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瘟疫用药规律进行探讨,以期传承学术特色,指导临床。方法:检索查阅新安医籍中有关新安医家治疗瘟疫的文献资料,构建方药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频次分析,通过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2.0对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系统聚类及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82首处方涉及中药137味,归18大类,其中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用药居多,高频药物为甘草、知母、麦冬、枳壳、黄芩、陈皮、生石膏等。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二项关联组合30项,关联网络图显示柴胡、黄芩、枳壳、当归、生姜、甘草之间关系最密切。系统聚类共得到8组药物聚类组合。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2个公因子。结论:新安医家对疫病的辨治颇有特色,宜补、宜散、宜降三法贯彻瘟疫治疗的始终,用药不可峻伐猛攻,固护元气为要,"治湿须用燥,治燥须用湿",干涩之象,治以甘润,湿浊之症,多用苦辛。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软件,分析孟河四家治疗不寐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孟河四家医集》中治疗不寐的医案,整理后录入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SPSS 22.0及数据挖掘软件Clementine 12.0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通过对孟河四家治疗不寐的60例医案分析,确定药物的使用频次、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分析得到5个高频用药聚类组合。结论孟河四家治疗不寐的经验丰富,多用滋阴益气、镇惊安神之品。通过数据挖掘所得的孟河四家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借助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研究明清时期慢性肾脏病(CKD)证候类型、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通过阅读明清时期各家医案,整理CKD相关医案构建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组方用药、症状、证素进行频次统计分析;SPSS Modeler 14.0进行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SPSS Statistics 23.0进行系统聚类及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医案175例,涉及233味中药、115个症状、7个病位证素和16个病性证素。药物使用频次≥平均频次药物62味,其中高频药物是茯苓、泽泻、甘草、熟地黄、牡丹皮、黄柏。药物关联规则将最小支持度与最小置信度分别设置为10%、70%,得到二阶关联组合24项;最小支持度与最小置信度分别设置为10%、90%,得到三阶关联组合23项。复杂网络生成的核心组方为泽泻、茯苓、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甘草、白术、陈皮、牡丹皮。系统聚类得到茯苓、泽泻、熟地黄、牡丹皮等14组药物聚类组合。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出22个公因子。频次分析CKD病位证素以肾、脾为主;病性证素以阴虚、气虚、阳虚、湿热、水停为主。结论:CKD多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华医典》医案部分的不寐医案进行挖掘分析,探究清代医家不寐诊治的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医典》医案部分为清代医家诊治不寐的数据来源,对其进行不寐诊治的医家著作、高频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的频数统计;运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21.0对所筛选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录122条医案,涉及医案著作32本,不寐诊治记载频数较高的清代医家为张聿青、邵兰荪、缪松心、叶天士、吴鞠通;122条医案中,涉及中药177味,中药使用总频次1 205次。经过筛选,得到50味不寐诊治的高频中药。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其药性多平、微寒;药味多甘、苦;归经以心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得,茯神、酸枣仁为常见两味药药对,茯神、酸枣仁、远志为常见三味药药组;通过聚类分析可得7个药物组合,如生脉散加减、阿胶鸡子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归脾汤加减、涤痰汤加减、天王补心丹加减、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减等。结论:清代医家诊治不寐注重虚实,虚证多选用补益气血,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之品,辨证多以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多见;实证多见肝亢与痰热,故用药多配伍平肝潜阳、化痰理气之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中华医典》深入探讨中风急性期的用药特色。方法收集《中华医典5.0》中治疗中风神昏的古代及近代处方,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软件建立规范化数据库,并利用SPSS Statistics25和SPSS Modeler18.0软件对数据库中处方进行频数、关联规则、因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可得频次>20%的中药18味,药类频次前5位的中药类别为解表药、补虚药、平肝息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祛风湿药,关联分析得到强关联配对方式40种(置信度>0.7、支持度>0.1),聚类分析得到聚类组4类,因子分析适应型检验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并提取出公因子9个。结论中风神昏与中风急性期关系密切,提示现代医家临床治疗中风急性期配伍麝香、龙脑等芳香轻宣、开窍醒神药物或可提高疗效,畅达气机或为中风急性期重要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6.
