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传统的手工缝合行胆肠吻合术操作困难、费时,尤其在小胆管吻合和腹腔镜手术时明显。为简化和改良手术操作,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应用可降解腔内支架的无缝合胆肠吻合术。本文拟在狗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模型中评估该无缝合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为无缝合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设计一种腔内吻合支架管,这种专利支架管直径3mm和4mm,材料为可降解聚乳酸。38条毕格犬随机分为支架组(SG n=20)和对照组(CG n=18)。SG组应用无缝合支架法行胆总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CG组行传统可吸收缝线间断一层胆总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动物分术后1、3、6、12月4个亚组,比较两组术中吻合手术时间、术中吻合口耐受压、胆漏发生率、术后吻合口爆破压差异,观察两组术后胆红素和肝酶变化、术后1,3,6,12月取材的吻合口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包括HE染色和Masson染色,比较两组吻合口羟脯氨酸含量,观察两组吻合口疤痕纤维组织增生状况。MRCP了解术后6月,12月两组吻合口状况。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支架组吻合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SG19.2±4.3min VS CG29.2±7.1min, P 0.000);两组各有1例胆漏并死亡(SG5.0% VS CG 5.6%,P=0.695)。两组间术中吻合口耐受压、术后胆漏发生率、术后各时期吻合口爆破压、吻合口羟脯氨酸含量、胆红素和肝酶测定均无显著性差异。MRCP检查及病理检查未发现吻合口狭窄和梗阻。结论 在狗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模型中,无缝合腔内可降解支架胆吻合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李鹏飞  刘铜军  申震 《吉林医学》2009,30(19):2230-2231
目的:探讨可降解吻合环应用于犬的肠切除、肠吻合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20只本地杂种犬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单一缝合组(对照组,n=10),应用可降解吻合环吻合组(实验组,n=10)。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肠道内径的变化,记录缝合时间和总手术时间,观察术后1~10d肠瘘的发生率、支架降解情况,术后12周取吻合口处部分肠管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术后胆漏的发生率(1/10)与对照组(0/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缝合时间(10.20±2.88)min多于实验组(2.02±1.03)min。术后第12周肠道吻合口病理学显示,实验组肠壁各层较好,炎性反应轻,无明显肉芽肿形成,浆膜层无纤维瘢痕,明显优于对照;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后吻合口内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降解吻合环应用于肠切除、肠吻合在动物实验中是安全有效的,且优于线缝合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自行设计的外置支架对胆肠吻合口的影响。方法制作白兔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模型,在吻合口处放置自行设计的外置支架;OF设不放支架组作对照。6个月后,将各组白兔处死,取胆肠吻合口处的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超微结构观察和立体学分析,并同时测定血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值。结果短期内外置支架能够防止胆肠吻合口狭窄。结论外置支架支撑作用能防止胆肠吻合口瘢痕过度增生,避免产生向心挛缩。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克服丝线缝合加重瘢痕形成使胆肠吻合口的狭窄. 方法用合成粘合剂(OB胶)替代缝祆线,结合内支撑导管建立了各种胆肠吻合口瘢痕动物实验模型,并定期对吻合口瘢痕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胶原含量测定(BCC),从瘢痕形成的角度观察胆肠吻合口愈合过程. 结果OB胶可促进吻合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加速瘢痕成熟软化;内支撑保留6个月瘢痕成熟. 结论OB胶克服了丝线缝合加重瘢痕形成的不足,是预防胆道损伤修复重建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预防食管癌手术的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为食管癌手术治疗提供有效吻合方法。方法将71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吻合器组387例和对照组325例。吻合器组采用吻合器进行机械吻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工丝线缝合吻合。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均成功手术切除食管恶性肿瘤。吻合器组平均手术时间(153.7±49.0)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89.5±56.1)min。吻合器组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吻合器组术的首次吻合成功率97.16%。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46%(47/325);吻合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56%(37/387)。吻合器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2.46%;吻合器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0.78%。吻合器组的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吻合器机械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操作简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预防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胆肠吻合愈合过程的影响,预防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方法 通过制作犬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模型,术后一周内吻合口局部应用bFGF(实验组),并与生理盐水组对照。两组术后不同时期分别取材行光镜,电镜观察及羟脯氨酸含量分析。结果 bFGF能显著促进胆肠吻合口粘膜上皮愈合过程,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收缩,减少瘢痕形成。结论 吻合口局部应用bFGF是预防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一种有效措施,其机制与bFGF能够(1)促进创面巨噬细胞增生,活化;(2)促进肉芽组织生长;(3)促进伤口收缩,(4)促进释放胶原酶以及引流吻合口粘膜下少量渗出胆汁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克服丝线缝合加重瘢痕形成使胆肠吻合口的狭窄。方法 用合成粘合剂(OB胶)替代缝线,结合内支撑导管建立了各种胆肠吻合口瘢痕动物实验模型,并定期对吻合口瘢痕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胶原含量测定(BCC),从瘢痕形成的角度观察胆肠吻合口愈合过程。结果 OB胶可促进吻合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加速瘢痕成熟软化;内支撑保留6个月瘢痕成熟。结论 OB胶克服了丝线缝合加重瘢痕形成的不足,是预防胆道损伤修复重建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Dixon手术中采用肠腔封闭式加压灌注检测,肠腔放置支架引流管对吻合口瘘的预防作用。