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对偏瘫肩痛的作用,以及对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常规康复组30例,电针康复组3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偏瘫侧上肢良肢位摆放、使用肩托、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牵伸训练、超短波理疗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电针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取穴患侧肩髃、肩髎、臂臑、肩贞等,常规皮肤消毒后用指切进针法直刺 1~1.5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选择疏密波,治疗20 min取针。两组患者各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患者偏瘫侧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电针康复组VAS评分降低程度及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升高程度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缓解偏瘫后肩痛,改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波型电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探讨不同波型电针促进软骨修复的机制。方法:将97例KOA患者随机分为疏密波电针组(32例,脱落2例)、连续波电针组(32例,脱落2例)和断续波电针组(33例,脱落3例)。3个电针组均穴取血海、梁丘、犊鼻、内膝眼,疏密波电针组采用疏密波(频率2 Hz/10 Hz),连续波电针组采用连续波(频率10 Hz),断续波电针组采用断续波(频率10 Hz),留针30 min。各组均每周治疗3次,每周一、三、五进行治疗,连续治疗4周。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LKSS)对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治疗前后关节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结果:各组治疗后LKSS总评分及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连续波电针组及疏密波电针组在LKSS总评分、不稳定、疼痛、肿胀方面的评分升高程度大于断续波电针组(均P0.05)。各组治疗后关节液TGF-β1含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疏密波电针组增加程度大于其余两电针组(均P0.05)。结论:3种不同波型电针均能改善KOA患者的临床症状,电针可能通过提高关节液TGF-β1含量促进软骨修复。疏密波电针整体疗效最佳,可作为临床优选方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成3组各16例.电针组分别选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外关、合谷穴针刺加电;康复组综合运用运动及作业疗法;针康组则采用两种方法结合治疗.结果:治疗四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肿胀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I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与电针组及康复组比较,针康组各项评定结果更优(P〈0.05).治疗后ADL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恢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治疗肩袖损伤后肩关节疼痛的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将120例肩袖损伤后肩关节疼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40例。电针组仅采用电针治疗,穴位取患侧肩贞、肩髎、肩髃、天宗、肩前、臂臑,其中肩髎与肩髃、肩贞与天宗连接韩氏电针仪;康复组仅采用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包括肩胛骨松动、静态关节松动及动态关节松动;针康组采用电针配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各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通过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定、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肩关节活动度(ROM)评定,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均有下降、UCLA评分均有上升、ROM均有提高(均P0.05);针康组治疗后VAS评分、UCLA评分、ROM较电针组和康复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在VAS、UCLA评分改善方面,电针组治疗后优于康复组(均P0.05);在ROM改善方面,康复组治疗后优于电针组(均P0.05)。各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电针配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能改善肩袖损伤后肩关节疼痛,优于单纯电针及单纯关节松动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频率电针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5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100 Hz组(25例,脱落1例)和2 Hz组(25例)。两组均在口服普瑞巴林基础上行针刺治疗。2/100 Hz组于夹脊穴和阿是穴行疏密波2/100 Hz电针治疗,2 Hz组在相同穴位处行连续波2 Hz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失眠严重指数量表和简明疼痛量表的评分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各项评分均降低(P<0.05)。2/100 Hz组治疗4周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和焦虑评分均低于2 Hz组(P<0.05)。结论 在口服普瑞巴林治疗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能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睡眠质量,且疏密波2/100 Hz的电针治疗在镇痛和改善焦虑情绪方面优于连续波2 Hz电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毫针局部苍龟探穴针刺、电针和温针灸3种针刺治疗方式对慢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肩关节疼痛、功能、生活质量、炎性指标及复发率的影响,探讨慢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各类突出症状的最优针刺方法。方法:将108例慢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手针组(36例,脱落1例)、电针组(36例,脱落1例)和温针组(36例,脱落3例)。3组取穴均为患侧肩前、肩髃、肩贞、阿是穴及阳陵泉,手针组采用苍龟探穴针刺治疗,温针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每次30 min,隔日治疗1次,3次/周,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肩关节Neer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法评定肩关节疼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前列腺素E2(PGE2)含量。评价临床疗效并计算有效率,统计复发率,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Neer评分的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和总分均升高(P<0.05);VAS评分、ADL评分及血清PGE2含量均降低(P<0.05)。治疗后,电针组和温针组Neer疼痛评分高于手针组(P<0.05),手针组和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电针后留针联合认知训练与电针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6例PSCI患者随机分为留针组(103例,脱落9例)和电针组(103例,脱落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治疗,留针组予神庭、百会电针治疗(前15 min连续波,频率50 Hz,后15 min疏密波,频率2 Hz/50 Hz)后继续留针1 h,留针期间行认知训练;电针组予相同电针治疗30 min后(不留针)行认知训练。两组均每天1次,每周5次,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于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于治疗8周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高于治疗前(P<0.05);留针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高于电针组(P<0.05)。