刘飞艳  谢军 《光明中医》2023,(6):1007-1011
目的 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肝郁脾虚证的条文,探讨其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python 3.8通过标点将文章分段,选取《临证指南医案》中可能涉及肝郁脾虚证的条文,将医案相关信息录入Excel 2019表格,利用R语言4.1.2、SPSS Modeler 1.0.0.399以及SPSS Statistics 28.0.0.1,进行数据挖掘,内容包括频次统计、归经分析、功效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 总共纳入《临证指南医案》的有效处方57个、中药88味,药物出现频数总计403次。使用频数≥7次的高频药物共有18味,设置支持度为17%,置信度为60%,共挖掘到二项关联规则17项,聚类组5组。结论 所选条文中的方药功效以健脾益气、柔肝疏肝为主,辅以理气化痰、清泻肝火。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男、女不寐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不寐的中药处方(含失眠、睡眠障碍诊断),利用Excel表格对男、女用药频次占处方百分比,各类药物用药频次占处方百分比进行统计。结果 450例不寐医案中,男132例,女318例;男女首乌藤频次占比较高,安神药频次男女占比均为第一,女性占比高于男性;剔除甘草后,男女第二位占比皆为补阴药,女性高于男性;利水渗湿药和平肝息风药男性比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不寐男女用药总体类似,但安神药、补阴药、利水渗湿药、平肝息风药的用药频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8):17-21
目的遴选并整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系列丛书与《国医大师验案良方》所载的失眠医案,探究名老中医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医案筛选后提取医案中的方药信息,运用Microsoft Excel2010进行频数统计、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所提供的Apriori模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二分类变量资料的Ochiai算法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结果对最终纳入51则医案的203个处方进行统计分析,药物频次结果显示高频中药以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等为主;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药对关联规则23条,3味中药药组关联规则17条,4味中药药组关联规则3条,其具代表性的规则有黄芪→当归、合欢皮→首乌藤、朱砂→磁石、陈皮→茯苓等,体现出补益以气血为主、养心补血安神、重镇安神、健脾化痰的治法特点;聚类分析生成树状图后从中提取出具有关联性的药组6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最终得到公因子15个,二者共同体现出磁朱丸、温胆汤和天王补心丹等经典失眠方剂的雏形以及清肝泻火的治法。结论该研究通过对名老中医失眠处方进行系统分析,对指导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丁丽敏  盂超  麦晓浩 《河南中医》2019,39(1):142-145
目的:分析《孙文垣医案》中含人参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录入office 2010中,建立"《孙文垣医案》中含人参处方数据库",通过IBM SPSS Modeler 14. 1,分析含人参处方的药物频次、药类、性味、核心组合与高置信度关联规则等。结果:共收集含人参处方231首,人参与生甘草、白术、茯苓、陈皮、当归出现频次较高,高频药物药类则为补虚药、解表药及清热药居前三位,高频性味为温(87)、甘(83)、辛(82)、苦(75)出现较多,排名前三名的对药为人参、生甘草(172),人参、白术(134),生甘草、白术(117)。排名靠前的角药为人参、白术、生甘草(134),人参、茯苓、白术(116)等。两项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人参→生甘草,人参→白术,人参→茯苓两两组合使用概率较高,三项关联组合多为四君子汤加减配伍理气养血之剂。含人参处方常用药物组合网络图提示支持度 50%时,核心药物组合为人参+白术+生甘草+茯苓+陈皮+当归+白芍+柴胡。结论:《孙文垣医案》用人参常以补为本,以通为用,临证法尚温补,慎用温燥,常寒温通用,力荐以辛苦之品,通畅气机。重视脾胃,好彰土德,常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运脾胃,温补气血。  相似文献   

10.
