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影响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因素颇多,脑血管痉挛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复习文献,总结发现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术前遗传因素、年龄、Hunt-Hess分级、改良的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中动脉瘤病灶特点、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损伤、暂时阻断载瘤动脉、动脉瘤术中破裂、血肿清除、术中用药、术后蛛网膜下腔积血等。通过了解上述因素的作用特点,充分评估术前合并症,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测和处理,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急诊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病人的显微手术时机、手术入路、术中和术后的处理等。结果术后恢复良好14例,单侧动眼神经麻痹2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2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显微手术处理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病人的生存率及改善预后。术中操作轻柔,施行控制性降压,暂时阻断载瘤动脉等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继发脑缺血性脑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128例患者的130个动脉瘤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术后根据相应部位有无脑功能障碍,CT检查阻断血管供应区有无新鲜梗塞灶为标准判断是否造成缺血性脑损伤,并将性别、年龄、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动脉瘤的大小、部位、手术时机、阻断部位、时间、次数、方式、术中破裂、有无高血压、高血糖、载瘤动脉硬化斑块等14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探讨动脉阻断后可能导致缺血性损伤的原因。结果在130个动脉瘤中,共临时阻断166次,平均每个动脉瘤阻断1.28次,阻断时间为3~45min,平均每个动脉瘤阻断时间约为(9.8±7.8)min,有18例术后出现与载瘤动脉阻断有关新的脑缺血灶(14.0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蛛网膜下腔出血、阻断时间≥20min和动脉硬化斑块对术后发生脑缺血具有较高危险性(均P〈0.05)。结论载瘤动脉临时阻断继发缺血性脑损伤与阻断部位、阻断时间、阻断方式、侧支循环的个体差异、病人术前状况等因素有关。阻断时间〈20min,临时载瘤动脉阻断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73例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处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对应措施。方法 在控制性低血压下按动脉瘤的解剖特点游离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 ,可临时夹闭载瘤动脉 ,或在破裂口处压以涂上医用生物胶的一小块明胶海绵封闭破裂口 ,出血控制后稳妥地夹闭瘤颈。结果  73例中 6 8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其余 5例 ,分别行囊壁切除动脉修补术、瘤体切除术及颈内动脉血管重建术。治愈率为 93.2 % ,病死率 6 .8%。结论 按动脉瘤的解剖特点游离动脉瘤是控制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的前提 ;有预见性地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和暂时阻断载瘤动脉或用涂以医用生物胶的小块明胶海绵封闭破裂口是术中控制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要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开颅夹闭术治疗的9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再次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1~3分为预后不良,4~5分为预后良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果 90例中,预后良好69例,预后不良2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直径≥7 mm、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术中应用临时阻断夹、破裂位于瘤颈部、合并脑水肿及术后未腰大池引流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很多,临床应及早处理,以便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是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晚期并发症之一,可加重病情,延长病程,造成神经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下纤维化有关。影响该病发生的临床因素复杂,目前还没有满意的防治措施。进一步明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危险因素,进而能够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对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处理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处理动脉瘤继发缺血性脑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 63例颅内动脉瘤夹闭过程中行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术后根据相应部位有无脑功能障碍,CT检查阻断血管供应区有无新鲜梗塞灶为标准判断是否造成缺血性脑损伤,并按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所在部位、Hunt和Hess分级等进行分组对照。结果 63例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时间3-59min,术后共有12例出现缺血性脑损伤表现,其中术前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11例,Hunt和Hess分级Ⅲ~V者8例,基底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4例。阻断时间16min以内者均无缺血性脑损伤。结论 载瘤动脉临时阻断继发缺血性脑损伤与阻断部位、阻断时间、阻断方式、侧支循环的个体差异、病人术前状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附2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预后的因素,以改善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5月至2007年5月手术治疗的21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疗效作为冈变量,选取可能影响预后的10项指标为自变量.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因素. 结果 本组患者痊愈190例(87.7%),轻中度残疾22例(10.9%),死亡3例(1.4%).统计分析显示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瘤位置、术中临时阻断颈内动脉或载瘤动脉、术中动脉瘤破裂与预后有关,而性别、手术时机、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和动脉瘤大小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结论 动脉瘤手术预后受多个因素影响,而术中动脉瘤破裂与手术效果之间有更加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控制性低血压麻醉对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早期手术后的影响.方法 比较分析108例动脉瘤手术中控制性低血压麻醉和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对术后脑血管痉挛、脑梗塞的发生和早期手术结果的影响.结果 50例单纯控制性低血压中,术后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0例;出现与脑血管痉挛相关的脑低密度区8例(15.7%).49例使用载瘤动脉临时阻断者中,出现症状性脑血痉挛11例(22.4%);CT示脑低密度区6例(12.2%);9例控制性低血压后改用动脉暂时阻断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和脑低密度区分别为2例(22,2)和1例(11.1%),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控制性低血压麻醉如能正确掌握,不会对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产生负面影响.载瘤动脉临时阻断,特别是完全孤立性阻断,对脑动脉粥样硬化者应谨慎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应用载瘤动脉临时阻断的手术风险,分析手术风险发生的原因,针对性探讨如何安全进行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技术。