方法(1)3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经腹腔完成直肠癌直肠前切除吻合后,用肠钳在吻合口上端5cm处钳夹肠管,再经肛门插入1条22—24号Foley尿管,向尿管球囊注水使球囊膨胀封闭肛门,使吻合肠段处于相对封闭情况下,经尿管注入亚甲蓝稀释液,观察吻合口是否有亚甲蓝液漏出。如发现漏出即行缝合修补,直至无漏出为止。(2)由肛门经吻合口放置28~32F硅胶胸腔引流管1条,至吻合口上方20cm处肠腔起支架及引流作用。结果患者均在术后36~48h内即出现排气。术中经此法检测仅有2例吻合口瘘,即行修补,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结论术中肠腔封闭式加压灌注检测及术后肠腔内置大口径支架引流管对直肠癌低位Dixon术后吻合口瘘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机械吻合及带蒂胸膜片包埋吻合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计食管癌行机械吻合及应用带蒂胸膜片包埋吻合口的优点.方法对食管中下段癌采用机械吻合器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或胸顶吻合,并以带蒂胸膜片包埋吻合口;同期行常规手工吻合及胃壁包埋吻合口作为对照组.结果机械吻合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0.6%,死亡1例,吻合口狭窄发生7%,无死亡,手术死亡率0.2%;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2.3%,死亡5例,吻合口狭窄发生2.7%,无死亡,手术死亡率1.9%.结论食管胃机械吻合及应用带蒂胸膜片包埋吻合口的方法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死亡率低,但吻合口狭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符策君  董琦  林海  李权 《医学综述》2014,20(19):3638-3640
目的对比分析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和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治疗先天性肠闭锁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71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肠吻合组(30例)采用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治疗,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41例)采用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治愈率高于肠吻合组(100.00%vs 8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病死率显著低于肠吻合组(P<0.05);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显著优于肠吻合组(P<0.05)。结论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能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提高新生儿先天性小肠闭锁的手术疗效,是治疗先天性小肠闭锁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自行设计制作一次性肠瘘负压吸引辅助管并应用于肠瘘患者,观察该辅助管的使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30例肠瘘患者,按收治时间进行分组,将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6例肠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4例肠瘘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负压吸引方法,试验组采用自制辅助管进行负压吸引。结果试验组患者体温上升率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一次性肠瘘负压吸引辅助管在保护患者肠管周围组织的同时更好引流腹腔中的粪便等污染物,降低感染率,减少换药次数和花费。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Gastrojejunostomy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procedures for general surgeons. The creation of anastomosis between various part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a basic technical component and major task in the daily practice of almost all gastrointestinal procedures. This research evaluated a new procedure of making gastrointestinal anastomosis with stent.

Methods  Twenty experimental mini-pig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In stent anastomosis group (SA), the anastomoses were constructed with a poly-levolactic acid stent. In hand-sewn group (HA), the anastomoses were performed with a single-layer continuous suture. Abdominal X-ray with intraluminal contrast was performed on the 10th postoperative day. Five pigs of each group were sacrificed on the postoperative days 3 and 14 to determine anastomotic bursting pressure in situ, hydroxyproline concentration, and histopath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anastomotic sites.

Results  There was no intraoperative morbidity or mortality. The median time needed for the sutured anastomosis was (21.7±2.3) minutes and for the stent anastomosis was (11.9±1.9) minutes (P <0.001). Abdominal X-ray with intraluminal contrast demonstrated normal gas distribution and showed no evidence of leakage or obstruction. Macroscopic appearance at the longitudinal opening of anastomosis was always good in both groups. The median anastomotic bursting pressure was (18.2±1.6) kPa in SA group on postoperative day 3, compared with (11.7±3.2) kPa in HA group (P=0.003). The anastomotic bursting pressure on day 14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SA group ((27.1±2.6) kPa) and HA group ((28.3±1.7) kPa) (P=0.388). The hydroxyproline concentration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nclusions  The stent anastomosis was not considered to be more difficult than a sutured anastomosis. This method is proved to be safe and feasibl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hand-sewn method in the porcine model. The method increases early anastomotic strength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3.
