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增强MR及DWI在脑转移瘤诊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强MR及DWI在脑转移瘤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0例明确诊断为脑转移瘤病例,全部病例均进行MRI增强检查,其中44例同时行DWI检查,分别测定肿瘤实质、坏死囊变区、瘤周水肿及正常脑实质ADC值。结果:增强MRI共发现病灶525个,强化类型为结节状强化(289)、环状强化(198)、片状强化(13)和环斑片状强化(25)。转移瘤病灶部位ADC值:实质区(1.136±0.320)X10一、囊变坏死区(2.166±0.492)×10^-3、周围水肿区(1.587±0.228)×10^-3和正常脑实质区(0.802±0.148)×10^-3,这四者间ADC值差异显著性。结论:增强MRI检查能够准确反应脑转移瘤分布、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并能检出更多MRI平扫所不能显示微小病灶,DWI检查及ADC值能反应脑转移瘤组织微观结构变化,对于脑转移瘤诊断起到一定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2.
扩散系数值在脑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学分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扩散系数值对脑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学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脑星形细胞肿瘤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别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瘤周T1WI正常表现白质区(瘤周白质区)、瘤体镜面对侧正常白质区及瘤周镜面对侧正常白质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指数扩散系数(EDC)值,并计算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区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和相对指数扩散系数(rEDC)值。分析各测量区的扩散系数值与肿瘤病理学分级的关系。结果56例脑星形细胞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低级星形细胞瘤35例(Ⅰ、Ⅱ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8例(Ⅲ级),胶质母细胞瘤13例(Ⅳ级)。低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分别为(1.44±0.26)×10^-3、(0.98±0.22)×10^-3和(0.83±0.15)×10^-3mm^2/s,rADC值分别为(1.91±0.39)%、(1.34±0.33)%和(1.06±0.20)%,EDC值分别为0.26±0.11、0.39±0.09和0.44±0.07,rEDC值分别为(0.55±0.20)%、(0.81±0.19)%和(0.98±0.16)%,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189、31.756、19.623和24.760,P值均为0.000)。高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0.89±0.19)×10^-3mm^2/s和(1.17±0.28)%,明显低于低级星形细胞瘤(t值分别为8.332和7.620,P值均为0.000),EDC值和rEDC值分别为0.42±0.08和(0.91±0.18)%,明显高于低级星形细胞瘤(t值分别为-6.082和-6.776,P值均为0.000)。以低级星形细胞瘤实质部分的rADC值的下限(1.52%)作为判断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阈值的准确性为89.3%。结论肿瘤实质部分的扩散系数值对脑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准确性较高,尤以rADC值为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结核瘤、高级星形细胞瘤和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4例脑结核瘤、15例脑高级星形细胞瘤和21例脑转移瘤患者,在术前或接受治疗前行常规MRI和DWI。测量并计算3种疾病瘤体、瘤周围水肿带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病灶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白质区ADC值的比值(rADC值)。结果脑结核瘤瘤体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2±0.2)×10^-3mm^2·s^-1和1.6±0.3,高级星形细胞瘤瘤体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0.8±0.1)×10^-3mm^2·s^-1和1.1±0.1,转移瘤瘤体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0.8±0.1)×10^-3mm^2·s^-1和1.0±0.2。3种疾病瘤体平均ADC值(F=33.57,P〈0.01)之间和rADC值(F=33.27,P〈0.01)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结核瘤瘤周水肿带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8±0.1)×10^-3mm^2·s^-1和2.5±0.2,脑高级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带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4±0.2)×10^-3mm^2·s^-1和1.8±0.3,脑转移瘤瘤周水肿带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9±0.2)×10^-3mm^2·s^-1和2.3±0.5。3种疾病瘤周围水肿带平均ADC值(F=23.17,P〈0.01)之间和rADC值(F=5.94,P〈0.01)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MRI、DWI检测方法,根据病灶瘤体和瘤周水肿带的ADC和rADC值可帮助鉴别脑结核瘤、脑高级星形细胞瘤和脑转移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多体素^1H-MRS及DWI在常见颅内肿瘤特征分析的价值。方法:脑肿瘤患者30例,多体素^1H-MRS感兴趣区包括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正常参照区。计算上述各区域的NAA、Cho、Cr等多种代谢物的值;DWI测量肿瘤不同部位信号值,计算ADC值。