方法临床纳入120例2009-01—2015-01于我院行暂时性载瘤动脉阻断技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查阅文献确定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技术术后可能造成脑缺血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阻断时间、动脉硬化斑块、动脉瘤夹的个数、瘤体体积等。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次进行逐步筛选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应用临时阻断技术可能导致术后发生脑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20例患者中17例术后出现脑缺血,发生率1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阻断时间、阻断方式、阻断次数以及动脉硬化斑块对术后发生脑缺血存在较大影响(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再次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阻断时间入选方程,可作为术后发生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果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应用载瘤动脉临床阻断术,有利于降低术中瘤体破裂的发生率。年龄和阻断时间是造成术后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尽可能地缩短载瘤动脉阻断时间,对于老年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和调整后进行手术,以降低术后脑缺血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25例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显微手术技巧及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性低血压下,依据动脉瘤的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在显微镜直视下操作,解剖动脉瘤颈,稳妥夹闭瘤蒂,结果:本组25例中术后恢复工作19例(76%),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并发脑积水2例,水灶性脑梗塞2例。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使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和暂时阻断载瘤动脉是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和术后病人致残及死亡的重要措施。脑积水是最常见并发症,需行V-P分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血管内栓塞和脑室外引流治疗后病情持续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167例经血管内治疗的破裂动脉瘤,其中有61例行脑室外引流术,61例中有38例患者预后较好,23例预后不良.回顾性分析38例好转患者与23例预后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进行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病人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7月夹闭术治疗的296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结果 296例中,夹闭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59例,未破裂237例。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年龄≥60岁、Hunt-Hess分级Ⅲ~Ⅴ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手术器械不佳及手术操作不细致、动脉瘤瘤体血管弹性差及瘤体粘连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Hunt-Hess分级高、发病至手术时间长、分离动脉瘤颈操作不细致、动脉瘤瘤体粘连为颅内动脉瘤病人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The authors report a case of recurrent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after complete occlusion of 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It is known that regrowth of an aneurysm after the complete clipping is a rare event. For detection of recurrence, however, it may be necessary to follow up with the patient regularly after the initial operation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ecause re-rupture of an aneurysm can cause a fatal result, and the cumulative risk of a recurrent SAH is thought to be not low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对其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4年1月期间因颅内动脉瘤而住院手术的病例,探讨术后并发症对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Logist回归模型对4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病时的神经系统体征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手术治疗486枚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患者446例,多发动脉瘤患者19例(40枚动脉瘤)。患者发病时的血糖水平及各种并发症与患者预后有关,而年龄、性别、术前Fisher分级、术前GCS、术后是否静脉使用抗痉挛药物、动脉瘤破裂次数、手术时机、以及术中阻断供血动脉时间等因素与预后无关。本组病死率8、11%,预后良好率74.99%。结论通过对血糖水平、术后并发症等动脉瘤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可预测动脉瘤患者预后,并有效指导治疗,从而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开颅手术治疗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42例,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术野中血管,指导手术操作。术后行3DCTA或DSA检查,评估术中ICG荧光造影对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作用。结果术中确认动脉瘤颈残留2例,载瘤动脉分支血管闭塞1例,穿通血管误夹2例,重新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再次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颈夹闭满意,术后DSA(或MRA、CTA)均证实术中ICG造影结果。结论ICG血管造影是一种术中监测颅内动脉瘤颈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穿通支血管是否闭塞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及介入栓塞组各60例;记录术前相关影响因素及术后恢复情况,分析比较性别、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动脉瘤长轴与颈宽比(AR)、高血压及高血糖等术前影响因素对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的影响。结果年龄是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60岁以上患者预后明显差于60岁以下患者(P0.05);Fisher分级中Ⅰ、Ⅱ级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Ⅲ、Ⅳ级患者(P0.05);Hunt-Hess分级越高,预后效果越差,但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动脉瘤的部位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动脉瘤长颈和瘤颈比值(AR)对介入栓塞术组影响较大(P0.05),随着AR值增大采用介入栓塞术的疗效明显好转(P0.05);高血压及高血糖对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影响较小(P0.05);不同年龄对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时间的耐受能力不同,导致其预后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术后疗效的共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42例动脉瘤夹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手术夹闭动脉瘤的疗效,探讨对动脉瘤病人手术及围手术期的系统整体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动脉瘤病人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42例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中,37例治愈出院,2例前交通动脉瘤病人遗留记忆力减退.1例前交通动脉瘤病人植物生存状态。2例死亡,1例为多发动脉瘤、一动脉瘤位于海绵窦段,1例为大脑后动脉瘤合并AVM。结论严格的围手术期和手术治疗动脉瘤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