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次声暴露对豚鼠耳蜗Corti器中重要的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蛋白(CGRP)分布的影响. 方法豚鼠(n=20)在接受次声暴露条件为8 Hz,120 dB SPL,1次*d-1及2 h*次-1,共30 d的暴露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ABC-GND技术,观察豚鼠在经次声致聋前后CGRP-IR阳性产物在耳蜗Corti器中分布的变化情况. 结果 CGRP-IR阳性产物在豚鼠耳蜗Corti器中较广泛存在,慢性次声暴露后豚鼠耳蜗Corti器CGRP-IR阳性产物迅速减小,在内毛细胞区对照组和暴露组CGRP-IR阳性结构的光密度值分别为1.182±0.042和0.875±0.052 (P<0.01);在外毛细胞区CGRP-IR阳性结构的光密度值分别为0.416±0.167和0.249±0.018 (P<0.01),而外毛细胞区CGRP-IR阳性反应产物的减少率是内毛细胞区的3.1倍,失去典型的"插码样"结构,外毛细胞区阳性的神经纤维及末梢完全消失. 结论次声可通过对耳蜗神经递质的影响进而使毛细胞的功能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慢性次声暴露对豚鼠听觉传出通路CGRP免疫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术  黄维国  邱建华  刘顺利 《医学争鸣》2001,22(22):2057-2060
目的 观察慢性次声暴露对豚鼠听觉传出通路中重要的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分布的影响 .方法 豚鼠在接受次声暴露条件为 8Hz,12 0 d B SPL,1次·d- 1 ,2 h/次、共 30 d的暴露后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 ABC- GND技术 ,观察豚鼠在经次声致聋前后 CGRP- IR阳性产物在听觉传出通路中分布的变化情况 .结果  CGRP- IR阳性产物在豚鼠听觉传出通路中较广泛存在 ,次声暴露后 ,其含量明显减少 .结论 次声可使橄榄耳蜗束对听觉传入冲动的调节水平降低 ,致耳蜗功能对有害因子的抵御性减弱  相似文献   

3.
乔莉  邱建华 《陕西医学杂志》1995,24(12):756-757
免疫组化研究表明,在豚鼠Corti器内毛细胞底部广泛分布Glu免疫反应(Qlu-IR)阳性的产物;螺旋神经节内也发现Glu-IR阳性的细胞。这些结果初步证实Glu是一种耳蜗初级的传入神经信息物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ABC-GDN技术结合免疫电镜探讨Glu在耳蜗传入神经递质的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4.
JNK在豚鼠丁胺卡那霉素中毒后耳蜗毛细胞的激活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JNK在丁胺卡那霉素中毒后豚鼠毛细胞的激活表达。方法 :健康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6只 ,分别行 30 0mg·kg-1·d-1丁胺卡那霉素和生理盐水肌注。 8d后处死 ,处死前检测其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幅值变化。左耳铺片 ,右耳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JNK在毛细胞中的激活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DPOAE幅值无明显改变 ,冰冻切片中Cortis器无JNK激活表达 ,耳蜗铺片内、外毛细胞正常。实验组DPOAE幅值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冰冻切片中Cortis器中外毛细胞P JNK表达阳性 ,而内毛细胞、支持细胞无表达。耳蜗铺片显示外毛细胞大部分受损。结论 :JNK激活能够在丁胺卡那中毒后豚鼠外毛细胞中表达 ,在耳蜗损害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次声暴露对豚鼠听阈及耳蜗毛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慢性次声暴露对豚鼠听阈及耳蜗毛细胞形态学的影响和作用特点 .方法 通过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测试 (ABR)及扫描电镜分别观察了豚鼠在 8Hz,1 2 5 d B SPL ,1次· d- 1 ,2 h/次的次声暴露条件下 ,其听阈和耳蜗毛细胞听毛形态的变化情况 .结果 豚鼠在 click声及 9个频率的短纯音的听阈均有升高 ,最大阈移为 2 6 d B (4k Hz短纯音 ) ,最小阈移为 1 8d B(click声 ) ;豚鼠听阈的升高缺乏频率选择性 ,各频率阈移间无显著差异 .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耳蜗毛细胞出现了以外毛细胞为主的损伤表现 ,且由底周至顶周外毛细胞听毛的损伤逐渐加重 .结论 慢性次声暴露确可使豚鼠听力出现下降 ,但与白噪声相比其又有自己的声损伤特点 ,可能在声损伤机制上二者是有差别的 .  相似文献   

6.
