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检测人类刺猬因子(SHH)在肠型胃癌各阶段病变的表达情况及与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的相关性,探讨SHH在肠型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肠型胃癌组织SHH和CD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SHH在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胃黏膜组织表达率低于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达率(χ2=3.914,P<0.05),在肠型胃癌组织的表达率高于在浅表性胃炎的表达率(χ2=10.286,P<0.05)。CDX2蛋白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不表达,在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胃黏膜的表达率高于在不典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组织的表达率(χ2=9.619、4.904,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病人胃黏膜组织SHH和CDX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384,P<0.05)。结论 SHH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肠型胃癌的发生有关,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过程中SHH与CDX2可能互相调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肠化生CDX2蛋白的表达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肠化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8例正常胃黏膜、184例肠化生和36例胃癌组织CDX2蛋白表达;利用HID-ABpH2.5-PAS黏蛋白组织化学染色将184例肠化生分为I型81例,Ⅱ型62例和Ⅲ型41例;利用HE染色和ELISA法检测血清H.pylori Ig G,将184例肠化生分为H.pylori阳性组79例,H.pylori阴性105例。结果正常胃黏膜CDX2阴性表达,胃癌组织CDX2表达高于正常胃黏膜(P<0.01),低于肠化生黏膜(P<0.01);Ⅰ型、Ⅱ型肠化生CDX2表达高于胃癌和Ⅲ型肠化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pylori阳性组CDX2表达高于H.pylori阴性组(P>0.05)。结论CDX2可作为判定肠化生分化程度和判定病变胃黏膜上皮恶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CDX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胃疾病组织CDX2蛋白的表达及其在胃癌发生、分化中的作用,并且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CDX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0例胃黏膜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CDX2蛋白表达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织高于浅表性胃炎(P=0.000),肠型胃癌高于弥漫型胃癌(P=0.000);CDX2蛋白表达阴阳性两组在不同胃疾病及不同分化的胃癌中H.pylori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DX2与胃癌的发生及肠型分化相关,CDX2蛋白的表达可能与H.pylori的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ylori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20例胃癌组织、18例重度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4例萎缩性胃炎、16例浅表性胃炎组织中Bcl-2、PCNA蛋白表达情况,快速尿素酶法和HE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H.pylori感染12例,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组中H.pylori阳性组与H.pyloir阴性组的PCNA LI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H.pylori阳性和H.pylori阴性病例间的PCNA LI差异无显著性.Bcl-2蛋白在异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慢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H.pylori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ylort阴性组,它们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促使PCNA、Bcl-2蛋白表达增加,H.pylori可能作为促癌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agA+Hpylori感染对环加氧酶2(cox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34例不典型增生、55例胃癌组织中cox-2 mRNA的表达情况;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结合C14-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斑点金免疫渗滤法检测患者血清抗H pylori CagA IgG抗体.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cox-2 mRNA的表达率呈递增趋势,胃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的cox-2 mRNA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 mRNA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Hpylori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组织中cox-2 mRNA阳性表达率高于Hpylori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Hpylori阳性组与Hpylori阴性组cox-2 mRNA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组织炎中抗Hpylori CagA IgG抗体阳性率低于Hpylori阳性胃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 mRNA表达与H pylori CagA密切相关(P<0.05).结论Cox-2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同时也增加其转移的潜能;H pylori通过诱导cox-2表达上调参与胃癌病变;CagA是H pylori的重要致病因素,与cox-2 mRNA表达上调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中CDX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正常的胃粘膜8例、浅表性胃炎11例、萎缩性胃炎18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30例,应用Warthin-Starry硝酸银染色检测HP,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X2蛋白。结果 8例正常胃粘膜内未检测出HP,CDX2蛋白无表达。HP在萎缩性胃炎组和肠上皮化生组的阳性率分别为77.78%、63.33%,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18.18%(P〈0.01,P〈0.05)。CDX2蛋白在浅表性胃炎组无表达,在肠上皮化生组的阳性率为83.33%,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组(P〈0.01)。CDX2蛋白在肠上皮化生组HP阳性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1)。结论 HP感染、CDX2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粘膜肠化有关,HP引起胃粘膜肠化的途径之一可能是启动CDX2基因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7.
