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直升机运载条件下进行头部扫描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空军某部服役的健康官兵88人,随机分为飞行组与对照组。飞行组为直升机在空中飞行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对照组为直升机在着陆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分析对比2组扫描成像质量、运动伪影、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情况。 结果骨窗成像:2组受检者颅骨、眼眶、鼻蝶窦等成像清晰;脑组织窗成像:2组受检者均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脑白质等结构,但在颅底部分层面存在运动伪影,其中飞行组88.89%的受检者有较明显的运动伪影,而对照组26.58%的受检者有较轻微的线状运动伪影,2组的运动伪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6,P=0.001)。飞行状态下,移动CT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2组辐射剂量CTDIvol均为36.27 mGy。 结论16排移动CT在飞行状态下扫描成像稳定,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16排移动CT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对健康志愿者进行头部轴位平扫的成像质量、电磁干扰影响以及无线信息传输的稳定性。 方法随机选择96例健康志愿者,分为航行组和停泊组。航行组58例,在医院船正常航行状态下进行头部轴位平扫;停泊组38例,在医院船航行结束返回码头停泊状态进行头部轴位平扫成像。比较2组头部轴向扫描的成像质量、电磁干扰影响,以及无线信息传输的稳定性。 结果16排移动CT与医院船上大功率仪器之间相互无电磁干扰,影像信息传输系统性能稳定。在医院船航行和停泊状态下骨窗位成像质量稳定,显示颅骨、眼眶、鼻蝶窦等骨性结构良好;头窗位成像质量良好,显示眼球及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沟回等软组织结构清晰。2组受检者在颅底扫描时,一部分层面发生线条状运动伪影,航行组发生运动伪影的比率(15.52%)高于停泊组(5.26%),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对临床诊断无明显影响。 结论16排移动CT装配在医院船上进行头部平扫,成像质量优良、性能可靠、使用便捷,移动CT与医院船之间无电磁干扰,无线信息传输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野外环境下救护车载16层移动CT头部扫描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成像质量,建立颅脑伤病移动医疗救治新模式。 方法利用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常用救护车,采用特制固定装置将移动CT与车厢底面的钢板链接固定,观察救护车载在高速和乡村公路行驶过程中,移动CT的稳定性及安全性。选取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7年5月22日纳入的35例受检者,在野外环境进行车载移动CT头部扫描检查,记录检查时间、分析成像质量及相关性能指标。 结果救护车在高速公路运行50 km和乡村公路运行7 km,检测CT固定可靠、安全。野外环境下,在救护车上连续进行头部移动CT检查35例,累计耗时141 min,例均耗时4.03 min。CT断层成像清晰,无震动伪影,与临床诊断完全相符合。CT扫描显示脑损伤恢复期3例,基底节区出血后脑软化4例,陈旧性脑梗塞合并脑萎缩28例。检测扫描辐射剂量为40.43 mGy,个人功耗为0.29 kW/h。 结论野外环境下救护车载16层移动CT的固定链接技术可靠,头部扫描断层成像质量良好、性能稳定,扫描时间短,诊断精准、使用便捷,建立了移动医疗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多中心临床应用对比分析8排及16排移动CT的成像质量及性能特点、检查耗时、人工成本及辐射剂量值等。 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应用8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90 059例次,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联合多家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应用16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10 969例次,分别采集患者头部扫描成像、检查时间、人工成本(人员累计耗时),以及辐射剂量值: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另外随机选择同期60例次64排大型CT检测值作为对比。 结果(1)成像分析:8排移动CT头部扫描90 059例次,其中急诊室82 843例次(91.99%)、ICU 7090例次(7.87%)、手术室126例次(0.14%)。16排移动CT头部扫描10 959例次,其中急诊室8601例次(78.41%)、ICU 879例次(8.01%)、手术室31例次(0.28%)、车/船/机载头部扫描1458例次(13.29%)。2组成像质量基本相同,与8排移动CT组相比较,16排移动CT安装有精密导轨控制扫描和减振器,扫描速度快,运动伪影少,具有平扫+增强、脑血管造影(CTA)和脑灌注成像(CTP)等多种成像功能。(2)扫描时间与辐射剂量:16排、8排移动CT及64排大型CT的扫描时间、人工成本、辐射剂量(CTDIvol、DLP、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6排移动CT成像质量优良,扫描速度快耗时少、人工成本低、辐射剂量低,具有平扫、增强及CTA、CTP多种成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4岁及以下颅脑疾病患儿头部16排移动CT低剂量扫描成像质量及辐射损伤风险控制情况。 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和廊坊爱德堡医院脑科中心收治的14岁及以下颅脑疾病患儿180例,其中0~3岁组20例、4~14岁组160例,观察16排移动CT的低剂量成像质量。同时采集0~3岁组(10例)、4~14岁组(20例)、成年人组(20例)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人体吸收剂量(ED)进行对比,并选取同期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采用8排移动CT及64排大型CT扫描的成年患者各20例,对比分析3种不同类型辐射剂量指标变化。 结果14岁及以下患儿低剂量头部扫描成像质量稳定,符合临床诊断要求。