爆震后豚鼠耳蜗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定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爆震后耳蜗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变化。 方法 :复制强脉冲噪声致聋豚鼠模型 ,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试仪测定听神经脑干反应 (ABR)阈值 ,通过耳蜗铺片计算机图像分析行毛细胞计数 ,耳蜗病理切片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噪声暴露后 2 1d的实验组耳蜗钩回、第 1和第 2回毛细胞总数分别为 3 5 99± 15 9.6个 ,6 0 2 2± 98.4个 ;二下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分别为 (5 1± 4.72 )个 ,(2 7± 6 .94)个 ,以上均数各组间相差显著。结论 :爆震后不仅 ABR阈值升高 ,毛细胞数减少 ,而且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数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强次声对豚鼠耳蜗毛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强次声对豚鼠耳蜗毛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将30只豚鼠分5组,1组作对照, 其余4组分别暴露于8和12 Hz, 声压极为120及130 dB SPL的次声声场中, 每日持续5 h,连续给声4 d。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次声对豚鼠耳蜗毛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 结果:强次声暴露后的4组动物耳蜗毛细胞出现一些损伤变化:表现为线粒体空泡样变性,线粒体嵴紊乱,细胞核膨胀或固缩等。 损伤特点为外毛细胞损伤, 而内毛细胞正常;130 dB SPL组比120 dB SPL组损伤明显;12 Hz组与8 Hz组损伤无明显差别。结论:强次声波对豚鼠耳蜗毛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GJB2基因条件敲除小鼠耳蜗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Cx26突变导致耳聋的机制.方法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技术观察GJB2基因条件敲除小鼠模型(cCx26ko mice)小鼠出生后耳蜗表面形态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观察发现出生第9天(P8)和出生第13天(P12)小鼠耳蜗Corti器表面形态、毛细胞以及Deiters细胞等支持细胞均呈正常发育的一个演变过程,出生第22天(P21)小鼠耳蜗Corti器表面形态由底圈到中圈可见外毛细胞广泛散在性静纤毛的融合、脱落及外毛细胞缺失,Corti器网状板皱缩,并可见局部Corti器网状板破损,内毛细胞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结论 GJB2基因缺失可以引起小鼠耳蜗Corti器外毛细胞静纤毛的缺失,Corti器网状板皱缩,局部Corti器网状板破损.对耳蜗结构的影响发生在小鼠出生后21d以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丁胺卡那霉素作用于耳蜗系统时毛细胞凋亡现象及其在听力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5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各组肌内注射丁胺卡那霉素400mg·kg-1·d-1,分别于用药1d,3d,6d后处死。处死前检测其听脑于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的变化,并利用光镜和TUNEL标记技术检测耳蜗毛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结果①豚鼠肌内注射丁胺卡那霉素1d后耳蜗毛细胞即出现凋亡现象,连续用药3~6d,毛细胞凋亡呈强阳性表达;②耳蜗毛细胞凋亡出现的早期豚鼠听力阈值无明显改变,连续用药6d后听力阈值则明显提高。结论①丁胺卡那霉素作用于耳蜗毛细胞可引起毛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豚鼠耳蜗毛细胞损伤的一条途径;②丁胺卡那霉素耳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引起耳蜗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新生豚鼠谷氨酸钠内耳螺旋神经节损伤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佑震  洪岸  魏丽华  冯庆兴  孙波 《医学争鸣》2002,23(23):2164-2167
目的 研究谷氨酸钠不同用药剂量对新生豚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及听力损伤的程度 ,以探索稳定而可靠的谷氨酸钠耳聋模型 .方法 豚鼠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G0 ,G1,G2 ,G4 )分别按 0 ,1,2 ,4g·kg- 1 ·d- 1 ,ip给予谷氨酸钠 (Gluta mate ,G) ,连续 7d ,停药后饲养 35d .处死前测其耳廓反射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后取耳蜗 ,纵向石蜡切片 ,焦油紫染色 ,光镜观察 .结果 G0组死亡率为 0 10 ,听阈为 (43 5± 3 4 )dB ,平均细胞密度为 (4345 7± 2 4 1 4 )个·mm- 2 ;G1组死亡率为2 10 ,听阈为 (43 8± 9 4 )dB ,细胞密度为 (42 15 4± 2 95 2 )个·mm- 2 ;G2组死亡率为 4 10 ,听阈为 (6 7 3± 2 3 3)dB ,细胞密度为 (1997 5± 10 19 8)个·mm- 2 ;G4组死亡率为 2 0 2 0 .经方差分析 ,F检验 ,G2组与其他组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1,GO组与G1组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谷氨酸钠对新生豚鼠毒性损伤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2g·kg- 1 ·d- 1 ,ip可引起豚鼠均匀一致的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消失 ,听力下降明显 ,死亡率较低 ,模型较为稳定 .  相似文献   

11.
