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学生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方法、意义及效果观察.方法 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303名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及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急救知识培训,在培训前后对中学生心肺复苏和常见意外伤害急救知识进行测评.培训结束后每3个月进行1次测评,共随访1年,以确定复训时间.结果 303名中学生普遍缺乏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亦缺乏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通过培训,初中组和高中组考核合格率分别由0.7%和13.2%上升至79.2%和88.1%,两组培训前后得分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组:t=30.61,P< 0.01;高中组:t=21.10,P<0.01);培训后初中组和高中组CPR操作技能考核的合格率分别为95.8%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培训结束后3、6、9、12个月共4次进行问卷测试,培训后3个月与培训后即刻急救知识测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3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测试成绩均较培训后即刻明显降低(均P< 0.05),培训后第12个月测试成绩与培训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学生普遍缺乏CPR等相关知识,初中及高中生经培训后均能掌握CPR操作,建议尽快、尽早将CPR等急救知识纳入中学生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我院全体护理人员进行CPR专项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和理论知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按照"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CPR技能培训,并对培训人员分别在培训前后进行考核调查.结果 护理人员CPR知识培训后,CPR徒手操作熟练程度和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合格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护理人员CPR技能的培训,对护理人员的CPR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和理论知识合格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天津市急诊科医生对心肺复苏(CPR)知识及技能掌握现状,为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天津市6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医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自行设计CPR理论知识调查问卷,以模拟人为考核工具,记录急诊科医生的CPR理论知识得分及CPR技能操作得分。结果:共发放1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2份,有效应答率95. 00%。急诊科医生CPR理论知识得分为(72. 90±10. 25)分,CPR技能操作得分为(65. 96±9. 28)分,且医生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越高,CPR理论知识得分及CPR技能操作得分也相对较高,参加过CPR培训的医生CPR理论知识得分及CPR技能操作得分显著高于未参加过CPR培训的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天津市急诊科医生对CPR基本理论知识较为缺乏,技能掌握程度较低,急需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和考核。  相似文献   

4.
陈琳  吴金玉  帅俊坤  陈子红 《浙江医学》2020,42(7):723-725,729
目的调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隔离病房与非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为应急医疗工作者的心理调适提供参考。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方法抽取嘉兴市第一医院隔离病房与非隔离病房医护人员134人,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其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34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隔离病房医生组、护士组SCL-90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等5个因子得分略高于全国常模(均P<0.05),隔离病房护士组SCL-90上述评分均高于隔离病房医生组(均P<0.05);非隔离病房医生组、护士组SCL-90总均分略低于全国常模(均P<0.05),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2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均P<0.05);隔离病房医护人员SCL-90总均分及各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非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均P<0.05)。非隔离病房医护人员SSRS总分及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均高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均P<0.05);客观支持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防疫期间医护人员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与SSR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抗疫期间隔离病房与非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均存在心理应激反应,有必要对医护人员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同时应完善临床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医护人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警务人员心肺复苏(CPR)培训的效果和意义。方法:对695名警务人员进行CPR培训,在培训前后对CPR进行考核合格率比较。结果:培训后CPR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合格率分别为98.8%和100%均明显高于培训前的11.2%和12.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培训,警务人员CPR知识明显提高,有利于提高院外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救技能培训对门诊护士急救技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组内合作形式对口腔科门诊护士开展培训,培训内容为急救技能,比较培训前后护士的急救能力的变化、医生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的变化。