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介入诊断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价值。方法:介入方法有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及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并血管内支架放置术,外科为右心房-下腔静脉转流术。结果:介入治疗BCS成功率100%,较外科手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论:介入诊断治疗BCS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有望成为BCS的首先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隔膜型(MOVC)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术后复发的可能病因。方法对20例MOVC型BCS介入术后复发患者行MRI及DSA检查并行介入治疗,观察患者下腔静脉阻塞类型、隔膜与肝静脉位置关系。结果下腔静脉(IVC)内仅有血栓形成5例,下腔静脉内同时有血栓及隔膜形成12例,下腔静脉内仅有隔膜形成3例;复发隔膜位于肝右静脉以上13例,位于肝右静脉以下2例。结论下腔静脉血管内皮损伤可能为MOVC患者术后复发的始动因素,血栓与隔膜形成之间关系密切,为复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介入疗法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7月至2011年6月,回顾性分析214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包括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机械性血栓碎吸、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综合介入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无肺栓塞发生.术后1周、2周、4周的有效率分别为97.2%、98.6%、100%.结论综合介入方法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14例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的患者,均在局麻下经颈静脉途径联合经股静脉途径施行介入治疗,先行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术,再对下腔静脉闭塞段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术.结果 血管造影示闭塞段位于下腔静脉肝后段至肾下段3例,位于肝下肾静脉上段11例,血栓位于下腔静脉内14例,蔓延至髂股静脉12例.治疗成功12例,下腔静脉全部开通,血栓完全溶解8例,部分溶解4例.不成功2例.8例患者平均随访(12±6)(1~36)个月,无血栓复发,下腔静脉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结论 介入治疗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形成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及其疗效。方法本组9例,均行超声检查,其中7例行MRI检查、6例行DSA检查、3例行CT检查。有6例行介入治疗。结果超声诊断BCS合并IVC血栓形成9例,MRI和DSA诊断6例,CT诊断3例,其中DSA和超声检查最敏感、准确。6例介入治疗均成功,术后下腔静脉压力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缓解。无急性肺动脉栓塞、血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影像学检查对BCS合并IVC血栓形成的诊断确切,介入治疗是BCS合并IVC血栓形成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介入放射学技术在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 ari syndrome,BCS)的治疗中,由于其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复性强等优点,已在临床普及推广应用,成为BCS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人们对BCS形成机制认识的逐渐加深以及介入器材和影像导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大提高了治疗的中、晚期疗效,扩大了介入治疗BCS的适应证。现就BCS的介入治疗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属于BCS的一种疑难、复杂类型,由于开通阻塞的下腔静脉后存在造成血栓脱落并导致肺栓塞的可能[1],曾被认为是介入治疗的禁忌证。我们对本院7例合并下腔静脉内长段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布加氏综合征(BCS)的血管内介入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布加氏综合征(BCS)的血管内介入诊治方法.方法 对39例布加氏综合征,依据窦后性门脉高压症和(或)下腔静脉阻塞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彩超、血管造影进行临床诊断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分别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血管内支架放置术(PTA IV Stent);经颈内静脉途径肝静脉穿刺或下腔静脉穿刺肝内肝静脉或门静脉,行肝静脉血管内支架放置术(PTA HV Stent),或下腔静脉-肝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IVC-HV Stent),或下腔静脉-门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TC Tips).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率92.3%(36/39),介入治疗后,患者胸腹水、侧腹壁静脉曲张明显减轻,肝脏回缩,尿量增多.随访最长8年,支架血流通畅.结论 适用于多种BCS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布加综合征诊治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布加综合征(BCS)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部分隔膜型BCS的隔膜可能为下腔静脉血栓吸收机化后所致。目前的各种人工血管转流手术远期疗效不佳,应推广介入治疗和病变的根治性切除术,而过去分型中的下腔静脉狭窄实际是因肝脏增大压迫所致,不应该包括在BCS分型中。  相似文献   

10.
