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机制的研究为众多学者倾力探索的重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 receptor,IGF-Ⅰ R)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在细胞增殖、转化及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关IGF-Ⅰ R与肝癌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IGF-Ⅰ R在肝癌、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为肝癌的发生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30例肝癌癌灶组及其自身对照的癌周组织中IGF-ⅠR的表达,并分析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IGF-Ⅱ表达的关系。结果:肝癌IGF-ⅠR均呈较高表达,在肝癌癌灶为80.0%(24/30)及癌周组织表达4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8.53,P<0.01)。肝癌癌灶组中IGF-ⅠR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数目、大小、HBsAg阳性等无明显相关(P>0.05)。中、低分化程度肝癌组织中IGF-ⅠR表达率显著高于高分化组肝癌(P<0.05),且与IGF-Ⅱ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IGF-ⅠR在肝癌中过度表达,且与肝癌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受体(IGF-Ⅰ R)在喉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河南省医学高新技术发展扶持项目 20060011;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07320076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7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和16例正常喉黏膜组织中IGF-Ⅰ与IGF-ⅠR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资料结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IGF-Ⅰ及IGF-ⅠR的阳性表达率(70.18%和75.44%)明显高于正常喉黏膜上皮组织(37.50%和25.00%,P<0.05);喉鳞癌组织中IGF-Ⅰ和IGF-ⅠR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喉鳞癌组织中IGF-Ⅰ与IGF-ⅠR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IGF-Ⅰ及IGF-ⅠR的高表达与喉鳞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IGF-Ⅰ、IGF-ⅠR在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探讨其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浸润、分化、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以便用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靶向治疗。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IGF-Ⅰ、IGF-ⅠR在结直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IGF-I、IGF-ⅠR的蛋白水平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58%、58.33%,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16.67%、22.9%(P均为<0.05)。IGF-ⅠR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P均为<0.05),而与其他病理因素无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GF-Ⅰ、IGF-ⅠR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关。IGF-ⅠR蛋白水平过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Dukes分期有关(P<0.05),IGF-ⅠR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靶向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miR-497/IGF-1R在肝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肝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miR-497的表达,同时检测肝癌细胞系及正常人肝细胞中miR-497/IGF-1R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肝癌与肝癌细胞系中IGF-1R蛋白表达,通过过表达或干扰肝癌细胞系中miR-497的表达,分析其对肝癌细胞侵袭与转移的作用?结果:肝癌组织中miR-497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与无脉管转移组相比,有脉管转移组降低更为明显?同时在肝癌细胞系也有相似的结果,高侵袭性肝癌细胞系MHCC-97H中降低最为明显?IGF-1R在肝癌组织及肝癌细胞系中表达增加?过表达miR-497能降低MHCC-97H中IGF-1R的表达,抑制其侵袭和转移;干扰miR-497表达能增加IGF-1R表达,促进SMMC-7721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结论:miR-497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降低,过表达miR-497能下调IGF-1R,抑制肝癌的侵袭与转移,miR-497可能为治疗肝细胞肝癌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 (insulin likegrowthfactorⅠreceptor,IGF ⅠR)对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细胞癌、癌旁和正常肝组织IGF ⅠR的表达。构建IGF ⅠR正、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经脂质体介导转入SMMC 772 1肝癌细胞株 ,观测IGF ⅠR正、反义基因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1)在肝癌组织中IGF ⅠR呈过度表达 (90 .3% ) ,以膜、胞浆混合型表达为主 ,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肝癌多发结节组高于单发结节组 (P <0 .0 5 )。 (2 )IGF ⅠR反义基因能明显下调内源性IGF ⅠR的表达 ,与 772 1细胞、正义细胞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3)电镜下反义细胞内可见微腺腔、灶性坏死、髓鞘样结构。 (4 )反义细胞G0 /G1期明显增加 (6 3.9% ) ,S期减少 (19.3% ) ,细胞凋亡增加 (5 .89% ) ,与 772 1细胞、正义细胞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5 )反义细胞不能在软琼脂中生长。结论  (1)IGF ⅠR高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及侵袭性行为有密切关系。 (2 )IGF ⅠR反义基因下调 772 1细胞内源性IGF ⅠR的表达 ,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组织中G1ypican-3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IGF-Ⅱ)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Glypican-3和IGF-Ⅱ的表达情况.结果:Glypican-3、IGF-Ⅱ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3.75%和76.25%,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75%和48.75%,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ypican-3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肝外转移及肿瘤大小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血清AFP水平及术后复发无明显关系(P>0.05).IGF-Ⅱ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肝外转移及肿瘤大小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血清AFP水平及术后复发无明显关系(P>0.05).