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患者行椎弓根钉同定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0例骨质疏松患者经骨水泥灌注后行椎弓根钉固定术,比较患者术后1周和复查时的X线片,观察内置物有无松动,骨水泥固定螺钉周围有无透亮线出现。并对复查患者行固定节段的CT扫描,观察螺钉周围有无透亮线出现。结果:18例(90%)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X线片中均未发现内置物松动或脱出,固定节段植骨愈合良好.在骨水泥固定螺钉周围未发现有透亮线出现;CT扫描在螺钉周围也未发现透亮线出现。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应用骨水泥对椎弓根钉固定进行加固可防止内置物松动脱出,有较好稳定脊柱的临床效果。但应注意手术技巧,确保没有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U形钛板在前路腰骶段肿瘤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1例腰骶椎肿瘤患者均采取前方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后6例良性肿瘤患者应用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15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骨水泥填充、钛板内固定。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腰骶部疼痛及骶神经压迫症状均明显改善,6例良性肿瘤患者3个月后均达骨性融合;15例应用骨水泥填充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内置物位置良好无移位,1例患者术后16个月死于肺转移,1例术后未坚持放化疗,3个月后局部复发,出现瘫痪症状,余13例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所有患者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结论:前路腰骶段脊柱肿瘤切除后应用骨水泥或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钛板内固定有利于维持脊柱及骨盆的连续性,可前路一期完成减压和稳定性重建,固定牢靠,创伤较小,是腰骶段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选择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DHS内固定联合骨水泥灌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切口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联合骨水泥强化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2-07—2014-02诊治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39例,21例采用小切口DHS内固定配合骨水泥灌注强化治疗(骨水泥组),18例单纯采用小切口DHS内固定术(单纯组)。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2组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所有患者术后获得平均11.4(5~18)个月随访。骨水泥组:围手术期无骨水泥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切割股骨头、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10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0.5%。单纯组:1例内固定松动切割股骨头,经卧床非手术治疗后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8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3.3%。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DHS内固定联合骨水泥灌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创伤的情况下提高了内固定的稳定性,患者可早期活动,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段冷冻异体骨和人工关节复合物修复股骨下段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按Enneking分期 ,广泛性边缘切除股骨下段肿瘤 ,选用长柄人工轴心铰链膝关节将大小和形态合适的同种异体骨关节与宿主骨经骨水泥髓内固定 ,假体柄插入宿主骨髓内长度与异体骨轴心长度比≥ 0 8~ 1。结果 :本组 14例中 ,12例平均随访 3 4个月。 2例分别于术后 9和 15个月死亡。所有患者均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和断裂。异体骨和宿主骨间均达骨性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 7 4月。术后患侧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 82°。结论 :人工关节通过现代骨水泥固定技术将异体骨与宿主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从而达到牢固的髓内固定。异体骨与宿主骨间的生物性连接 ,增加了人工关节的固定臂 ,从而防止了肿瘤人工关节下沉、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 ,具有异体骨和人工关节两者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胸腰椎椎体肿瘤切除后应用大段复合骨移植修复脊柱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36例胸腰椎椎体肿瘤患者行病椎全切或部分切除,采用大段复合骨(异体皮质骨段复合重组合异种骨)移植填充骨缺损,并结合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3例患者获5~100个月(平均47个月)随访,植骨后无排异、感染、植骨塌陷等并发症,其中31例术后3~7个月(平均4.3个月)获骨性愈合,2例内植物松动。结论:胸腰椎椎体肿瘤椎体全切或部分切除后,采用大段复合骨移植结合内固定系统行脊椎前柱稳定性重建可达到早期脊柱稳定支撑和后期植骨融合固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放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治疗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05-2013-07月收治的9例有神经损害的侵袭性脊柱血管瘤患者。