遴选并整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系列丛书与《国医大师验案良方》中所载的不孕医案,探究名老中医治疗不孕的用药规律。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医案筛选后提取医案中的处方信息,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频数统计、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所提供的Apriori模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二分类变量资料的Ochiai算法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运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进行因子适应型检验。最终纳入151则医案的396个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中药频次结果显示共得到高频中药60种,以活血化瘀药、补益药、清热药为主;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药对关联规则25条,3味中药药组关联规则14条;聚类分析得到药组15个,因子分析适应型检验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出21个公因子。关联规则体现出补益气血的治法特点,名老中医补血以四物汤为底方进行配伍,补气则喜用白术;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共同体现出补肾活血、健脾祛湿的治法特点,此外,因子分析尚可反映出滋阴补肾、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的治法。整体而言体现出名老中医谨守病机,善用古方,配伍得当的用药特点。故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手段能较为全面的对名老中医治疗不孕规律进行探究,有助于指导中医药治疗不孕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某院不寐病配伍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某院不寐病临床用药实际,分析不寐病临床用药配伍规律和特点,为中药的临床配伍和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2220例临床诊断为不寐病或失眠、睡眠障碍的中药处方,利用Excel电子表格等多种工具对处方用药频次,各类药物用药频次及君臣配伍情况等方面对其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某院不寐病处方用药中,按药物,首乌藤用药频次最高,其次是甘草、酸枣仁、合欢皮、茯苓等;按类别,安神类和补虚类中药用药频次最高;按配伍,以安神类为君药的处方最多,且安神药所配伍的药物种类最多。结论我院不寐病用药特点明显,合乎中医失眠辨证用药理论,但辨证用药思维略显单一,尚待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古今名医治疗心悸病方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心悸病提供参考。方法 查找《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历代医家治疗心悸怔忡的有效经验方,采用Excel2013建立处方用药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3.0、Cytoscape3.7.2软件进行用药频次分析、药物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研究治疗心悸病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207首处方,涉及中药275味(含建曲、沉香曲、半夏曲、神曲、六曲5味曲制类中药),用频次≥27的中药共20味,主要有当归、炙甘草、麦冬、生地黄、炒酸枣仁等,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咸为主,归经以五脏为主,功效类别频次前5类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安神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生地黄-麦冬”“桂枝-炙甘草”“麦冬-五味子”“当归-生地黄”“当归-炙甘草”为常用药对。结论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历代医家治疗心悸病用药以育阴清热、养血安神为主,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安医家治疗痹证的含桑枝处方用药规律,为桑枝在痹证治疗中的运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构建的《新安医家痹病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并摘录含桑枝的处方,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SPSS 22.0及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对处方中的药物进行频数、性味、归经、功效分类、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及关联网络的统计分析。[结果]在纳入的35首处方中共涉及184味中药,出现频数位于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桑枝、当归、桂枝、秦艽、姜黄;药性主要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归经则以归肝、脾经为主;按功效分类,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祛风湿药、补虚药和发散风寒药;依据聚类分析结果选出了半夏-苍术、羌活-防风、秦艽-续断等10个可信度较高的药对;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物组合中置信度为100%的药对有28个;根据药物关联网络分析结果,得出治疗痹证的核心处方为桑枝、防己、杏仁、独活、陈皮、杜仲、续断、狗脊、天麻、生姜。[结论]新安医家运用桑枝配伍方剂治疗痹证,组方规律明确,核心药物组合对痹证的中医治疗及桑枝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先贤运用纯中药治疗中风的用药配伍特点及治则治法,并与现代中西医结合用药规律比较分析。方法:收集《中华医典5.0》中治疗中风的纯中药处方,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软件建立规范化数据库,并利用SPSS Statistics25和SPSS Modeler18.0软件对数据库中的处方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研究最终纳入条文429篇,方剂1 330首,中药528味,药物总频次15 689次。其中频次20%的中药13味;药类频次1 000次的中药类别为解表药、补虚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在支持度20%、置信度50%条件下,可得强关联药对20对;聚类分析前20味高频药物可得4类聚类组。结论:先贤治疗中风以熄风化痰、温阳通络、祛风行血、益气健脾为基本方法组方用药,《中华医典5.0》相关的解表祛风药、温阳活血药、开窍醒神药的应用或为现代医家亟待重视。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34-23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丁元庆教授治疗阴虚血瘀不寐的用药经验。方法: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丁元庆教授治疗阴虚血瘀不寐的处方,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探析丁元庆教授治疗阴虚血瘀不寐的用药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559首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6个核心组合和8组药队。