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9,(1):16-18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87例,共126处病灶,所有患者均行1.5T磁共振检查(MR),给予增强扫描及DWI序列扫描。以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为""金标准",观察良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MR增强扫描表现,比较增强扫描及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临床效果及良性与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ADC值。结果:(1)126处占位性病灶中恶性病变72处,良性病变54处;原发性肝癌低b值ADC值低于血管瘤、肝脓肿,中b值、高b值ADC值低于血管瘤、肝脓肿及转移瘤;转移瘤低b值、中b值、高b值ADC值均低于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低b值、中b值ADC值均低于血管瘤及肝脓肿,高b值ADC值均低于血管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WI序列扫描联合强化扫描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22%、100.00%、98.41%,单纯DWI序列扫描分别为70.83%、77.78%、73.81%,强化扫描分别为77.78%、85.19%、80.95%;DWI序列扫描联合强化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分别高于单纯DWI序列扫描及强化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磁共振DWI序列有助于提高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扩散和灌注成像(DWI,PWI)对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27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共209个病灶,其中肝囊肿40例69个病灶,肝血管瘤43例57个病灶,肝细胞癌27例36个病灶,转移性肿瘤17例47个病灶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并计测表观扩散系数(ADC).DWI序列所选用b值为0、500 s/mm2.其中15例肝细胞癌,8例肝血管瘤和2例肝囊肿行灌注成像.结果 肝脏恶性肿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的平均ADC值为(1.09±0.24)×10-3mm2/s,与肝囊肿、肝血管瘤病变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以肝血管瘤平均ADC值1.71×10-3 mm2/s作为判定肝脏良恶性病变的分界点,则灵敏度是97.5%,特异度是86.5%.绝大部分肝癌病灶的时间-信号曲线(TSC)表现为速升速降型,全部肝血管瘤的TSC表现为缓升缓降型.结论 DWI、PWI对肝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肝脏MRI的补充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ADC值的测量,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的DwI图像表现以及ADc值范围,探讨其成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肝脏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及肝脓肿)患者153例,共296个病灶。每位患者均在3.O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肝脏常规成像、选取不同b值(b=500S/illm2、b=1000S/mm2、b=1500S/mm0)DWI成像及高分辨T2加权成像.另外,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患者每一病灶及病灶对侧正常肝组织分别取三个感兴趣区(ROI),尽量避开血管及液化坏死区测量ADC值,取其平均值使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幂使用低b值(b=500S/him。)时,肝脏各种占位性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b值(b=l000S/mm2)及高b值(b=l500S/mm2)时,肝脏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另外,高b值时肝癌和肝转移瘤的ADC值与正常肝组织的ADC值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肝脏占位性痛变的DWI图像特点及ADC值的不同范围,可准确的判断病变的性质,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有较大的价值,瘤/肝比对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瘤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 扩散加权成像(DWI) 及ADC 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31 例,转移瘤26 例,肝血管瘤11 例,肝囊肿10 例,其他病变8例.进行MRI 平扫及DWI,选取病灶感兴趣区,测出信号值,并计算ADC 值,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平均ADC 值如下:肝囊肿(2.583±0.156)×10-3mm2/s,血管瘤(1.689±0.313)×10-3mm2/s,转移瘤(1.021±0.213)×10-3mm2/s,原发性肝细胞癌(1.031±0.262)×10-3mm2/s.肝脏良性病变的ADC 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肝脏不同病变的ADC 值进行量化分析,能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永乾  郭佑民  孙兴旺  张月浪 《医学争鸣》2006,27(18):1711-1713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其中包括35例原发性肝癌、36例肝血管瘤、33例肝囊肿)进行磁共振DWI,在ADC图上利用Philips公司数据测量软件包直接测量不同b值时肝脏占位性病变的ADC值.结果:原发性肝癌在DWI上大多数表现为混杂信号,实质部分为高信号,坏死囊变部分为低信号,边界非常清楚,随着b值的增加病灶信号稍有下降;肝囊肿在DWI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随着b值的增加病灶的信号明显下降甚至消失;肝血管瘤在DWI上信号大多数表现为均匀的稍高或等信号,随着b值的增加信号强度降低介于肝癌与肝囊肿之间.ADC图上信号强度表现与DWI图正好相反.b值为300,1000和1500 s/mm2时,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单位×10-3 mm2/s)1.163±0.206,2.207±0.463,3.522±0.340;0.898±0.155,1.723±0.303,2.885±0.289和0.802±0.140,1.321±0.149,2.332±0.237.