胚胎期豚鼠前庭终器细胞凋亡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豚鼠胚胎正常期前庭终器形态变化及细胞凋亡,探讨细胞凋亡在前庭终器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胚胎40和50d正常豚鼠,光镜观察基前庭终器发育形态变化,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测定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凋亡,并以电镜观察凋亡细胞胞核变化。结果 胚胎40d,豚鼠前庭壶腹、椭圆囊斑及球囊斑已分化,前庭上皮出现一层毛细胞及多层支持细胞;胚胎50d,支持细胞层数减少,毛细胞数目增加,伴有神经纤维出现。TUNEL检测提示大量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发生凋亡。电镜下前庭上皮细胞发生分化,凋亡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凋亡细胞与新生细胞相邻。结论 细胞凋亡是豚鼠内耳前庭终发育的必然现象,凋亡的发生对保证内耳正常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模拟载人飞船中微重力和噪声环境下大鼠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学特点,探讨耳蜗三回(底回、中回和顶回)毛细胞的不同变化。方法: 选取32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失重组、噪声组和失重+噪声组4组,每组8只。失重组以持续尾吊法模拟微重力,噪声组以持续2周的(72±2) dB SPL的稳态噪声及之后的3次高达160 dB SPL的脉冲噪声模拟飞船内复合噪声环境,失重+噪声组同时给予模拟微重力和噪声环境,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常规饲养2周。暴露后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阈值,处死大鼠即刻取耳蜗基底膜行免疫荧光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 结果: 给予模拟环境暴露后,各组大鼠ABR阈值升高,各实验组大鼠暴露前后ABR阈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失重组底回以内毛细胞缺失为主,中回可见毛细胞肿胀,顶回毛细胞杂乱不清。噪声组底回以外毛细胞缺失为主,多见于最外层毛细胞,中回毛细胞肿胀,顶回杂乱并有毛细胞的缺失。失重+噪声组底回核缺失较明显,主要存在最外层毛细胞,内毛细胞也存在较多缺失。中回和顶回缺失发生在最内层外毛细胞。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失重组底回纤毛大片倒伏,偶有缺失,顶回和中回毛细胞纤毛无明显异常。噪声组底回纤毛大片倒伏伴缺失,顶回和中回均有缺失,其中顶回最为严重。失重+噪声组底回纤毛大片融合伴缺失,中回纤毛融合、倒伏并缺失,顶回内外毛细胞纤毛大量缺失。4组的损伤程度:失重+噪声组>噪声组>失重组>空白组;三回毛细胞损伤程度:底回>中回>顶回。 结论: 模拟载人飞船内微重力和噪声环境中暴露2周可致大鼠耳蜗形态学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尤以失重+噪声组变化最明显,三回毛细胞中以底回最重,顶回最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天鼓冲剂对豚鼠噪声性听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防组和治疗组,后三组豚鼠暴露在4KHz、110dB SPL的稳态白噪声中6h×6d,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于噪声暴露前7d和噪声暴露结束后给予天鼓冲剂灌胃,模型组与预防组同期灌胃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正常组不予给药.以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观察各组动物反应阈、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变化,耳蜗基底膜铺片毛细胞计数比较各组动物毛细胞损伤率,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动物耳蜗形态学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和治疗组比较,预防组豚鼠的ABR阈值、毛细胞损伤率均明显降低(P<0.05),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电镜下毛细胞受损程度较轻;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豚鼠的ABR阈值明显降低(P<0.05),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但毛细胞损伤率无明显差异(P>0.05),电镜下两组毛细胞损伤程度均较重.结论:天鼓冲剂对噪声性听力损伤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在改善听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预防效果明显优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常豚鼠中耳粘膜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豚鼠中耳粘膜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扫描电镜对4只(8侧)豚鼠中耳腔粘膜进行多部位观察。 结果观察发现豚鼠中耳粘膜表面有地毯样粘液层。中耳粘膜的上皮细胞可分为4种类型,即纤毛细胞、无分泌颗粒无 纤毛细胞、有分泌颗粒无纤毛细胞和扁平细胞,在中耳腔的不同部位各种细胞的多少不均。结论中耳粘膜有真性呼吸 上皮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ATP对正常豚鼠内耳毛细胞钙调素免疫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顺利  高下 《医学争鸣》1996,17(2):135-137
