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2例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予即刻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观察疗效。结果22例均封堵成功,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术毕PDA和VSD杂音消失,即刻造影和TTE随访均无残余分流;ASD术后即刻TTE示有2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微量二尖瓣反流,随访3~6个月时2例残余分流和1例二尖瓣反流消失。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PDA、ASD或VSD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6个月,行胸超声心动图、X线以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左心室造影测定PMVSD直径为4.6~9.6 mm,所选国产PMVSD封堵器直径为6~12 mm。共置入16枚VSD封堵器,成功率为100%。术后10 min左心室造影显示15例完全封堵无分流,1例有残留少量分流,1个月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残留分流消失。随访6个月,原术后2例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微创介入方法,但其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使用非偏心伞介入治疗无残端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 对20例无残端膜部瘤型室内隔缺损患者经导管置入非偏心室缺封堵器,于封堵后行左室造影检查,并于术后立即、3d、1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反流。心电图检查有无房室传导阻滞。结果 20例患者封堵治疗成功,术后3d、1个月心电图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结论 非偏心伞介入治疗无残端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对18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房间隔缺损(ASD)、1例室间隔缺损均经导管由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中即刻造影或心脏超声检查证实封堵完全,术后1d、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结果:23例均封堵成功,24h复查心脏彩超提示21例封堵完全,2例PDA残余分流,1周和1个月后复查分流均消失。1例PDA合并Ps者,鉴于跨肺动脉瓣膜的压力阶差aP29mmHg,仅封堵PDA;1例外科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多发室间隔缺损,术中造影证实为上下位排列的2处、直径为2mm和5mm、较为接近的分流口,选择腰部直径为6mm的偏心型Amplatzer VSD封堵器封堵其中大的分流口,造影显示完全封堵其中大的分流口,同时部分性阻断小的分流口,超声和造影显示另一分流口直径在1~2mm以内,达到预期的效果。认为只需病例选择得当,经导管介入治疗PDA、ASD、VSD是适用于小儿的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国产封堵器导管介入治疗膜部VSD 206例,术后经胸彩色心脏超声、心电图随访.结果 203例患者封堵成功(1例封堵伞脱落,2例未能通过导丝).出院前经胸彩超检查,无残余分流、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近期疗效可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5年9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122例(男65例,女57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年龄1~25岁,平均(9.6±6.4)岁,经胸超声提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3.2~14mm,平均(5.6±2.4)mm,心室造影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2~10mm,平均(4.0±1.9)mm。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22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成功率100%。术后超声及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12例,3个月内消失。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4周内消失。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距主动脉瓣无残端,应用偏心封堵器成功,1个月后复查出现主动脉瓣穿孔。结论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0例,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4.00~10.00(6.34±2.86)mm。在透视及TTE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结果20例患者中有19例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5%。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17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均在1个月内消失。术后出现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0例MVSD患者,手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或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60例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MVSD,其中男41例,女19例。超声心动图测定MVSD直径为3~9,4mm,左心室造影测定MVSD直径为3~9.4mm,所选国产MVSD封堵器直径为4~12mm。封堵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10.5%,3个月后残余分流为5.7%。手术中出现一过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均恢复。术后3例患者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随访3个月,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即时的疗效确切。采用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应遵循治疗原则,术中遵守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经临床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小儿PMVSD病人,年龄3-10岁。男17例,女13例。体重14~29公斤,缺损大小2.3~8.0mm,采用美国AGA公司生产的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和北京华医圣杰有限公司生产的室间隔封堵器。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0%。3例病人术前超声显示VSD大小3mm,但造影VSD直径为1~2mm,6F输送鞘未能通过VSD,结束手术。其余病例均选用封堵器腰部直径比VSD大3~4mm成功堵闭。国产封堵器首先选用对称型封堵器,如有主动脉瓣返流再换用偏心型封堵器。其中3例病人术前超声显示室间隔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但造影示主动脉右冠瓣下无室间隔组织,均选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堵闭,其中1例术后主动脉瓣微少量返流,术后3个月返流消失。本组病例造影显示半数病人(16例)有膜部瘤形成,其中1例为巨大膜部瘤,有两个分流口,分别为4、6mm,术后即刻造影有少-中量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有少量残余分流。其余病例均成功堵闭。所有病人术后常规静脉应用地塞米松5天。术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10例,包括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心律失常多发生在术后2~6天,经术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重症换用甲基强的松龙,心律失常大多于术后4~10天消失。随访1年有1例遗留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遗留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是成功介入封堵的关键之一。缺损大小3~8mm易于成功封堵。如果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的分流口较大且数目多不易完全堵闭。小儿主动脉右冠瓣下无室间隔组织的病例不是手术禁忌。介入治疗PMVSD安全性较高,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但要高度重视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是要做好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4年2月住院的、经临床、心电图、心脏X线照片及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确诊为膜部室间隔缺损5例,在X线透视下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问隔缺损,并于术后24h、1个月、3个月随访心电图和TTE,观察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及TTE均无残余分流;术后24h、1个月、3个月随访心电图和TTE未发现传导阻滞、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介入治疗方法,成功率高,即刻及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时封堵器左室伞盘经主动脉瓣上释放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条件的27例VSD患者,常规建立导丝轨道,输送长鞘沿导丝轨道从右室侧通过VSD进入主动脉瓣上,不按常规方法使传送鞘管头端进入左心室心尖处,而是在主动脉瓣上释放封堵器左室伞盘,而后回撤跨过主动脉瓣,按常规释放右室伞盘。