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目的:快速鉴定经典名方厚朴温中汤合煎与单煎的差异成分。方法: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对厚朴温中汤10批合煎汤剂与10批单煎复合汤剂进行差异性成分鉴定。结果:以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分析结果VIP值大于2.5为依据从20批汤剂的差异性成分中共鉴定出41个化学成分。差异性成分多为黄酮类成分,主要来源于陈皮、甘草和木香。结论:厚朴温中汤合煎与单煎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差异性物质为黄酮类成分,文献研究表明部分差异特别显著的成分,例如橙皮苷、川陈皮素等是该方治疗胃肠疾病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分煎液与合煎液中黄芩苷、芍药苷、甘草酸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Hypersil BDS C18柱,流动相分别以甲醇-水-磷酸(47:53:0.2),在280 nm波长测定黄芩苷;乙腈-水-磷酸(18:82:0.1),在230 nm波长测定芍药苷;甲醇-水-磷酸盐缓冲液(70:29:1)为流动相,在250 nm波长测定甘草酸.结果:3种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黄芩苷2.88~72.00μg/mL,芍药苷2.85~22.80μg/ml,甘草酸4.16~52.00 μg/mL,黄芩苷含量为合煎液明显高于分煎液,芍药苷、甘草酸含量为合煎液与分煎液无明显差别.结论:黄芩汤不同煎煮方法对有效成分的溶出有影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小青龙汤分煎液与合煎液中甘草苷的含量.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5 μm,4.6 mm×150 mm),以乙腈-0.5%冰醋酸(2080)为流动相,流速为0.5 ml·min-1,检测波长为276 nm,柱温为25℃,分析小青龙汤合煎液与分煎液中甘草苷的含量.结果 小青龙汤分煎液中甘草苷的平均含量大于合煎液中甘草苷的含量.结论 与合煎液比较,分煎液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用合煎(传统汤剂)、分煎(配方颗粒汤剂)方法制备的鸭掌散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变化,并比较其体外抗菌作用。方法①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Diamonisl C18柱(250 mm×4.6 mm,5μm),甲醇-0.2 mol/L醋酸胺溶液-冰醋酸(67∶33∶1)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50 nm。分析鸭掌散合煎液和分煎液样品中甘草酸的含量变化。②采用稀释法体外测试鸭掌散不同煎液对常见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①鸭掌散分煎液中甘草酸的平均含量大于合煎液中甘草酸的平均含量。②鸭掌散分煎液对福氏痢疾杆菌有抑菌作用,而合煎液没有;合煎液对白色葡萄球菌、黄曲霉菌的抑菌作用大于分煎液。结论与传统汤剂比较,鸭掌散配方颗粒汤剂中甘草酸的含量较高,抑菌谱较广。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白虎加桂枝汤单煎和合煎提取模式中药学质量表征及药效质量表征的同异性,该实验以相同工艺参数分别制备白虎加桂枝汤单煎和合煎提取物,基于两者HPLC图谱、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及其提取量比较分析其药学质量表征特性同异性,并基于两者在炎症模型和疼痛模型下的药效实验结果比较分析其药效质量表征特性同异性。研究发现两者HPLC图峰表征未见明显质的差异,但峰面积值表征反映出量的差异,主要表征特性为单煎提取物小于合煎提取物的色谱峰主要来源于知母和桂枝;而单煎提取物大于合煎提取物的色谱峰主要来源于炙甘草;指标性成分中新芒果苷、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及其提取量为合煎提取物高于单煎提取物,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及其提取量为合煎提取物低于单煎提取物,肉桂酸的含量及其提取量为合煎提取物与单煎提取物无明显差异。药效实验结果表明两者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抗炎、镇痛作用;但合煎提取物显示了较快速的抗炎药效作用,较快且持续时间较长的镇痛作用。由此可知,白虎加桂枝汤方单煎与合煎具有相同的有效物质基础,且其合煎的模式有利于促进本方中知母和桂枝有效成分的溶出,继而可更有利于其相关疗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超快速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飞行时间质谱(UFLC-Triple-TOF-MS/MS)对白虎加桂枝汤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Phenomenex C_(18)色谱柱(3. 0 mm×100 mm,2. 6μm),以0. 1%甲酸乙腈溶液和0. 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40℃,流速0. 3 m L·min~(-1),进样量5μL;采用高分辨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借助Peakview软件中Formula Finder功能计算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调用软件中IDA explore功能,获得该质量数的二级碎片离子,结合文献数据和对照品数据比对进行化合物结果鉴定。结果:通过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的质谱裂解规律,定性白虎加桂枝汤的35个化合物,包括甾体皂苷类16个、三萜皂苷类6个、黄酮类7个、有机酸类4个和其他类2个,其中10个成分(知母皂苷AⅢ,知母皂苷Ⅰ,知母皂苷BⅢ,知母皂苷BⅡ,新芒果苷,芒果苷,芹糖甘草苷,甘草苷,甘草酸和肉桂酸)通过与对照品比对确认,并对化合物的药材来源进行归属。