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成3组各16例.电针组分别选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外关、合谷穴针刺加电;康复组综合运用运动及作业疗法;针康组则采用两种方法结合治疗.结果:治疗四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肿胀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I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与电针组及康复组比较,针康组各项评定结果更优(P<0.05).治疗后ADL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恢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电针结合康复手法与单纯康复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分为针康组(30例)、康复组(30例).针康组采用电针(穴取肩髃、肩髎、肩贞等)结合康复治疗,康复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及肩关节疼痛积分、被动肩关节活动度、三角肌中群肌力、上肢运动功能级别的评定.结果:两组在肩关节疼痛积分、被动肩关节活动度、三角肌中群肌力、上肢运动功能级别等方面的评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康组优于康复组;针康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康复组的73.3%(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可通过多个作用环节对肩关节及肩胛骨周围肌肉的肌力和肌张力发挥良性调节作用,从而有效改善肩关节半脱位.  相似文献   

3.
王维  李力夫 《新中医》2020,52(4):142-144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麻桂温经汤加味治疗肩袖损伤血虚寒凝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肩袖损伤的患者共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观察组给予浮针联合麻桂温经汤加味治疗。连续治疗6周后,比较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功能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明显下降,UCLA评分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UCL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前屈、外展、体侧外旋的角度显著增大(P<0.01);观察组治疗后前屈、外展、体侧外旋的角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联合麻桂温经汤加味治疗肩袖损伤血虚寒凝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成3组各16例.电针组分别选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外关、合谷穴针刺加电;康复组综合运用运动及作业疗法;针康组则采用两种方法结合治疗.结果:治疗四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肿胀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I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与电针组及康复组比较,针康组各项评定结果更优(P〈0.05).治疗后ADL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恢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解剖列车"理论指导下,观察浮针再灌注疗法结合关节松动术对肩袖损伤术后康复的疗效,探索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收集64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浮针再灌注疗法结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每组治疗均隔日1次,6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高岸直人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评定标准(JOA)评定,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及3个月后随访,VAS评分均明显下降,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上升(P 0.01);观察组治疗后及3个月后随访,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浮针再灌注疗法配合关节松动术对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单纯的关节松动术,而且近期及远期疗效均可观,安全快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对照组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治疗组予针刺结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的方法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MA),肩关节活动度(ROM);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MA)、肩关节活动度(ROM)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结论: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同时加用针刺结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福建省福清市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60例≥60岁慢性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先运用电针治疗,再根据疼痛VAS评分划分轻度、中度、重度三个阶段进行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对照组采取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物理因子治疗及常规医疗体操训练。两组患者连续接受2个疗程康复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治疗后第4、8周观察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视觉疼痛量表(VAS)和关节活动度(ROM)变化。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后第4、8周患者肩关节疼痛、ADL、活动度、肌力和Constant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4、8周两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4、8周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外展、体侧外旋活动度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治疗老年肩袖损伤可缓解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对偏瘫肩痛的作用,以及对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常规康复组30例,电针康复组3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偏瘫侧上肢良肢位摆放、使用肩托、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牵伸训练、超短波理疗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电针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取穴患侧肩髃、肩髎、臂臑、肩贞等,常规皮肤消毒后用指切进针法直刺 1~1.5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选择疏密波,治疗20 min取针。两组患者各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患者偏瘫侧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电针康复组VAS评分降低程度及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升高程度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缓解偏瘫后肩痛,改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频率对脑卒中偏瘫肩痛(HSP)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脑卒中HSP患者随机分为手针组(35例,脱落2例)、电针连续波组(35例,脱落3例)和电针疏密波组(35例)。三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手针组穴取患侧肩髃、肩贞、肩髎、肩前等针刺治疗,电针连续波组和电针疏密波组在手针组基础上于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加用电针,参数分别为15 Hz连续波、2 Hz/100 Hz疏密波。每天1次,一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患肩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治疗前后肩前屈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肩外展PROM、上肢肌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2、4周VAS评分降低(P<0.05),治疗4周VAS评分低于治疗2周(P<0.05);治疗2、4周,电针连续波组、电针疏密波组患者VAS评分低于手针组(P<0.05);治疗4周,电针疏密波组患者VAS评分低于电针连续波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肩前屈、外展PROM增大(P&l...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条口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粘连期肩周炎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条口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传统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肩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电针条口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能明显改善肩关节功能和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针缠提法配合电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取患侧肩髎、肩髃、臑俞、肩贞、臂臑、曲垣、曲池、手三里。观察组用双针并列对齐后针刺肩髎、肩髃、臑俞,再分别顺时针捻转至滞针状态后,向上提拉3次,每次5s,余穴常规针刺,再电针;对照组常规针刺及电针。均留针30min,1次/d,连续治疗6d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1d,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活动程度Melle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及Melle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观察组VAS及Mell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VAS、Melle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愈显率50.0%(15/30),总有效率93.3%(28/30);观察组愈显率83.3%(25/30),总有效率96.7%(29/30),观察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并针缠提法配合电针对肩关节周围炎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9月在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肩周炎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分别采用Maitland关节松动术和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旋RO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旋RO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关节松动术能缓解肩周炎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手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有肩关节痛、活动受限病史3个月以上的肩周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电针加手法组和手法组,每组各40例。