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七氟醚和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对罗库溴铵量-效关系的影响。方法 56例择期全身麻醉行五官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7组,七氟醚组(S1-S3,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维持0.4 MAC、0.7 MAC、1.0 MAC)、异氟醚组(I1-I3,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维持0.4 MAC、0.7 MAC、1.0 MAC)及P组(异丙酚麻醉组,输注速度4-10mg.kg-1.h-1),每组8例。所有患者插管后均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S1-S3组和I1-I3组七氟醚和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稳定40 min后注入罗库溴铵0.6 mg.kg-1,P组在输注异丙酚40 min后注入罗库溴铵0.6 mg.kg-1,用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进行拇内收肌肌松监测,记录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T0);临床作用时间(T25);恢复指数(TI)。结果与P比较,S2、S3、I2、I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与S2比较S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与I2比较I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结论 0.4MAC呼气末浓度七氟醚或异氟醚不能强化罗库溴铵的临床药效,0.7MAC以上七氟醚或异氟醚能明显强化罗库溴铵的临床药效,并有明显剂量依赖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对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8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地氟醚麻醉组(D组,维持地氟醚呼气末体积浓度6%)和异丙酚麻醉组(P组,维持异丙酚靶控输注效应室质量浓度4μg/mL),首量1.5倍ED95罗库溴铵保持肌松。当TOF的T1恢复到20%时,将D组病人分成D-1组(维持地氟醚呼气末体积浓度6%)及D-2和D-3组(地氟醚呼气末体积浓度分别降到4.2%和2.4%);将P组病人分成P-1组(维持异丙酚靶控输注效应室质量浓度4μg/mL)和P-2组(异丙酚靶控输注效应室质量浓度降到1.5μg/mL)。T1恢复到25%时给予新斯的明。记录T1和TOFr恢复过程。结果:给予新斯的明后P-1组和P-2组的T1恢复时程基本相同。D-1组和D-2组的T1恢复时程亦基本相似,但恢复时间均明显比D-3组长。而D-3组的恢复指数以及T1恢复到95%和100%的时间和P-1组、P-2组基本相同。结论:0.4MAC地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无明显影响。0.7MAC地氟醚能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效应.影响程度与1.0MAC地氟醚相似,延迟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七氟醚复合罗库溴铵对全麻患者术后苏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七氟醚复合罗库溴铵对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60例ASAⅠ-Ⅱ级成年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Ⅰ组)和七氟醚组(Ⅱ组)各30例.麻醉诱导后予以0.6mg/kg的罗库溴铵插管;麻醉维持分别采用丙泊酚TCI-泵注瑞芬太尼-罗库溴铵和吸入1-1.3倍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七氟醚-泵注瑞芬太尼-罗库溴铵.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使用Biometer加速度观测T1恢复至25%、75%及四个成串刺激(TOF)比值(T4/T1)恢复至0.75的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麻醉持续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恢复指数(T1 从25%-75%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苏醒时间Ⅰ组比Ⅱ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不会延长患者苏醒时间,而且不延长罗库溴铵的残余肌松作用,是理想的吸入麻醉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地氟醚呼末浓度对新斯的明拮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 64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地氟醚麻醉组(D组)和异丙酚麻醉组(P组),罗库溴铵保持肌松。当TOF的T1恢复到20%时,将两组病人再分成继续给药(D-1组和P-1组)和降低给药浓度(D-2组和P-2组)两个亚组。T1恢复到25%时给予新斯的明。记录T1和TOFr恢复过程。结果 P-1和P-2组T1恢复到相同阶段的时间基本相同。D—1组新斯的明显效时间、恢复指数以及T1恢复到95%和100%的时间均明显比D-2组长;而D-2组的恢复指数以及T-恢复到95%和100%的时间与P-1组和P-2组基本相同。结论 1MAC地氟醚明显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效应,延长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作用的时间;0.4MAC地氟醚与罗库溴铵的协同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吸入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吸入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效应的影响。