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软件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 检索并选取公开发表的关于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采用RevMan5.3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9篇文献,共计879例患者。经Meta分析发现,治疗后,虚拟现实组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虚拟现实技术并不能显著改善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和积木盒障碍测试(BB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镜像疗法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的作用。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Open Gray、CBM、CNKI、Google Scholar、VIP、WanFang Data中关于镜像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从各个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12月。由两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2个RCT,共8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镜像疗法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Fugl-Meyer运动评分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上肢Brunnstrom分期与无镜像视觉反馈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WMD)分别为5.39、3.98、0.72,95%CI分别为(2.63,8.14)、(2.64,5.31)、(0.42,1.02)],镜像疗法组脑卒中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与无镜像视觉反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6.11,95%CI(2.31,9.92),P=0.002],镜像疗法组脑卒中患者VAS评分与无镜像视觉反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化均数差(SMD)=-1.09,95%CI(-1.94,-0.24),P=0.01]。 结论 镜像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且在脑卒中的早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均具有积极作用;但对于疗效的远期持续性尚不明确,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RCT,以求进一步验证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5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治疗组采用双侧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发育法训练患侧上肢,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的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治疗组FMA-UE、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双侧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针刺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HKD、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维普及万方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7月期间关于针刺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报道;并采用RevMan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共有患者507例), 均为中文文献。通过Meta分析发现, 针刺运动疗法在改善脑卒中患者Fugl-Meyer量表(FMA)总分[MD=9.13, 95%CI(6.73, 11.54), P<0.001]、上肢FMA评分[MD=5.22, 95%CI(2.82, 7.61), P<0.001]及下肢FMA评分方面[MD=3.70, 95%CI(1.97, 4.83), P<0.001]均显著优于传统针刺联合运动训练。关于针刺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影响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P=0.002, I2=87%);经敏感性分析并剔除异质性文献后, 发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结合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镜像疗法和运动想象相结合的作业治疗,对照组则增加常规作业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分别评价其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以及ADL能力.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runnstrom分期、FTHUE-HK评分和BI评分分别为(4.55±0.86)级、(5.73±1.03)级和(73.50±10.89)分,对照组则分别为(3.90±1.02)级、(4.55±1.34)级和(67.05±12.03)分,2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镜像治疗结合运动想象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镜像疗法结合强制性运动训练对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镜像疗法结合强制性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治疗4周、12周时,观察组上肢运动及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应用镜像疗法结合强制性运动训练,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范利  杨坚  张颖  刘功亮 《中国康复》2017,32(1):10-12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作业治疗、ADL训练以及传统物理因子治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外配合偏瘫上肢等速肌力训练。干预前后分别使用BIODEX system-3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检测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NRS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来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及疼痛。结果:经过3周治疗,2组患者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NRS疼痛评分均较前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肌张力均较前改善,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屈伸肌力,且不会加剧肌肉痉挛和肩关节疼痛,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卢战   《护理与康复》2018,17(10):60-62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结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镜像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Fugle-Meyer(上肢部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Barthel指数和上肢运动力指数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观察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频率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rTMS治疗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评审员对纳入文献进行独立筛选、提取相关数据,并运用Cochrane手册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PEDro)对文献进行风险质量评估,运用Stata16.0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获得29项研究,共2095例受试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上肢Fugl-Meyer量表(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中,与常规治疗组相比,≥10Hz rTMS均能明显提高FMA-UE和MB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Hz rTMS在提高MBI评分方面,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计概率排序结果显示,≥10Hz rTMS在提高FMA-UE、MBI评分方面,概率排名为最高。对于轻、重度功能障碍的患者,亚组分析结果显示≥10Hz rTMS在改善FMA-UE、MBI评分方面均更优。结论:基于当前证据显示,临床上采用rTMS改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活动能力时可首选≥10Hz rTMS。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ayer量表、简易上肢功能评定(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分别评价其上肢运动功能以及ADL能力。结果治疗2周、4周后两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能力,对临床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患者 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及作业治疗,观 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系统治疗,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 动量表(FMA-U)及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 后,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及UE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上 肢康复训练系统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镜像疗法(MT)干预是否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其改善效果是否受到患者年龄和病程的影响,MT的干预周期、时间、频次等影响因素是否对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具有剂量效应。