9例患者均行开放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治疗,其中6例患者仅后路减压内固定术,3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结果 9例患者术后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5分降至术后平均2.3分,术后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复查骨水泥无渗漏,椎管内无占位,所有患者术后肿瘤未见复发、椎体高度未见丢失。结论开放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侵袭性脊柱血管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背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常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而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易发生螺钉固定不牢靠,出现螺钉松动、退钉,造成固定失败。目的:探讨应用可注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6例,均采用可注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后路钉棒内固定术。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7 d、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损伤发生,骨水泥无明显渗漏,骨折复位满意,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术后随访12~24个月,末次随访X线及CT检查示,椎体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未见螺钉松动、断钉。患者术后7 d、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下降(P均<0.05)。患者末次随访上述指标与术后7 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提供坚实稳定性,有效恢复脊柱序列,维持椎体复位后高度,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骨水泥行椎体强化后椎弓根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3例骨质疏松患者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行椎体强化加椎弓根钉固定后的临床结果,比较术后1周内的与复查时的X线片,观察内固定物有无松动、椎弓根钉周围有无透亮线出现。结果本组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3个月,平均为17个月。所有患者腰痛及下肢神经压迫症状均明显缓解,脊柱活动度改善21例(91.3%),无改善2例。脊柱侧凸均获不同程度改善,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复查X线片均未发现椎弓根螺钉的松动及脱出,椎弓根螺钉周围均未发现有透亮线出现。结论对骨质疏松患者用PMMA行椎体强化椎弓根钉固定,可防止椎弓根钉的松动及脱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术中应注意操作技巧,确保无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椎体成形术及有限切除肿瘤骨水泥填塞内固定术辅助立体定向放疗对脊柱转移性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10-01-2014-01,对26例临床确诊的脊柱转移瘤且伴有疼痛、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进行椎体成形术和有限切除骨水泥填塞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予以立体定向放疗。记录手术出血量、并发症,进行术后2-24个月的随访,随访项目包括VAS、ODI和Frankel分级变化,复查肿瘤控制情况及患者生存时间。结果经统计学比较,术后VAS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5)。经过放疗后,止痛有效率达90%(9/10),渗漏率37.5%,其中1例出现瘫痪,1年内死亡率50%。经统计学比较,术后VAS及ODI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5)。按Frankel分级,7例获得神经功能改善。1年内死亡率50%,2年内死亡率75%。未见内固定失效病例,2例患者局部肿瘤有增长,但因骨水泥阻挡作用未产生硬膜压迫。结论对于脊柱转移瘤患者,椎体成形术及有限切除骨水泥填塞内固定手术能明显缓解疼痛、恢复脊柱稳定性、部分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术后辅助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能较好杀灭肿瘤细胞,控制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性对70例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终末观测脊柱后突角、椎体前后缘高度压缩率变化;观察内固定稳定状况及神经损伤的恢复情况。结果 8例发生骨水泥渗漏。57例获得平均17个月随访,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脊柱后凸角、椎体前后缘高度压缩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E级54例,D级3例。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有效恢复脊柱单元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而避免后突矫正度丢失、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及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股骨假体翻修术的原因及其疗效。[方法]对2003年5月~2007年11月于本院行股骨翻修手术并且临床和影像资料完整的40例(42髋)患者进行Harris评分、分析假体稳定性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获得随访者共23例(25髋),其中采用骨水泥固定8例(8髋),采用非骨水泥固定的15例(17髋),平均随访41.7个月(25~71个月)。翻修的原因包括感染2例,假体周围骨折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1例,假体松动17例(19髋)。按Paprosky分型:Ⅰ型2髋;Ⅱ型11髋;ⅢA型8髋,ⅢB型3髋;Ⅳ型1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8.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2.9分,其中优良14例(15髋),一般6例(7髋),差3例(3髋),其中1例为再翻修病例。骨水泥固定假体中可能松动的有3例,其余均无松动;非骨水泥固定假体中1例为纤维性固定,其余为骨性固定。术后2例患者发生伤口渗液,考虑为异体骨反应,无感染、骨折、脱位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股骨假体翻修术的主要原因为假体松动,其近期随访结果良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2.