方法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观察并比不吸入七氟醚以及吸入1个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1.3MAC七氟醚后,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分别记各组注入罗库溴铵后其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T1恢复间及恢复指数。结果起效时间上:Ⅱ组与Ⅰ组相比较差无显著性(P>0.05);而Ⅲ组与Ⅰ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在临床作用时间、T125%、T150%及T175%恢复间及恢复指数上,Ⅱ组和Ⅲ组与Ⅰ组相比均有明显的延(P<0.05),其中组Ⅲ与组Ⅰ相比有更明显的延长(P0.01)。结论吸入七氟醚能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效应,长罗库溴铵的作用时间,吸入1.3MAC七氟醚增强罗库铵的肌松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单次插管剂量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ASAⅠ或Ⅱ级的择期全麻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P)组和七氟醚(S)组。麻醉诱导后予0.6 mg/kg的顺式阿曲库铵插管;P组和S组麻醉维持分别采用丙泊酚TCI-泵注瑞芬太尼和吸入1 MAC七氟醚泵注瑞芬太尼。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使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观察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肌松维持时间及恢复指数等指标。结果两组之间肌松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及T125%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25%四个成串刺激比(TOFr)及恢复指数都比P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单次插管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在丙泊酚TCI泵注瑞芬太尼麻醉下肌松维持及恢复无明显变化,而在吸入1 MAC七氟醚.泵注瑞芬太尼麻醉下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7.
杨锋 《中外健康文摘》2012,(36):423-425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肥胖患者麻醉中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为临床个体化应用罗库溴铵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纳入90例ASA I一Ⅱ择期手术维吾尔族肥胖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全凭静脉麻醉组:注射罗库溴铵0.6mg/kg;七氟醚Ⅰ组:吸入1.0MAC七氟醚后静脉注人罗库溴铵0.6mg/kg;七氟醚Ⅱ组:吸入1.3MAC七氟醚后静脉注入罗库溴铵0.6mg/kg.分别记录各组注药后肌松作用的起效时间、作用时间及Tl恢复时间、恢复指数.结果全凭静脉麻醉组、七氟烷Ⅰ组、七氟烷Ⅱ组、罗库溴铵起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3组TOF无反应时间、T2、T3、T4出现时间及TOF比值恢复到25%、50%和75%的时间,七氟烷Ⅰ组、七氟烷Ⅱ组较全凭静脉麻醉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Ⅰ、Ⅱ组间比较,七氟烷Ⅱ组TOF比值恢复到25%、50%和75%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对于维吾尔族肥胖患者吸人七氟醚能明显缩短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延长罗库溴铵作用时间,对于肥胖患者临床合并使用时应注意减少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1.0MAC地氟醚对罗库溴铵的增效作用及其时间依赖性,并与1.0MAC异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相比较。方法:随机选择26例择期手术患者分为地氟醚组(10例)和异氟醚组(16例),每组在静脉诱导麻醉后,先测得T1维持在10%±2%水平并达到稳定后罗库溴铵的注射速率,然后吸入异氟醚或地氟醚,使呼气末浓度为1.0MAC,再调整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使T1维持在10%±2%水平,观察吸入全麻后罗库溴铵的注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40分钟后异氟醚和地氟醚均显著降低了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而且随着吸入时间的延长而呈递减趋势,地氟醚与罗库溴铵的协同作用较异氟醚强。结论:地氟醚、异氟醚都能明显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而且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地氟醚的作用强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9.
七氟醚、异氟醚对罗库溴铵强化作用的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1MAC七氟醚或异氟醚对罗库溴铵强化作用的时效关系。方法54例择期全麻男性病人在咪唑安定一芬太尼一异丙酚麻醉期间持续输注罗库溴铵,维持95%的肌松,稳定后,病人随机分成静脉麻醉组、七氟醚组或异氟醚组,调整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维持95%的肌松,观察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后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七氟醚、异氟醚都显著降低了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此效应随吸人七氟醚或异氟醚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90 min后达最大效应即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下降到最大值。