以临床上常用的能量合剂之一的ATP作为影响因素,观察了正常豚鼠耳锅毛细胞钙调素免疫反应的变化,并用葡萄糖作为对照。结果发现正常豚鼠接受ATP后,耳蜗毛细胞中的CaM-IR明显增强,外毛细胞变化更为明显,细胞的表达板和纤毛都明显着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冲击波负压(BUP)暴露后豚鼠耳蜗毛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方法 将豚鼠暴露于不同强度的实验性BUP 1次,8h~7d后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耳蜗基底膜毛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负压峰值为-22.4 ~-63.3kPa的BUP暴露后,豚鼠耳蜗毛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变,主要表现为第2、3排外毛细胞散在性缺失,甚至节段性外毛细胞缺失、纤毛融合甚至巨纤毛形成及胞浆溢出,纤毛内微丝解聚、线粒体肿胀、溶酶体数量增多和胞浆内空泡形成.结论 不同强度的BUP暴露可导致豚鼠耳蜗毛细胞的超微结构病变,且BUP强度越高,病变越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耳蜗外毛细胞发生凋亡时听力改变情况.方法对20只豚鼠药物造模,诱发耳蜗外毛细胞发凋亡.应用TUNEL技术观察凋亡表达,测试ABR阈值观察听力变化.结果应用丁胺卡那霉素1天即可诱发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发生凋亡,连续应用3d,耳蜗外毛细胞凋亡呈强阳性表达,但ABR阈值无明显改变;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目增加,甚至出现部分毛细胞缺失现黎,此时ABR阈值明显升高.结论耳蜗外毛细胞发生凋亡早期对豚鼠听力无明显影响,随着耳毒性药物应用时间延长,豚鼠ABR阈值升高可能存在两种原因毛细胞凋亡或毛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18.
The entire organ of Corti on guinea pigs were observed by SEM, which has a high resolving power and can be used for a three dimensional study on 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cochlea. After the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primary perfusion with 3% glutaraldehyde through the oval and round windows was completed in 5 minutes and with 1% OsO4 for the next fixation. After microdissection, the entire organ of Corti was exposed and remained on the modiolus. The OTO technique and critical point drying were used to prepare SEM specimens. The organ of Corti of guinea pig was found to be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human being. The basilar membrane widened from the base to the apex of the cochlea. The sensory hair cells, inner and outer, had different appearances marked by shallow U-shaped IHC and W-shaped OHC cilia. The longest layer of OHC cilia left imprints on the undersurface of the tectorial membra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ir cells and supporting were cells shown. We conclude that the whole specimen of the organ of Corti is more advantageous than piece specimens in acoustic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research by integrated anatomical patter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