结果: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三者之间肿瘤实质区的NAA/Cho、NAA/Cr和Cho/Cr平均值与参照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间瘤周水肿区的NAA/Cho和Cho/Cr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间瘤周水肿区的NAA/Cho、NAA/Cr和Cho/Cr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DWI示高、低级别胶质瘤间肿瘤实质区及瘤周水肿区的ADC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间瘤周水肿区的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体素^1H-MRS与DWI相结合有助于脑肿瘤的特征分析、胶质瘤恶性程度分级、确定病灶浸润范围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DWI在幕上高级别胶质瘤与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在治疗前行常规MRI及DWI检查的幕上脑肿瘤共45例,其中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18例,脑转移瘤27例.以瘤周1 cm为界线,将瘤周水肿区划分为近瘤区及远瘤区,分别测量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瘤周水肿区的ADC值,并计算rADC值.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近瘤区rADC值明显低于脑转移瘤近瘤区r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远瘤区rADC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近瘤区rADC值有助于幕上高级别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肺癌化疗疗效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及第一周期化疗后进行MRI检查,包括常规T1wI,T2 wI及DWI检查。根据第二周期化疗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按RECIST标准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中肿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最大径的差异,分析ADC值变化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预测治疗有效的ADC值变化率临界值(cut—offvalue)。结果:第一周期化疗后,有效组化疗前后病灶的平均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d0.001);有效组和无效组中肿瘤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肿瘤最大径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以ADC值升高8.5%作为ADC值变化率诊断分界点,预测治疗获得PR的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72.9%。结论:ADC值可以对肺癌化疗疗效进行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及rADC值对小脑半球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单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位于小脑半球的12例PCNSLs和15例实性单发转移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测量肿瘤实质区及对侧对称区域的平均ADC值,计算两者的比值(rADC),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ADC值的诊断效能。结果:PCNSLs在DWI上呈高信号11例、等信号1例,ADC均值为(0.62±0.11)×10-3mm2/s,rADC为0.93±0.15。单发转移瘤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11例、等或低信号4例,ADC均值为(0.76±0.18)×10-3mm2/s,rADC为1.13±0.26。两组间肿瘤的平均ADC及r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t=-2.50,P<0.05)。以rADC值1.17为阈值时,鉴别PCNSL和单发转移瘤的敏感度为46.7%,特异度为100%,符合率为70.4%。结论:ADC及rADC值在小脑半球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单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46名接受全程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外照射25次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扫描,每次扫描均测量肿瘤的直径及ADC值。根据治疗结束6个月后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划分为完全有效组(CR)、部分有效组(PR)及无效组(SD)。计算并两两比较各次 MRI扫描测得的肿瘤ADC值及直径的动态变化值。结果:CR 组在治疗2周及外照射25次的 ADC值提高均高于 RP 组及 SD 组(P<0.05),治疗结束后 CR 组的 ADC 值与 PR 组及 SD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放化疗2周后及外照射25次后各肿瘤组(CR、PR、SD组)的ADC 值、肿瘤最大直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作为预测及监测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瘤周水肿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脑内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82例脑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I扫描和DWI检查,对照分析病变的实质部分、周围水肿区的ADC值、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值、相对指数表观扩散系数(rEADC)值。结果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淋巴瘤的瘤周水肿ADC值、r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的EADC值、rE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瘤周水肿区ADC值有助于高级别胶质瘤与其他脑内肿瘤鉴别,也可有助于胶质瘤分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常规MRI序列与DWI序列,鉴别退变期脑实质型脑囊虫病与小病灶环形强化转移瘤。方法回顾29例脑囊虫病患者与30例多发小病灶转移瘤患者的M R检查,观察两者的影像学表现及测量ADC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常规T2 WI退变期脑囊虫病组和小转移瘤组病灶出现低信号环的比例分别为91.9%和9.1%,诊断敏感性为90.7%(78/86)、特异性90.9%(60/66)、准确性90.8%(138/152);DWI退变期脑囊虫病组和转移瘤组病灶出现低信号所占比例分别为95.4%和69.7%,诊断敏感性95.4%(82/86)、特异性30.3%(20/66)、准确性67.1%(102/152)。