最大下降率:七氟醚组为44.3%,异氟醚组为38.9%。结论七氟醚、异氟醚明显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其程度相近,且这种强化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罗库溴铵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ASAⅠ~Ⅱ级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患者共40例,随机分成A组(丙泊酚+瑞芬太尼)和B组(七氟醚+丙泊酚+瑞芬太尼)各20例。麻醉诱导:采用快诱导插管,咪达唑仑0.1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舒芬太尼0.5μg/kg、罗库溴铵0.6 mg/kg,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2组患者均给予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术毕停药。B组在开始经阴道手术时,复合吸入1.3 MAC七氟醚,经阴道手术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醚,B组术中七氟醚吸入时间为(83.6±12.4)min。术中采用TOF-Watch SX加速度仪监测两组患者术中神经肌肉功能,术中T1恢复至25%时追加罗库溴铵0.15 mg/kg维持肌松。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罗库溴铵经阴道手术时期的使用量、患者的拔管时间、出手术室时间,及有无术中知晓、躁动等不良情况发生。术中由手术医生对子宫松弛度进行评级,术后根据对手术医生单盲问卷调查评估腹腔镜手术操作条件。结果 A组经阴道手术时期罗库溴铵使用量为(14.6±4.2)mg,B组为(8.2±1.5)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子宫松弛度分级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的拔管时间、离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库溴铵应用于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全凭静脉麻醉,在开始经阴道手术时,预见性复合吸入七氟醚,是快通道麻醉值得推荐的一种麻醉维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七氟醚麻醉下CO2气腹对胃黏膜pH的影响。方法:20例妇科择期腹腔镜手术者静注枸橼酸芬太尼2~4μg/kg、得普利麻2 mg/kg、罗库溴胺1 mg/kg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吸入1.0%~1.5%最低肺泡浓度七氟醚,静注阿曲库胺(0.5~1 mg.kg-1.h-1);术中行1.6 kPa CO2气腹。记录患者气腹前(T1)、气腹后15 min(T2)、30 min(T3)、60 min(T4)、放弃气腹后15 min(T5)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CO2分压(PetCO2),同时用胃张力监测仪监测患者胃肠黏膜CO2分压(PgCO2),胃黏膜-动脉血CO2分压差(Pg-aCO2),胃黏膜-呼吸末CO2分压差(Pg-etCO2)及胃黏膜pH值(pHi),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本组T2~5的PgCO2、Pg-aCO2、Pg-etCO2均较T1明显升高(P〈0.05),pHi均较T1明显降低(P〈0.05),上述指标在T5均未回到T1水平(P〈0.05)。且T2、T3与T4比,上述各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T5与T3比无统计学意义,T5与T4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麻醉下行压力1.6 kPa CO2气腹妇科腹腔镜手术可见pHi降低现象,随手术时间延长趋向严重,且于T5后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开胸肺癌手术患者术后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行开胸肺癌根治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n=15)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恒速微泵注射右美托咪定1μg·kg^-1,10min输注完毕。之后采用0.5μg·(kg·h)^-1持续静脉微泵注射,关胸时停止注射。麻醉诱导采用并丙酚TCI4μg·ml^-1,芬太尼3μg·kg^-1,爱可松0.9mg·kg^-1。对照组(n=15)静脉恒速微泵注射等速度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麻醉诱导采用异丙酚TCI4μg·ml^-1,芬太尼5μg·kg^-1,爱可松0.9mg·kg^-1。手术开始后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必要时采用芬太尼0.1mg静脉注射。对照组患者采用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总量控制在8—10μg·kg^-1。记录苏醒期入苏醒室(PACU)、拔管时和出PACU时的BP、HR、SpO2。记录苏醒室中的拔管时间、血气,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处理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术中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总用量降低(P〈0.01)。与入PACU时间点比较,对照组患者拔管时的HR明显增加(P〈0.01);右关托咪定组患者各时间点H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BP、HR更加平稳(P〈0.01或0.05)。