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105篇
内科学   36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33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15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双能量CT电子云密度/等效原子系数(Rho/Z)鉴别小肾癌(1~4cm)中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非透明细胞癌(nccR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0月行术前双能量CT增强扫描的87例肾细胞癌患者,其中ccRCC 70例,nccRCC 17例。选取增强扫描皮髓质期图像,并应用双能量CT Rho/Z对所有图像进行评估,记录Z、Rho和双能量指数(DEI)值。比较Z、Rho和DEI值在ccRCC和nccRCC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Z和DEI在ccRCC和nccRCC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在ccRCC和nccRCC的鉴别诊断中,Z的最佳诊断阈值为9.69,总体正确率为88.5%,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87.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5;DEI的最佳诊断阈值为0.044,总体正确率为83.9%,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0%,AUC为0.953。结论:在增强扫描皮髓质期中,双能量CT的Rho/Z应用中的参数有助于小肾癌(1~4cm)中ccRCC和nccRCC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肾脏恶性横纹肌样瘤(malignant rhabdoid tumorof the kidney,MRTK)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罕见肿瘤,好发于婴幼儿,占儿童肾脏恶性肿瘤的2%。其临床、病理和影像表现特殊,现综述如下: 一、MRTK的命名和起源MRTK过去泛诊为Wilms瘤。1973年Jereb和Sandstedt报道112例Wilms瘤,分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三型。低分化型Wilms瘤均由有明显异形性的胚胎细胞或间充质  相似文献   
3.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对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比较,评估二者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方法对4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的AF患者行二代128层双源CT增强扫描。随机分为两组:组1共21例(序列组),使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组2共19例(螺旋组),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基于AHA-15段冠状动脉分段法及4级评分法(1分-优秀至4分-差),由两位阅片者独立对所有冠状动脉按节段进行图像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及有效放射剂量。结果序列组平均心率(94±25)次/min,心率波动(69±25)次/min;螺旋组平均心率(86±22)次/min,心率波动(65±22)次/min,组间平均心率(t=1.019,P=0.315)及心率波动(t=0.598,P=0.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列组与螺旋组的图像质量优良,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0.55 vs 1.25±0.55;Z=-1.290,P=0.197);序列组的有效放射剂量较螺旋组显著降低(4.90±1.62 mSv vs 10.04±3.57 mSv;t=-5.988,P=0.000)。结论 AF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相比,可以提供同样高质量的图像满足诊断需要,同时有效减低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神经节多层螺旋CT(MDCT)的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33例上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无异常患者的CT资料,记录和测量腹腔神经节的位置、形态及大小。结果左侧腹腔神经节124例显示,9例显示不清;右侧115例显示,18例显示不清,两侧显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93.2%;右侧,86.5%;χ2=3.339,P=0.068)。双侧腹腔神经节位于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水平,左侧者位于左侧肾上腺与左侧膈肌脚之间,右侧者位于下腔静脉后方、右侧肾上腺内侧,主要为长条状(74.5%,178/239)、分叶状(25.5%,61/239)。腹腔神经节的左、右侧长径分别为(26.1±12.3)mm、(29.5±9.2)mm,短径分别为(4.1±1.0)mm、(3.1±0.9)mm,左侧腹腔神经节长径小于右侧(t=-4.208,P<0.001),左侧短径大于右侧(t=13.635,P<0.001)。