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迎寸口脉诊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针刺治疗的影响。方法:60例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运用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针刺补泻,对照组予平补平泻针刺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较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的针刺补泻法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症状,增加脑血流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刺风池、天柱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董宇翔  张萌  孙晓峰 《中国针灸》2005,25(12):841-843
目的:评价针刺风池、天柱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VB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采用针刺风池、天柱穴治疗,对照组58例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21%.针刺治疗对改善症状及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有显著的疗效,并优于尼莫地平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天柱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昆仑穴与常规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1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针刺双侧昆仑穴,对照组按常规穴针刺,对治疗后的症状进行评估,同时治疗前后分别经颅多普勒检查,观察双侧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针刺后两组的LVA、RVA、BA的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治疗后RAV平均血流速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针刺昆仑穴优于常规穴,针刺昆仑穴治疗颈性眩晕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河车路颈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8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玲娜  李宁 《中医杂志》2007,48(9):818-820
目的观察河车路颈针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接受河车路颈针疗法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治疗组不仅在改善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方面,而且在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河车路颈针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成疏血通治疗组和对照组,两周后观察疗效并通过TCD观察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疏血通组有效率97.5%,对照组有效率85.0%,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TCD显示治疗组血流峰速的提高较对照组明显,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疏血通能显著提高治疗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观察针刺加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方法选择4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组20例,针刺加川芎嗪组42例,治疗十天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针刺加川芎嗪组不仅在改善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方面,而且在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川芎嗪组。结论针刺加川芎嗪组优于川芎嗪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孙健  单秋华  陈新勇 《中国针灸》2005,25(9):633-635
目的:探讨针刺经穴(风池、天柱)、夹脊(C4~C6)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20例VBI患者分3次分别观察针刺经穴组、夹脊组、配伍组3个穴组对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ys)的影响.结果:3组针刺后椎-基底动脉的vsys较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P<0.01),但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天柱或C4~C6夹脊组或两者同用,均可使VBI患者椎-基底动脉的vsys值升高,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状况.但从即刻改善程度来说,两者之间未发现协同或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项针对耳鸣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即刻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耳鸣这一疑难病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加电项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两组在治疗前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前后Vm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两种方法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方面均有效;治疗组治疗后Vm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快(P0.05)。结论:耳鸣患者经电项针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得以明显即刻改善,这一即刻效应为电项针治疗耳鸣奠定了基础,为临床治疗耳鸣这一疑难病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彩色经颅多普勒对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临床观察,评估动力灸配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将61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采用动力灸加针刺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针刺方法,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观测椎-基底动脉治疗前后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均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改善作用,但治疗组较为明显(P0.05)。结论动力灸配合针刺方法较单纯针刺治疗能更为有效地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1次/天,睡前口服。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取穴:于氏头针"颞区"、风池、大椎、百会、太阳、头维、供血。两组均治疗21天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等临床症状、体征及对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5%,对照组愈显率65.5%,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治疗后组间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针刺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临床症状,并能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手法针刺人迎穴对高血压亚急症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亚急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捻转补法针刺人迎穴)、对照组(无手法针刺人迎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至360min期间的血压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具有降压效果迅捷、稳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结论捻转补法针剌人迎穴可起到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的较佳效应。  相似文献   

12.
