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4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核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MRI-LAVA序列)与增强CT检查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通过病理活检或临床证实的肝脏结节性病变患者共20例,所有病例均行肝脏MRI-LAVA序列及增强CT检查,统计两种方法的肝脏结节性病变的检出情况,并比较≤3 cm和>3 cm的肝脏结节性病灶的诊断正确率。结果:MRI-LAVA序列共检出31个病灶,增强CT检查共检出28个病灶;≤3 cm肝脏结节性病变共23个,增强CT检查准确率为60.87%(14/23),MRI-LAVA序列诊断准确率为86.96%(2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cm肝脏结节性病变共8个,增强CT诊断正确率为87.50%(7/8),MRILAVA序列断诊断正确率为87.5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与增强CT比较,MR-LAVA序列能发现更多的肝内结节性病变,对肝内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DFI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联合监测在肝硬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术后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临床4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经TIPSS术前、术后进行CDFI和RTE检查.观察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和血流变化情况;通过组织弥散定量分析软件分析肝硬化弥散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TIPSS术后门静脉内径变小,门静脉、脾静脉流速增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静脉内径改变不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PSS术后蓝色领域百分比增高,复杂度、峰度、偏度减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IPSS术前、后应变均值、标准偏差、对比度、均等性、杂乱度、一致性及相关性改变不明显.结论 CDFI技术在观察TIPSS术前后血管内径、血流速方面改变比较明显;RTE能观察到肝硬化TIPSS术后肝硬度的改变情况.二者联合诊断肝硬化TIPSS术后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燕麦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对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小鼠肠道胆固醇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36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燕麦DF组,预防性干预24 w。实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低密度脂蛋白(LDL-c)。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肠道中与胆固醇吸收相关的GTP结合蛋白Sar1B、尼曼-匹克C1型类似蛋白1(NPC1L1)、清道夫受体B1(SR-B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结束时,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燕麦DF组的体重、血清TC、LDL-C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胆固醇吸收相关的NPC1L1水平显著降低(P0.05),SR-B1无显著变化,调控NPC1L1和SR-B1的Sar1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燕麦DF可以通过上调Sar1B降低肠道NPC1L1表达水平,从而减少肠道胆固醇吸收,降低血脂水平,改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引起的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KK2抑制剂LY2409881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LY2409881对DLBCL细胞株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其细胞凋亡及其凋亡机制。结果:LY2409881明显抑制多种DLBCL细胞株的增殖,并引起细胞周期G_1期阻滞;LY2409881抑制c-FLIP表达,并诱导DR4、caspase8等的活化;同时升高促凋亡蛋白BAX,降低抗凋亡蛋白MCL-1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论:LY2409881抑制DLBCL细胞增殖,引起G_1期细胞阻滞,并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细胞凋亡通路诱导DLBCL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进行性骨干发育不全(progressive diaphyseal dysplasia, PD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低于1/100万[1]。国内文献报道仅数十例,多数报道为 X 线平片表现,CT、MRI 及全身骨显像(ECT)表现报道较少。笔者收集3例进行性骨干发育不全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乳腺神经内分泌癌较罕见,约占乳腺癌的2~5%,文献多为个案报道,综合影像学报道更少见。本文报道2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病例1女,66岁。右乳腺包块术后复发1年。查体示右乳外上象限、距乳头3.0cm处触及2个质硬肿块,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局部皮肤浅表静脉曲张:右侧腋窝内触及一枚大小约1.0cm×1.0cm的淋巴结。钼靶片示右乳外上象限腺体表浅处见两个浅分叶状肿块(图1a),大小分别为2.7cm×2.2cm及1.1cm×0.5cm,边界清晰,局部皮肤增厚、凹陷。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肝细胞腺瘤(HCA)的CT、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收集本院行CT、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11例HCA患者,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11例中共发现18个病灶,CT平扫时均表现为低或稍低密度,其中2个病灶内可见不规则高密度区.而病灶的CT值在动脉期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RI扫描时2个病灶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16个病灶呈稍高信号;14个病灶T2WI呈高信号,4个病灶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呈显著强化;17个病灶见假包膜强化.DWI扫描测量18个病灶,病灶的ADC值大于正常肝实质的ADC值.结论 CT三期动脉增强扫描定量分析结合MRI扫描及ADC值测量对HCA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粘连束带腹内疝的CT表现特点,提高术前早期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3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肠粘连束带腹内疝21例患者的临床与CT检查资料,同时有3例行多期增强CT,15例行腹部立位平片检查。在飞利浦影像工作站2位腹部放射高级职称医师双盲法评价图像。 结果术前21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症状,术前CT诊断小肠梗阻21例,提示肠粘连束带腹内疝3例,肠管绞窄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14.29%,漏诊率为85.71%。所有患者均手术证实小肠梗阻,肠管绞窄9例,11例合并肠扭转,1例合并腹茧症。主要影像表现包括:局部明显粘连伴束带形成21例(100%),局限性肠梗阻21例(100%),肠管异位21例(100%),无疝囊(100%),占位征象/周围脏器移位21例(100%),鸟嘴征13例(61.90%),缆绳征/漩涡征17例(80.95%),肠壁增厚伴肠周明显渗出15例(71.43%)。肠粘连束带腹内疝的CT表现特征与手术结果存在相关性。 结论肠粘连束带腹内疝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提高认识并熟知其影像征象对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对38例盆底痉挛综合征的测量结果及X线表现进行分析,探讨SPFS的病因 发病机理和排粪造影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的排粪造影X线表现,并分析其便秘的原因。方法对109例便秘患者及55例非便秘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测量其肛直角大小。结果便秘患者组盆底痉挛综合征出现率高于非便秘患者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9例便秘患者组中,盆底痉挛综合征出现率男性组(15/29)高于女性组(11/8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排粪造影检查是诊断盆底痉挛综合征的有效的方法,盆底痉挛综合征是患者便秘的原因之一,特别多见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