辐射剂量指标比较显示,成年人组的CTDIvol和DLP值与0~3岁组、4~14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受检者的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排移动CT成年人组的CTDIvol、DLP及ED值与8排移动CT组、64排大型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4岁及以下患儿头部16排移动CT低剂量扫描对成像质量无明显影响,辐射剂量指标显著降低,有效控制了辐射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在颅脑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创伤外科自2018年10月16日至11月16日选取的100例志愿者的新型16层移动CT的头部影像资料,包括普通头部体检者50例,神经创伤外科普通病房患者25例和重症监护室患者25例。所有患者在神经创伤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铅防护CT室内进行16层移动CT头部扫描,同时在放射线科行普通CT头部检查。对比分析新型16层移动CT头部成像质量和性能,并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行16层移动CT头部检查耗时与转运去放射线科普通CT头部检查耗时进行比较。 结果50例体检者头部16层移动CT扫描显示脑组织形态、结构和密度清楚,成像质量清晰;50例颅脑创伤患者头部16层移动CT扫描显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梗死、颅骨骨折等病灶显示清晰,满足颅脑创伤疾病的诊断要求。重症监护室患者16层移动CT检查耗时[(7.2±0.4)min]显著少于转运去放射线科普通CT检查耗时[(22.3±1.9)min]。 结论新型国产16排移动CT成像清晰,适合于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应用,并且耗时短,尤其适合神经重症监护室的颅脑创伤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神经外科监护室进行头颅CT扫描诊断的时效性。 方法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自2019年8月20日至30日收治的60例患者,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头颅CT扫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移动CT组和大型CT组,每组30例。分析对比16排移动CT与大型CT扫描时间、丙泊酚使用频次、全面无反应性量表评分(FOUR评分)、扫描所需人力、容积CT剂量指数(CDTIvol)。 结果2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及FOU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动CT与大型CT头颅CT扫描结果相比,成像质量均稳定,清晰显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梗死、颅骨骨折等病灶,满足重症监护室日常诊断需求。移动CT每次扫描所需的时间[(15.53±4.72)min]、人力[(3.47±0.57)人/次]也明显少于大型CT组[(34.30±6.48)min,(5.90±0.71)人/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线性回归明确CT类型不同是扫描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移动CT组丙泊酚使用频次多于大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动CT与大型CT对比CDTIvol更小。 结论16排移动CT在监护室病房使用具有安全便捷、性能可靠、成像质量优良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脑血管造影(CTA)的稳定性、成像质量及其螺旋扫描容积范围内的辐射剂量指数(CTDIvol)等情况。 方法选取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的4例志愿者,于2018年7月至8月采用16排移动CT行脑血管增强螺旋扫描,获得原始断层图像,利用Anythink CT Plus图像处理软件,以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显示三维脑血管图像,分析其成像质量;并与8排移动CT的CTA结果作对比,分析二者CTA成像的稳定性和扫描容积范围内的CTDIvol。 结果16排移动CT颅内血管成像稳定,可清晰显示Willis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血管,16排移动CT在扫描容积范围内的CTDIvol[(20.600±0.087)mGy]低于8排移动CT[(29.300±0.335)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6排移动CT螺旋扫描可以获得稳定的CTA成像,清晰显示CTA图像,扫描容积范围内CTDIvol显著低于8排移动CT。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70 keV单能量图像在后颅窝成像中提高图像质量及去除硬化伪影的价值。
方法 ①将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进行头部宝石能谱CT 70 keV单能量模式平扫的87例以及同期头部宝石能谱CT常规混合能量CT平扫400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分别建立数据库。②从上述两个数据库中采用随机序数法分别抽取20例患者资料,测定双侧内听道中点、四脑室最大层面桥脑中心及小脑白质20 mm2感兴趣区CT值及其标准差,图像质量用噪声水平(CT值标准差)衡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另外,从上述两个数据库中采用随机序数法分别抽取30例患者资料,进行后颅窝伪影评分,比较两组评分差异。
结果 能谱扫描模式下70 keV单能量图像所测得两组双侧内听道中点、四脑室最大层面桥脑中心及小脑白质的噪声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单位:HU):70 keV单能量图像3.96(3.60,4.24)、3.66(3.40,3.92)、3.37(3.06,3.65),混合能量图像5.52(5.16,5.80)、4.52(4.15,5.36)、4.26(3.95,4.74),与混合能量组比较,70 keV单能量组图像后颅窝脑组织不同位置噪声水平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后颅窝伪影方面,70 keV单能量组图像评分高于混合能量组,两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分别为单能量组4(3,4)和混合能量组3(2,3),差异有显著性(P<0.001)。
