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治疗大鼠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程政  姚天华  代泉  郭秀全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2):131-133,139
目的:观察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介导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BMP2)对大鼠实验性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30只实验大白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两组动物下颌1 1牙间牙槽骨人工制备2mm×2mm骨缺损区。实验组骨缺损区植入浸有携目的基因hBMP2和标记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组腺相关病毒液(rAAV-hBMP2-GFP)的明胶海绵块,对照组植入只浸有携GFP的空病毒液(AAV-GFP)的明胶海绵块。术后15d、30d、60d分别处死动物,进行放射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1两组样本牙槽骨缺损处的骨密度值随时间的增加而增高;在15d、30d、60d,实验组样本牙槽骨缺损处骨密度值(0.062,0.236,0.456)均高于对照组(0.054,0.158,0.216),其中30d、60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2术后15d两组样本牙槽骨缺损处周边组织均可见到GFP;术后30d、60d,实验组样本较对照组绿色荧光强度明显加强。3实验组:术后15d,牙槽骨人工缺损区周围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生长活跃,周边有骨样组织和少量的骨组织形成。术后30d,骨缺损处新骨数量增多。术后60d,缺损区几乎被新生骨组织充满;对照组:术后15d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生长活跃;术后30d,骨缺损区周边可见成骨细胞和少量骨样组织;术后60d,骨缺损区边缘有少量新骨沉积,腔内被纤维组织充满。结论:rAAV-hBMP2-GFP成功修复大鼠实验性牙槽骨缺损。  相似文献   

2.
阎旭  彭滟  高宇  胡娟  韦海东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0):1026-1027
目的探讨与评估倍骼生(PerioGlas)在种植体周骨缺损区对种植体骨结合的效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在6只成年杂种狗下颌骨下缘各植入4颗纯钛种植体(共24颗)并在种植体周造成缺损,左下颌2颗为实验组,在缺损处填入倍骼生和自体血混合物,右下颌2颗为对照组,在缺损处任其充满自体血。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两只狗,先后行电镜观测.骨密度测定和组织学观察。结果4,8,12周时实验组种植体骨结合率均较对照组高,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骨缺损区新生骨密度比对照组高;实验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细胞及新生骨小梁,新生骨组织较成熟,对照组成骨细胞少,骨小梁细而少,纤维组织多见。结论倍骼生具有促进新骨形成及种植体骨结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rhBMP-2与聚乳酸复合体植入犬拔牙创对牙槽骨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观察重组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与聚乳酸的复合体植入犬拔牙创对牙槽骨再生的影响。②方法:犬拔牙创内充填rhBMP-2与聚乳酸的复合体,以自然愈合拔牙创作为对照,于术后2、6、10周行X线检查,6、10周处死犬,取标本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成骨情况、复合体与新生骨结合情况。③结果:X线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实验侧拔牙创愈合快,成骨速度及成骨质量明显优于对照侧。电镜扫描显示该材料相容性好,对组织无刺激反应,可降解。④结论:rhBMP-2与聚乳酸复合体是一种可促进牙槽骨再生的新型生物复合材料,有希望成为临床修复牙槽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4.
