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总结带蒂皮瓣移位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5月-2007年6月,收治小腿开放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8~75岁。车祸伤8例,压砸伤2例,坠落伤、机器伤各1例。根据Gustilo分型:Ⅱ型2例,ⅢA型5例,ⅢB型5例。骨折位于胫骨上段2例,中段3例,中下段7例。软组织缺损范围5cm×3cm~22cm×10cm,骨外露范围3cm×2cm~6cm×3cm。病程1~12h。入院后以外固定支架或联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重建骨稳定性,采用同侧小腿局部旋转皮(肌)瓣、腓肠神经营养皮(肌)瓣、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创面。皮(肌)瓣切取范围5cm×4cm~18cm×12cm。供区创面采用游离植皮或直接缝合。结果术后2例皮瓣创缘部分感染,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缘Ⅱ期愈合;余患者皮瓣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供区植皮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皮瓣外形满意,质地优良,无明显臃肿。8例出现外固定支架针道感染,外固定取出后痊愈。1例胫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不愈合,2例胫骨中下段骨折延迟愈合,余患者骨折于术后3~4个月愈合。3例超踝关节外固定患者踝关节活动稍差,踝关节背伸0~10^o,跖屈10~30^o,余患者踝关节背伸10~20^o,跖屈30~50^o。结论带蒂皮瓣移位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开放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比目鱼肌胫骨骨膜瓣修复胫骨中、下段严重粉碎性骨折、骨不连、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从2000年7月至2010年12月,应用比目鱼肌胫骨骨膜瓣逆行转位术修复19例胫骨开放性骨折并胫前软组织缺损骨外露、10例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组织坏死致胫骨及内固定物外露、5例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清创后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3例胫骨骨不连合并胫前软组织缺损.结果 本组37例肌骨膜瓣均成活,其中1例术后肌瓣部分坏死,经再次清创、负压封闭吸引、植皮后愈合;1例肌骨膜瓣边缘小窦道,经换药后2个月愈合;其余创面均Ⅰ期愈合,随访0.5~7.0年,无感染复发、窦道形成,骨愈合时间6~ 10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负重和行走功能. 结论 比目鱼肌胫骨骨膜瓣逆行转位术,修复软组织缺损同时能促进骨的愈合,是修复胫骨中、下段严重粉碎性骨折、骨不连、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36岁。枪击伤致第一趾蹼贯通伤9h入院,清创后形成第一趾蹼处约3.0cm×1.5cm×2.0cm大小的软组织缺损,缺损从足背贯通至跖侧,经换药2周,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示少量大肠杆菌生长,经二期行清创、应用逆行趾短伸肌肌瓣转移加植皮术修复,术后肌瓣和植皮均成活良好,术后3周,创面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移位修复小腿中下段胫前软组织缺损的I临床疗效。方法小腿内侧胫骨后缘纵行切口,显露比目鱼肌内侧半,结扎同时切断胫后动脉近端分支,将比目鱼肌中间纵行劈开,向远端游离足够长度,将肌瓣逆行转位引致缺损区,覆盖创面。肌瓣表面中厚皮片植皮。结果本组18例中12例获6个月~2年随访,肌瓣成活,覆盖良好,无功能障碍。结论小腿中下段胫前软组织缺损,采用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移位修复,是理想的方法之一,效果可靠,建议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翻转脂肪筋膜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经验。方法根据肢体深筋膜血供的特点,紧邻缺损区设计逆行脂肪筋膜瓣,组织瓣大小2.5cm×3.0cm~6.0cm×9.0cm,长宽比例为(1~3):1,自深筋膜层分离组织瓣至近缺损缘1—2cm,将脂肪筋膜瓣翻转180。转移修复缺损,表面游离皮片移植。结果临床应用26例,22例完全成活,4例部分坏死,2例补充植皮愈合,2例换药后愈合。术后经3个月~2年随访,肢体功能及外形恢复满意。结论逆行翻转脂肪筋膜瓣修复肢体缺损设计及操作简便,血供可靠,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肢体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比目鱼肌瓣移位修复小腿慢性骨髓炎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应用比目鱼肌肌瓣移位修复伴有慢性骨髓炎的小腿和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采用结扎胫后动脉远端或近端,结扎胫后动脉远端分支或近端分支,以比目鱼肌内侧头近端或远端为蒂移位修复软组织缺损,其中面积最大为13cm×10cm。结果:8例中,有5例伤口I期愈合,2例植皮部分坏死,1例肌瓣远端1/3坏死,随诊1~2年,骨髓炎无复发。结论:该肌瓣对小腿功能影响小,血运丰富,转移方便,适用于小腿和踝部骨髓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临床上治疗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一期修复的方法。方法 通过比目鱼肌内侧半血供主要由胫后动脉节段分支供应的解剖学特点 ,设计切取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移位术 ,其最低旋转点为内踝突出点上 10 .0 cm(9.70 cm± 2 .43cm)处。结果 经临床应用 2 4例 ,平均随访 2年 ,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移位术是治疗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比目鱼肌肌瓣修复小腿胫前中、下段软组织缺损合并胫骨开放性骨折和(或)骨髓炎的有效性.方法 2007年5月至2011年12月,应用远侧端为全部、近侧端为内侧部的蒂在上端的比目鱼肌肌瓣修复8例小腿胫中、下段软组织缺损合并胫骨开放性骨折和(或)骨髓炎患者,缺损面积为8 cmu×6 cm~12 cm×10cm,其中5例合并慢性骨髓炎,3例合并开放性骨折并发急性骨髓炎.比目鱼肌肌瓣表面以大张中厚皮片覆盖,供瓣区直接闭合.结果 8例患者所移植的比目鱼肌肌瓣,以及覆盖其上的大张中厚皮片均全部成活,且肌肉组织覆盖可靠、骨折愈合,术后随访2~54个月,小腿外形和功能均满意.结论 比目鱼肌肌瓣是修复小腿胫前中、下段软组织缺损合并胫骨开放性骨折和(或)骨髓炎的有效和可行的方法,供区损伤小,修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逆行腓骨短肌肌瓣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缺损 ,因可利用组织较少 ,带蒂组织瓣移位受到限制。