结论:UFLC-Triple-TOF-MS/MS可以简便、快速地对白虎加桂枝汤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相关研究为该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以及作用原理阐释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栀子柏皮汤合煎与分煎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栀子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变化。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以乙腈-0.2%磷酸水溶液,分别在238nm波长下检测栀子苷、甘草苷和甘草酸,在265nm波长下检测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在440nm波长下检测西红花苷-Ι和西红花苷-ΙΙ;流速为0.8 ml/min,梯度洗脱,柱温30℃。结果合煎剂中总生物碱、甘草酸的含量低于分煎剂;西红花苷类化合物(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ΙΙ)的含量明显高于分煎剂;合煎剂中栀子苷、甘草苷与分煎剂中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栀子柏皮汤合煎剂中有效成分溶出增加、毒性成分含量降低,比分煎剂质量优越。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21,(9)
目的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等)中4种成分的含量。方法该药物5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 1.7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6 nm。结果芒果苷、新芒果苷、甘草苷、甘草酸铵分别在40~640、60~1 280、10~200、40~4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29%(RSD=2.81%)、99.87%(RSD=1.95%)、96.84%(RSD=2.54%)、99.16%(RSD=1.41%)。结论该方法快速可行,准确可靠,可用于白虎汤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百合知母汤中菝契皂苷元、王百合苷C、知母皂苷AⅢ、芒果苷、新芒果苷、王百合苷A、王百合苷B、知母皂苷BⅢ、异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方法 分析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3.0 mm×150 mm, 2.7μm);流动相水(含0.1%甲酸)-乙腈(含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5 mL/min;柱温30℃;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 10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 1),平均加样回收率95.65%~106.5%,RSD 1.2%~5.5%。结论 该方法准确、灵敏、快速,可用于百合知母汤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丹参、三七药对为研究对象,分析丹参、三七饮片和配方颗粒单煎与合煎的化学成分变化,以期从化学成分角度阐明丹参、三七药对配伍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UPLC-MS/MS法;色谱柱:Acquity UPLC HSST3 column(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乙腈(A)-0.1%的甲酸水(B),梯度洗脱;质谱条件:采用ESI电喷雾离子源,MRM多反应监测模式;同时进行正、负离子检测。结果合煎液的丹参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单煎液;三七配方颗粒中三七皂苷R1含量明显高于传统饮片;其他成分变化不明显。结论丹参、三七饮片合煎与单煎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配方颗粒药对通过合煎能提高丹参素和三七皂苷R1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白虎汤药液进行相态拆分,并对白虎汤真溶液相态、纳米相态及沉淀相态中的芒果苷、新芒果苷、钙离子、甘草苷和甘草酸铵的含量进行测量,以明确白虎汤纳米粒子对其主要成分的增溶作用,从而阐释白虎汤强效解毒解热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速离心和透析技术对白虎汤进行相态拆分,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虎汤不同相态中的芒果苷、新芒果苷、甘草苷和甘草酸铵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25 m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7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1。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溶液对白虎汤不同相态中钙离子浓度进行标定。结果:1 mL白虎汤纳米粒子中含有新芒果苷483.00μg,芒果苷1068.88μg,甘草苷219.93μg,甘草酸铵187.10μg,其中新芒果苷和芒果苷的含量分别占1 mL白虎汤的89.4%和89.9%。纳米相态中新芒果苷和芒果苷分别是真溶液230.0倍和23.3倍,沉淀的8.5倍和14.4倍。白虎汤纳米相态中含有钙离子的含量较多,占白虎汤水煎液的86.9%,且白虎汤及白虎汤纳米相态中钙离子含量均高于石膏组。结论:白虎汤纳米相态的主要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相态,白虎汤纳米粒子对于白虎汤中主要解热成分新芒果苷、芒果苷和钙离子以及解毒成分甘草酸和甘草次酸起到了增溶作用,白虎汤强效解毒解热作用机制与其形成的纳米粒子有关。  相似文献   

12.