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苏醒期疼痛和烦躁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患者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期的pH、PCO2、PO2和BE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开胸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联合使用右关托咪定可降低麻醉药用量,提供苏醒期中更加优化的血流动力学,降低疼痛和烦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MAC七氟醚或异氟醚对国产顺式阿曲库铵强化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方法30例择期头面部手术病人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期间持续输注国产顺式阿曲库铵,维持95%的肌松,达到稳态后,病人随机吸入呼气末浓度为1MAC的七氟醚或异氟醚,调整顺式阿曲库铵的注入速率,维持95%的肌松,观察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后顺式阿曲库铵的注人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七氟醚、异氟醚都显著降低了顺式阿曲库铵的注入速率,此效应随吸人七氟醚或异氟醚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90min后达最大效应即顺式阿曲库铵的注人速率下降到最大值。最大下降率:七氟醚组为39.7%,异氟醚组为36.4%。结论七氟醚、异氟醚明显增强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作用,其程度相近,且这种强化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沐舒坦对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肺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组(吸入生理盐水)、稀盐酸组(吸入稀盐酸)、稀盐酸吸入+沐舒坦低剂量处理组[吸入稀盐酸+沐舒坦(10mg·kg^-1·d^-1)]、稀盐酸吸入+沐舒坦中剂量处理组[吸入稀盐酸+沐舒坦(20mg·kg^-1·d^-1)]、稀盐酸吸入+沐舒坦高剂量处理组[吸入稀盐酸+沐舒坦(40mg·kg^-1·d^-1)]。稀盐酸吸入4-沐舒坦低、中、高剂量处理组分别予相应剂量沐舒坦行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及稀盐酸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行尾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3d。在第3天尾静脉注射沐舒坦或生理盐水30min后,生理盐水组以1.2ml·kg^-1生理盐水经气管注入,制作假盐酸吸入急性肺损伤模型作为对照;稀盐酸组、稀盐酸吸入+沐舒坦低、中、高剂量处理组则以1.2ml·kg“稀盐酸(pH=1.2)行气管内注入,制作盐酸吸入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建模6h后查动脉血气,测肺湿干重比(W/D),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测血清TNF-α、IL-10水平。结果:(1)光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生理盐水组肺损伤最轻,稀盐酸组肺损伤最严重,稀盐酸吸入+沐舒坦低、中、高剂量处理组的肺损伤介于生理盐水组和稀盐酸组之间,且肺损伤程度与沐舒坦剂量呈负相关;(2)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稀盐酸组,稀盐酸吸入+沐舒坦低、中、高剂量处理组大鼠肺W/D值、血清TNF-α、IL-10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PaO2明显下降(均P〈0.05);PaCO2稀盐酸组明显增高(P〈0.05),稀盐酸吸入+沐舒坦低、中、高剂量处理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3)稀盐酸吸入+沐舒坦低、中、高剂量处理组与稀盐酸组相比,肺W/D值、PaC02、血清中TNF-α明显下降(均P〈0.05),PaO2、血?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啶对老年手术患者血清S-100β蛋白、NSE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00例,ASA分级Ⅱ或Ⅲ级,性别不限,年龄65~75岁,体重指数<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50):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D组麻醉诱导前经15 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0.5 μg/kg,随后以0.4 μg/(kg·h)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前30 min,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5 min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 μg/kg、丙泊酚1~2 mg/kg、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靶控吸入七氟醚呼气末靶浓度1 %~3 %、静脉输注舒芬太尼0.2 μg/(kg·h)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于麻醉诱导前(T0)、术毕(T1)、术后12 h(T2)时采集颈内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术毕待拔除气管导管后送术后监护病房.采用ICU谵妄评估法对患者进行谵妄评测,记录术后24 h内谵妄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2组T1~2时血清S-100β蛋白、NSE浓度升高;与C组比较,D组丙泊酚和七氟醚用量减少、T1~2时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降低、术后24 h内谵妄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降低血清S-100β蛋白、NSE的浓度,降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提示其有脑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不同阶段应用等剂量七氟醚对体外循环(CPB)下术后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C 组:手术期间未吸入七氟醚)、七氟醚全程处理组(S1组:手术中全程吸入1 MAC 七氟醚,CPB 期间经膜肺吹入1 MAC 七氟醚)、七氟醚预处理组(S2组:麻醉插管后即刻应用1 MAC 七氟醚到 CPB 开始前停用)和七氟醚后处理组(S3组:升主动脉开放后即刻应用1 MAC 七氟醚直到手术结束)。