自 2 0 0 0年 1月以来 ,我们应用逆行腓骨短肌肌瓣移位修复该部位软组织缺损 4例 ,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3例 ,女 1例。年龄 2 6~ 5 2岁。腓骨远端开放骨折致骨外露 3例 ,病程 3~ 6个月 ,骨折均未愈合。2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 ,创面有脓性分泌物伴骨质感染。1例 9年前曾行跟腱修补术 ,局部破溃跟腱外露 1个月入院 ,外露跟腱周围有炎性肉芽组织生长和脓性分泌物。本组创面 2 cm× 3cm~ 3cm×6 cm。先行病灶清除 ,彻底切除瘢痕及炎性肉芽组织 ,对感染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腓骨短肌肌瓣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可行性。方法自2005年5月至2009年12月,设计腓骨短肌肌瓣逆行移位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中厚皮片移植覆盖肌瓣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8~52岁,平均36岁。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1个月。8例踝部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跟腱外露病例,缺损面积最大4 cm×6 cm,最小为3 cm×4 cm。术后伤口Ⅰ期愈合,肌瓣全部成活。结论腓骨短肌肌瓣逆行移位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此方法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成功率较高,适用于中小创面。  相似文献   

11.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 8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 ,以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 ,于小腿后侧切取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缺损区。观察术后患者皮瓣成活情况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 ,切取的最大皮瓣为 1 0 .5cm× 1 6.5cm。供区创面愈合良好 ,除外观略受影响外活动功能基本正常。 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切取简便 ,移植成活率高 ,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应用第2跖背动脉逆行筋膜岛状皮瓣修复足趾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5年5月至2008年9月,对5例患者应用第2跖背动脉逆行筋膜岛状皮瓣修复足趾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为2 cm×3 cm~5 cm×6 cm.结果 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2个月恢复正常行走.随访5~7个月趾外形饱满,皮瓣质地良好,感觉基本恢复.结论 以第2跖背动脉为血管蒂的逆行筋膜岛状皮瓣具有血供可靠,切取方便,质地优良等优点,是修复足趾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游离腹直肌瓣加植皮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腹直肌瓣加中厚游离植皮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998年5月~2002年12月,采用以腹壁下动、静脉为蒂的一侧腹直肌瓣游离移植加中厚植皮修复2例小腿、9例足踝部因外伤所致软组织缺损伴有骨、肌腱外露及骨髓炎患者.病程为1个月~10年.缺损范围3 cm×4 cm~8 cm×14 cm;切取腹直肌瓣4 cm×6 cm~8 cm×15 cm.结果术后11例移植肌瓣均成活,8例创口Ⅰ期愈合,3例移植中厚皮片坏死经再植皮后愈合.11例术后获随访6个月~4年,外形及功能良好.结论游离腹直肌瓣加中厚游离植皮修复小腿与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具有血运好、抗感染力强和顺应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填充缺损及修复不规则创面,术后外形良好,克服了肌皮瓣肥厚臃肿的缺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带少许肌袖的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6月~2006年12月,应用带少许肌袖的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8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25~69岁。其中创面位于足跟3例,足背2例,胫前2例,右小腿鳞癌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10cm×7cm~18cm×12cm,皮瓣切取范围15cm×8cm~22cm×15cm。结果术后6例皮瓣成活;1例术后2h出现皮瓣血管危象,经探查重新吻合静脉,植皮后成活;1例胫前创面因骨髓炎感染,经引流后皮瓣成活。创面及供区均期愈合。8例患者获随访3~1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无臃肿。供区功能不受影响。结论应用带少许肌袖的背阔肌肌皮瓣移植是修复大面积肢体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肌皮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骨感染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1997年6月~2004年10月,对21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及骨感染的患者,采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或肌皮瓣进行修复.其中男20例,女1例,年龄6~78岁.创伤致软组织缺损18例,电烧伤3例,其中足部贴骨瘢痕、骨髓炎4例.术中切取岛状皮瓣17例,肌皮瓣4例.皮瓣、肌皮瓣切取范围5 cm×4 cm~22 cm×16 cm.供瓣区拉拢缝合4例,游离植皮17例.结果术后21例皮瓣、肌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随访3~6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行走正常,术后皮瓣感觉恢复欠佳.结论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肌皮瓣为一可靠的皮瓣,切取方便,供瓣面积大,血供丰富且不牺牲主要动脉,是修复小腿中下部、踝关节周围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尤其对修复足踝部深洞状缺损、骨髓炎,肌皮瓣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双轴点掌背皮动脉皮瓣修复腕手指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双轴点掌背皮动脉皮瓣修复腕或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 1995年~2003年,通过解剖学研究发现,由掌背动脉发出的近侧及远侧皮支在皮下组织内形成恒定的弓状动脉吻合,以其近侧或远侧皮支为蒂,手背皮肤为供区,可形成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了27例,采用顺行修复手背3例,皮瓣范围2.0 cm×4.0 cm~4.0 cm×6.0 cm;逆行修复手指24例,其中食指12例,中指6例,环指4例,小指2例,皮瓣范围 2.5 cm× 3.5 cm~3.0 cm×7.0 cm.