组织工程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兔颅骨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实用价值及合理应用BMP的方法。方法 将自体成骨样细胞即刻种植在复合BMP的胶原包埋的聚羟基乙酸(PGA)的基质材料和不含BMP的基质材料上,然后将不同的复合体或单纯基质材料移植到兔颅骨的一侧全层骨缺损区,作为实验侧Ⅰ、实验侧Ⅱ或实验侧Ⅲ。对侧设对照,不作任何植入。将60只新西兰兔分别于术后2,6,8及12wk处死,标本行大体组织学检查,X线摄片及灰量测定检查。结果 表明实验侧Ⅰ成骨量明显大于实验侧Ⅱ或实验侧Ⅲ(P<0.01),而对照侧仅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 组织工程骨可修复自体的兔颅骨缺损,应用外源性BMP可促进骨再生,为组织工程化骨在颅面外科及整形外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局部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探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治疗的新方法。【方法】连续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制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A,B,C3组,于股骨头下钻孔,在A组和B组分别将BMP/FS或单纯的BMP植入孔道,C组作为空白对照。通过大体观察、MRI检查、钙含量测定和组织学观察,研究复合材料对ANFH的修复作用。【结果】MRI观察显示,植入BMP/FS8周后原骨缺损孔道消失,被新生骨所取代。单纯植入BMP可见少量新生骨,空白对照组内仍为纤维组织。A组钙含量显著高于另外两组。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A组术后8周原骨缺损区基本消失,有大量相对较成熟的骨小梁及板状骨并存。B组骨缺损区明显缩小,周边亦有少量骨小梁存在,新生毛细血管少见,缺损区有大量纤维组织填充。C组术后8周缺损区缩小,周边有少量新骨形成并逐渐形成骨壁,中心部仍为纤维组织,无骨组织充填。【结论】BMP在缺血坏死的股骨头内可诱导新骨形成,与FS复合后,BMP诱导新骨形成的质量和数量均明显提高,局部植入BMP/FS对ANFH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评估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及不同载体在口腔种植植骨手术中对成骨性能的影响,成骨特点以及所成骨与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 建立一种符合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特点的动物模型。方法:以beagle 犬为实验动物, 拔除其双侧前磨牙和第一磨牙,3个月后左右两侧各植入埋入式螺纹种植体各4枚,种植体颊侧形3mm×4mm的裂开性骨缺损,缺损处分别植入浸润了0.05mg/mL和0.2mg/mL浓度rhBMP-2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和可吸收胶原海绵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和可吸收胶原海空白对照。分别于种植体植入后2、4、8、12周处死动物,取材制作种植体-骨磨片。结果:8只实验犬均无死亡,饮食、活动正常,3号犬有两枚种植体颈部暴露,种植体松动。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随着时间延长,各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处的新生骨组织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hBMP-2处理的缺损内新生骨组织量较多,骨种植体结合率较高。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建模方法, 形成了统一的种植体颊侧颈部-中部的3mm×4mm的裂开性骨缺损区, 较符合种植临床实际情况,能达到较好地模拟种植体周围常见骨缺损的目的,为今后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骨缺损; 种植体; 动物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7.
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鼠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青山  李祖兵  王虎中  郭家平 《医学争鸣》2005,26(13):1180-1184
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和HA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成骨能力,探讨nanoHA材料的优越性.方法:选择SD大鼠75只,随机分1,2,3,4,8wk共5个时间段,每时间段15只,对大鼠下颌骨下缘作一4.0mm×2.5mm的矩形骨缺损区,分别用大小为1.5mm×2.5mm×4.0mm的nanoHA材料、HA材料修复缺损区,另设一组空白对照组.分期取出缺损区骨组织,进行肉眼观察、光镜和免疫组化(TGFβ1)检测,最后对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量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体观察见nanoHA修复组缺损区骨痂出现早而厚.光镜见nanoHA组骨细胞增生活跃,1wk有新生骨形成,炎症反应轻;HA组骨修复细胞较活跃,炎症反应较明显,且术后3wk才逐渐消退.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原始骨痂中的成骨细胞、骨端骨细胞、新生成的软骨基质,以及肉芽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多核巨噬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均可见TGFβ1的表达.nanoHA组TGFβ1的表达值在各时间段均大于HA组,两者均大于空白对照组.结论:nanoHA是修复骨缺损较理想的生物材料,nanoHA在生物相容性、促进骨修复再生等方面均优于普通HA.  相似文献   

8.