退变期脑囊虫组病灶ADC值(1.54±0.42)×10^-3 s/mm^2,脑转移瘤病灶组ADC值(1.12±0.36)×10^-3 s/mm^2,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1)。结论 T2 WI病灶周围连续的低信号和完整规则的环形强化是退变期脑囊虫病的特殊表现。DWI序列对退变期脑囊虫病和小病灶转移瘤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MRI诊断兔头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准确性。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12只,分别建立炎性淋巴结模型、VX2肿瘤淋巴结转移模型。Gd-DTPA增强前行T1WI、T2W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注射Gd-DTPA 80s后行T1WI序列扫描。测量淋巴结、同层肌肉的ADC值,计算淋巴结/肌肉的rADC值,测量增强前、后T1WI序列淋巴结、同层肌肉的信号强度(SI)值,计算增强前后信号强度比值(SI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病理证实,炎症组取出淋巴结26枚,肿瘤组取出转移淋巴结14枚。炎症组、肿瘤转移组淋巴结的rADC值、SIr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30,4.76,P均<0.05);利用rADC值鉴别良、恶性淋巴结ROC曲线下面积(AUC)是0.93,阈值0.88,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92.9%;SIr值的AUC是0.81,阈值是1.66,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8.5%。结论:炎症组、肿瘤转移组淋巴结的rADC值、SI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DC值比钆剂增强扫描SIr值鉴别转移性淋巴结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张海兵  李玉华  周柱玉  李君   《放射学实践》2011,26(4):372-375
目的:探讨磁共振DWI在判断小儿颅内肿瘤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小儿颅内肿瘤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图像,包括WHOⅠ级19例,Ⅱ级17,Ⅲ级14例,Ⅳ级10例。测量肿瘤实质部分及正常脑白质的ADC值,经统计学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肿瘤实质ADC及实质/白质值(rADC)测量,Ⅰ-Ⅳ级肿瘤的ADC值分别为(1.30±0.35)×10^-3(、1.06±0.23)×10-3、(0.91±0.15)×10^-3和(0.63±0.11)×10^-3mm^2/s,rADC分别为1.69±0.49、1.32±0.28、1.20±0.29和0.79±0.19,除Ⅱ、Ⅲ级肿瘤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Ⅱ和Ⅲ-Ⅳ级组肿瘤ADC值分别为(1.24±0.34)和(0.87±0.28)×10^-3mm^2/s,rADC分别为1.60±0.45和1.17±0.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组高于Ⅲ-Ⅳ级组。结论:DWI对于小儿颅内肿瘤级别的判断有一定的帮助,而ADC或rADC值,特别是后者能较为可靠地鉴别小儿常见颅内肿瘤的级别。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常规成像及DWI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磁共振常规成像序列(T1WI、T2WI及FLAIR)与DWI对脑膜瘤的检出率,探讨其鉴别病理亚型及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的MRI图像,计算不同序列对脑膜瘤的检出率;测量并比较不同病理亚型、不同病理分级的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和相对ADC值(rADC值)。结果:在T2WI上出现低信号的多是纤维型、过渡型和砂粒体型,出现高信号的多是脑膜上皮型和血管瘤型。在各个序列中,以DWI对脑膜瘤病变的检出率最高(87.1%),T2WI次之(74.3%),T1WI最低(38.6%)。恶性脑膜瘤的囊变发生率(67%)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22%)。良性组各亚型间、良恶性两组间平均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提高对脑膜瘤的检出率,但单独根据ADC值并不能鉴别脑膜瘤的亚型及良恶性。DWI结合常规MRI表现对脑膜瘤亚型及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研究肿瘤实性区域的组织扩散和微血管生成情况,探讨DWI和PWI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常规MRI、DWI和PWI检查资料,按照2000年WHO脑肿瘤分级标准,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22例,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17例。所有病例均术前行DWI扫描,而同时行PWI扫描的有30例,其中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各15例。在工作站构建ADC图和rCBV图,分别测量肿瘤实性区域和相应部位正常参照区域的ADC值和rCBV值,尽可能把ADC值ROI与rCBV值ROI一致,观察高级别胶质瘤组和低级别组肿瘤实性区域ADC值和CBV值与正常对照的相互关系,并着重观察两组肿瘤各自与正常参照区域的相对(肿瘤/参照)ADC(rADC)值和相对CBV(rCBV)值之间的关系以及rADC与rCBV之间的相关性。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之间肿瘤实性区域各项比值的比较均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时有显著性差异。rADC和rCBV之间采用spearman检验以观察两组间有无相关性。结果:高级别胶质瘤组肿瘤实性区域ADC值(1.27±0.20,×10^-3mm^2/s)较正常对照区(1.10±0.15,×10^-3mm^2/s)稍高,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低级别胶质瘤组肿瘤实性区域ADC值(1.84±0.29,×10^-3mm^2/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区(1.00±0.08,×10^-3mm^2/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级别胶质瘤组rADC值(1.18±0.18)明显低于低级别组(1.82±0.30),而前者rCBV值(4.14±0.85)明显高于后者(2.51±0.59),两组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rADC值和rCBV值之间表现为强相关性(r=-0.67,P〈0.01)。结论: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瘤体实性区域rADC值和rC  相似文献   

15.
