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于彦丽 《中外医疗》2011,30(35):41-42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0年我院出生的巨大儿94例,同时选取同人数足月正常体重婴儿为对照组,通过对比孕妇体重增长、孕前体重指数、孕后探讨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了解巨大儿的临床特点,B超早期预测的意义,孕妇产科并发症及分娩方式的对比。结果孕妇高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成正相关,孕前高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快孕妇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孕妇。巨大儿的平均双顶径、胸围、腹围、股骨长、性别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通过超声可以预测巨大儿的发生。巨大儿母亲产科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待孕母亲控制好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加强孕期监护和巨大儿筛选,指导孕妇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减少巨大儿发生,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影响新生儿出生状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多因素对新生儿出生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405例产妇进行调查。在单因素X^2分析基础上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新生儿出生状况产生显影响的因素共8项,总判对力为88.7%,其中孕时年龄越大,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机会越多。孕期体重增长过速,巨大儿发生机会增大,相反则低出生体重儿(LBW)、新生儿死亡机会增多,巨大儿母亲孕早期体重指数(BMI)显高于其他组群。低体重儿有早产倾向。巨大儿的剖宫产率显高于正常足月儿,职业为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按OR值大小,可将对新生儿出生状况产生影响的各因素按程度从强至弱依次排列为:孕早期BMI、孕期体重增长,孕时年龄,分娩方式,妊娠结局,职业特点,孕周及胎盘重量。结论:(1)孕时年龄偏大,孕早期BMI偏低而孕期体重过缓,或孕早期BMI偏高而孕期体重增长过速及职业特点,孕周,胎盘重量是影响新和儿出生状况的危险因素。(2)不同新生儿状况决定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体质量指数( BMI)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极其适宜增重范围。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产检、分娩的897例孕妇,收集一般资料、孕前体格资料、孕期资料及新生儿资料等,根据孕妇BMI分级、新生儿体重分级分组,统计适宜孕期增重范围。结果:孕前BMI与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高BMI组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明显多于正常、高BMI组,高BMI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三组巨大儿发生率随孕前BMI增加而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低、正常、高BMI组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为13.0~18.0kg、12.0~16.5kg、8.0~13.5kg。孕期增重值分级与新生儿体重:不同孕期增重值分级的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增长过多组的巨大儿比较明显高于增长不足、正常组;增长不足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增长正常、过多组;增长不足、正常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比例明显高于增长过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明确适合我国妊娠健康的孕妇孕期增重范围,可为备孕、孕期妇女实施健康教育及临床指导提供依据,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如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体重与孕妇年龄和体重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母亲年龄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以及孕期体重指数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出生的1301例新生儿体重;以及1999年1月至2003年7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妇576例,其中早孕期肥胖即体重指数(BMI)≥24有184例,分娩时肥胖(BMI)≥27有152例。观察出生体重与孕妇年龄和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排出了妊娠合并糖尿病,非足月妊娠以及双胎、三胎妊娠,1301例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396g.男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453g,女婴为3397g,其中只有20-24岁组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总体平均体重;早孕期肥胖孕妇巨大儿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分娩时肥胖的产妇巨大儿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早孕期体重增加≥15kg者巨大儿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加〈15kg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母亲年龄过小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孕期母亲体重增长过多可导致巨大儿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008例足月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679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2003例,超重组(BMI>23.9~27.9 kg/m2)278例,肥胖组(BMI>27.9 kg/m2)48例.分析各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900~3499 9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低体重组12.00~18.00kg,平均(15.06±4.52)kg;正常体重组12.00~17.50 kg,平均(15.05±4.20)kg;超重组9.00~15.00kg,平均(12.39±5.17)kg;肥胖组9.00~14.50 kg,平均(12.17±5.09)kg.结论 推荐在深圳地区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期平均体重增长为15 kg左右,适宜增重范围为12.00~18.00kg.  相似文献   

6.