以TCD观察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研究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组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组,经穴组取大椎、风池、天柱,夹脊组取相应的夹脊穴,并通过经颅多普勒对针刺前后的血流速度进行观察.结果: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状态有明显的即刻效应及近期疗效,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导致的即刻效应有差异.结论:针刺颈部不同的穴位组均能以双向调节的方式有效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纠正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方法:对31例大动脉炎患者采用人迎穴为主、随症配穴的针灸治疗,观察其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相关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的变化情况。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90.3%;CDFI数据显示:针灸可扩大病变血管内径,提高病变血管的血流量、血管弹性指数,改善血流异常速度、血流异常波峰形态。结论:①针灸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疗效显著;②针灸可改善患者病变血管狭窄程度、肢体和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异常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选穴、留针时间、针刺深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负荷及昼夜节律的影响,优选最佳针刺降压方案。方法:纳入48例临床病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按照3因素2水平,即选穴(人迎、太冲)、留针时间(15、30 min)、针刺深度(浅刺、深刺),分为8组,每组6例,观察针刺前后24 h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1)针刺深度对收缩压负荷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各因素不同水平的影响程度为:人迎>太冲,15 min<30 min,浅刺<深刺,最佳调节收缩压方案为深刺人迎30 min;(2)留针时间对舒张压负荷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各因素不同水平的影响程度为:人迎<太冲,15 min<30 min,浅刺<深刺,最佳调节舒张压方案为深刺太冲30 min;(3)不同因素对于昼夜节律的影响程度为针刺深度>留针时间>选穴;各因素不同水平对昼夜节律的影响程度为:人迎<太冲,15 min<30 min,浅刺<深刺。最佳调节昼夜节律的方案为深刺太冲30 min。结论:深刺人迎或太冲30 min为针刺调节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降压效果的差异。方法:6只Wistar大鼠为对照组,24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人迎组和非穴组,每组6只。每天固定时间针刺治疗1次,共14d。采用无创尾动脉血压测量技术检测血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同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显著增高(P<0.05),太冲组SHR大鼠SBP自第7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人迎组SHR大鼠自第6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太冲组和人迎组SHR大鼠DBP和MAP自第6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降压效果呈时间依赖性。结论:针刺太冲、人迎穴可显著降低SHR大鼠血压,但太冲穴和人迎穴降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较佳疗法。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穴取阳白、四白、迎香为主)、人迎针刺组(人迎穴为主针刺)以及术针组(人迎穴为主针刺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每组40例。每天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面神经直接刺激诱发电位(ENoG)潜伏期和波幅,以及瞬目反射(BR)的R1值、R2值,并评定临床总疗效。结果:3组治疗均能显著缩短ENoG潜伏期,且诱发电位波幅显著升高;治疗后术针组ENoG潜伏期较常规针刺组显著降低(P<0.05),人迎针刺组诱发电位波幅较其他两组升高(均P<0.05);各组治疗后R1、R2值显著缩短,人迎针刺组和术针组治疗前后R1差值、R2差值均显著大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且术针组R1差值显著大于人迎针刺组(P<0.05);术针组临床愈显率为87.5%(35/40),优于人迎针刺组的77.5%(31/40),且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的65.0%(26/40)(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比较,人迎针刺组和术针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更优,且术针组较人迎针刺组能更好地恢复受损面神经的早发反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穴联合芪葛通络舒颈方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患者疗效及对心率变异性(HRV)与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治疗的6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针刺百会穴联合芪葛通络舒颈方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血压、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NPQ颈痛量表评分、HRV参数、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耳鸣、心悸、失眠评分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NDI、NPQ颈痛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血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5 min节段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50 ms的个数占总心跳次数的百分比(PNN50)、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MSD)、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舒张期血流速均明显增加(P均<0.05),血管阻力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27/30),对照组为70.0%(21/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百会穴联合芪葛通络舒颈方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不仅可明显减轻症状,降低血压,改善颈椎功能,还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ing point Renying(ST9)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on mild to moderate hypertension.Methods: From July 2012 to June 2013, the hypertension clinic at the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leted treatment on 38 patients(20 cases in Renying high-frequency group(RHFG), and 18 cases in Renying low-frequency group(RLFG)), using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indicator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eedle manipulations on blood pressure.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of the RHF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6 and 12 weeks of treatment(P0.05); da ytime and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of the RLTG was lower after 6 weeks of treatment, but tended to rebound 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Conclusion: Renying high-frequency acupuncture has a lasting effect in lowering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whereas Renying low-frequency acupuncture tends to lower both daytime and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but is prone to develop tolerance.  相似文献   

19.
王强  朱广旗  胡蓉 《中国针灸》2009,29(11):861
目的:观察针刺、药物两种治疗方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效应差异及针刺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VBI患者按经颅多普勒(TCD)提示的血流速度不同分为针刺组(31例)、药物组(29例).针刺组针刺风池和"供血"穴,药物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2周后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TCD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及评价.结果:针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能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_s)、舒张末血流速度(V_d)、平均血流速度(V_m)回升,亦能使血流速度增快的V_s、V_d、V_m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改善幅度与药物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及药物治疗前后,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V_s/V_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风池及"供血"穴对VBI患者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对椎一基底动脉血管顺应性尚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按虚实与人迎.寸口脉象分组汤剂.针灸.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方法]使用平行对照方法,将120例住院患者按虚实与人迎.寸口脉象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内服与外治。阿斯匹灵肠溶片、丹红注射液、伸筋洗剂沐足、辨证分型根据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补泻治疗选择方剂、针刺补/泻等方法。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速度、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实证组治愈9例,显效22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93%。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24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32%。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速度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按虚实与人迎.寸口脉象分组汤剂.针灸一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