方法 检索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和中国知网等7个数据库,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3年4月。筛选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4.1进行Meta分析,采用R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绘制网状Meta分析表和累计概率表进行排序比较,采用Stata 17.0软件绘制漏斗图检验结局指标发表偏倚情况。采用GRADE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涉及532例患者。PEDro评分6~8分。多数文献未完整汇报盲法情况或未实施分配隐藏,可能存在一定局限。MT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n=466, MD=6.05, 95%CI 3.44~8.66, P ...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回顾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方法在Medline、Pub Med、CINAHL、OT seeker、PEDro、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系统检索2006年1月~2016年5月研究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疗效的研究,纳入随机对照研究,排除不以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主要结局指标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采用Rev Man 5.3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随机对照研究。相比对照治疗,镜像疗法可提高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SMD=0.81,95%CI=0.43~1.20,P0.001,I2=64%),在剔除仅纳入严重偏瘫的2篇文献后,效应提高(SMD=0.96,95%CI=0.59~1.34,P0.001,I2=51%),且不同镜像疗法亚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4)。镜像疗法也可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动作研究量表评分(SMD=0.33,95%CI=0.01~0.64,P=0.040,I2=0)、组块测试评分(SMD=0.70,95%CI=0.03~1.37,P=0.040,I2=62%),还可提高患侧上肢Brunstrom分级(SMD=1.56,95%CI=1.07~2.06,P0.001,I2=41%);可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MD=0.93,95%CI=0.62~1.24,P0.001,I2=0)。尚无证据表明镜像疗法可改善患侧上肢肌张力(SMD=-0.22,95%CI=-0.73~0.28,P=0.890,I2=0)。结论镜像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方法。经运动想象问卷(KVIQ)评定后,入选的3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9),治疗组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干预。入选时和治疗8周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FMA和MBI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可明显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其相关治疗机制。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强制性运动治疗组(治疗组)与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行强制性运动疗法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4周后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测上肢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BI)评测ADL能力。 结果治疗组患者WMFT、FMA、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强制性运动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可用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常规康复治疗同时应用,可促进和加快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ADL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手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以Brunnstrom及Bobath疗法为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手部强化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6周训练后,发现观察组FMA评分[(55.82±10.44)分]、MBI评分[(60.35±10.43)分]、STEF评分[(81.12±8.95)分]及对照组FMA评分[(44.56±10.31)分]、MBI评分[(34.58±9.09)分]、STEF评分[(64.34±8.18)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手部强化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给予MT,疗程均为12周,每周治疗10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12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动作研究实验(ARAT)、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定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4周、12周后,2组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12周后,观察组的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上肢及手部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MT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肌内效贴配合疗法,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71例来某院疗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肌力训练,干预组在常规肌力训练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疗法,干预周期为4周,干预结束后观察两组疗养员上肢疼痛程度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和偏瘫手功能等级。结果干预组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4周肌内效贴疗法后,疼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471,P=0.000),干预组FMA (t=4.511,P=0.000)、Barthel指数(t=5.254,P=0.000)和偏瘫手功能分级(t=2.946,P=0.010)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肌内效贴疗法对脑卒中疗养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疼痛程度,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MEDLINE、EMbase、PEDro、OpenSIGLE、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NTIS)、CNKI、VlP、万方数据库和CBM中关于运动想象疗法改善脑卒中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0年10月。由3名研究者根据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Meta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 5.0.25软件和GRAEDpro ler 3.2.2软件。结果共纳入16个RCT。Meta分析四个主要结局的结果显示:Fur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持续8周、6周和4周的运动想象疗法训练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与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MD(95%CI)分别为13.89(4.53,23.25)、9.45(3.67,15.23)和7.81(1.96,13.65)],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持续6周的运动想象疗法训练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与其他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方法(物理治疗或作业治疗)比较,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WMD=5.70,95%CI(3.17,8.22),P=0.30]。每个结局的GRADE系统推荐分级均为低等级。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运动想象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且副作用甚小,操作简便,与脑卒中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成本较低,临床医生可将实施运动想象疗法作为强推荐。但鉴于纳入研究较少,样本量小,且质量不高,各研究评价方法变异性较大,并且存在评价时间的不同,故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科学和规范的高质量RCT,以求进一步验证运动想象疗法的实施方式与方法对脑卒中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结合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与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4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24)与对照组(n=24)。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作业疗法结合运动想象治疗,对照组仅增加作业疗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上肢与手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FMA、MBI评分(研究组:24.5±8.31分,62.32±10.35分;对照组:24.99±6.87分,63.45±11.23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均能出现提升(研究组:38.51±7.76分,85.62±8.98分;对照组:32.22±7.54分,76.56±7.98分)。研究组治疗后FMA和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结合作业疗法较单纯作业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与手的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