结果:培训后,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成绩高于培训前,在单项急救护理技能操作、仪器操作、综合急救能力、模拟演练考核成绩方面的得分高于培训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护理质量的评分、自我效能感、医生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培训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的急救技能培训能够提高口腔科门诊护士的急救能力,改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对全科医师进行急救技能培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索对全科医师进行急救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方法对370名全科医师按照统一的教材和标准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内容包括急救技能的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及模拟抢救演示训练,将培训前、后的考核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培训后全科医师整体对急救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整体技术操作水平及模拟抢救演示考核合格率与培训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应将全科医师急救技能培训纳入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形成定期的规范化培训,以提高全科医师的急救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重庆市合川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以重庆市合川区570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以SCL-90总分>160分为心理症状阳性,并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项因子及总均分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理症状阳性的比例:医护人员18.95%(108/570);临床护士23.20%(58/250),临床医生15.63%(50/320);区级卫生单位医护人员25.60%(75/293),卫生院医护人员11.91%(33/277)。该地区医护人员SCL-90多项因子分与中国人常模比较有明显差异;区级单位医护人员各项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明显高于卫生院医护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性及总均分方面明显高于医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精神病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及偏执等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该地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区级医疗卫生单位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比卫生院工作人员差,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较临床医生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医护成组角色扮演心肺复苏(CPR)培训效果。方法采用医护成组角色扮演的方法对102例社区医务人员进行CPR培训,分别于培训前后对医务人员发放CPR相关知识、态度及院外现场施救意愿调查问卷,并进行急救理论和技能的考核,以便比较培训前后问卷得分及理论和技能考核合格率的差异。培训结束时发放培训效果反馈调查表,了解医护人员对培训的反应和感受。结果培训前后,社区医务人员CPR相关知识、态度及院外急救场合施救意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结束后急救理论和技能考核合格率分别由15.7%和2.0%上升为100%。结论医护成组角色扮演CPR培训可有效提高社区医务人员CPR相关知识和技术水平,改善其在院外施救时不自信的态度,减轻其在施救时的顾虑和担心,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阶梯式教学在急诊护理人员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对30名急诊护士具体实施以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论知识、综合模拟急救演练等项目进行学习和培训;通过理论考试、急救技能及护理技术操作的考核、模拟急救考核并总结护士每次考核的成绩,对护士进行年度综合考评的方法,验证实施阶梯式培训后急诊护士的急救技能及整体素质。结果:30名急诊护士考核成绩及护理综合质量考评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实施阶梯式培训,能有效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和整体素质,也使师资力量得到合理的利用。同时对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护理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1.
涂燕喜  林少珍  何芳 《河北医学》2010,16(9):1127-112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危重症抢救中的作用,以提高护士急救应急能力。方法:比较培训前后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急救技能、护理操作、模拟演练的成绩、优良率和护理人员参与抢救时间及启动仪器使用时间。结果:经过培训后全科护理人员均能按照规范的要求,独立完成一人操作的急救技能,理论知识、急救技能、护理操作、模拟演练的成绩均显著高于培训前,培训后护理人员考核优良率显著高于培训前,护理人员参与抢救时间及启动仪器使用时间显著少于培训前,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在循证护理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业务水平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推动了护理队伍急救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三学生心肺复苏(CPR)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效果及意义.方法 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对番禺区石器第三中学的384名高三年级学生进行CPR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在培训前后对其CPR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评估.结果 发现384名高三学生对CPR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普遍缺乏了解与认知.通过培训对比,其心肺复苏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由培训前的6%上升至培训后的96%,两组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心肺复苏操作技能考核的合格率为100%.结论 高三学生在培训前对CPR相关知识普遍缺乏了解,培训后全员通过考核,说明培训效果明显,建议尽早将CPR知识纳入学校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13.