Bcl-2、Bax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组织中Bcl-2、Bax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10例正常胃黏膜、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30例异型增生、50例胃癌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组织切片中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中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7%,43.3%,62.0%,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异型增生中Bax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5.0%,30.0%,其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胃癌(P<0.01,P<0.05).Bcl-2蛋白表达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凋亡细胞指数(AI)显著低于Bcl-2蛋白阴性组(P<0.05),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与AI值呈负相关.Bax蛋白表达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AI显著高于Bax蛋白阴性组(P<0.05),Bax蛋白表达阳性率与AI值呈正相关.结论 胃黏膜癌变过程中,AI、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的比值逐渐增加,说明它们在胃癌演变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性胃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44例H.pylori相关性胃疾病胃黏膜标本中TL-8蛋白表达,其中浅知性胃炎54例、胃溃疡33例、萎缩性胃炎57例;另外探讨了72例不同胃黏膜标本H.pylori感染及其根除治疗对IL-8蛋白产生的影响.结果 胃疾病IL-8蛋白阳性表达率H.pylori阳性组高于H.pylori阴性组(55.4%,40.3%);浅表性胃炎IL-8蛋白阳性表达率H.pylori阳性组高于H.pylod阴性组(P<0.05);胃渍疡和萎缩性胃炎IL-8蛋白阳性表达率H.pylori阳性组高于H.pylori阴性组.H,pylori阳性组和H.pylod阴性纽从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中IL-8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上升(P<0.05).根除H.pylori治疗后IL-8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根除H.pylori治疗前.结论 IL-8表达增强可能与HP相关性胃疾病有关.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IL-8介导促进癌前状态的发生.根除H.pylod治疗可以影响癌前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黏膜肠化生与胆汁返流的关系以及CDX2在此中的作用.方法 对145例行胃镜检查且有组织学检查的慢性浅表性胃炎、9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胃黏膜胆汁染色以及91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随机对60例胃黏膜肠化生者行CDX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胆汁返流肠化生的发生率为51.54%,显著高于单纯浅表性胃炎组的30.02%(P<0.01);胃大部切除术后肠化生的发生率仅为3.52%;胆汁返流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组CDX2的阳性率为89.47%,高于单纯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组的54.54%(P<0.05),在非肠化生组CDX2呈阴性表达.结论 胆汁返流是胃黏膜肠化生的病因之一,其主要机制可能与启动CDX2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凌贤龙  房殿春 《重庆医学》2003,32(9):1129-1131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线粒体DNA核内整合与bcl 2和bax基因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线粒体DNA核内整合 ;RT PCR方法检测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bcl 2和bax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胃粘膜肠化 (5 3.3% )和异型增生 (70 % )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10 % ) (P <0 .0 5 )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 (5 0 % )和胃癌 (30 % )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与浅表性胃炎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胃粘膜异型增生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胃癌组 (P <0 .0 5 )。异型增生组baxmRNA表达阳性率 (6 0 % )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P <0 .0 5 ) ,而萎缩性胃炎(5 0 % )、肠化 (4 6 .7% )和胃癌 (33.3% )组baxmRNA表达阳性率与浅表性胃炎组 (10 % )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Hp感染组胃粘膜bcl 2和baxmRNA表达阳性显著高于非Hp感染者 (P <0 .0 5 ) ;bcl 2和baxmRNA表达与HpCagA基因表达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P >0 .0 5 )。mtMSI(+)组bcl 2和baxmRNA表达阳性率与mtMSI(- )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线粒体DNA核内整合可能在部分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线粒体DNA核内整合与bcl 2和baxmRNA的表达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胃黏膜肠化及胃癌中三叶因子1,2表达的组织芯片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贵生  龚均  程鹏  常英  张军  戴菲 《医学争鸣》2005,26(15):1390-1393