结论 MDCT能显示腹腔神经节的位置、大小及形态特征,左侧腹腔神经节的显示率略高于对侧,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总结并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患者仅行CT平扫。结果6例中男3例,女3例,肿瘤位于左肾3例,右肾3例;肿瘤直径3~10 cm,平均5.8 cm;累及肾皮质和髓质者2例,同时累及肾皮质、髓质及肾盂者4例;平扫肿块呈实性成分者2例,囊实性混杂成分者4例;增强扫描肿块多呈轻中度强化;4例肾脏轮廓改变;4例肿瘤内可见钙化;肾门周围淋巴结转移者5例,肺转移1例,左侧胸壁转移者1例,腰骶椎椎体转移1例;术前诊断为肾癌者5例,肾淋巴瘤1例。结论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起源于髓质、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并且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应考虑到该病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灰质异位脑功能连接区的空间分布形式,探索灰质异位与正常脑区间的神经功能联系。方法研究对象为8例确诊为双侧灰质异位癫痫患者,经Siemens 3.0 T磁共振仪采集静息态及3D结构像数据。以异位灰质团块作为种子点,进行基于相关的全脑功能连接分析,并对异位灰质功能连接网络存在的模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一侧异位灰质与对侧异位灰质存在正相关功能连接;(2)异位灰质与双侧基底神经节存在正相关连接。(3)异位灰质与正常大脑皮层存在正相关功能连接,但其空间模式与异位灰质所处的部位有关。(4)异位灰质与双侧大脑皮层也存在负相关功能连接区域,但其空间模式无明显一致性。结论灰质异位不是孤立的异常脑结构,其不但与对侧的异位灰质保持功能连接,还与众多大脑皮层区保持着广泛的功能连接,这可能由于异位灰质团与正常皮层具有相同起源以及相似发育过程而形成的。其与基底神经节存在功能连接可能是异位灰质经常引发癫痫发作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12岁,头疼、头昏数年,近半个月症状渐重,于2011年3月21日入院,无恶心、呕吐,无抽搐.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均正常. 影像表现:MRI平扫示右额叶囊实性占位,境界较清,大小约8.4 cm ×7.3 cm ×6.4 cm.邻近骨质受压变薄,右侧脑室前角受压变形,中线尚居中.病变内信号较混杂,中心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边实性部分T1WI和T2WI均呈等、低信号(图1,2),增强扫描病变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图3).  相似文献   
8.
例1男,16岁.因发现头部包块半年,于2010年8月10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偶然发现左侧颞部头皮包块,直径约1 cm,质软,触之无波动感,推之不能移动,按压无疼痛,未予重视;后包块进行性增大并出现压痛.体检见左侧颞部头皮包块,直径约3.5 cm,质软,压痛,触之无波动感,推之不能移动.余无特殊.CT检查示左颞部肿块伴骨质破坏(图1),考虑恶性肿瘤.MR检查见左颞部肿块累及邻近骨质,其内侧缘清晰光整,邻近脑实质受压;肿块信号不均匀,其内可见不规则长T1、短T2信号影,增强后除上述不均匀信号区无强化外,其余均明显强化,并可见典型脑膜尾征;考虑为脑膜瘤(图2).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成像诊断垂体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成像诊断垂体瘤的探讨卢光明,张福琛,沈复兴本文分析了垂体瘤的MR表现及MR在垂体瘤诊断上的价值,并根据磁共振增强剂Gd-DTPA在垂体及垂体瘤的强化特点进行了垂体瘤MR扫描时Gd-DTPA增强方法的研究,以期建立一种高度准确且经济、省时的MR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致脑血流灌注降低的空间模式,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流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CTA与基于动脉自旋标记的灌注多模态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观察轻度狭窄组和中至重度狭窄组患者脑血流灌注变化,以及颈动脉狭窄致脑血流灌注改变空间模式;基于兴趣区的方法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流量变化的关系。结果 22例单侧(左侧13例、右侧9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13例为轻度狭窄、9例为中至重度狭窄。与轻度狭窄组相比,中至重度狭窄组患者动脉自旋标记显示双侧(患侧显著)顶叶(t=-2.382,P=0.014)、额叶(t=-2.354,P=0.015)和半卵圆中心(t=-2.283,P=0.017)脑血流量降低,且基本位于双侧(患侧显著)分水岭区;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的脑血流灌注改变区域也位于双侧(患侧显著)分水岭区(r=-0.479,P=0.024)。结论单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以导致以患侧显著的双侧分水岭区脑血流灌注降低,且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流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