MR DWI及ADC值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上拟诊为脑梗死患者186例进行常规MR扫描及DW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分成超急性期(〈6h)、急性期(6~72h)、亚急性期(3~7d)3个组。测定各组梗死灶ADC值及健侧ADC值,并计算相对ADC(rADC)。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梗死灶ADC值均低于健侧相应区域(配对t检验,P〈0.01);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病例之间rADC有统计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F=7.663,P=0.001)。结论DWI在脑梗死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各期梗死灶rADC值有时间相关性,对脑梗死的准确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疾病,其中良性病变22个,恶性病变18个;均行DWI检查,测定病灶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正常组织进行比较,计算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应用SPSS 16.0软件比较其平均值,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作ROC曲线,求其最佳诊断阈值。结果: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55±0.35)×10-3和1.00±0.18)×10-3 mm2/s,其rADC值分别为(0.82±0.19)和(0.52±0.08)。良恶性病变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以ADC值及rADC值为诊断标准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其中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0.04),rADC值的AUC为(0.965±0.03),诊断阈值分别为1.17×10-3 mm2/s、0.66,相应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88.9%)和(95.5%、94.4%),rADC值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ADC值。结论: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rADC值有更好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对肝外胆管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并被DWI检出的5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的DWI图像资料,比较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增强前后及不同b值条件下肝外胆管癌病灶信噪比(SNR)、病灶与正常肝脏间对比信噪比(CNR)及ADC值的差异。结果:同一b值条件下,增强前后病灶SNR、CNR、ADC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前后肝外胆管癌病灶SNR、CNR及ADC值均随着b值的增大而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外胆管癌病灶的DWI图像质量及ADC值不受Gd-DTPA影响,所以选择合适b值的增强后DWI序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王立侠  刘佩芳  叶兆祥   《放射学实践》2014,29(2):136-139
目的:对宫颈癌组织、正常宫颈、放疗后宫颈癌组织的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分析。探讨DWI在宫颈癌诊断以及放疗后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对177例宫颈癌患者、105例正常宫颈对照组和117例放疗后宫颈癌患者进行横断面/矢状面DWI扫描(b取0和500s/ram。),观察正常宫颈、宫颈癌及放疗后宫颈癌的DwI表现,并测量相应的ADC值,比较正常宫颈腺体和纤维间质的ADC值,宫颈癌与正常宫颈的ADC值,宫颈癌放疗后恢复正常或炎症反应、放疗后肿瘤残存分别与初诊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的ADC值,放疗后肿瘤复发与初诊宫颈癌及放疗后恢复正常或炎症反应的ADC值差异。结果:105例正常宫颈于DWI上呈高-低-稍高信号,宫颈腺体和纤维间质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177例宫颈癌于DWI上呈高信号,其ADc值(1.08±0.36)×10-3mm2/s)低于正常宫颈(P=0.001)。b=500s/mm2时,诊断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6,95%可信区间为0.626~0.985。117例放疗后宫颈癌中,54例宫颈恢复正常或呈炎性反应,其ADC值较初诊宫颈癌高(P=0.000),与正常宫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46例宫颈癌组织残存,其ADC值与初诊宫颈癌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90),但低于正常宫颈(P=0.000),17例放疗后宫颈癌复发,其ADC值与初诊宫颈癌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60),但与放疗后恢复正常或呈炎性反应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结论:DWI能够区分宫颈癌组织和正常宫颈.可用于宫颈癌诊断及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19.
兔肢体VX2软组织肿瘤MR扩散加权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培安  周正荣  张国福   《放射学实践》2012,27(3):337-341
目的:建立兔肢体软组织肿瘤模型,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在软组织肿瘤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及适用于软组织肿瘤成像的合适的b值。方法:25只新西兰大白兔(月龄2~3个月,体重1.5~2.0kg,雌雄不限),将肿瘤瘤株种植在左前上肢内侧。在种植瘤株后2~3周使用1.5T磁共振仪行常规MRI及DWI检查,b值取200、400、600、800和1000s/mm2。在MRI检查后3~4周分批处死荷瘤兔,取出肿瘤组织,观察肿瘤的大体形态及病理学表现。结果:肿瘤成瘤率96%(24/25)。种瘤后14、21和28天,肿瘤直径分别约为2.0、4.0和5.5cm。肿瘤直径比较小(14天)时,质地硬,肿瘤坏死、瘤周水肿很少见。在常规T1WI上肿瘤实质多呈等信号,瘤内出血少见;T2WI上肿瘤实质为不均匀高信号,肿瘤中央和瘤周可见信号更高的坏死、水肿区;增强后肿瘤实质明显强化,肿瘤边缘强化更显著。DWI图像上,当b值较小时(200s/mm2)受T2透过效应影响明显,b值比较大时(1000s/mm2)图像信噪比下降明显,b值为600和800s/mm2时,图像质量比较好;b值为200、400、600、800和1000s/mm2时肿瘤的ADC值分别为(1.56±0.11)、(1.32±0.12)、(1.25±0.10)、(1.19±0.08)和(1.14±0.07)mm2/s;b值为600和800s/mm2时,肿瘤实质的ADC值明显小于坏死区及周围肌肉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DWI可以用于兔肢体VX2软组织肿瘤的观察,b值为600和800s/mm2时可以获得比较好的DWI图像。肿瘤组织、肌肉组织及坏死组织的ADC值明显不同,DWI在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