结论:丁元庆教授治疗阴虚血瘀不寐以滋阴填精、活血化瘀、清热安神药物为主。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遴选并整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系列丛书与《国医大师验案良方》所载的遗精医案,探究名老中医治疗遗精的用药规律。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医案筛选后提取医案中药物、治法等数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频数统计、SPSS Clementine 12. 0软件所提供的Apriori模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22. 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二分类变量资料的Ochiai算法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对最终纳入27则医案的41个处方进行统计分析,频次统计结果显示最常见的治法是固涩法,其次是补益法、安神法、清热法等;药物频次结果显示排列前3的中药分别为茯苓、牡蛎、山药;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药对关联规则11条,3味中药药对关联规则23条,5味中药药对关联规则6条,其具代表性的规则有覆盆子→龙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半夏→陈皮等,体现出收敛固涩、补肾填精、健脾渗湿的治法特点;聚类分析生成树状图后从中提取出具有关联性的药组7组,挖掘出"黄柏-知母""当归-地黄-柴胡-甘草"等隐藏组合,分别展现出滋阴泻火、补肝疏肝的治法;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最终得到公因子12个,共包含14个药组,反应出"砂仁-知母-黄柏""莲须-牡丹皮-茯苓-泽泻-玄参"等特色药组,分别体现出补土伏火、化湿泻热的配伍特点。因此借助于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手段能全面的对名老中医治疗遗精规律进行探究,有助于指导中医药治疗遗精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今医方辨治消化系统肿瘤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卓操  唐德才  尹刚  高兵  冯烨 《中草药》2019,50(22):5632-5638
探讨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处方的组方用药规律,将《肿瘤良方大全》中全部消化系统肿瘤处方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频次、药对、中药类别统计,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关联分析,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予以聚类及因子分析。研究消化系统肿瘤处方501首,涉及中药651种。单味药以茯苓、陈皮、木香、当归的使用频次最高,对药以茯苓-白术、三棱-莪术、陈皮-木香的使用频次最高;中药类别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的使用频次最高;关联网络图发现三棱→莪术、白术→茯苓药对关联度最高;聚类分析发现12个中药组合;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个公因子,载荷最高的依次为白术、三棱、大黄。《肿瘤良方大全》所载消化系统肿瘤处方以消癥散结为核心大法,从理气、化湿,行气降逆以散浊;活血、益气,寓补于消以化瘀;清解、清热,攻毒活血以消积3个角度,通常达变,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近现代医家治疗癫狂医案的数据挖掘分析,总结近现代医家治疗癫狂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收集、整理古今医案云平台病案库、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和《名老中医经验全编》《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中国近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等医案类书籍中有关癫狂的医案,建立近现代医家治疗癫狂的医案数据库,提取中药处方数据。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和SPSS软件进行频次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利用Gephi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分析近现代医家治疗癫狂的高频药物、关键药对、常用方剂、核心处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28篇病案,363首中药方剂,包含276味中药。高频中药为甘草、半夏、石菖蒲、大黄、远志、郁金、柴胡、茯苓、陈皮、黄芩等,常用药物配伍包括半夏-陈皮、石菖蒲-远志、龙骨-牡蛎等,聚类结果分为8类,包含了癫狂梦醒汤、温胆汤、礞石滚痰丸等方剂,核心处方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和十味温胆汤加减。结论:数据分析显示近现代医家治疗癫狂时,认识全面,明辨气血虚实,辨证选择理气、活血、治痰、解郁、降火、安神等不同治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新安医家治疗咳嗽的组方用药规律特色,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组方依据和思路。方法:从新安医案专著筛选390案咳嗽医案,利用office 2016建立方药数据库,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及SPSS 22.0进行频数、性味归经、用药类别、证型、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药物频数得出益气健脾药、止咳平喘药、补阴润燥药位居前三位,聚类分析可归纳出益气健脾药、养血敛阴药、止咳化痰药、滋阴健脾药、泻肺化痰药等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得出茯苓→白术、甘草→人参、苦杏仁→紫苏子等常用药对及渗水利湿药→止咳化痰药的常用配伍。结论:新安医家论治咳嗽以脾肺为要,擅长从脾论治,多以甘润、甘温、甘凉之味培土生金治其本,止咳平喘、养阴益气治其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心悸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心悸的处方,应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Excel 2007软件对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情况进行统计,运用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对药物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太平圣惠方》治疗心悸的方剂180首,包含中药212味,中药涉及药性总频次1 909次,其中人参、甘草、茯神等药物出现频次较高;从药物功效分析,药物以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及平肝息风药为主,药性以温、寒居多,药味以甘、苦、辛居多,药物多归心经、脾经、肺经。通过关联分析获取二项、三项、四项、五项关联规则共103条,对药物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获取药物常用组合聚类群3组。[结论]《太平圣惠方》中心悸的治疗用药具有温补安神、清泻心火、肺脾同治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