经统计学处理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b值下同一种病变的ADC值存在明显差异.b值为1000 s/mm2时,良恶性病变的分界值为1.274×10-3 mm2/s,敏感度96.99%,特异度97.10%;随着b值的增大,病变的ADC值下降,不同病变其ADC值下降的程度不同.结论:依据磁共振弥散成像的DWI图像、ADC值及其变化规律,能比较准确的判断肝脏占位病变的性质,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b值800s/mm2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占位性病变者(肝囊肿14例,肝血管瘤1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6例,肝细胞癌35例,肝转移瘤11例,胆管细胞癌6例)在常规T2WI、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应用LAVA3D序列)外,加做b值800s/mm2DWI检查,观察肝占位性病变在DWI图像影像特征,测量病变及与病变同一层面正常肝组织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组织平均ADC值为(1.39±0.13)×10-3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胆管细胞癌平均ADC值分别为(2.47±0.25)×10-3mm2/s、(1.63±0.12)×10-3mm2/s、(1.47±0.07)×10-3mm2/s、(1.07±0.15)×10-3mm2/s、(1.19±0.13)×10-3mm2/s、(1.11±0.08)×10-3mm2/s;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正常肝组织与肿瘤组织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正常肝组织ADC值之间差异p=0.9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有不同特点,综合量化分析病灶ADC值与正常肝组织ADC值,能更好地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征,在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预后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ADC值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扩散成像及ADC值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肝脏占位性病变96例均进行MRI常规扫描及DWI,测出ADC值.以恶性肿瘤ADC值单侧上界的95%可信区间为界限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进行分析.结果 肝囊肿和血管瘤ADC值均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转移瘤(P<0.01),以ADC=1.83×10-3mm2/s为标准,大于1.83为良性,小于1.83为恶性.结论 MR扩散成像及ADC值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I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陈希奎  唐贵超  廖林森  贺君 《河北医学》2012,18(12):1755-1758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常见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海绵状血管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最高,肝脏转移瘤次之,原发性肝细胞癌最低;血管瘤及肝脏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之间AD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原发性肝细胞癌与转移瘤ADC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肝细胞癌、肝脏转移瘤及肝血管瘤动态增强参数S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MSI、PEI、MSD及PV参数,原发性肝细胞癌、肝脏转移瘤及肝血管瘤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肝细胞癌动态增强曲线以Ⅰ型居多,占47.62%;肝脏转移瘤以Ⅱ型为主,占58.82%;肝血管瘤则以Ⅲ型为主,占66.67%;三种肝脏占位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具有不同的ADC值,以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和量化参数,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技术可提高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具有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无肝脏病变者的正常肝组织及105例164个肝占位性病灶(肝囊肿22例40个病灶,肝血管瘤37例40个病灶,肝细胞癌23例32个病灶,肝转移瘤15例35个病灶,肝脓肿8例17个病灶)行DWI,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结果:正常肝组织的ADC值为(1.42±0.08)×10-3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及肝脓肿的ADC值分别为(4.33±0.25)×10-3、(2.43±0.25)×10-3、(1.63±0.08)×10-3、(1.78±0.07)×10-3、(1.18±0.11)×10-3mm2/s,各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析DWI及测量ADC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利于小病灶的显示,可作为肝脏MRI检查的常规序列之一,但不利于小病灶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定量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不同b值条件下ADC值的差异,探讨最佳b值选择及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ADC值阈值。