赵旅  蔡琴 《新疆医学》2001,31(3):200-202
由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肝脏充血、肝功能损害及门静脉高压被称作Budd-Chiari综合征(BCS)。由于临床表现上的相似性,BCS易被误诊为肝硬化。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特别是DSA技术的开展,许多BCS患者不但得以确诊,同时,还受益于介入放射学的治疗。目前,介入放射学技术已成为BCS治疗的首选方法。本文通过对7例典型BCS患者的介绍,旨在提高对BCS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布-加综合征并上腔静脉阻塞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合并上腔静脉病变的布 -加综合征 (BCS)的治疗方法。方法  3例术前均经彩色Doppler及血管造影确诊。 1例行腔房人工血管旁路 ,1例行下腔静脉破膜及扩张(PTA) ,1例行PTA及内支架置入 ;3例中 ,1例上腔静脉血栓延续至双侧颈内静脉者行溶栓治疗 ,余 2例上腔静脉病变未予处理。结果  3例下腔静脉压力变化 :术前分别为 2 .40kPa、2 .16kPa、3.5 3kPa(平均 2 .98± 0 .12kPa) ,术后降至 0 .98kPa、1.2 7kPa和 1.0 8kPa(平均 0 .74± 0 .15kPa ,P <0 .0 5 )。随访 3月至 11年 ,2例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1例明显缓解 ,均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结论 介入治疗是该类BCS的首选方法 ,其并存的局限性上腔静脉病变可不预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7例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予经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然后予以球囊扩张闭塞的下腔静脉,行彩超评价静脉通畅程度,随访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血栓完全溶解。患者出院后随访1个月~1年,近期疗效满意,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结论采用介入溶栓及球囊扩张治疗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波民  孟庆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2):1869-1870,1873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总结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时出现的6例并发症及治疗情况。结果 3例下腔静脉出血和1例心包填塞病人急症手术,治愈出院。2例肺栓塞死亡。结论 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时,导管穿刺要防止刺破下腔静脉。腔静脉内有新鲜血栓,应禁忌介入。积极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溶栓加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6例,采用经血管行IVC血栓内溶栓、大球囊成形术、球囊分次扩张加支架压迫血栓成形术;其中21例置管溶栓与我院早期18例全身静脉溶栓对照。结果造影发现26例IVC肝段上方呈膜性孔型狭窄或闭塞,膜下血栓形成。21例行IVC置管溶栓,溶栓效果明显高于全身静脉溶栓(P<0.01);7例血栓消失后行球囊成形术,14例血栓缩小后行球囊加支架成形术。5例急症患者行球囊加支架成形术。24例治疗成功,成功率92.3%。术前下腔静脉压力(28±6)cmH2O,术后压力(14±4)cmH2O,术前术后下腔静脉压力下降明显(P<0.05)。并发症2例,1例内支架闭塞,1例肺栓塞,占7.7%。随访3-72个月,平均36个月,20例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5例明显缓解,1例3个月后再次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介入治疗BCS合并IVC血栓具有微创性、可重复、安全有效,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6例诊断为布加综合征并有各种继发疾病的患者,采用放射介入技术,行下腔静脉造影明确疾病类型后,分别行球囊扩张或扩张加支架置入术.结果 除2例因合并新鲜血栓转为外科手术外,其余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施行单纯球囊扩张者30例,施行扩张加支架置入者74例.术后随访患者症状、继发疾病均消失或缓解.结论 介入应作为治疗布加综合征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方法及评价其疗效。方法对10例不同类型的BCS患者行介入治疗。方法:①经颈静脉下腔静脉途径行肝静脉开通;②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途径行肝静脉开通;③经颈静脉和股静脉双向会师行下腔静脉开通。术中常规行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造影并测压。结果10例均获成功。6例患者球囊扩张后植入网状金属内支架,其中肝静脉支架2枚,腔静脉支架4枚。结论介入治疗BCS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介入治疗方法,评价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EMS)治疗BCS的价值。方法BCS69例采用经股静脉或颈静脉行下腔静脉(IVC)穿通破膜,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PTA和(或)EMS,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结果介入治疗BCS成功率95.6%,治疗后患者肝脏变软,腹水吸收,IVC压力由术前(3.47±0.6)kPa降至术后(1.6±0.56)kPa。结论PTA和EMS治疗BCS安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路径和方法。方法:选取BCS患者192例,先行下腔静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采取不同路径行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前术后测量静脉压,效果欠佳者。及时置入血管内支架,随访6~12个月。结果:成功治疗188例,治愈率为97.9%。下腔静脉压及肝静脉压由术前的(29.20±1.05)kPa和(3.25±1.07)kPa降至(16.10±0.54)kPa和(1.53±0.52)kPa,腹胀、腹水、下肢肿胀等临床症状1周内明显改善,胸腹壁浅静脉消退。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1年内血管通畅率为100.0%。结论:BCS介入治疗,应根据造影的具体情况,灵活采取介入路径和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急诊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介入治疗。动脉出血者下消化道出血采用垂体后叶素灌注术,其余出血者采用栓塞术;下肢动脉血栓者采用PTA,插管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肺栓塞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抗凝、溶栓治疗。结果动脉出血者经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经垂体后叶灌注12~24h后出血渐止,下肢动脉血栓经PTA、溶栓、抗凝后血栓消失,急性肺栓塞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未再发生新的栓塞。结论介入治疗用于急诊救治迅速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赵红霞 《当代医学》2014,(2):133-134
目的讨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介入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和药物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结果32例患者植入术均获得成功,无肺动脉栓塞发生。结论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有效的观察和护理有利于保证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