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长远  秦俭 《疑难病杂志》2012,(11):871-872
目的研究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动脉血乳酸水平对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76例,入院后给予NT-proBNP、动脉血乳酸和心脏超声等检查,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分别比较死亡组(25例)和存活组(51例)及严重脓毒症组(47例)和脓毒性休克组(29例)NT-proBNP、乳酸、LVEF和APACHEⅡ评分的区别。结果死亡组NT-proBNP、乳酸和APACHEⅡ评分均大于存活组,LVEF小于存活组(P<0.05);严重脓毒症组患者NT-proBNP、乳酸和APACHEⅡ评分小于脓毒性休克组,LVEF大于脓毒性休克组(P<0.05)。结论 NT-proBNP和乳酸对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有一定评估作用,高水平的NT-proBNP和乳酸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18-23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脓毒症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出现休克的脓毒症患者52例为A组,未出现休克的脓毒症患者80例为B组,另选取同期一般感染患者78例为C组。对比三组不同时间血清NT-proBNP水平。将A组分为死亡组(n=11)和存活组(n=41),对比NT-proBNP水平、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分析NT-proBNP与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的关系。结果入院时、入院12 h、24 h、48 h三组NT-proBNP均逐渐降低,三组差异显著,A组最高;各时间点死亡组NT-proBNP及APACHEⅡ分值均高于存活组;入院12 h、24 h、48 h死亡组血乳酸水平高于存活组,乳酸清除率低于存活组。分析后发现随时间轴延长,NT-proBNP与APACHEⅡ呈正相关(r=0.413,P=0.000);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r=0.413,P=0.032);与乳酸清除率呈负相关(r=0.421,P=0.028)。结论NT-proBNP辅助脓毒症诊断,能评估病情和预后,建议与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脓毒症死亡风险评分(MEDS)对脓毒症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2例,根据入院时患者病情分为脓毒症组21例,严重脓毒症组24例,脓毒性休克组17例;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41例,死亡组21例。对各组分别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MEDS评分,并测定血乳酸水平,记录患者28 d的存活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28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SOFA、血乳酸显著高于脓毒症组(P<0.05),而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性休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 II、MEDS评分: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症组病死率均低于脓毒性休克组(P<0.05)。死亡组患者年龄大于存活组,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MEDS评分及血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脓毒症患者MEDS评分、病死率显著升高(P<0.05);随着危险分层的增加,患者病死率也显著增高(P<0.05);多凶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MEDS评分及血乳酸均是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EDS评分的实用性优于APACHE II、SOFA评分,可作为脓毒症患者病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将65例脓毒症患者按存亡情况分为存活组(39例)和死亡组(26例),比较两组的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发病率。结果:存活组入院0 h、6 h、24 h的血乳酸浓度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和24 h乳酸清除率≥10%几率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ACHEⅡ评分、MODS发病率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6 h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427,P<0.01),24 h动脉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372,P<0.01)。结论: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显著,临床可根据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变化,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方法 采集120例脓毒症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脓毒症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每组各40例.按患者入院28 d后预后情况,又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记录血清NT-pro BNP、PCT水平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各组的血清NT-pro BNP、PCT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脓毒症病情的加重,血清NT-pro BNP、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一般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血清PCT、NT-pro BNP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T-pro-BNP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1.34%、86.27%,PCT为83.08%、88.61%.血清NT-proBNP水平和血清PCT水平呈正相关(r=0.826,P<0.05),血清NT-pro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756,P<0.05),血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也呈正相关(r=0.702,P<0.05).结论 血清NT-pro BNP和PCT水平对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程度和生存情况的预测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分脓毒症组(45例)和脓毒症休克组(25例),分析NT-proBNP、CRP、PCT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组患者自入院第1天起,各个时间点APACHEⅡ评分均比前一时间点低,且明显低于脓毒症休克组APACHEⅡ评分,脓毒症组入院第1、7、14天NT-proBNP、CRP、PCT水平均明显低于脓毒症休克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CRP、PCT表达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NT-proBNP、CRP及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可以有效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和病情,其指标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乳酸水平变化及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50例脓毒症患者,于入院第1日及第3日分别统计血小板计数( PLT)、动脉血气中乳酸( LAC)水平、降钙素原( PCT)及APACHE Ⅱ(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同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感染性休克组,分析组间P LT与LAC的变化. 结果:死亡组的第1日、3日LAC、PCT、APACHE Ⅱ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而PLT低于生存组(P<0.05);两组间血小板计数与血乳酸水平均与PCT及APACHE Ⅱ评分具有相关性. 严重脓毒症组和感染性休克组,与第1日比较,第3日LAC明显升高( P<0.01) ,而PLT降低( P<0.05). 结论:动态监测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及血乳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指导临床,二者是判断脓毒症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血乳酸动态检测及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乳酸动态检测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患者 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5年1-10月该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6例,对其血乳酸水平、 乳酸清除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率及病死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各变量与预后进 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乳酸升高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休克、MODS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乳酸 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乳酸峰值分组中,3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按6 h乳酸清除率分组中,高清除率组除外APACHEⅡ评分,其余观察指标均明显低于低清除率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入院乳酸、乳酸峰值、6 h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指标均明显优于死亡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APACHEⅡ评分3组比较,乳酸峰值、休克、MODS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存在差异 (P<0.05).