方法采用Siemens Verio 3.0T磁共振设备,对96例肝脏占位病变行DWI扫描,b值设定为200,500,800s/mm2,分别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病灶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随b值增加,各种病变的ADC值均逐渐下降;各种病变b200组与b500、800组之间的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b500与b800组之间,除肝细胞癌外无明显差异;b值取500、800s/mm2时,可获得相对稳定的ADC值。2、不同b值下,肝血管瘤与其他各组病变间的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脏恶性肿瘤间、FNH与转移瘤间无统计学差异;当b值为500、800s/mm2时,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与FN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ROC曲线分析获得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最佳b值为500s/mm2,以ADC值1.27×10-3mm2/s为最佳阈值,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1.4%、85.2%。结论通过不同b值条件下ADC值的定量分析,有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是对常规MR检查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先期研究确定相对合理的两个b值组合(0、300)s/mm2和(0、800)s/mm2,对经病理或临床随访及相关辅助检查证实的112例共145个肝脏占位性病灶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b值=(0、300、800)s/mm2 DWI扫描,分别比较各种病变的ADC值.结果 恶性、良性组的平均ADC值,b=300 s/mm2时分别为(1.15±0.20)×10-3 mm2/s、(2.13±0.53)×10-3 mm2/s;b=800 s/mm2时分别为(0.98±0.19)×10-3 mm2/s、(1.81±0.42)×10-3 mm2/s;两者间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300 s/mm2,以ADC值≤1.40×10-3 mm2/s为鉴别良恶性病变的阈值,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0%和80.0%;b=800 s/mm2时,以ADC值≤1.14×10-3 mm2/s为阈值,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0%和85.0%.结论 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剐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肝脏局灶性痛变患者106例,其中原发性肝癌34例,肝脏转移瘤16例,海绵状血管瘤33例,肝囊肿15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磁共振(MRI)扫描和单次激发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的DWI,DWI采用b值为0 s/mm2和500 s/mm2.各组局灶性病灶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原发性肝癌、肝脏转移瘤、海绵状血管瘤、肝囊肿和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77±0.60)×10-3mm2/s、(1.74±0.42)×10-3mm2/s、(2.52±0.75)×10-3mm2/s、(3.60±0.69)×10-3nm2/s和(2.09±0.52)x10-3mm2/s,肝囊肿和血管瘤与恶性病变比较,ADC值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与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比较,ADC值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和ADC值能够鉴剐常见肝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但肝实质性局灶性良恶性病灶之间的ADC值无明显差别,与普通MRI相比,DWI对肝脏实质性病灶性质的鉴别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R 多b 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4 年6 月-2016 年6 月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16 例脑转移瘤患者,均行核磁共振(MR)常规序列、多b值DWI 序列及增强扫描检查。统计分析多b 值DWI 序列及增强扫描对于脑转移瘤的检出差异,同时观察不同b 值DWI 下病灶实质部分ADC 值的变化趋势。结果 MR 增强扫描提示病灶单发5 例,多发11 例,累计病灶数目130 枚,其中直径≥ 5 mm 病灶53 枚,<5 mm 病灶77 枚。多b 值DWI 序列提示病灶数目99 枚,其中直径≥ 5 mm 瘤灶50 枚,<5 mm 病灶49 枚。以增强扫描作为检出数目金标准,多b 值DWI 序列对直径≥ 5 mm 病灶检出率为94.3%,具有较好一致性。而瘤灶<5 mm 时,多b 值DWI 序列检出率为63%,敏感性下降。同时高b 值DWI 所测病灶实质部分ADC 值均小于较低b 值DWI,随着b 值的升高,病灶ADC 值呈下降趋势。结论 多b 值DWI 对于直径≥ 5 mm 脑转移瘤的检出与增强扫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脑转移瘤的临床筛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5 mm 的微小病灶检出率低于MR 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4.