王晶晶  施亮  徐婧  王丽艳  李蜀光 《广东医学》2016,(11):1610-1612
目的:建立较大面积牙槽骨缺损植入溶胶凝胶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修复的恒河猴动物模型,探讨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对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成年雌性恒河猴4只,拔除恒河猴双侧下颌尖牙和第一、第二前磨牙区牙齿,去除牙槽间隔和颊侧至牙槽窝根尖部全部牙槽嵴,仅保留舌侧骨皮质,修整拔牙区牙槽骨。右侧为实验组植入溶胶凝胶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左侧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对照组,两侧拔牙区植入材料后骨膜覆盖防止材料流失。分别于4、8、12、16周行大体及X线片观察,大体观察牙槽骨局部生长情况,X线片观察牙槽骨缺损部位新骨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大体观和X线片观可见明显的骨修复,新生骨与正常骨密度基本一致,植入材料完全降解吸收。对照组未见明显骨修复。结论溶胶凝胶微纳米生物活性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可降解性,能促进牙槽骨修复,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牙槽骨大面积缺损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3D打印的多孔钛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和成骨性能.方法 选取20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在其股骨髁上制备直径6 mm,深10 mm的临界性骨缺损.实验组将多孔钛材料迅速注入骨缺损区.对侧生理盐水冲洗,不植任何材料,作为对照组.术后3d、4周、8周、12周通过X线及CT观察骨缺损处生长变化,术后12周处死所有新西兰白兔,通过大体观察、X线、CT、Micro-CT及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处的修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良好,术后12周取出标本清理周围软组织,实验组缺损部位被新生骨填充;对照组见缺损处骨质凹陷;影像学观察,实验组植入物区域与周围界限模糊不清;对照组未见明显新生骨阴影;Micro-CT观察,术后12周实验组植入物区域空隙内长入新生骨组织,植入物附近可见骨小梁长入;对照组缺损区未见明显的骨长入;硬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组植入材料与成骨细胞结合,可见成熟的哈佛氏系统散在分布于新生骨内;对照组骨缺损区被大量纤维组织填充.IPP5.1计算新生骨与缺损区面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孔钛材料可以促进骨组织的生长愈合,新生骨组织可以长入并充满孔隙,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
用家兔14只,以桡骨中段10mm骨缺损作为实验模型,右侧植入同种异体福尔马林储骨为实验组,左侧植入酒精储骨作为对照组。于术后2、4、8、10、12周取材,作X线片和普通光镜观察,结果显示:福尔马林储骨移植术后4周缺损区有大量新骨形成,骨质增生活跃。8周时移植骨大部分被新生骨替代。12周时骨缺损基本愈合。结果表明,经福尔马林处理后的同种异体骨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引导骨生长,从而为推广尸体骨移植的临床应用,简化骨处理步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四肢长管骨肿瘤手术,既要彻底地切除病灶,又要尽力保全肢体和关节以达到满意疗效,难度较大。本文介绍我科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作骨肿瘤局部大块或大段切除、吻合血管的游离骨移 植修复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或肿瘤段截再植术共49例。术后随访3~6个月植骨区全部达到骨性愈合,肢体功能得以保全或改善,达到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单侧和双侧注入骨水泥疗效比较,以及术中骨水泥用量和骨水泥渗漏原因及预防。方法:经皮椎体成形术53例,平均年龄70岁,平均注入骨水泥4.5ML,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进行前后对比;将2级(中度疼痛)患者30例分成A,B组,各15例,分别采用单侧和双侧注入骨水泥4.5ML,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进行前后对比。结果:53例患者获得随访,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一周VAS评分降至3.6分,术后一月降至2.7分,随访患者椎体高度未进行性丢失;A和B组VAS评分平均为8.0分,A组术后一周VAS评分为降至3.4分,术后一月降至2.5分,B组术后一周VAS评分为降至3.2分,术后一月降至2.7分。结论:PVP技术能够有效迅速缓解疼痛,单侧注入骨水泥,注入量约为4.5ML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实验用20只成年家兔做为动物模型。在双侧桡骨中段造成一骨缺损,右侧为实验组,植入复合骨移植物;左侧为对照组,单数家兔缺损处植入异体脱钙骨(aDBM),双数家兔植入自体松质骨(ACB)。结果:经组织染色镜下观察证实了aDBM可诱导间质细胞分化成骨细胞并形成新骨,经术后X线平片评分,~(99)Tc—MDP骨闪烁计数得出:实验组新骨形成量高于aDBM组和ACB组。  相似文献   

14.
