BBS)、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结果:治疗前,2组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BBS评分、FMA评分、NIHSS评分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8周后的步速、步频明显增加,左右步幅差明显减少,观察组治疗8周后步速和步频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右步幅差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8周后的BBS评分、FMA评分明显增加,NIHSS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同一时间点BBS评分、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减轻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健康成人陆地步行及水中平板步行时步态参数及表面肌电图特征。方法 2015年1月至9月,分别在陆地及水中平板步行训练过程中,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及表面肌电图系统同步采集10名健康成人步行时空参数及表面肌电信号。结果与陆地步行相比,自感舒适速度下水中平板步行步态周期显著增加(t=-11.411,P0.001),步长无显著性差异(Z=-0.357,P0.05),步行速度明显降低(Z=-2.803,P0.01),步频显著降低(t=7.421,P0.001),摆动相百分比增加(t=-5.252,P0.05);水中平板步行过程中,股二头肌、腓肠肌、胫前肌的平均肌电积分明显低于陆地步行时(t3.984,P0.01),但股直肌无显著性差异(t=0.054,P0.05)。结论水中平板步行时,步态及肌肉收缩强度与陆地步行均有所差异,其运动生理及神经控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自制偏瘫步行矫正带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典型伸肌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及时空参数影响。 方法 选取慢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步行矫正带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步行训练,训练时根据患者下肢的异常情况予以口头指令和必要时的手法辅助,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3周。步行矫正带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步行矫正带辅助下的步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简易三维步态分析测试以获得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和时空参数。 结果 治疗后,步行矫正带组偏瘫侧下肢关节角度的屈髋峰值和屈膝峰值分别为(37.7±5.9)°和(40.6 ±7.5)°,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步速、步频、步幅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步行矫正带组治疗后的步速、步频、步幅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偏瘫步行矫正带可显著改善偏瘫侧摆动相屈髋和屈膝的幅度,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建库至2019年9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和平衡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460例患者。结果发现,与常规护理或单一任务训练相比,步长[MD=2.16,95%CI(0.61, 3.71),P=0.006];步频[MD=5.68, 95%CI(1.86, 9.50),P=0.004];步幅[MD=7.13,95%CI(4.86, 9.41),P<0.001];平衡功能[MD=3.79,95%CI(0.04, 7.54),P=0.05];10 m步行测试(10MWT)[MD=-2.06, 95% CI(-3.38,-0.74), P=0.002];下肢Fugl-Meyer运动评分[MD=0.77,95%CI(-1.02,2.56),P=0.40]。 结论 双重任务训练较单一任务训练或常规护理,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长、步频、步幅、步行能力,降低其跌倒的风险;但对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问:运动负荷心电图迄今仍是诊断冠心病的最基本方法之一,由于传统的二级梯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在国外已被踏车和活动平板试验所代替,但在我国,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缺乏上述设备,能否通过改进二级梯运动试验方法来提高冠心病的检出率? 答:为了提高冠心病的检出率,增加诊断的敏感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临床决定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判别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最重要的临床变量,为优化此类患者步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0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由状态的10m步行速度,求得患者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时间-距离因子。用Fugl-Meyer评价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用Motricity指数评测下肢肌力,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改良Ashworth评定法评定足跖屈肌张力。对步行时间-距离因子和临床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0例患者的步行速度为35.45(4.10~67.40)m/min,平均步长为34.41cm,平均步频为91.59steps/min。患者的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Pearson'sr=0.669~0.880;P<0.001);步行速度和步长与足跖屈肌张力痉挛程度呈负相关(Pearson'sr=-0.280~-0.481;P<0.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最重要的临床变量分别为下肢运动功能(R2=0.766,P<0.001)、平衡功能(R2=0.701,P<0.001)和下肢肌力(R2=0.757,P<0.001);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最重要的下肢肌力分别为髋屈曲肌力(R2=0.573,P<0.001)、膝伸展肌力(R2=0.583,P<0.001)和髋屈曲肌力(R2=0.191,P<0.05)。结论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尤其髋屈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30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由状态的10m步行速度,求得患者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时间-距离因子。对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间进行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0位患者的步行速度为35.45(4.10~67.40)m/min,平均步长为34.41cm,平均步频为91.59steps/min,步长步频比为0.0038(0.0020~0.0054)犤m/(steps·min)犦。患者的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957和r=0.874,P<0.001);步长和步频之间也呈正相关(r=0.781,P<0.001);步长步频比与步行速度之间的相关性差(r=0.280,P>0.05)。回归分析发现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R2=0.915和R2=0.763,P<0.001),步长与步频之间也存在线性回归关系(R2=0.610,P<0.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步长对步行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R2=0.878,P<0.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自由步行速度与时间-距离因子步长和步频之间存在规律性的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患者的步行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