脊柱肿瘤切除及功能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不同的脊柱固定方法探讨脊柱肿瘤切除后的功能重建。方法15 例脊柱肿瘤切除术中应用前路肿瘤切除及固定13 例,前后路联合切除及后路固定2 例,其中Kaneda 固定器加骨水泥及植骨10 例;克氏针骨水泥固定3 例;Steffee 钢板加骨水泥及植骨各1例。结果 术后1 周11 例能支撑坐起,2 周9例在保护下可下地行走,3个月时13例恢复行走功能;术后2 个月12 例疼痛消失,2 例减轻;术后1 例因骨髓抑制死亡。4 例转移癌分别在术后3 个月~1 年死亡,随访3~20 个月效果满意。结论 脊柱肿瘤切除后应用骨水泥或植骨加内固定物可使脊柱早期恢复负重功能,减轻疼痛,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而采用前路术式以Kaneda 固定器,后路术式以Steffee固定器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假体选择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假体选择. 方法 1995年1月~2002年6月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33例(33髋),其中男7髋,女26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2例,感染后松动8例(其中2例合并窦道形成);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3例,不伴有假体中心性脱位.对无菌性松动和股骨头磨损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13例,生物固定型假体12例,股骨侧翻修假体均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广泛涂层假体,8例感染患者均行一期骨水泥固定型全髋置换. 结果随访6个月~7年6个月,平均3年11个月.2例出现X线透亮带,但无临床不稳;4例遗留持续性疼痛,无假体脱位、断裂.本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4~47分(平均38.6分),上升为术后的68~88分(平均82.4分),满意率87.9%. 结论无菌性松动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髋臼侧翻修假体可选择骨水泥型假体、也可选择生物型假体,股骨侧翻修假体均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广泛涂层假体,感染后的翻修选择骨水泥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14.
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的全髋置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对治疗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手术成功要素。方法对26例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行全髋置换。均采用K-L后外侧切口,充分显露和检查髋臼形态,3例有坐骨神经损伤者术中同时作松解,8例骨不连患者取出原有内固定后对骨不连进行处理重新内固定,18例节段性缺损者将切除的自体股骨头进行结构性植骨,2例髋臼存在巨大的结构性骨缺损,先植入防内突加强钛网支架,将股骨头咬成细骨颗粒打压植入。髋臼侧2例存在巨大的结构性骨缺损用骨水泥臼杯固定,其余为生物型固定臼杯,股骨侧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结果手术时间53~175(110±5.3)min;术中出血量500~1600(800±130)ml,输血量0~1 000(600±100)ml;术后早期无切口感染、假体脱位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17~58(29±8.6)个月,除1例伴有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出现髋臼松动外,其余患者髋臼假体及股骨假体无松动及骨溶解征象。8例骨不连和18例骨缺损植骨患者均完全愈合。患者髋关节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Harris评分为83~95(88±5.4)分,髋关节屈伸平均活动度110°±7.6°。结论全髋置换用于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稳定髋臼。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2例36髋,随访28例31髋,随访时间平均9.5年(3.5~18年)。脱位分类:低位脱位或半脱位15髋,中位脱位11髋,高位脱位5髋。固定方法:髋臼侧,10髋为骨水泥固定,21髋为非骨水泥固定;股骨侧,12髋为骨水泥固定,19髋为非骨水泥固定。结果1例术中发生小转子劈裂,1例术后发生下肢静脉炎,3例两侧肢体不等长2cm以上,1例发生股动脉栓塞。4髋发生假体松动,1髋为大转子不愈合而松动,1髋为单纯假体柄松动,2髋为假体柄和髋臼假体均发生松动;其余27髋Harris评分为85分(术前48分)。结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相对比较复杂,并发症较多,手术中特别需要考虑两侧肢体的长度、外展肌的平衡、软组织的松解、髋臼骨缺损的处理及假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骨水泥间置器治疗髓内固定术后骨髓炎合并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间置器治疗髓内固定术后骨髓炎合并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6月-2006年5月,收治12例行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髓炎合并骨不连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6~53岁,平均40.2岁。骨折部位:胫骨7例,股骨5例。髓内固定术后2周内感染7例,3个月内感染5例。