目的:三叶因子1(trefoil factor 1,TFF1)和2(TFF2)对胃肠道黏膜保护和损伤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在胃癌中表达降低.现探讨它们在胃黏膜肠化(intestinal metaplasia,IM)及不同组织类型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胃癌40例,癌旁组织IM 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IM 46例,CAG和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各20例,构建组织芯片.分别用高铁二铵/爱先蓝(HID/AB)及HE染色对IM及胃癌进行分型,并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胃黏膜病变中TFFl,TFF2的表达.结果:TFFl,TFF2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CSG,CAG中的表达显著高于CAG伴IM、癌旁组织IM及胃癌(P<0.01),而CSG与CAG之间,以及CAG伴IM、癌旁组织IM及胃癌三者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型胃癌则显著低于弥漫型胃癌(P<0.05).结论:胃黏膜IM及胃癌中TFF1,TFF2表达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ATP4B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ell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根据组织形态学检查将221例胃镜活检标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4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TP4B的表达情况;根据胃镜检查时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确定Hp感染状态。结果ATP4B表达水平随胃黏膜病变演化而降低,在4组的表达率分别为51.4%、15.4%、15.9%及5.0%.CSG组ATP4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SG组中Hp阳性标本ATP4B的表达率为33-3%,显著低于其在Hp阴性标本中的表达率(59.7%,P〈0.05);在另外3组中,Hp阳性标本与阴性标本ATP4B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ATP4B的表达随胃黏膜病变的进展而降低;Hp在胃黏膜病变演化的早期阶段抑制了ATP4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赵平  龚均  耿娟  管海涛 《热带医学杂志》2014,(11):1424-1427,1542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上消化道疾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东亚型Cag A阳性Hp感染率及与Cyclin D1表达的相关性,探索Hp致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分别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胃溃疡(GU)和胃癌(GCA)患者胃体、胃窦组织中Cyclin D1的表达变化,及Hp、东亚型Cag A阳性Hp感染率。结果 CSG、CAG、GCA患者胃体、胃窦组织中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升高(P0.05)。Hp阳性者胃体、胃窦组织中Cyclin D1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者(P0.05)。东亚型Cag A阳性者Cyclin D1表达明显高于东亚型Cag A阴性者(P0.05)。结论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Cyclin D1阳性表达呈递增趋势,Hp感染特别是东亚型Cag A阳性Hp感染导致Cyclin D1过量表达,使细胞周期调节紊乱,有助于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上皮细胞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上皮细胞的凋亡/增殖比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动力学角度来探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Myc的表达变化,分析凋亡/增殖比、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螺杆菌阴性正常胃黏膜、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癌的胃上皮细胞凋亡/增殖比逐渐下降,依次为0.527±0.148、0.452±0.141、0.286±0.034、0.182±0.073、0.042±0.004(P<0.01),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正常对照胃上皮细胞凋亡/增殖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ax、c-Myc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Bcl-2在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均极少表达。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影响Bax和c-Myc等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而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并进而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动力学紊乱,这可能是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上胃肠道病变的关系;并观察Hp根除治疗后血清中抗CagAIgG抗体水平的变化.方法808例因上胃肠道症状而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人,同时作Hp检查.