曲源穆合塔尔摘要目的:通过弥散成像以获得肝脏局灶性病变以及正常肝脏平面相对应脊髓的ADC值,进一步探讨ADC值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间54例病人,38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5岁,对其65个病灶在DWI序列进行检测,(平均直径5.67cm,范围3~15cm)。最终诊断根据MRI常规扫描,包括常规T1WI、T2WI以及增强扫描和随访。结果:显示b值1000s/mm2时,正常肝脏对应平面脊髓、肝癌、血管瘤、及肝囊肿的ADC值分别是2.02±0.32,1.681±0.41,2.230±0.41,2.894±0.67。结论:弥散成像有助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不同b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占位性病变(FLL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确诊的64例FLLs患者行DWI扫描,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FLLs的ADC值及相应b值下的各类病灶的信号强度。结果b值取20、60s/mm;.较小值,不同FLLs的ADC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值取100s/mm;时,.肝囊肿ADC值显著高于其他FLLs,有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各组间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取400、600、800、1000s/mm;较大值时,良性.FLLsADC值显著高于恶性FLLs,有明显差异(P<005);随b值增加,不同FLLs的信号不断衰减,其中肝囊肿信号衰减幅度最为明显,肝恶性病变信号衰减幅度不明显,而肝血管瘤介于二者之间。结论DWI成像不同b值及ADC值可能鉴别诊断不同肝脏局灶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8例肝局灶性病变(其中肝细胞癌17例,肝囊肿25例、肝血管瘤26例)行MRI平扫、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病变弥散成像的信号特点,并测量正常肝脏和病变在不同扩散敏感系数(b值)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肝局灶性病变在DWI上为高信号,随b值的增加信号有不同程度下降;当b值为400s/mm2时,肝细胞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的ADC值分别为(1.20±0.50)×10-3mm2/s、(3.10±0.41)×10-3mm2/s、(2.18±0.32)×10-3mm2/s,三者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但不适宜对小病灶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鉴别实性肝脏局灶性病变(SFLL)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公司Signa 1.5T磁共振扫描机(MR)对142例共158个SFLL进行屏气磁共振加权成像(DWI),b=500s/mm2,所有病灶包括未成熟肝脓肿7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2例,肝细胞肝癌(HCC)74例,胆管细胞癌26例,肝转移癌39例。分析各类病灶的DWI信号强度、ADC值及其差异。结果 24个病灶表现为高信号,132个病灶表现为稍高信号,2个病灶表现为等信号。未成熟肝脓肿、FNH、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癌的ADC值(×10-3 mm2/s)分别为(1.48±0.23)、(1.75±0.26)、(1.23±0.43)、(1.47±0.35)、(1.36±0.33)。FNH与其他SFLL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成熟肝脓肿与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癌、转移癌的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信号强度及ADC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肝脏占位性病变3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7例、原发性胆管细胞癌1例、转移瘤4例、肝血管瘤7例、肝囊肿3例,在MRI平扫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增强扫描,选取病灶感兴趣区,描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很好的反映了病变的血液动力学特性,与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特点基本一致。结论 MR动态增强扫描能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表观扩散系数与T2值诊断肝脏局灶性小病变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表观扩散系数(ADC)及T2值在区分肝脏局灶性小病变性质方面的价值.方法62例(84个病灶)肝脏局灶性占位小病变患者(其中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19例23个病灶,肝转移瘤11例18个病灶,肝海绵状血管瘤24例32个病灶,肝囊肿8例11个病灶)分别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快速自旋回波(SE)T2WI,测量、分析、对比各病变的ADC值及T2值.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CT、B超临床确诊.结果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35±0.18)×10-3mm2/s、(1.41±0.12)x10-3mm2/s、(2 39±0.21)×10-3mm2/s、(3.44±0.27)×10-3mm2/s,肝脏恶性病变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P<0.01),其诊断正确率为94.0%;肝脏恶性病变的T2值也低于良性病变(P<0.05),但两者数值重叠较多,其诊断正确率为78.6%.T2值诊断正确率明显低于ADC值(P<0.05).结论ADC值在肝脏局灶性小病变定性诊断方面优于T2值,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8例(128处病灶)肝脏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序列扫描及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肝脏良恶性病变不同b值下的ADC值及常规序列扫描、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良恶性肝脏肿瘤中的临床价值。结果:128处肝脏病灶中,良性56处,恶性72处。相比于肝脏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的ADC3b值、ADC10b值及ADChigh值均较低,ADCperf值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脏良恶性病变ADClow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序列扫描诊断恶性肝脏肿瘤灵敏度为72.22%、特异度为80.36%及准确度为75.78%,低于DWI序列扫描的95.83%、96.43%、9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良恶性肝脏肿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测量ADC值可明确病变性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