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MMSE、MoC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留针组患者治疗4、8周后MMSE、MoCA评分及治疗8周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电针组(P&...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成3组各16例.电针组分别选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外关、合谷穴针刺加电;康复组综合运用运动及作业疗法;针康组则采用两种方法结合治疗.结果:治疗四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肿胀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I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与电针组及康复组比较,针康组各项评定结果更优(P<0.05).治疗后ADL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恢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疏密波、连续波电针结合雷火灸治疗不同证型肥胖症伴血脂、血清瘦素异常患者的疗效,为选择不同电针波型治疗不同证型肥胖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60例血脂、血清瘦素异常的肥胖症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疏密波组和连续波组,每组3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胃肠实热型、脾胃虚弱型和脾肾阳虚型,分别给予电针天枢、大横、足三里、上巨虚、丰隆、阴陵泉、曲池、支沟、合谷,并给予雷火灸治疗。疏密波组电针频率为2Hz/100Hz,连续波组电针频率为2Hz,2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然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和随访时的体质量、体脂百分率;比较两组疗效,并对疏密波组不同证型患者的疗效进行统计。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用流式细胞分析系统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含量。结果:治疗4周后两种电针波型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血清瘦素水平及体质量、体脂百分率;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肥胖指标继续下降(P〈0.01,P〈0.05),且疏密波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连续波组(P〈0.05,P〈0.01).疏密渡组疗效明显优于连续波组(P〈0.01)。疏密波组不同证型的疗效以脾胃虚弱型最佳。结论:疏密波电针结合雷火灸治疗血脂、血清瘦素异常的肥胖症,近期和远期效果均明显优于连续波电针,其中脾胃虚弱型的疗效优于脾肾阳虚型和胃肠实热型。  相似文献   

10.
不同频率电针对顽固性网球肘患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的电针对顽固性网球肘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将85例顽固性网球肘患者随机分为疏密波组(44例)、连续波组(41例).两组取穴相同,主穴为患部痛点,分别采取连续波或疏密波电针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评价两组疗效.结果:疏密波组有效率为84.1%,连续波组为8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疏密波组治愈率为56.8%,明显优于连续波组的31.7%(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之间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疏密渡组的症状改善优于连续波组.结论:疏密波电针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疗效优于连续波电针,是一种优化的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电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王晨瑶  方剑乔  石慧  李邦伟 《中医杂志》2011,(20):1752-1754
目的观察"肩三针"温针配合电针对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8例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毫针组(18例)、电针组(21例)、温针合电针组(19例)。分别采用"肩三针"(肩前、肩髃、肩髎)毫针、电针、温针合电针疗法治疗。3组均每天1次,隔日治疗,5次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后各组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后进行肩部疼痛评定及肩部活动评分。结果温针合电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优于毫针组(83.33%)及电针组(95.24%,P<0.05);3组治疗后疼痛指数及肩关节活动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温针合电针组及电针组治疗后疼痛指数及肩关节活动评分与毫针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三针"温针合电针法能有效缓解疼痛,并能明显改善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肩关节活动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电针A组(2 Hz/100 Hz疏密波)、电针B组(2 Hz连续波)和电针C组(100 Hz连续波),每组40例。3组均在术前30 min电针下髎、承山穴,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比较3组患者术中追加麻醉药物例数;术后第4、12、24小时各时间点肛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肢体活动评分情况;术后24 h内最大VAS评分和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结果:电针A组、电针B组、电针C组术中追加麻醉药物例数分别为4、5、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第4小时肛门疼痛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第12小时,电针A、B两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低于电针C组(均P0.05),在术后第24小时,电针A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低于电针B、C两组(均P0.05);术后24 h内最大VAS评分和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比较,电针A组低于电针B、C两组(均P0.05)。结论: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均具有缓解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作用,但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果有所不同,2 Hz/100 Hz疏密波的电针镇痛作用更佳,优于2 Hz、100 Hz连续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分为温针组和电针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温针组加温针治疗,电针组加电针治疗。治疗后对手部肿胀值、VAS评分、Fugl—Meyer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部肿胀值、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有改善(P〈0.05)。温针组治疗前后手部肿胀值变化明显优于电针组(P=0.001),电针组的Fugl—Meyer评分明显优于温针组(P=0.0066)。结论:温针和电针对肩手综合征治疗均有效。温针治疗长于消除手部肿胀;电针治疗长于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用更适合的针刺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疏密波、连续波电针结合雷火灸治疗不同证型肥胖症伴血脂、血清瘦素异常患者的疗效,为选择不同电针波型治疗不同证型肥胖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60例血脂、血清瘦素异常的肥胖症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疏密波组和连续波组,每组3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胃肠实热型、脾胃虚弱型和脾肾阳虚型,分别给予电针天枢、大横、足三里、上巨虚、丰隆、阴陵泉、曲池、支沟、合谷,并给予雷火灸治疗疏密波组电针频率为2 Hz/100Hz,连续波组电针频率为2 Hz,2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然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和随访时的体质量、体脂百分率;比较两组疗效,并对疏密波组不同证型患者的疗效进行统计。