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 h(T2)、术后6 h(T3)、拔出气管导管前30 min(T4)行血气分析,计算 M 指数(PaO2/PA O2)、呼吸指数(RI)及氧合指数(OI),并观察患者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患者带气管导管时间、呼吸系统并发症及 ICU 滞留时间。结果术后与 C 组比较,S1、S2、S3组患者在 T1、T2和 T3时刻的肺功能指标水平较优(P <0.05),同时 S1更优于 S2、S3(P <0.05);与 C 组比较,S1、S2、S3组患者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患者带气管导管时间及 ICU 滞留时间均缩短(P <0.05),同时 S1组更短于 S2、S3组(P <0.05);S1、S2、S3组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C 组。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应用1 MAC 七氟醚对肺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全程应用七氟醚优于预处理和后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对于老年人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40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和青年组(18岁〈年龄〈65岁)。麻醉诱导使用七氟醚、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后所有患者经上肢静脉注0.15mg/kg顺式阿曲库铵。用TOFWATCH加速度仪进行肌松监测,采用4个成串刺激(TOF,频率2Hz,波宽0.2ms,串问间隔15S)。肌肉松弛效应观察指标包括:起效时间,T1恢复到25%、75%的时间,以及TOFr恢复至0.9的时间和恢复指数(T1恢复25%~75%的时间)。结果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恢复指数2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 25%、T175%、TOFr(T4/T1)恢复至0.9的时间2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静吸复合全麻中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果好、停药后肌松恢复较快,增龄对单次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的药效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加速度肌松监测法探讨低温体外循环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内直视术患者4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2组:T组(n=20),自麻醉诱导至手术结束,采用TOF—Watch sx加速度肌松监测仪监测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并根据TOF值追加罗库溴铵;C组(n=20)为对照组,除诱导期间采用TOF—Watch SX加速度肌松监仪指导气管插管外,手术过程中根据临床经验追加罗库溴铵。记录以下指标:①诱导前、静注插管剂量罗库溴铵前、后及插管后各时点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②两组患者低温过程中罗库溴铵总用量、围手术期罗库溴铵总用量;③T组体外循环(CPB)前、低温过程中、复温后罗库溴铵维持时间。结果①两组病人插管时、插管后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与诱导前相比无显著性(P〉0.05),心率(HR)与诱导前相比明显增快(P〈0.05或P〈0.01);②T组患者低温过程中罗库溴铵总用量明显少于C组,T组围术期罗库溴铵总用量也明显少于C组(P〈0.05);③T组低温过程中罗库溴铵维持时间明显长于降温前(P〈0.05),复温后罗库溴铵维持时间与降温前相比无差异性(P〉0.05)。结论低温体外循环中罗库溴铵用量明显减少,作用时间明显延长;罗库溴铵对心内直视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心内直视手术低温体外循环中应该对患者神经肌肉功能进行定量监测,便于指导肌松药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速眠新Ⅱ注射液用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家犬肝叶切除术的麻醉,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杂种雄性家犬40只,体重6~10kg,随机分为速眠新Ⅱ组(S组,n=20)和丙泊酚复合速眠新Ⅱ组(PS组,n=20)。PS组予以臀部肌肉注射速眠新Ⅱ0.05ml.kg^-1,静脉注射丙泊酚2.5mg.kg^-1进行麻醉诱导,术中泵注丙泊酚100~150μg.kg^-1.min-1维持。S组仅臀部肌肉注射速眠新Ⅱ0.1ml.kg^-1,术中间断静脉推注速眠新Ⅱ维持麻醉至术毕。观察各组对气管插管的反应及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麻醉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S组气管插管时的呛咳反应较S组小(P〈0.01)。2组麻醉后1min、插管后1min MA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组心率较S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手术即刻、30minPS组MAP及HR较S组更为平稳,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时间PS组少于S组(P〈0.01)。结论:丙泊酚复合速眠新Ⅱ用于HIFU家犬肝叶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比单用速眠新Ⅱ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