入院乳酸水平、6 h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为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乳 酸水平、6 h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为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降钙素原(PCT)与乳酸2种生物标记物对脓毒症患者风险分层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57例脓毒症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早期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回顾性研究将所有患者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分别比较组间PCT、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观察标记物对风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结果:不同严重程度的三组患者中,2种标记物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组与其他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PCT、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降钙素原与乳酸水平对脓毒症风险分层与预后判断有较好的预测意义,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病情程度脓毒症患者血清N末端前体脑尿钠肽(NT-proBNP)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差异,并探讨血流动力学指标、NT-proBNP和脓毒症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首诊的94例脓毒症患者,根据入院时病情程度分为脓毒症33例(轻度组)、严重脓毒症31例(重度组)和脓毒症休克30例(休克组),并根据患者30 d内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35例和生存组59例,比较不同病情、不同预后效果患者间血清NT-proBNP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差异,应用秩相关分析法对血清NT-proBNP、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脓毒症病情程度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休克组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30 d内死亡率、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心率(HR)、二尖瓣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和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峰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异常程度重于其他各组,重度组上述指标异常程度重于轻度组,三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T-proBNP、MAP、CI、HR与脓毒症病情程度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1);生存组和死亡组的年龄、血清NT-proBNP、MAP、CI、HR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清NT-proBNP、HR与病死率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 CI、HR和血清NT-proBNP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是脓毒症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其中年龄、血清NT-proBNP、HR、MAP是脓毒症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危险评估和预后预测的可靠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以及APACHEⅡ分值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5月广东省东莞市寮步医院感染性休克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乳酸水平检测及APACHEⅡ评分,并根据APACHEⅡ分值分为A组(<20分)、B组(20~<30分)、C组(≥30分);对比分析三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分别统计治疗后死亡(死亡组)与存活患者(存活组)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分值及血乳酸清除率,同时,对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分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患者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5.3 ±2.6) mmol/L、(12.7±4.8)分]明显低于B组[(9.6±4.3)mmol/L、(33.8±7.4)分]、C组[(14.2 ±6.2)mmol/L、(62.3±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分值[(13.7 ±6.4)mmol/L、(53.8±12.6)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7.3±4.2)mmol/L、(28.7±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血乳酸清除率[(3.7±2.4)%]明显低于存活组[(14.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分值呈负相关(r=-0.732,P<0.05).结论 通过检测血乳酸,计算早期血乳酸清除率,结合APACHEⅡ分值情况,进而对感染性休克的病情程度作出较准确判断,以改善临床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早期血乳酸水平、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第28天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应用早期目标性液体复苏方案(EGDT)对37例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测定患者治疗0h及12h的血乳酸水平,并计算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及治疗第28天病死率。计算12h乳酸清除率,并与APACHEⅡ评分作一致性比较。将病例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年龄、性别、乳酸峰值、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乳酸峰值及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重复测量值的方差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的乳酸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不同时间段的乳酸测量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乳酸的测定值、乳酸峰值及乳酸清除率与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的28天病死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1年7月—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将患者按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并通过比较不同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来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相比较,在年龄(t=2.645,P〈0.05)、初始乳酸(t=3.306,P〈0.05)、24 h乳酸清除率(t=-6.755,P〈0.05)、APACHEⅡ评分(t=5.538,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两组在APACHEⅡ评分及初始乳酸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死亡人数(χ2=4.852,P〈0.05)及年龄(t=2.093,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是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对于高乳酸患者应尽早治疗,改善器官灌注及组织缺氧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动态监测在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据患者预后分为入ICU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动脉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据APACHEⅡ分为≤20分组及〉20分组,比较两组入ICU动脉乳酸、6 h动脉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用Spearman相关分析APACHEⅡ评分与入ICU动脉乳酸、6 h动脉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的相关性。