对Hp感染者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抗CagAIgG抗体;阳性者予含质子泵抑制剂(PPI)三联疗法根除治疗.其中60例根除治疗失败病人和120例根除成功病人在Hp根除治疗结束3个月和6个月时复查血清中抗CagAIgG抗体水平.结果在不同临床疾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和胃癌(GC)感染Hp的病人中抗CagA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4%、70.5%、83.2%、90.8%、89.7%.后4组阳性率明显高于CSG组,后3组均明显高于CAG组;在不同程度的胃粘膜病变中,CSG、CAG、肠上皮化生(IM)、非典型增生(Dys)和GC感染Hp的病人中抗CagAIgG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43.0%、53.8%、77.6%、88.6%、89.7%.IM、Dys和GC组均明显高于CSG和CAG组;60例根除失败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血清中抗CagAIgG水平分别为(72±41)U/ml,(67±36)U/ml和(69±40)U/ml,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无一例转为阴性;120例根除治疗成功者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血清中抗CagAIgG水平平均由(69±38)U/ml分别下降至(47±30)U/ml和(32±15)U/ml,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有7.5%(9/120)和19.2%(23/120)的病人抗体转为阴性.结论CagA阳性的Hp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上胃肠道疾病和更严重的胃粘膜病变;Hp根除治疗后血清中抗CagAIgG抗体水平明显下降,但下降较慢,不宜作为个体监测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Xie Y  Zhu J  Zhou XJ  Chen J  Lu NH  Wang C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8):2683-268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中过氧化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1(PPAR-γ)、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以探讨Hp的致病机理。方法采用二步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209例内镜活检的胃黏膜内COX-2、PPAR-1的表达。209例包括:浅表性胃炎(CSG)75例(其中Hp阳性50例、Hp阴性25例),萎缩性胃炎(CAG)24例(其中Hp阳性13例、Hp阴性11例),肠化与异型增生(IM+DYS)90例(其中Hp阳性45例、Hp阴性45例)以及20例Hp阴性组织学大致正常的胃黏膜。同时还检测了36例Hp持续感染10年以上的CSG患者10年前后胃黏膜内COX-2、PPAR-1的表达。结果(1)从对照组→CSG→CAG→IM+DYS,腺细胞内的COX-2表达逐渐较强,阳性率分别为20%、42.7%、25.8%和61.1%(P〈0.01或P〈0.05);炎症细胞中COX-2阳性率分别为0、32%、29.2%和36.7%,各疾病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CSG组及IM+DYS组Hp阳性者腺细胞和炎细胞中COX-2的表达均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1或P〈0.05)。(3)从对照组→CSD→CAG→IM+DYS,腺细胞内PPAR-1阳性率分别为0、18.7%、29.2%和45.6%(P〈0.01或P〈0.05);炎细胞内PPAR-γ阳性率分别为0、22.5%、20.8%和22.2%(各疾病组问比较,P〉0.05)。(4)炎症细胞中PPAR-γ表达在CSG组、IM+DYS组Hp阳性者均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1);腺细胞中PPAR-γ的表达在CSG组、IM+DYS组Hp阳性者均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5)。(5)Hp持续感染的CSG患者,炎症细胞内COX-2的表达10年后显著低于10年前(P〈0.05),而炎症细胞内PPAR-γ的表达10年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p持续感染的CSG患者,10年后腺细胞内COX-2、PPAR-γ的表达均显著高于10年前(P〈0.01)。(7)Hp阴性的各疾病组,炎细胞内COX-2和PPAR-γ的表达相互间均无相关性(r=0.006和0.149,均P〉0.05);在腺细胞内它们的表达在IM+DYS组呈显著正相关(r=0.336,P〈0.05),其余各疾病组COX-2和PPAR-γ的表达均无相关性(r=0.035和0.126,均P〉0.05)。(8)Hp阳性的各疾病组,炎细胞和腺细胞内COX-2、PPAR-γ的表达相互间呈显著正相关性(r=0.348和0.645,P〈0.05或P〈0.01)。结论(1)Hp感染可诱导胃黏膜炎细胞和腺细胞内COX-2和PPAR-γ的过度表达,Hp可能通过上调COX-2和PPAR-γ的表达参与胃癌发生的早期进程。(2)Hp感染诱导的COX-2的表达与Hp感染所致的急性炎症有关;随着感染时间延长,COX-2、PPAR-γ的表达变化可能比病理形态学检查更早的反映Hp感染引起的CSG→CAD→IM→DYS→胃癌这一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刘小玉  冯义朝 《西部医学》2012,24(2):236-238
目的探讨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ylori)感染、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胃癌(GC)标本80例,非典型增生(Dys)40例,萎缩性胃炎(CAG)30例,肠上皮化生(IM)30例,浅表性胃炎(CSG)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NF-κBp65蛋白的表达,用亚甲兰染色检测Hpylori。结果 CSG、GC中Hpylori阳性和阴性病例NF-κBp65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在CAG、IM、Dys的Hpylori阳性病例中NF-κBp65表达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病例(42.1%vs 7.7%、67.9%vs 18.2%、78.6%vs 25.0%)。结论Hpylori感染诱导NF-κBp65表达发生在胃癌形成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