A monoclonal antibody raised against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McAb)has been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presence of bone mrphogenetic protein(BMP) in experimental fracture healing.Rabbit mandibles were frac-tured using standrdized methods and left to heal for 3,7,14,21and 24 d,respectively.The avidin-biotin com- plex(ABC)method demonstrated an accumulation of positively stained primitive mesenchyman cells at the fracture site in the hematoma stage of bone repair.These cells appeared to undergo differentiation into positively-stained chondroblasts and osteoblasts during the phase of callus formation.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s showed a high positive reactivity in the early post-fracture stages but a much lower reactivity during the remodelling phase.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suggest that bone inductive processes are accompanied by the presence of BMP in osteopro-genitor cells during fracture healing of the mandible and that BMP may plqy a significant role in osteogenesis dur-ing bone healing.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我院骨科自1978~1991年采用带血管蒂的游离骨移植术,治疗各种原因的骨缺损、骨坏死和骨不连接208例、210次手术。其中带血管蒂的骨瓣转移术102例、103次手术。吻合血管的移植术106例、107次手术。供体有含旋髂深血管,臀上血管深上支,旋股外血管、第3腰动脉的髂骨瓣含肺动静脉的腓骨,含第1掌背血管的掌骨瓣以及含旋肩胛血管的肩胛骨复合瓣。治疗股骨头缺血性死19例;各种骨缺损、骨不连119例,术后随访时间最长达9年,最短为6个月,被移植骨瓣在受区达到性愈合的206次,占210次手术的98.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经舟状骨—月骨周围脱位的认识 ,避免误诊误治。方法 新鲜者经手法复位石膏固定4周后 ,按舟状骨骨折治疗、陈旧性者切开复位并植骨。结果  9例中 ,随访 5个月到 9年。 6例新鲜骨折全部取得良好疗效 ;3例陈旧性骨折 ,腕屈伸范围较正常手减少 15°左右 ,握掌时无明显疼痛 ,腕正常生理轴重建 ,无明显月骨坏死。结论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是完全治愈此种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100例骨髓穿刺活检,进行了血液病理形态学观察。分析骨髓增生性。淋巴细胞增生性和网状细胞增生病变的血液病理形态特点。按照Kathy Foucar对淋巴瘤累及骨髓的分型,结合本文资料分型为:小梁旁弥漫型、小梁旁局限型、小梁旁散在型、无小梁弥漫型及无小梁局灶型。该文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脱钙骨制片与传统骨磨片技术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比较脱钙骨切片法与骨磨片法显示骨组织结构的效果。②方法 应用硫堇-苦味酸染色显示脱钙骨组织结构,甲紫染色显示骨磨片的骨组织结构。③结果 传统的骨磨片较厚而不均匀,骨小管稀少,其结构不够清晰;脱钙骨切片薄而组织结构典型。④结论 采用硫堇-苦味酸染色制作骨组织切片标本其组织结构清晰可辨,易于提高学生对骨组织结构的辨认能力。  相似文献   

19.
颞骨岩部正位及颅底位体层摄影从纵横切面,显示颞骨微小解剖和病理改变。在慢性中耳炎肉芽型中,体层摄影显示鼓窦、上鼓室、鼓室内听骨、外半规管、面神经管和卵圆窗的破坏情况,影象较平片真实。  相似文献   

20.
动脉瘤样骨囊肿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近10年来共收治动脉瘤样骨囊肿14例,现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与病理、诊断与治疗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1.1性别与年龄本组男8例、女6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37岁,平均19岁。1.2发病部住胜骨上段《例,股骨上段3例,股骨下段1例、肽骨上段2例,腕头状骨1例、手第H掌骨1例、颅顶骨1例,胸椎椎体1例。1.3发病时间起病时间最短H周、最长9年、平均2年5个月。1.4临床表现患病部位有包块者10例,有疼痛13例,功能受限者8例,有外伤史6例,发生病理性骨折者2例。1·SX线现象表现为向外膨胀性骨质破坏区,破坏区内常有粗细不一排列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