丹参对肠吻合口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40只家兔行小肠吻合术后随机分为丹参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5、7、14天处死动物取出吻合口标本,并在对照组动物体内取出正常空肠段设立非吻合口组,三组分别作组织内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可用于研究机械性肠梗阻的家兔动物模型。方法选取54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位小肠梗阻组(实验1组)、结肠梗阻组(实验组),每组18只,以头皮针及丝线结扎回肠末端及乙状结肠方法建立完全性单纯机械性肠梗阻模型,术后24、48、72h,测量腹围、梗阻肠管周径、肠道内压及腹腔内压。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24、48h腹围无明显增大(P〉0.05),术后72h腹围增大(P〈0.05);实验组梗阻肠道周径、肠道内压、腹腔内压术后24h无明显增加(P〉0.05),术后48h增加明显(P〈0.05),术后72h增加显著(P〈0.05)。结论该动物模型符合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及肠道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机械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老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手术治疗体会进行探讨。方法该组研究对象为医院2005年2月~2010年2月治疗的108例老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行结肠减压和结肠灌洗。4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34例左半结肠癌患者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单纯造口术9例,短路手术10例,6例患者中转为捷径手术。结果有19例(17.6%)发生切口感染,15例(13.9%)发生肺部感染,2例(1.9%)发生造瘘口感染,2例(1.9%)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未有患者发生吻合口瘘。术后有1例患者(0.9%)因感染并发中毒性休克而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2年,有2例(1.9%)患者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老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积极抗感染治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早期进食快速康复外科对胃肿瘤手术患者应激、营养及恢复的影响.方法 86例胃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康复外科组(FTS组)46例和传统组40例,FTS组在围术期采取一系列快速康复外科处理措施,包括早期进食,而传统组按常规围术期处理.观察两组间应激反应、营养状况、免疫水平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 FTS组的IR指数和C反应蛋白在术后第1天低于传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IgG和IgA均下降,但FTS组术后第6天IgG和IgA恢复较快,且超过术前水平,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TS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提前或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见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结论 FTS能减轻胃肿瘤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术后免疫状况、能促进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早期进食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盲肠造瘘联合小肠排列术治疗腹茧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 该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半个月拔除盲肠造瘘管,20d左右痊愈出院.全部病例随访,平均(23.4±19.3)个月,其中1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与14个月出现肠梗阻,经对症保守治疗后治愈;其余病例随访均未见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盲肠造瘘联合小肠排列术是治疗腹茧症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动态观察术后早期进食对兔胃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初步阐明胃肠道手术术后早期进食与兔胃肠吻合口瘘的形成及愈合时间的关系。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4只,均行胃肠吻合术,实验组家兔于术后24 h进全流食,对照组家兔术后全程禁食水,予以静脉提供能量。分别于术后36 h、72 h、5 d、7 d、10 d和15 d每组取2只家兔行剖腹探查,观察2组家兔吻合口愈合率、吻合口破裂压力、吻合口抗张力强度和吻合口羟脯氨酸水平。结果:对照组家兔吻合口愈合率为91.6%(22/24),实验组家兔吻合口愈合率为95.8%(23/24),2组家兔吻合口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 2组吻合口破裂压力明显降低,为各自最低值,术后5 d 2组吻合口破裂压力明显上升,实验组破裂压力略低于对照组,术后7 d对照组达到峰值,术后10 d对照组破裂压力较术后7 d略微下降,实验组此时达到峰值,各时间点2组吻合口破裂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 2组吻合口抗张力强度差异不明显,2组均达到最低值。术后10 d 2组吻合口抗张力强度均显著上升,达到各自最大值,各时间点2组间吻合口抗张力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实验组吻合口羟脯氨酸水平略低于对照组,术后7 d 2组均达到峰值,各时间点2组间吻合口羟脯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进食不会延长吻合口的愈合时间,不会增加吻合口瘘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9.
李帅  钟震海   《中国医学工程》2012,(11):19-20
目的探讨老年结肠癌性梗阻临床治疗的问题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2例老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自2002年6月-2008年6月的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32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21例行急诊手术,1例有吻合口瘘为Ⅰ期手术吻合后发生、1例术后肺部感染、3例发生切口感染、因中毒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病情加重放弃治疗离院1例,择期手术12例均痊愈。结论必要的术前准备、对术后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是提高老年结肠癌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老年结肠癌并肠梗阻采用一期切除吻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