患者于感染发生后1~24个月入院,平均5个月。细菌培养10例呈阳性,2例呈阴性。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高敏C反应蛋白均高于正常值。一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物,髓内插入抗生素骨水泥间置器临时固定;3~6个月待感染控制后,二期手术取出间置器,行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患者两期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二期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4个月。二期术后3个月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均正常。X线片复查,骨折均在二期术后10~14周达临床愈合,平均12周。除1例患者膝关节屈曲约90°外,其余患者下肢功能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复发。结论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间置器临时固定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待感染控制后二期手术取出间置器行植骨内固定,是治疗髓内固定术后骨髓炎合并骨不连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脊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诊治1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手术方式。方法:1996~2001年收治16例脊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平均年龄47岁),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确诊后采取手术治疗。肿瘤位于颈椎者1例,行前路肿瘤切除钢板同定;位于胸椎者6例,采用经胸人路行肿瘤切除、植骨或骨水泥椎体重建加Z—plate内固定;位于腰椎者3例,采用后路、侧方入路或胸腹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植骨或骨水泥椎体重建、后路椎弓根、Kaneda等内固定方法;位于骶椎者4例,采用TSRH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术,2例患者仅行肿瘤切除术。术前、术后均进行化疗。术后对患者疼痛情况、影像学表现等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5年。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2306ml,所有患者平均疼痛下降2.19级,7例有肿瘤复发(43.75%)。未发现椎体塌陷和内固定失败。随访中全组均存活。结论:在胸腹腔等部位生长的肿瘤容易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术中出血较多。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在肿瘤切除后,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椎体重建和内固定。术前术后应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并脊柱多节段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8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并脊柱多节段骨折的患者均采用骨水泥椎体硬化,行脊柱长节段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8例患者术后脊柱疼痛明显减轻,睡眠、运动明显改善,平均随访1年2个月,无内固定并发症及脊柱再骨折发生.结论:椎体硬化术加长节段脊柱后路内固定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并脊柱多节段骨折治疗效果好,可免除保守治疗的诸多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水泥在胸腰椎转移瘤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3月~21208年12月,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26例,原发肿瘤:肺癌9例,乳腺癌7例,肝癌4例,前列腺癌2例,肾癌1例,来源不明3例.病灶累及单节段17例,两节段9例.23例伴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6例,C级7例,D级11例,E级2例.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椎弓根螺钉重建脊柱稳定性,其中骨水泥填塞15个椎体,骨水泥前方重建9个椎体,骨水泥椎体成形11个椎体,10例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同时采用骨水泥加强椎弓根钉道.结果:术中未发现骨水泥放热效应引起的神经功能受损.24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42个月,平均18.2个月,23例术前有不同程度腰背疼痛者术后疼痛消失6例,缓解14例;术前伴神经功能障碍者17例(77%)获得神经功能改善.随访期间未发现骨水泥下沉、椎节塌陷及向前成角.1例骨水泥填塞术后3个月骨水泥界面出现松动,但未引起神经压迫症状.15例随访期间死亡.结论: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后路手术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预期寿命、肿瘤类型、转移椎体位置及骨密度,充分利用骨水泥独特的理化特性,进行多种不同方式的应用,可以减小手术创伤,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翻修原因、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对32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取髋关节后侧入路,取出松动的股骨侧及髋臼侧假体,根据缺损情况植骨,然后按技术要求换置假体。结果2例术中出现股骨骨折,行内固定术,愈合良好。1例髋臼行植骨、骨水泥假体固定,术后1年出现髋臼假体松动。行二期翻修术。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1.3分,术后平均83.5分。结论①无菌性松动和医源性错误是人工髋关节翻修的最常见原因;②髋臼翻修首选非骨水泥假体生物型固定,对于包容性髋臼骨质缺损,应行颗粒打压植骨+非骨水泥臼固定;(蓼翻修术中股骨柄取出困难可行股骨大粗隆延长截骨;④术后功能锻炼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