苏丹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8):60-62
目的 研究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为妇幼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4月西电集团医院妇产医院住院出生的低出生体重儿168例作为病例组,并选择同期、同性别的正常体重婴儿168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与其出生相关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是否头胎(x2=3.086,P< 0.05)、孕期贫血(x2=3.074,P<0.05)、妊娠高血压(x2=5.870,P<0.05)、早产(x2=35.097,P<0.05)、孕期情绪(x2=9.711,P<0.05)、孕期食欲(x2=11.429,P< 0.05)是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因素;多因素回归结果表明:孕期贫血(OR=1.872,95%CI:1.293~2.970)、妊娠高血压(OR=1.984,95%CI:1.309~3.299)、早产(OR=2.985,95%CI:1.532~5.672)、孕期情绪差(OR=2.216,95%CI:1.429~5.867)、孕期食欲差(OR=2.612,95%CI:1.228~4.740)是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对孕期妇女情绪的调节,合理调节饮食,加强对贫血、妊娠高血压等重点对象的关注,是预防和控制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选择足月出生的巨大儿320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体质量儿200例作为对照,分析产妇的年龄、身高、孕产次、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长、母婴并发症、剖宫产率等。结果巨大儿母亲的平均身高、孕期体质量增长及母婴并发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巨大儿的发生有利于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国人不同孕前BMI的孕期理想热能供给以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03年7月~2007年7月济南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既往无心、肝、肾疾病,无慢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及遗传性疾病的单胎初产妇1003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1258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孕前或孕12周前体重指数(BMI)分组,分别为正常体重组(BMI18.5-22.9)、超重组(BMI23.0~24.9)、肥胖组(BMI≥25.0),研究组、对照组孕妇的年龄及BMI均无显著差异。根据孕前或孕12周前BMI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热能供给方案,对照组热能供给不限制。指导孕妇进行轻体力劳动,以上各组孕期进行系统的产前检查,定期B超检查,分别观察胎儿增长规律、孕期体重、孕期体重指数增加幅度、孕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1)三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巨大儿的发生经单因素筛选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幅度、孕期体重指数增长幅度与巨大儿发生有正相关性。结论对孕前不同BMI孕妇,给予不同的热能供给方案,可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妇体重指数变化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对近2年来我院产检并分娩的447例初产妇的妊娠初期体重指数、妊娠37周后体重指数及其新生儿体重,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其与巨大儿的关系。结果:496例产妇中,共有447例用于分析,检出巨大儿56例,检出率为12.5%。与非巨大儿母亲孕期体重指数增量〉6者的构成比(90/391,23.0%)相比,巨大儿母亲孕期体重指数增量〉6者的构成比(43/56,76.8%)较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体重指数增量〉6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RR=11.016,95%CI为5.650~21.477,P〈0.01),而年龄和孕次对巨大儿发生率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初产妇孕期体重指数增量〉6与巨大儿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整群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该院出生的非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和母亲270例,随机选择同期分娩的270例正常体重儿或母亲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非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平均胎龄、BPD、FL、AC、身长、体重分别为280.90 d、9.73 cm、7.41 cm、35.61 cm、51.55 cm、4170 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0 d、9.38 cm、7.09 cm、32.60 cm、48.20 cm、3580 g,巨大儿组男性180例,多于对照组的119例;巨大儿母亲的孕期体重增长17.86 kg,高于对照组的15.63 kg;巨大儿组产程进展及枕位异常100例、产后出血68例、剖宫产127例,而对照组分别为38例、22例及47例。结论非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以男性居多,其发生与母亲孕期体重增长、宫高、腹围因素有关,并导致母亲分娩过程中产程进展异常发生率、产后出血率、剖宫产率显著增加,积极预防非糖尿病巨大儿的发生是提高产科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236例巨大胎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寻找诊断巨大胎儿的相关因素,降低母婴并发症。方法选择236例巨大胎儿及同期分娩的232例出生体重(4000g的正常足月儿,比较孕妇年龄、孕龄、孕产次、宫高、腹围、孕期体重增加数、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的有关情况。结果巨大胎儿组孕期体重增长数、宫高、腹围及分娩时所引起的母婴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巨大儿剖宫产率(67.8%)高于对照组(55.2%)。结论孕妇体重增长数、宫高、腹围及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是产前诊断巨大胎儿的相关因素,巨大胎儿以剖宫产为安全。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及分娩时机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饮食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脂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常妊娠妇女(正常组)90例和确诊为GDM的孕妇(GDM组)92例(血糖控制组78例,血糖控制不良组14例),测定早孕期和晚孕期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记录饮食三大营养素摄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早孕期GDM组LDL C、apoB水平比正常组升高(P<0.05);GDM患者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的摄入量多于正常组(P<0.05);饮食控制后,血糖控制组LDLC、apoB水平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而TG水平比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血糖控制不良组TC、TG水平比正常组升高(P <0.05);血糖控制不良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高于正常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血糖控制组新生儿出生体重(P<0.05);晚孕期TG、TC、LDL C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P<0.05).