四君子汤合煎和分煎提取物的指纹图谱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指纹图谱方式,探讨四君子汤传统合煎与分煎的化学成分差异.方法:以Diamonsil C18(4.6 mm× 250mm,5μm)为色谱柱,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1,检测波长203 nm,柱温25℃.结果:四君子汤合煎和分煎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组成存在差异.合煎液与分煎液有20个共有峰,共有峰中合煎的提取率大于分煎.结论:四君子汤传统合煎与分煎的化学组成及其含量存在差异,为四君子汤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中药茵栀黄汤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单煎与共煎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阐明单煎与共煎的差别。方法:色谱柱Agilent Eclipse plus-C18(250 mm×4.6 mm, 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流量1.0 mL/min,柱温30℃,通过采集12批茵栀黄汤HPLC指纹图谱,建立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对3批单煎混合液与共煎液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峰面积进行分析,阐明两者化学成分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建立茵栀黄汤HPLC对照图谱,标定27个共有峰,指认12个色谱峰,分别为4-新绿原酸、6-绿原酸、8-隐绿原酸、10-栀子苷、13-芦丁、15-异绿原酸B、16-异绿原酸A、18-异绿原酸C、20-黄芩苷、25-千层纸素A苷、26-汉黄芩苷、27-黄芩素;3批单煎与共煎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60以上。结论:建立茵栀黄汤指纹图谱,为其质控提供有效的方法;单煎与共煎化学成分组成一致,但峰面积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超快速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FLC/Q-TOF-MS)结合主成分分析法考察人参-黄连共煎前后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UPLC T3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0.3%甲酸-0.3%甲酸乙腈梯度洗脱,负离子模式下采集质谱数据,应用Markview1.2.1等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以黄连水煎液为空白,比较人参水煎液与人参-黄连共煎中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变化。结果:3种溶液中发现10个差异性人参皂苷类化合物,其中齐墩果酸和2个未知化合物含量显著上升,20-葡萄糖Rf和人参皂苷Rf,Ra3,Rb1,Ra2,Rb3,Rs2含量显著下降。结论:负离子模式下方法能很好区分共煎前后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变化,提示人参皂苷类成分水解生成的齐墩果酸型苷元可能是人参与黄连共煎后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比研究葛根芩连汤(Gegen Qinlian Decoction, GQD)饮片单煎混合与传统复方合煎所得样品的化学概貌、组分含量、干膏率、药效等,为两者等效性研究提供依据,为临床中药配方颗粒应用的适宜性提供参考。采用相同的煎煮工艺分别制成GQD复方合煎和饮片单煎混合样品,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对比分析两者化学概貌,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两者中9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差异,随后建立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小鼠模型,对比两者对化疗致腹泻的药效差异。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的ESI+和ESI-模式分析,初步鉴定并归属GQD合煎和单煎混合样品中各59种化学成分,在成分种类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9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合煎中的汉黄芩苷、黄芩苷含量相对较高,而在单煎中葛根素、大豆苷元、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芩素、甘草苷、大豆苷含量相对较高,进一步对GQD合煎和单煎中9种指标性成分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含量并未有显著性差异,且干膏得率结果表明GQD合煎与单煎样...