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穴位针刺疗法联合腰背肌锻炼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分析干预前后腰椎各活动度情况。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门诊接受治疗的92例CNL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参照《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腰背肌锻炼,观察组接受穴位针刺疗法联合腰背肌锻炼。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表面肌电中位频率的斜率(MFs)、腰椎各活动度(屈距、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及功能障碍[Oswestr功能障碍指数(ODI)]情况。结果 干预3个月,两组MFs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两组前屈距离长于干预前,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角度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前屈距离长于对照组,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两组OD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针刺疗法联合腰背肌锻炼能够有效缓解腰部肌肉疲劳,提高CNLBP患者腰椎各活动度,改善功能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渐进式阶梯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阶梯训练,观察组则辅以渐进式阶梯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WT)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L评分、10MWT及FAC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经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BS评分[(41.03±3.02)分]、FMA-L评分[(29.10±1.32)分]、10MWT [(70.27±2.99)m/min ]及FAC评级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渐进式阶梯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步行速度,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督脉穴、夹脊穴电针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组到电针组、生物反馈组、电针生物反馈组。3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康复治疗,电针组取穴督脉、夹脊穴,生物反馈组进行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电针生物反馈组在电针组的基础上加上电子生物反馈治疗。4周后观察3组患者的膀胱容量、膀胱充盈压力、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评分,盆底肌的肌电指标等指标。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充盈压力、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评分,盆底肌的肌电指标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电针生物反馈组疗效优于单一电针组和生物反馈组治疗,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督脉、夹脊穴电针联合电子生物反馈能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且疗效优于单一电针治疗或单一生物反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互动式头针对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失语症的影响。 方法 选取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互动式头针治疗。观察2组患者DTI感兴趣区(RIO)弓状束纤维形态及数量变化,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RRCAE)评定患者的语言功能,采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测试(CADL)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言语功能状态。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弓状纤维束的形态及数量、CRRCAE评分、C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弓状纤维束形态改善,数量较多,CRRCAE评分及CADL评分[(54.7±3.9)分]较优异(P<0.05)。 结论 互动式头针对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失语症患者应尽早采用互动式头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丘脑损伤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丘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一般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刺络放血疗法,常规康复治疗1次/d,5天/周,刺络放血疗法10min/次,隔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采用感觉自己障碍积分评定表(FLA)、Semmes-Weinstein单丝检测法、表面肌电图(s EMG)及ADL能力(Barthel指数)来评定患者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LA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LA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在Semmes-Weinstein单丝检测及ADL能力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取得了提高,同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有差异(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股四头肌表面肌RM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MS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组的RMS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1)。结论:刺络放血疗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丘脑损伤后感觉障碍,感觉功能得到改善后能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ADL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对脊髓损伤(SCI)大鼠损伤区脊髓组织中线粒体融合及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SCI神经修复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5只。采用精密打击器打击法构建胸10节段SCI模型。电针组大鼠予以电针“大椎”“脊中”,30 min/次,1次/d,共14 d。用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估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HE染色法、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损伤区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及神经元数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损伤区脊髓组织中神经干细胞增殖标记物巢蛋白(Nestin)、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及神经干细胞转录因子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的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Nest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同时点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后BBB评分降低(P<0.001);脊髓组织中神经元肿胀、破裂、坏死严重,尼氏小体溶解严重,神经元数量减少(P<0.001);Nestin、OPA1、SOX2阳性表达及Nes...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夹脊穴、督脉穴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62例脊髓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2组患者均采用药物、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夹脊穴、督脉穴电针治疗。治疗前、2个月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感觉功能,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表面肌电图(sEMG)评定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均方根值(RMS)。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感觉功能、MBI、RMS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感觉功能、MBI、RM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夹脊穴、督脉穴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督灸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 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督灸治疗。每天1 次,每周6 d,疗程8 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MBI)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MBI、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督灸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