于翔  樊洁 《中外医疗》2009,28(35):121-122
目的了解骨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成因。方法通过应用自填式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LC-90),对我院临床科室161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医护人员同常模评分比较,各因子分数、阳性项目数,躯体、抑郁、焦虑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生与护士总均分、阳性项目数无统计学差异,躯体、焦虑存在统计学差异;主任(副主任)医师与住院医师之间总均分以及阳性项目数无统计学意义,主任医师与主治医师;主治医师与住院医师之间总均分以及阳性项目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主管护师与护士之间总均分以及阳性项目数无统计学意义,主管护师与护师;护师与护士之间总均分以及阳性项目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情况低于正常人,在焦虑、抑郁方面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5-8
目的 探讨2015版心肺复苏及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课程模式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7年1~6月丽水市5家县级医院的128例规培医护人员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医护人员接受常规操作示教、个人联系联合培训,研究组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开展2015版心肺复苏及AHA心血管急救课程模式培训。观察两组医护人员心肺复苏相关理论知识、技能考核成绩及心肺复苏操作合格率。结果 培训后3个月两组医护人员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考核评分增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培训前,培训后3个月两组医护人员心肺复苏的实践技能考核评分均增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3个月,两组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操作合格率均增加,且研究组心肺复苏操作合格率为93.75%(60/64),高于对照组的76.56%(4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5版心肺复苏及AHA心血管急救课程模式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价值高,能使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进一步掌握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提高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操作合格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级创伤救治( PTC)培训对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初级创伤救治能力的影响。方法按PTC教程的要求,对急诊科护理人员40人进行创伤急救技能理论培训、技能操作培训、综合模拟演练。培训前及培训后对接受培训的每位护士进行理论考核、技能操作考核和现场演练考核,比较培训前后的各项考核指标的变化。结果培训后40位护士理论考核合格率为87.50%(35/40),明显高于培训前的52.50%(21/40)(P<0.05);培训后技能操作考核、现场演练考核各项目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 PTC培训能有效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初级创伤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层级规范化培训对提高急诊科护士急救能力的影响。方法针对我院急诊科护士现状,制订分层级规范化培训计划,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急救技能、常见急诊分诊急救程序、护患沟通技巧等,采用多种形式结合进行培训。比较实施分层级规范化培训前后护士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应急能力、抢救配合及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经分层级规范化培训,急诊科护士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应急能力、抢救配合及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较实施前均明显提升( P <0.01或 P <0.05)。结论分层级规范化培训能有效提高急诊科护士的急救综合能力,使医护配合更加默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新护士岗前系统、规范化培训心肺复苏术(CPR)的方法。方法对2016年、2017年分配的172名及179名新护士进行CPR理论授课,观看操作录像,分组培训考核。结果培训后新护士熟悉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对心肺复苏操作流程、操作要领掌握程度大大提高。结论系统、规范化的CPR培训方法,能有效提高新护士的急救意识,提高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综合病例站点式培训在提高护士危重症护理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60名N2层级护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名。对照组给予传统模式培训,观察组实施综合病例站点式培训,均培训1年。比较两组护士培训前后的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结果 培训后,两组护士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操作考核得分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得分均高于培训前,且观察组护士上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病例站点式培训可以提高N2层级护士专科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基层县医院对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基础理论及操作掌握情况.方法 对县医院98名医生护士培训前、后发放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基础知识问卷调查表,同时观看徒手心肺复苏现场操作.结果 县医院医生、护士对2005心肺复苏指南基础知识知晓率低,现场徒手CPR操作动作不规范,得分率低,经过培训理论和操作得分明显提高.结论 边疆县医院医护人员对2005心肺复苏指南基础理论掌握不全面,CPR操作时动作欠规范,对边疆地区应加强新知识和理论的培训.  相似文献   

20.
庞伟  何丽琴  陈智伟 《海南医学》2014,(8):1227-1229
目的调查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态,并探讨其与患者满意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市24所基层医院的医生60名和护士100名,通过SCL-90、SDS、SAS评分系统对医护人员心理状态进行评分,分析医护人员SAS与SDS评分之和与患者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医生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其中有6项明显高于国内常模水平(P〈O.05)。护士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有4项明显高于国内常模水平(P〈O.05)。医生与护士比较,人际敏感、抑郁、敌意方面明显高于护士(P〈O.05),而在躯体化、焦虑及恐惧方面则明显低于护士(P〈0,05)。医生的SDS程度明显高于护士,而SAS程度显著低于护士(P〈0.os)。医生及护士的SAS、SDS之和与患者相应满意度呈明显的负相关性。结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患者满意度息息相关,加强关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