在癌组织中Glypican-3与IGF-Ⅱ的表达呈正相关(γ=0.6253,P<0.01).结论:肝癌组织中Glypican-3及IGF-Ⅱ高表达,可能可促使肝癌细胞增殖,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生长激素受体(GH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表达情况,探讨GH-IGF-Ⅰ轴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GHR和IGF-Ⅰ的表达情况,采用信访或电话访问形式收集患者生存资料.一致性检验用Kappa分析,分类资料的差异性比较用x2检验,应用Kaplan- Meier法计算术后生存率,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别用于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①GHR、IGF-Ⅰ在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②GHR、IGF-Ⅰ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Dukes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均无明显相关.③癌组织中GHR和IGF-Ⅰ表达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H-IGF-Ⅰ轴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明显,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ⅠR)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中的表达特点及抗IGF-Ⅰ R单克隆抗体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作用.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和HL-60细胞表面IGF-ⅠR的表达,并用鼠抗人IGF-ⅠR单克隆抗体(IGF-ⅠR MAb)作用于HL-60细胞,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IGF-Ⅰ R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HL-60细胞普遍表达,原始细胞比例越高,IGF-Ⅰ R表达越强(P<0.01).0.001~10.000 μg/ml的IGF-Ⅰ R MAb可抑制HL-60细胞生长,且随时间的延长和药物剂量的增大,这种抑制作用更加明显(P<0.05).0.001~10.000 μg/ml浓度范围内,IGF-Ⅰ RMAb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但对HL-60细胞周期无显著影响.结论 IGF-Ⅰ R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普遍表达,IGF-Ⅰ R的高表达可能与细胞的恶性转化和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有密切关系.IGF系统对肿瘤细胞的促增殖及抗凋亡作用能被IGF-Ⅰ R单克隆抗体所阻断,IGF-Ⅰ R有可能成为抗白血病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 IGF-玉、IGF-玉R 在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因 素的关系,探讨其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浸润、分化、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以便用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判 断及靶向治疗。 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IGF-玉、IGF-玉R 在结直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蛋 白水平的表达。 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IGF-I、IGF-玉R 的蛋白水平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 58%、58. 33%,均显 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16. 67%、22. 9%(P 均为<0. 05)。 IGF-玉R 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 Dukes 分期有关(P 均为<0. 05),而与其他病理因素无关(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IGF-玉、IGF-玉R 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关。 IGF-玉R 蛋白水平过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Dukes 分期有关(P<0. 05), IGF-玉R 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靶向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8例ESCC手术切除标本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IGF-1R、Ki-67及Bcl-2的表达情况. 结果 ESCC中IGF-1R、Ki-67及Bcl-2呈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51%、81.36%和59.32%;IGF-1R及Ki-67表达程度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负相关;Bcl-2表达程度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正相关;IGF-1R表达与是否伴淋巴结转移有关;且IGF-1R表达与Ki-67及Bcl-2表达呈正相关. 结论 调控细胞增殖及凋亡可能是IGF-1R参与ESCC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并可用于评价ESCC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肺癌NCI-H460细胞中IGF-ⅠR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3条IGF-ⅠR反义寡核苷酸序列,转染NCI-H460细胞,另设无关的IGF-ⅠR反义寡核苷酸序列和空白培养液作对照, 细胞培养48 h后,蛋白酶消化收集细胞,滴于预处理的载玻片上.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各组NCI-H460细胞中IGF-ⅠR的蛋白表达.结果:3条IGF-ⅠR ASODN转染的NCI-H460细胞中IGF-ⅠR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无关寡核苷酸转染组及空白培养液对照组(P<0.05).结论:IGF-ⅠR ASODN可抑制肺癌NCI-H460细胞中IGF-ⅠR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ⅠR)在肝细胞癌(HCC)、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CC的发生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枪测31例HCC IGF-ⅠR表达。结果正常肝组织胞膜、胞质均显淡黄色,分布均匀。