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较佳疗法.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穴取阳白、四白、迎香为主)、人迎针刺组(人迎穴为主)以及术针组(人迎穴为主针刺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每组40例.每天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面神经直接刺激诱发电位(ENoG)潜伏期和波幅,以及瞬目反射(BR)的R1值、R2值,并评定临床总疗效.结果:3组治疗均能显著缩短ENoG潜伏期,且诱发电位波幅显著升高;治疗后术针组ENoG潜伏期较常规针刺组显著降低(P<0.05),人迎针刺组诱发电位波幅较其他两组升高(均P<0.05);各组治疗后R1、R2值显著缩短,人迎针刺组和术针组治疗前后R1差值、R2差值均显著大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且术针组R1差值显著大于人迎针刺组(P<0.05);术针组临床愈显率为87.5%(35/40),优于人迎针刺组的77.5%(31/40),且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的65.0%(26/40,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比较,人迎针刺组和术针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更优,且术针组较人迎针刺组能更好地恢复受损面神经的早发反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面五针"为主疗法对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抽签法将80例贝尔面瘫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面五针"(主穴:阳白、太阳、水沟、地仓、颊车)配合西药治疗,1天1次,留针30分钟,7天为1疗程,共治疗4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西药治疗,治疗时间、西药治疗与治疗组相同。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第14天、第28天H-B评分和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电图(ENoG)最大波幅值、4个疗程后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第14天、第28天后,两组H-B评分均下降,且"面五针"联合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2)治疗后,两组患侧额肌、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值均增加,且"面五针"联合西药组增加更明显,P<0.05;(3)治疗后,"面五针"联合西药组有效率(87.50%)远高于常规针刺组(65.00%),P<0.05。结论 "面五针"联合西药能够短时间内改善面瘫症状和体征,临床疗效较好,安全廉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对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电针组)和治疗组(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组),每组32人,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疗法进行治疗,治疗28天后,采用House Brackmann(H-B)量表、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面神经电图对两种治疗进行评价。结果:常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为70%,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总有效率为87.1% ,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显著优于常规电针组(p<0.05)。Sunnybrook评分,对照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5.64分提升至61.12分,治疗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4.76分提升至86.01分,治疗28天两组患者的Sunnybrook评分组间相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DI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77分提升至18.40分,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9.20分改善至14.50分;治疗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96分提升至21.93分,FDI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0.25分改善至10.87分。面神经电图ENoG最大波幅值,对照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9,治疗后提升至平均0.98,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8,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0.93;治疗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3,治疗后提升至平均1.14,前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7,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1.21;治疗28天后两组患者耳-额肌、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组间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均可以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促进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且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温针组用温针灸治疗,普针组用普通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躯体功能得分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社会功能得分温针组比普针组低(P<0.05),面神经分级Ⅰ级温针组比普针组例数多(P<0.05),面神经分级Ⅲ级温针组比普针组例数少(P<0.05),总有效率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潜伏期温针组比普针组短(P<0.05),治疗后波幅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比普通针灸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蜂针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并设立常规针刺组作为对照,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符合顽固性面瘫诊断标准的有效病例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用活蜂蛰刺所选穴位,蜂针疗法后服用蜂针减毒增效口服液,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针刺前及2个疗程后对患者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ENo G)的潜伏期和波幅进行检测及统计对比,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侧面神经各分支潜伏期、波幅组内比较,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侧面神经各分支潜伏期、波幅组间比较,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52.5%。结论蜂针疗法配合蜂针减毒增效口服液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棍针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配合棍针治疗。记录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3等级40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判定评分法"评分和不良反应等的指标,并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33.3%,对照组为6.7%,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等级40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判定评分法"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吹哨症状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治疗比较,棍针配合针刺对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更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特别是对吹哨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牵正散加减辅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瘫对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因感染风寒面瘫急性发作的周围性面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牵正散加减辅助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表面肌电图及面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0%(19/20),对照组为70.00%(14/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瞬目反射R1、R2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且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MAP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延长,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延长(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面部生物电信号差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调督和胃针法联合超声波、中频治疗仪对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超声波、中频治疗仪基础治疗,治疗组50例予调督和胃针法治疗,对照组50例予普通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以口轮匝肌、眼轮匝肌为记录肌肉的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口轮匝肌及眼轮匝肌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均缩短(P0.05),波幅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波幅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调督和胃针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对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电针组)和治疗组(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组),每组32人,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疗法进行治疗,治疗28天后,采用House Brackmann(H-B)量表、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面神经电图对两种治疗进行评价。结果:常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为70%,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总有效率为87.1% ,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显著优于常规电针组(p<0.05)。Sunnybrook评分,对照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5.64分提升至61.12分,治疗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4.76分提升至86.01分,治疗28天两组患者的Sunnybrook评分组间相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DI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77分提升至18.40分,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9.20分改善至14.50分;治疗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96分提升至21.93分,FDI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0.25分改善至10.87分。