供区均直接闭合. 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经1~3年随访,皮瓣外形及手功能满意,术后3个月开始恢复感觉,1年后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外形及功能正常. 结论以掌背皮动脉为蒂的顺行或逆行皮瓣修复腕或手指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跟合并小腿或足底、足背巨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3月~2005年5月,采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0例足跟合并小腿或足底、足背软组织缺损的巨大创面。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32~60岁。病程:2h~2个月。耕田机损伤5例,交通事故伤2例,毒蛇咬伤2例,电击伤1例。其中足跟后侧合并小腿后侧皮肤、腓肠肌及跟腱不同程度缺损8例,缺损范围21cm×12cm~35cm×15cm;足跟合并足底、足背和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缺损分别为27cm×14cm和30cm×21cm。均合并骨外露,6例合并骨折,2例合并胫后血管及胫神经损伤,4例合并踝关节开放感染。切取背阔肌皮瓣25cm×14cm~33cm×24cm,其中1例背阔肌皮瓣达38cm×18cm。供区均采用大张中厚皮片移植覆盖。结果术后10例背阔肌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和感染发生,创面均期愈合。术后获随访3~24个月,其中5例皮瓣外形臃肿,影响穿鞋,二期行皮瓣修薄整形术;重建感觉的5例患者3例恢复保护性感觉,2例胫神经损伤患者足底痛、温觉恢复,足内在肌功能无明显恢复;5例桥接腓肠肌的背阔肌肌力恢复至级,踝关节功能部分恢复。无继发溃疡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负重与行走功能。3例供区植皮部分坏死,其中2例经换药后治愈,1例二期植皮修复,余供区植皮均成活。结论背阔肌皮瓣血运丰富,切取范围大,肌瓣可填塞死腔,抗感染能力强,是修复足跟合并邻近巨大皮肤软组织缺损和骨外露感染创面的一种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8.
穿支蒂皮瓣修复臀骶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皮瓣修复臀骶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以来临床应用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5~79岁。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臀部、骶旁或腰动脉的皮穿支为血管蒂的轴型穿支蒂皮瓣移位修复臀骶部褥疮、溃疡及外伤性软组织缺损创面。切取皮瓣达6cm×5cm~19cm×11cm,穿支血管口径1.3~2.1mm,游离穿支血管蒂长度为2.5~4.5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伤口期愈合。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溃疡无复发。结论穿支蒂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臀部肌肉,供区无需植皮,是修复臀骶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Zhang X  Wang X  Wen S  Zhu H  Ning Z  Mi X  Li C  Yu R 《Microsurgery》2008,28(8):643-649
In this report, the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TA) based multilobar combined flap is introduced for the repair of complex soft tissue defects. The flap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perforatoring branches of PTA in the anterior soleus muscle septum, which supply the skin over the medial side of the calf and the entire soleus muscle. The saphenous nerve was included in one perforator flap of the combined flap for reinnervation. The tibial artery was repaired with a vein graft after harvest of flap. From October 2005 to February 2007, eight patients (6 males, 2 females) underwent PTA-based multilobar combined flap transfer for coverage of soft tissue defects involving the foot (three cases), hand (two cases), and calf (three cases). Each combined flap composed of two to three perforator flaps, and the size of the perforator flaps ranged from 4 x 2 cm to 10 x 8 cm.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of 6 months, all flaps surviv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and injured extremities showed a good functional recovery with restoration of the partial protective sensation on the flap with reinnervation. This clinical report has shown that a reliable multilobar combined flap can be designed based on the perforators of the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and used for coverage of the complex wound.  相似文献   

20.
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 解剖学研究证实与大隐静脉伴行的隐神经的营养血管呈丛状分布 ,与深浅筋膜内的血管网广泛交通 ,在此基础上以大隐静脉为轴线 ,设计逆行岛状皮瓣 ,扩张后转移至受区。结果  1999年 6月以来临床应用 6例 ,皮瓣面积最大为 12cm× 10cm ,皮瓣完全成活。结论 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安全可靠 ,操作简单 ,为足踝部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