结论 能谱扫描模式下70 keV单能量图像经初步研究显示,能够满足后颅窝诊断需要,并且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相比较,能够显著降低后颅窝脑实质图像噪声,提高后颅窝图像质量、抑制后颅窝伪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一站式CT”检查的辐射剂量。方法 3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在3~9 h)进行了“一站式CT”检查。“一站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un-enhanced CT head,NECT)、CT灌注(CT perfusion,CTP)及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记录扫描时机器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DLP乘以头部的有效剂量系数得到有效剂量。结果 入组患者“一站式C T”检查的平均C T D I v o l为8 4 5.9 6±2 3.7 8 m G y,平均D L P为2748.92±129.25 mGy,总有效剂量范围5.96~7.81 mSv,平均为6.32±0.03 mSv,其中NECT有效剂量为2.14±0.27 mSv,CTP有效剂量为3.51 mSv,CTA有效剂量为0.67±0.07 mSv。2例患者CT平扫时出现移动伪影,补扫后导致此2例患者有效剂量较其他患者略高,分别为7.81 mSv、6.71 mSv。结论 急性脑缺血性卒中患者“一站式CT”检查参数设置符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推荐标准,安全、合理,并且能够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脑室出血的病因、治疗与预后(附3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35例经CT证实的原发性脑室出血(PIVH)患者。病因是高血压、烟雾病、动静脉畸形、动脉瘤。PIVH分为三型:Ⅰ型室管膜下出血、Ⅱ型部分脑室出血、Ⅲ型全脑室出血。对Ⅰ型非手术治疗。对Ⅱ、Ⅲ型合并意识障碍手术治疗。多数病人生存下来(35例生存29例),但记忆力减退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6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54例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给予单一的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8周的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评分、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情况。结果YMRS分数的组别×时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0.947,P=0.392);治疗2周、4周、8周,试验组的YMRS减分率高于对照组(F=16.209,P=0.027);随着试验组治疗时间的增加,患者的YMRS减分率逐渐升高(F=245.385,P<0.001)。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67%vs 91.38%,χ2=1.62,P<0.05)。两组间痊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1.25%vs 70.69%,χ2=2.30,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各代谢指标均无临床意义,虽未发生严重的药物副作用,但两组间的药物副作用仍有差异(χ2=4.839,P<0.05),试验组的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较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而言,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的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特点,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 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在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识别和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8年8月-2019年3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 对象,分为急性脑梗死组和慢性脑梗死组,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BAEP的Ⅰ、Ⅲ、Ⅴ各波峰 潜伏期(peak latency,PL),Ⅰ~Ⅲ波、Ⅲ~Ⅴ波和Ⅰ~Ⅴ波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IPL),Ⅲ~Ⅴ波 /Ⅰ~Ⅲ波I PL的比值等指标的特点。 结果 研究共入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36例,慢性脑梗死组32例,健康对照组32例。急性脑梗死组 Ⅲ波、Ⅴ波PL较慢性脑梗死组(P<0.001、P =0.005)和对照组(均为P<0.001)均延长;慢性脑梗死组 Ⅴ波PL较对照组延长(P<0.001)。急性脑梗死组Ⅰ~Ⅲ波、Ⅰ~Ⅴ波I PL较慢性脑梗死组延长(P<0.001、 P =0.029);急性脑梗死组Ⅰ~Ⅲ波(P<0.001)、Ⅲ~Ⅴ波(P =0.006)和Ⅰ~Ⅴ波(P<0.001)IPL较对照 组延长;慢性脑梗死组Ⅲ~Ⅴ波I PL(P =0.003)较对照组延长。慢性脑梗死组Ⅲ~Ⅴ/Ⅰ~Ⅲ波IPL比值 异常者有9例(25.0%),急性脑梗死组2例(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结论 ①BAEP检查能灵敏地检测出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听觉感觉通路的电生理异常。 ②急性脑梗死患者BAEP的Ⅲ波和Ⅴ波PL、Ⅰ~Ⅲ波和Ⅰ~Ⅴ波IPL均显著延长,以Ⅲ波PL、Ⅰ~Ⅲ波IPL延 长为主;慢性脑梗死患者BAEP以Ⅴ波PL、Ⅲ~Ⅴ波IPL的延长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将41例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分为3组:Ⅰ组(肿瘤位于上斜坡,18例)、Ⅱ组(肿瘤位于中下斜坡,17例)、Ⅲ组(肿瘤累及全斜坡,6例).Ⅰ组肿瘤采用颞枕下经小脑幕入路,Ⅱ组肿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Ⅲ组肿瘤采用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结果 肿瘤切除Simpson Ⅰ~Ⅱ级Ⅰ组7例,Ⅱ组7例;Ⅲ级切除Ⅰ组8例,Ⅱ组8例,Ⅲ组2例;Ⅳ级切除Ⅰ组3例,Ⅱ组2例,Ⅲ组2例.Ⅲ组病人死亡2例.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提高术后疗效和减少手术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