电针加手法组采用电针加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手法进行治疗,手法组只采用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手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2周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主动活动角度和炎症因子TNF-α、IL-6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电针加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2. 31%(36/39);手法组总有效率80. 00%(3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电针加手法组肩关节主动活动角度和肩关节功能评分与手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主动活动角度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0. 05),但电针加手法组更优(P 0. 05)。治疗前电针加手法组炎症因子水平与手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0. 05),但电针加手法组更优(P 0. 05)。结论:电针结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手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肯定,能明显改善临床的症状和体征,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循经针刺单穴与针刺肩髃、肩髎、肩贞治疗肩周炎即刻止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随机分为单穴组和多穴组各20例。单穴组循经取穴,多穴组取肩髃、肩髎、肩贞,两组均只行针刺治疗,比较月经周期治疗前,针刺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单穴组与治疗前VAS评分比较,针刺10min、针刺20min、针刺30min和起针后30min 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多穴组与治疗前VAS比较,针刺20min VAS评分存在差异(P0.05),针刺30min和起针后30min 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单穴组与多穴组相比,针刺10min、20min、30min和起针后30min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单穴组90%,多穴组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针刺单穴和针刺肩髃、肩髎、肩贞均可明显减轻肩周炎疼痛,且循经针刺单穴治疗肩周炎即刻止痛疗效优于针刺肩髃、肩髎、肩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康复锻炼用于肩袖损伤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共收集肩袖损伤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电针联合康复锻炼组和康复锻炼组,每组30例。康复锻炼组单纯进行康复锻炼治疗;电针联合康复锻炼组,从术后第3天开始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行电针治疗,取穴为肩前、肩髃、肩髎,每次30 min,隔日1次。共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肩疼痛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患肩功能。并对2组患者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前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00±0.74)分,(7.97±0.67)分,t=-0.183,P=0.856;(48.13±3.35)分,(48.23±4.99)分,t=0.091,P=0.928];治疗12周后,电针联合康复锻炼组肩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康复锻炼组[(2.13±0.90)分,(3.20±0.66)分,t=5.224,P=0.000],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康复锻炼组[(88.27±2.61)分,(82.23±3.54)分,t=-7.512,P=0.000]。结论: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将电针用于肩袖损伤术后的康复治疗,与单纯进行康复锻炼相比,更有利于患肩疼痛的缓解和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中能量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刺激“肩三针”穴位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肩袖肌腱损伤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时间点止痛效应。方法 选取44例肩袖肌腱损伤诊断明确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冲击波组和对照组各22例。两组均采用中频电疗法、超短波疗法、中药蒸汽熏蒸及彭氏眼针上焦区埋针后关节松动术,试验组增加中能量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刺激肩髃穴、肩贞穴、肩髎穴,选择DLФ15 mm探头,设置频率11 Hz,强度2.0~3.2 bar,每穴治疗800~1000 r根据患者耐受能力调整,治疗结束后局部冷疗,避免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后2周评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CM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VAS、CM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首次治疗后、治疗2周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CMS各项评分和BI评分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首次治疗后比较,治疗2周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CMS各项评分和BI评分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肩膊区刺络拔罐联合常规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冻结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肩周炎冻结期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1例)和针刺组(35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予功能锻炼。针刺组患者取患侧肩髃、肩髎、臂臑、阿是穴等进行针刺治疗,隔日1次,每周针刺3次,共治疗4周。在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组于患者肩膊区(天宗、臑俞、肩贞3穴连线区域内)行刺络拔罐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治疗前后压痛阈值,并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随访时,两组患者UCLA肩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UCLA肩关节评分高于针刺组、VAS评分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随访时,联合组愈显率分别为48.4%(15/31)和51.6%(16/31),均高于针刺组的23.5%(8/34)和23.5%(8/34,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苍龟探穴电针法与普通电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1例病例分为苍龟探穴电针组37例,采用苍龟探穴电针补泄法;普通电针组34例,采用普通电针连续波刺激。两组均取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穴,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在改善肩关节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苍龟探穴电针组愈显率分别为83.3%和55.6%,普通电针组愈显率分别为56.3%和37.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苍龟探穴电针组治疗前后VAS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普通电针组治疗前后VAS自身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苍龟探穴电针组治疗前后Melle评分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普通电针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两组间Melle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苍龟探穴电针法治疗肩周炎,在镇痛和改善关节功能活动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扶阳罐温通法联合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客观评价扶阳罐温通法联合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肩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扶阳罐温通联合电针组、电针组、扶阳罐温通组,每组30例。扶阳罐温通联合电针组予电针疗法及扶阳罐温通疗法;电针组电针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臂臑、天宗、阿是穴、条口、承山;扶阳罐温通组予患侧扶阳罐温通法治疗;均每周治疗3次,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统计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尺(VAS)、肩功能Constant-Murley评定量表、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扶阳罐温通联合电针组、电针组、扶阳罐温通组肩周炎患者疼痛均较治疗前减轻,VAS评分显著下降(P<0. 01),Constant-Murley评分和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 01);治疗后扶阳罐温通联合电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 01),Constant-Murley评分及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 01)。扶阳罐温通联合电针组治疗愈显率为76. 67%(23/30),显著高于电针组的34. 48%(10/29)和扶阳罐温通组的53. 33%(16/30,P<0. 01)。结论:扶阳罐温通联合电针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止痛效果优于单纯电针和单纯扶阳罐温通法。  相似文献   

20.
王晨瑶  方剑乔  石慧  李邦伟 《中医杂志》2011,(20):1752-1754
目的观察"肩三针"温针配合电针对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8例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毫针组(18例)、电针组(21例)、温针合电针组(19例)。分别采用"肩三针"(肩前、肩髃、肩髎)毫针、电针、温针合电针疗法治疗。3组均每天1次,隔日治疗,5次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后各组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后进行肩部疼痛评定及肩部活动评分。结果温针合电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优于毫针组(83.33%)及电针组(95.24%,P<0.05);3组治疗后疼痛指数及肩关节活动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温针合电针组及电针组治疗后疼痛指数及肩关节活动评分与毫针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三针"温针合电针法能有效缓解疼痛,并能明显改善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肩关节活动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