经TTE检查和左心室造影(LVG)确认封堵成功后释放封堵器。结果27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1次封堵成功24例,再次更换封堵器封堵成功3例。左心室造影VSD直径为4~11mm,封堵器为6~12mm。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心脏杂音消失、TTE及LVG检查确认封堵成功。操作时间28~75(46±10)min,X线透视时间12~21(11.6±3.8)min。术后3d、1个月及6个月分别行TTE、心电图、X线检查,全部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封堵器经主动脉瓣上释放左室伞盘的方法封堵VSD安全、高效,特别适用于难度较大的VSD封堵,该方法简化了封堵器释放程序,缩短了操作及透视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例膜部VSD,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28岁,平均年龄(13.8±5.6)岁;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VSD为(6.2±3.3)mm(3.6~10.6mm);术中左室造影测得VSD为(6.1±1.6)mm(4.1~10.0mm)。应用国产双盘闭合伞对上述病人经导管封闭。术中采用经胸超声监测闭合伞的释放。术后即刻、1周、1个月、3个月复查心电图、胸片、TTE。结果28例病人均一次封堵成功。其中1例超声及左室造影示少量云雾状分流,48h后复查UCG分流消大。另1例闭合伞释放后脱落,卡在右髂总动脉,再穿刺左股动脉建立轨道后封闭成功,脱落伞经手术取出;还有1例出现一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随访3个月无心律失常、无溶血、无栓塞、无心内膜炎,封闭伞位置良好,无分流,主动脉瓣及房室瓣未受影响。结论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VSD近期疗效好、安全。  相似文献   

13.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方法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 24例患者(PDA6例,ASD13例,VSD5例)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食管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及VSD。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0%,24例患者均于术后24h、1个月和3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完全封堵率100%。结论: 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是治疗PDA、ASD和VSD的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536例,分别采用相应的国产封堵器经导管进行封堵治疗。术中进行造影或(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分别于术后24h,1、3、6个月随访TTE及心电图,观察疗效。结果除7例发生不同并发症,529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8.7%。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120例先心病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PDA36例,ASD13例,VSD70例,PDA并VSD1例,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PDA、ASD、VSD成功率分别为97.2%、100%、98.6%,不成功原因为缺损或导管直径过大,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ASD、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一种可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导管植入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施行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者38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0例,房间隔缺损22例,室间隔缺损6例,术中行即刻造影和/或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5~7d和半年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其手术安全性、术中和术后疗效。结果38例中37例治疗后即刻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7.4%(37/38)。残余分流1例,即刻完全封堵率为97.3%(36/37),无一例急症手术或死亡。一过性Ⅱ°房室传导阻滞为7.9%(3/38)。术后5~7d复查1例残余分流仍存在,半年复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成功率高,创伤小,病死率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心室内径改变的对比。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36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228例,房间隔缺损(ASD)168例,室间隔缺损(VSD)240例。在TTE及x射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结果605例患者封堵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5.1%,31例封堵未成功,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矫正畸肜。术后100%的患者接受了1—2个月随访,85%的患者接受了12个月以上随访。x射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TTE检查PDA及VSD患者封堵术后1—2月左心室腔缩小(P〈0.01),ASD封堵术后左心室内径无明显改变(r=0.45,P〉0.05);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结论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1—2个月,PDA及VSD患者左心室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经导管双封堵器封堵治疗伴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6例VSD患者,包括14例膜周部VSD,1例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纠治术后室间隔残余分流和1例VSD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分流,均伴有室间隔膜部瘤,在常规左心室造影并建立右侧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右侧股静脉导丝轨道后,使用第1枚封堵器封堵VSD后,复查左心室造影提示有大量残余分流,重复上述方法使用第2枚封堵器封堵残余分流,左心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以及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未提示有严重并发症则释放封堵器。术后1周内监测ECG、TTE、血常规、尿常规及肾功能。术后1、3、6、12个月随访ECG和TTE。
结果  所有患者均使用双封堵器封堵成功,封堵后即刻行左室造影见封堵器位置良好,轻微残余分流6例,未见三尖瓣或动脉瓣。反流加重术后1周内随访ECG见2例有一过性传导阻滞,包括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1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随访血常规有1例血小板较术前下降幅度>50%,但无明显溶血和出血,术后无对比剂肾病发生;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在术后1周内明显改善(P=0.001,0.008及0.001)。术后1年内随访,患者心脏杂音消失,TTE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TTE测及残余分流者逐步减少至2例,无心脏瓣膜受累,ECG提示未见新发心脏传导阻滞。结论 对于特定的VSD患者使用双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治疗是可行的,术后近、中期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外科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彧  唐红  宋海波  白文娟  安琪  赁可  张尔永 《西部医学》2009,21(9):1585-1586,158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外科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选单纯继发孔中央型ASD95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进一步评估引导微创外科封堵治疗,术后3~6月TTE随访。结果95倒患者行ASD微创外科封堵术,封堵成功86例,占90.5%,9例封堵失败。TEE与TTE对ASD最大径及残缘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房间隔伸展径TTE测量值大于TEE(P〈0.01)。TTE对上、下腔静脉缘的显示率为71.6%和77.8%,低于TEE(P〈0.01)。术后3~6个月1vrE随访,封堵器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影响周围瓣膜功能及静脉回流,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右心重构改善,右房、右室内径较术前缩小,肺动脉血流速度降低(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贯穿了微创外科ASD封堵治疗的全程,TEE与TTE联合应用,对术前诊断与筛选、术中选择封堵器和实时监控、术后效果评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