面神经电图ENoG最大波幅值,对照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9,治疗后提升至平均0.98,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8,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0.93;治疗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3,治疗后提升至平均1.14,前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7,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1.21;治疗28天后两组患者耳-额肌、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组间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均可以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促进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且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孙氏滞提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眼睑闭合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伴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滞提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穴取阳白、四白、攒竹、颧髎等,滞提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配合孙氏滞提法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面部瘫痪指数[躯体功能指数(FDIP)、社会功能指数(FDIS)评分]、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H-B)评分、上下眼睑距离及面神经颧支电生理(波幅、潜伏期)变化。结果 滞提组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0.00%(P <0.05);治疗后,两组FDIS、H-B评分、上下眼睑距离、面神经颧支传导潜伏期均降低(P <0.05),且滞提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 <0.05);治疗后,两组FDIP评分、面神经颧支传导波幅均明显增加(P <0.05),且滞提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 <0.05)。结论 孙氏滞提法能有效改善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眼睑闭合不全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面神经传导功能,促进面肌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降压效果的差异。方法:6只Wistar大鼠为对照组,24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人迎组和非穴组,每组6只。每天固定时间针刺治疗1次,共14d。采用无创尾动脉血压测量技术检测血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同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显著增高(P<0.05),太冲组SHR大鼠SBP自第7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人迎组SHR大鼠自第6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太冲组和人迎组SHR大鼠DBP和MAP自第6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降压效果呈时间依赖性。结论:针刺太冲、人迎穴可显著降低SHR大鼠血压,但太冲穴和人迎穴降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迎寸口脉诊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针刺治疗的影响。方法:60例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运用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针刺补泻,对照组予平补平泻针刺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较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的针刺补泻法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症状,增加脑血流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荥合配穴加常规取穴对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门诊6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荥合配穴(内庭与足三里)加常规取穴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取穴法。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有显著提高(P0.05);而无效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面神经炎早期治疗采用荥合配穴加常规取穴法能达到更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选穴、留针时间、针刺深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负荷及昼夜节律的影响,优选最佳针刺降压方案。方法:纳入48例临床病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按照3因素2水平,即选穴(人迎、太冲)、留针时间(15、30 min)、针刺深度(浅刺、深刺),分为8组,每组6例,观察针刺前后24 h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1)针刺深度对收缩压负荷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各因素不同水平的影响程度为:人迎>太冲,15 min<30 min,浅刺<深刺,最佳调节收缩压方案为深刺人迎30 min;(2)留针时间对舒张压负荷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各因素不同水平的影响程度为:人迎<太冲,15 min<30 min,浅刺<深刺,最佳调节舒张压方案为深刺太冲30 min;(3)不同因素对于昼夜节律的影响程度为针刺深度>留针时间>选穴;各因素不同水平对昼夜节律的影响程度为:人迎<太冲,15 min<30 min,浅刺<深刺。最佳调节昼夜节律的方案为深刺太冲30 min。结论:深刺人迎或太冲30 min为针刺调节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手法针刺人迎穴对高血压亚急症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亚急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捻转补法针刺人迎穴)、对照组(无手法针刺人迎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至360min期间的血压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具有降压效果迅捷、稳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结论捻转补法针剌人迎穴可起到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的较佳效应。  相似文献   

16.
李云飞  马朝阳 《光明中医》2016,(16):2376-2377
目的观察针刺人迎穴对于脑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于针刺前后分别进行TCD(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前后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针刺前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人迎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改善有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孔莉  申鹏飞 《天津中医药》2016,33(9):555-558
[目的]利用神经示踪技术,从动脉压力反射角度,初步探讨针刺人迎穴的降压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45只,随机分为:人迎组、人迎加手法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并选取正常雄性Wistar大鼠15只,作为正常空白对照组。人迎组针刺人迎后留针30 min;人迎加手法组针刺人迎后行小幅度(小于90°)、高频率(每分钟120~160次)的捻转补法,施术1 min,留针30 min;其余两组不进行针刺,干预周期28天。分别于干预前、后测定血压;干预结束后在大鼠人迎穴注射PRV-152病毒,镜下观察其延髓及下丘脑平面染色情况。[结果]人迎加手法组的降压效应明显优于其他组。各组大鼠下丘脑、延髓中PRV阳性细胞计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人迎加手法组PRV阳性细胞在下丘脑、延髓中计数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针刺人迎穴,可能通过增强相关轴浆运输通路的敏感性,来实现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直流感应电定向透穴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5例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地仓透颊车、阳白透太阳直流感应单向脉冲波定向透穴治疗.2组均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行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及肌电图瞬目反射检测,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及面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7%(22/33)、对照组为43.8%(14/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75,P=0.013).治疗后,治疗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Ⅰ级15例、Ⅱ级4例、Ⅲ级3例,对照组Ⅰ级5例、Ⅱ级7例、Ⅲ级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69,P=0.018);治疗组瞬目反射R1、R2波检出率为87.9%(29/33)、对照组为81.3%(26/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35,P=0.016).治疗后,治疗组瞬目反射R1波[(12.28±2.55)ms比(13.84±3.07)ms,t=2.227]、R2波[(32.28±7.08)ms比(35.95±5.11)ms,t=2.396]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0、0.020).结论 直流感应电定向透穴疗法可缩短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瞬目反射R1、R2波,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ing point Renying(ST9)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on mild to moderate hypertension.Methods: From July 2012 to June 2013, the hypertension clinic at the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leted treatment on 38 patients(20 cases in Renying high-frequency group(RHFG), and 18 cases in Renying low-frequency group(RLFG)), using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indicator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eedle manipulations on blood pressure.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of the RHF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6 and 12 weeks of treatment(P0.05); da ytime and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of the RLTG was lower after 6 weeks of treatment, but tended to rebound 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Conclusion: Renying high-frequency acupuncture has a lasting effect in lowering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whereas Renying low-frequency acupuncture tends to lower both daytime and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but is prone to develop toler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