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用流式细胞分析系统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含量。结果:治疗4周后两种电针波型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血清瘦素水平及体质量、体脂百分率;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肥胖指标继续下降(P0.01,P0.05),且疏密波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连续波组(P0.05,P0.01)。疏密波组疗效明显优于连续波组(P0.01)。疏密波组不同证型的疗效以脾胃虚弱型最佳。结论:疏密波电针结合雷火灸治疗血脂、血清瘦素异常的肥胖症,近期和远期效果均明显优于连续波电针,其中脾胃虚弱型的疗效优于脾肾阳虚型和胃肠实热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疏密波电针治疗紧张型头痛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疏密波电针和连续波电针治疗紧张型头痛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84例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疏密波电针组46例和连续波电针组38例,两组取穴为阿是穴、完骨、风池、天柱、率骨、太阳、百会、印堂、上星、四神聪、合谷、内关及太冲穴,疏密波电针组电针时采用疏密波,而连续波电针组电针时采用连续波。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对头痛强度的影响。结果:疏密波电针组46例患者,临床痊愈32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8%,连续波电针组38例,临床痊愈18例,好转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2周期后,两种治疗方法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头痛强度(P〈0.01),但疏密波电针组明显优于连续波电针组(P〈0.01)。结论:疏密波电针疗法能明显缓解紧张型头痛患者头痛症状和头痛强度,其效果优于连续波电针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电针四关穴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55例,脱落2例)和西药组(55例,脱落2例)。电针组予电针四关穴(合谷、太冲)治疗,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强度0.1~1 mA,每次3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西药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10mg,每天1次,连续服用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1、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头痛发作天数以及治疗前后偏头痛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及随访1、3、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和头痛发作天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电针组均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偏头痛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电针组降低幅度大于西药组(P<0.05)。结论:电针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疗效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在降低头痛强度、减少头痛发作天数及改善偏头痛症状方面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温通穴位灸刮疗法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方法 将 63 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31 例、观察组 32 例,两组均予对症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取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穴予温通穴位灸刮疗法。 治疗 1、2、4 周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患侧手背周径肿胀评定、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量表及牛津残障量表评分(OHS)来评价患者的疗效。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 1、2 及 4 周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患侧手背肿胀程度评分降低(P<0.001);治疗 4 周后 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升高(P<0.05),OHS 评分降低(P=0.008)。 结论 温通穴位灸刮疗法在短期内可有效改善患肢疼痛和肿胀症状,远期观察可进一步促进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降低残障级别,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术中、术后电针干预对混合痔手术患者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0例腰麻下行混合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术前电针预处理组(A组,60例,脱落9例)、术中电针组(B组,60例,脱落4例)、术后电针组(C组,60例,脱落6例)及未针刺组(D组,60例,脱落3例)。A、B、C 3组患者分别在腰麻前30 min、腰麻后即刻以及手术结束后6 h于中髎、会阳行电针干预,疏密波,4 Hz/20 Hz,留针30 min;D组不予电针干预。于术后24 h观察各组患者术后排尿通畅感受评分,记录各组患者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首次排尿残余尿量,同时观察各组留置导尿情况、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补救镇痛例数以及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A、B、C 3组患者术后排尿通畅感受评分优于D组(P<0.05);首次排尿时间早于D组(P<0.05)。C组患者首次排尿时间早于A、B组(P<0.05);首次排尿量多于D组(P<0.05),首次排尿残余尿量少于D组(P<0.05)。4组患者留置导尿、术后恶心呕吐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做电针不同波形对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和体征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疏密波组(A组)和连续波组(B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次。比较治疗前后VAS评分,症状体征评分以及JOA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症状体征以及JOA评分较治疗前均好转(P0.05),A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两种电针波形均可缓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症状、体征,疏密波电针组优于连续波。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波形和频率的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不同电针刺激参数组合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E组和F组,每组40例。6组患者均采用电针治疗,A组参数为连续波4 Hz,B组为连续波40 Hz,C组为疏密波l4次/min,D组为疏密波20次/min,E组为断续波l4次/min,F组为断续波20次/min。疗程结束后,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VAS评分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各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和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C组和D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和VAS评分与E组和F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总有效率为92.5%,B组为95.0%,C组为90.0%,D组为87.5%,E组为75.0%,F组为70.0%。各组间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频连续波应该作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首选波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