结果:入ICU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水平存活组明显低于死亡组水平(t=12.44、9.23,P〈0.01),6 h乳酸清除率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t=11.83,P〈0.01);在APACHEⅡ评分≤20分组患者入ICU乳酸和6 h乳酸水平明显低于APACHEⅡ评分〉20分组患者水平(t=11.37、8.34,P〈0.01),并且6 h乳酸水平≤20分组明显低于〉20分组水平(t=8.34,P〈0.01),而6 h乳酸清除率≤20分组明显高于〉20分组水平(t=11.19,P〈0.01)。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入ICU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34,P〈0.01);6 h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98,P〈0.01);而6 h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32,P〈0.01)。结论:动态监测动脉乳酸水平是判断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良好指标,动脉乳酸越高,病情越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转入辽宁省肿瘤医院ICU时进行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血乳酸测定,6h后再次进行血乳酸测定.并计算血乳酸清除率;比较不同APACHEⅡ评分分值组的动脉血乳酸浓度及APACHEⅡ与血乳酸浓度间的相关性: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观察两组患者血乳酸浓度的变化、APACHEⅡ评分及乳酸清除率情况。结果随着APACHEⅡ评分分值的升高(〈15、15~〈25、25-〈35、≥35分),动脉血乳酸浓度也逐渐升高[(3.45±0.12)、(4.71±1.04)、(9.80±3.29)、(14.29±0.88)mmol/L],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动脉血乳酸浓度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r=0.962,P〈0.001);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分值、血乳酸浓度高于存活组,而乳酸清除率均低于存活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血乳酸值〉10mmol/L且6h血乳酸清除率〈10%的1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均死亡。结论随着APACHEⅡ评分的增高。动脉血乳酸浓度逐渐增高,而乳酸清除率逐渐下降,这与病情严重度呈正相关。【关键词】感染性休克;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APACHEII评分【中图分类号】R44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11(a)一166—0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IL-6和IL-10浓度变化与脓毒症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52例脓毒症患者,其中存活37例,死亡15例。于入组第1天及第5天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6和IL-10浓度;同时采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进行评分,研究血清IL-6及IL-10浓度与APACHEⅡ的相关性。结果:入组第5天死亡组IL-6水平较第1天上升(P=0.043),存活组IL-6较第1天下降(P=0.018),两组间第5天IL-6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组第5天两组IL-10均较第1天下降,存活组下降更为明显(P〈0.001)。入组第5天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较第1天上升,存活组较第1天下降,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组第1天和第5天两组的IL-6浓度均与当日APACHE Ⅱ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第5天仅IL-10浓度与APA.CHEⅡ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IL-6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显著相关,不同时间点IL-10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尚不确定,动态监测其变化趋势有助于脓毒症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舒张早期左房室瓣峰值流速与舒张早期左房室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在脓毒症预后评估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脓毒症患者共157例。随访28 d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39例)和存活组(118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入院24 h内完善超声心动图,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DTI)技术测定E/e'等。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e'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左心室侧壁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Elat)、左房室瓣环室间隔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与左心室侧壁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平均值(Ea)低于存活组,心率、呼吸频率、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乳酸、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降钙素原(PCT)、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左房室瓣环室间隔E/e'(E/e' sep)、左心室侧壁E/e'(E/e' lat)、E/e'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NT-proBNP〔HR=0.978,95%CI(0.967,0.989)〕、APACHEⅡ评分〔HR=1.032,95%CI(1.009,1.054)〕、SOFA评分〔HR=1.100,95%CI(1.050,1.153)〕、E/e'〔HR=2.469,95%CI(2.071,2.867)〕与脓毒症患者预后有回归关系(P<0.05)。E/e'预测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AUC=0.887,95%CI(0.829,0.944)〕大于NT-proBNP〔AUC=0.821,95%CI(0.743,0.898)〕、APACHEⅡ评分〔AUC=0.604,95%CI(0.503,0.706)〕及SOFA评分〔AUC=0.705,95%CI(0.603,0.807)〕(Z=1.631,P=0.050;Z=4.765,P=0.001;Z=3.057,P=0.001)。当E/e'取临界值为10.34时,灵敏度为87.3%,特异度为86.3%。结论 脓毒症死亡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程度更重,E/e'可用于预测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且优于NT-proBNP、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12例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病例,监测其入院时及入院6 h的乳酸水平,计算乳酸清除率。将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 ≤ 10%)组,比较2组病死率、初始乳酸水平和APACHE Ⅱ评分。随访30 d,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早期乳酸清除率及APACHE Ⅱ评分。结果: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初始乳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1),随访30 d后,病死45例,存活67例,存活组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病死组(P<0.01)。存活组早期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病死组(P<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判断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LAC/PCHE)的比值预测重症患者颓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入住我院ICU患者的24h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及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指标。按APACHE Ⅱ分值分组,比较各组间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等指标的差异,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结果LAC/PCHE比值在APACHE Ⅱ评分10~20分组(1.29±1.60)×10^3显著高于小于10分组(0.26±0.29)×10^3(P〈0.05);21~30分组(441±5.76)×10^3显著高于10~20分组(1.29±1.60)×10^3(P〈0.05);而APACHEⅡ评分〉30分组(21.28±20.16)×10^3明显高出20~30分组(4.41±5.76)×10^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PACHEⅡ评分与LAC/PCHE比值有显著相关性(r=0.793,P〈0.01)。结论LAC/PCHE比值与APACHEⅡ评分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LAC/PCHE比值随APACHEⅡ评分同时升高,LAC/PCHE比值可能是预测患者预后较为简便,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