结论:GDM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通过饮食治疗可使其某些血脂指标优于正常妊娠妇女,并且通过饮食指导控制血脂水平,可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糖尿病母亲婴儿并发症,探讨对其监护及处理措施。方法对78例糖尿病母亲婴儿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78例糖尿病母亲婴儿并发低血糖症最多,占52.5%,其次是吸入性帅炎(占46.2%)、高胆红素血症(占34.6%)、红细胞增多症(占33.3%)、巨大儿(占17.9%)、新生儿窒息(占16.7%)。结论糖尿病母亲婴儿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其中低血糖症、吸入性怖炎、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巨大儿、新生儿窒息为主要并发症,做好孕期、产前、产时、产后监护,可以减轻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葫芦岛市巨大儿发生率与母亲孕期体重增长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于我院产检并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孕妇587例进行调查.专人询问孕妇孕前身高、体重,计算孕前体重指数,分娩前一周内测量体重,计算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并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按照孕前体重指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及肥胖组三组,分析各组巨大儿发生率与母亲孕期体重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 孕前超重及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孕前正常体重组,随着孕期体重增长的升高,三组的巨大儿发生率均呈升高趋势.结论 随着孕期体重增长的升高,巨大儿的发生率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来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共i50例进行研究。测量孕妇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增长量,将其分为标准体重组52例和高于标准体重组78例,观察孕期并发症以及母婴结局。结果高于标准体重组剖宫产率为115%,巨大儿发生率为173%,产后出血率为46.2%;标准体重组剖宫产率为64%,巨大儿发生率为5.1%,产后出血率为2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体重增长超过(104±55)的孕妇共有55例(A组),孕期体重增长超过(143±29)的孕妇共有75例(B组),A组产后出血7例,剖宫产29例,巨大儿7例,新生儿窒息8例;B组产后出血14例,剖宫产14例,巨大儿6例,新生儿窒息7例,孕期体重增长适中组母婴结局要优于体重增长过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加与孕期并发症发生率有直接关系,且对母婴结局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寻找预测儿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53例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g)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选择周期(2日内)分娩的153例正常足月胎儿(出生体重<4000g)作对照;结果:观察组孕妇年龄、分娩孕周、孕产次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身高、分娩前体重指数(BMI)、腹围、宫高、并发症均高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差异,男婴多于女婴,巨大儿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剖宫率为70.6%,高于对照组39.9%,结论:产妇体重、身高、宫高、腹围、孕产次对产前诊断巨大儿有参考价值,巨大儿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7.
了解父母亲出生体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探讨巨大儿发生的遗传倾向.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37例巨大儿和257例正常体重儿父母的出生体重及孕期情况等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随着母亲和父亲出生体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的风险分别为OR=1.707,95%CI:1.145~2.545;OR=1.979,95%CI:1.306~2.998,巨大儿发生的遗传度为74.48%.巨大儿是胎儿期的肥胖,属多基因遗传.母亲可能通过携带的肥胖基因和宫内的环境,父亲可能主要通过携带的肥胖基因影响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母体血中RBP及PA与新生儿营养过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母和新生儿血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前白蛋白(PA)浓度与新生儿营养过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在我院单胎分娩的孕妇87例,均为足月妊娠(≥37孕周),无糖尿病及肝肾等器官并发症,分娩前2个月内未服维生素A制剂。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巨大儿组(出生体重〉4 000 g),37例。对照组为正常出生体重儿组(2 500~4 000 g)50例。孕妇分娩前3 d内采集静脉血2 ml,测定血清RBP、PA浓度。胎儿娩出后取脐静脉血2 ml,检测血清RBP、PA浓度。结果观察组(巨大儿)母亲血清RBP、PA明显高于对照组孕母(P均〈0.05)。两组新生儿母亲血清RBP、PA值均分别高于该组新生儿脐血RBP、PA值(P均〈0.001)。两组新生儿脐血RBP、PA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RBP、PA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之一,孕期监测母亲血清RBP、PA值可能会早期发现胎儿营养过剩,指导母亲孕期营养,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巨大儿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巨大儿的产前诊断及分娩方式并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分娩方式进行比较,以便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孕产妇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巨大儿的诊断并与单胎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分娩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巨大儿中宫高≥35cm的48例占67.61%,宫高加腹围≥140cm的31例占43.66%,双顶径加股骨长度≥17cm的50例占70.42%,巨大儿手术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宫高≥35cm及双顶径加股骨长度≥17cm可做为筛查巨大儿的指标,适当放宽巨大儿的剖宫产指征,可改善围产儿预后并降低孕产妇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1160例足月、单胎健康产妇,根据IOM指南对孕前BMI及体重增长情况进行分组,分析孕前BMI、体重增长情况及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1160名产妇中,孕前体重正常820例,消瘦265例,超重及肥胖75例,32.8%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孕前消瘦及孕期体重增长不足产妇产下的低体重儿比例较高(14例及12例),孕前超重及肥胖、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产妇产下的巨大儿较多(11例及38例)。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对新生儿体重有影响,控制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长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