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对半夏生姜分煎、合煎HPLC组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中药药对的分煎、合煎的紫外图谱,通过对谱图的整体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探求药对分煎、合煎的整体成分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梯度分离,色谱柱为RPC18(4.6mm×150mm,5μm,Cadenza CD-C18 # ZB 0703C),流动相A液(0.1%TFA水溶液),B液[乙腈-水-TFA(450∶50∶0.5)],检测波长215nm。以非药对黄芩甘草为对照。结果:药对组半夏生姜合煎跟分煎后的主峰发生了变化,而非药对黄芩甘草变化不大。各组出峰数的增减改变相似。结论:合煎有可能使药物的主成分溶出度发生一定变化,药对组发生改变的倾向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用合煎、分煎方法制备的泻心汤汤剂中黄芩苷含量差异及体外抗菌作用比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AgilentHypersil ODS-C18色谱柱(5μm,4.6×125 mm),以甲醇-水-磷酸(35∶65:0.2)为流动相,流速为1 m l.m in-1,检测波长为270.8 nm,分别测定泻心汤和煎液和分煎液样品中黄芩苷的含量;采用稀释法体外测试泻心汤不同煎液对常见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泻心汤和煎液中黄芩苷的平均含量显著小于分煎液中黄芩苷的平均含量;泻心汤和煎液对黑曲霉菌的抑菌作用大于分煎液、分煎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大于合煎液。结论与合煎液比较,分煎液中黄芩苷的含量显著偏高;体外抗菌作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杨翀  梁光义  曹佩雪  贺祝英 《中草药》2008,39(3):372-375
目的 比较三拗汤不同配伍和不同煎煮条件下麻黄碱、甘草酸和苦杏仁苷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选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分别以甲醇-0.1%磷酸(8:92)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1 mL/min,在207 nm波长测定盐酸麻黄碱;以乙腈-0.2%乙酸(35:65)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1mL/min,在254 nrn波长测定甘草酸;选用大连依利特Hypersil-C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甲醇-乙腈-水(16:4:80)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0.6mL/min,柱温30℃,在208 nm波长测定苦杏仁苷.结果 盐酸麻黄碱的量合煎液均大于分煎液;甘草酸的量三药合煎时合煎液大于分煎液,两药合煎时合煎液小于分煎液;苦杏仁苷的量合煎液均小于分煎液.结论 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存在动态变化,应根据不同的目的 对样品进行适宜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用合煎、分煎方法制备的三拗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变化,比较体外抗菌作用。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2%乙酸(35∶65)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分析三拗汤合煎液和分煎液样品中甘草酸的含量。采用稀释法体外测试三拗汤不同煎液对常见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三拗汤合煎液中甘草酸的平均含量大于分煎液中甘草酸的平均含量。三拗汤合煎液对绿脓杆菌有抑菌作用,而分煎液没有;合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略大于分煎液。结论:与分煎液比较,合煎液中甘草酸的含量较高,抑菌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知母黄柏药对中芒果苷、新芒果苷、知母皂苷AⅢ和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研究不同配伍比例对4种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_(18)色谱柱(2.1 mm×150 mm,3.5μm),柱温30℃,流动相0.1%甲酸水-乙腈,流速0.25 m L·min~(-1),梯度洗脱;质谱条件为电喷雾(ESI)离子源,负离子多反应离子监测(MRM)用于定量测定。结果:芒果苷、新芒果苷、知母皂苷AⅢ和知母皂苷BⅡ分别在5.05~404,5.3~424,5.05~404,20.8~1 664μ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6%,99.2%,99.1%,98.5%。知母单煎时芒果苷、知母皂苷AⅢ含量最高;新芒果苷在知柏配伍比例1∶1时含量最高;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各配伍比例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适用于知母黄柏中4种成分的含量测定。知母与黄柏配伍比例不同,芒果苷、新芒果苷、知母皂苷AⅢ的含量不同,配伍黄柏时对知母成分含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