在HCC中,IGF-ⅠR呈异常高表达90.3%(28/31),以膜及胞质混合型表达为主,其表达与肿瘤的大小、病理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AFP、HBsAg、HCV抗原阴、阳性组问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内多发结节或单发结节合并门脉癌栓的HCC,IGF-ⅠR高表达与单结节HC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HCC癌与癌旁组织均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结论IGF-ⅠR高表达可能与HCC的侵袭性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IGF-Ⅰ、IGF-ⅠR、P-Akt和survivin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生物学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 法检测IGF-Ⅰ、IGF-ⅠR、P-Akt和survivin在3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70例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肿瘤深度、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IGF-Ⅰ、IGF-ⅠR、P-Akt和survivin在结肠癌组织高表达,与正常结肠黏膜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IGF-Ⅰ、IGF-ⅠR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肿瘤深度、转移有关(P<0.005);P-Akt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转移有关(P<0.05),但与肿瘤深度无关(P>0.05);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与Dukes分期、转移有关(P<0.05),与肿瘤深度、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IGF-Ⅰ蛋白在结肠癌中表达与IGF-ⅠR、P-Akt和survivin呈正相关(分别rs =0.382,P<0.005;rs=0.413,P<0.01;rs=0.452,P<0.05);P-Akt和surviv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476,P<0.05).结论 IGF-Ⅰ、IGF-ⅠR、P-Akt和survivin基因蛋白的高表达能促进结肠癌的生长与发展,对判断结肠癌预后及转移有重要参考价值.另外在结肠癌组织中IGF-Ⅰ 与IGF-ⅠR、P-Akt、survivin 的表达密切相关,说明IGF-Ⅰ/IGF-ⅠR通过PI-3K/Akt通路诱导survivin的表达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卫  杨冬华  汤绍辉 《广东医学》2005,26(6):782-784
目的探讨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基因启动子P4的甲基化状态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提取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及相应癌旁肝组织各1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穿刺活检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7例以及三株肝癌细胞系(BEL7402,SMMC7721,HepG2)的基因组DNA,分析肝癌组织IGF-Ⅱ启动子P4序列,检测各组织、细胞的IGF-Ⅱ启动子P4的甲基化状态。结果肝癌组织IGF-Ⅱ启动子P4序列与MEDLINE提供的正常序列(NT-009308)一致;肝癌、癌旁、慢性乙型肝炎以及正常肝组织IGF-Ⅱ基因启动子P4甲基化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6.207,P=0.000)。结论本组原发性肝癌组织IGF-Ⅱ基因启动子P4无序列缺失、突变;IGF-Ⅱ基因胚胎型启动子P4的去甲基化与肝癌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IGF-Ⅱ和IGF-Ⅱ-mRNA异常表达对肝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及IGF-Ⅱ-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游离IGF-Ⅱ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免疫组化法分析肝癌癌灶、癌周和远癌组织中IGF-Ⅱ的表达与胞内定位。从肝组织中制备总RNA,经随机引物和逆转录酶合成IGF-Ⅱ-cD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DNA测序证实,分析IGF-Ⅱ-mR-NA的表达,并分析血清游离IGF-II水平。结果:肝癌组织IGF-Ⅱ表达呈强阳性,明显高于癌旁和远癌肝组织,分布呈胞浆包涵体样、全胞浆和核内三种形态。癌灶总RNA水平显著低于癌周与远癌组织;其IGF-Ⅱ灵敏度为2ng/L,扩增基因片段为170bp,癌灶和癌周组织中IGF-Ⅱ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00%和53.2%,远癌组织未见扩增片段。肝癌患者血游离IGF-II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结论:IGF-Ⅱ及IGF-Ⅱ-mRNA的过度表达与肝癌形成有关,并有助于肝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Glut-1和IGF-1R蛋白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Glut-1和IGF-1R蛋白在97例乳腺浸润性癌和6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Glut-1和IGF-1R蛋白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织;Glut-1和IGF-1R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与否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0.05),Glut-1和IGF-1R蛋白表达在乳腺癌中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 Glut-1和IGF-1R蛋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并起着一定的协同作用,二者表达增高是患者预后差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型受体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IGF- R)反义基因对 SMMC- 772 1肝癌细胞株形态学的影响 ,为肝癌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构建 IGF- R正、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脂质体介导将其转入SMMC- 772 1肝癌细胞株 ,HE染色、电镜检查肝癌细胞株形态学的变化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凋亡 .结果  HE染色 IGF- R反义细胞与正义细胞、772 1细胞无明显变化 .扫描电镜 :IGF- R正义细胞异形性明显 ,微绒毛较反义细胞、772 1细胞显著 .透射电镜 :772 1细胞大小不等 ,细胞器增多 ,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实验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6例正常子宫内膜,8例单纯/复杂性增生内膜,7例不典型增生内膜及69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IGF-Ⅰ、IGF-ⅠR的表达情况.结果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IGF-Ⅰ蛋白表达阳性率是54.5%、40%(P>0.05);IGF-ⅠR蛋白表达阳性率是18.2%、60%(P>0.05).结论(1)IGF-Ⅰ与子宫内膜增生可能无关.(2)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IGF-ⅠR的表达增高,推测其在内膜细胞的恶性转变及恶性增殖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及Ⅱ型受体(IGF-ⅠR、IGF-ⅡR)反义基因对SMMC-7721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反义技术,在已转染了IGF-Ⅰ R反义基因的肝癌SMMC-7721(7721-IGF-I R-AS)细胞基础上,继续利用IGF-ⅡR反义基因真核表达系统,通过DOTAP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将IGF-ⅡR反义基因导入该细胞,经G418及潮霉素双重筛选获得稳定表达IGF-ⅠR、IGF-ⅡR反义基因的7721-IGF-R-AS细胞。采用电镜、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双层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MTT细胞生长曲线;在软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降低(P<0.01);在裸鼠体内的致瘤能力也降低(P<0.05);但细胞生长曲线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IGF-ⅠR、IGF-ⅡR反义基因对SMMC-7721肝癌细胞的恶性行为有明显抑制作用。利用反义技术干预肝癌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表达可能给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