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多孔钽颗粒修复犬颌骨缺损过程中的促进效果.方法 Beagle犬6只,建立下颌骨缺损模型共计36个,单侧3个骨缺损分别为多孔钽颗粒修复组(实验组A)、bFGF+多孔钽颗粒修复组(实验组B)、无干预组(对照组).术后4、8、12周各处死2只犬,行大体、X线、组织学观察及新生骨面积统计分析.结果 X线片示实验组与周围骨质结合良好,对照组12周后仍可见低密度骨缺损区域.甲苯胺蓝染色示术后8周及12周实验组B骨连续性及成熟度优于实验组A.术后4周实验组B新生骨形成面积明显大于实验组A(P<0.05),而8周末实验组A明显大于实验组B(P <0.05).结论 bFGF可增强多孔钽颗粒的骨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孔钽颗粒对下颌骨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首先拔出比格犬双侧下颌前磨牙,待拔牙创愈合后(3个月)采用牙科种植机在下颌骨缺牙区构建颌骨骨缺损模型,随即将多孔钽颗粒(实验组,n=9)和Bio-oss骨粉(对照组,n=9)分别植入右侧和左侧下颌骨骨缺损区内.半流食喂养3个月后,双侧下颌骨行X线摄片比较2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然后采用EXAKT切磨机制取硬组织切片,行甲苯胺蓝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新骨成熟情况.结果 3个月后,大体标本和X线摄片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颌骨骨缺损区内均有新骨生成;按照X线评分标准对骨形成及塑形情况进行评价发现: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9.54 ±0.10) vs (8.98 ±0.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发现:实验组缺损区骨组织较对照组更为成熟,且包绕了大量的多孔钽颗粒,其相互交联呈网状;虽然对照组(Bio-oss骨粉颗粒)周围有较成熟的骨组织包绕,但颗粒之间仍有大量骨陷窝存在.结论 实验结果显示多孔钽颗粒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其修复颌骨缺损效果优于临床常用的Bio-oss骨粉.  相似文献   

3.
麻松  阎景龙  林欣  潘海涛  王新涛  杨显生 《医学争鸣》2006,27(18):1694-1696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MSC)或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MSC及成骨细胞,复合自体颗粒骨后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RT-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结果: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成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最快(7.33±0.44)wk,TGF-β1,bFGF表达出现早,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MSC组颅骨缺损愈合时间居中(8.67±0.69)wk,TGF-β1,bFGF表达早于单纯微小颗粒骨组(P<0.05).单纯微小颗粒骨植入组颅骨缺损愈合慢(11.67±1.52)wk,TGF-β1,bFGF表达出现晚.结论: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细胞因子表达早,缺损愈合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4.
朱小军  王栓科  赵斌  张海军 《医学争鸣》2009,(14):1292-1295
目的:研究TGF-β1在羟基磷灰石多孔层修饰镍钛合金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为羟基磷灰石多孔层修饰镍钛合金作为生物医学材料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选取左侧股骨下1/3处为种植区,其中实验组植入羟基磷灰石多孔层修饰镍钛合金,对照组植入镍钛合金,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观察术后1,2,4,8wk骨组织局部组织反应、骨缺损的修复情况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TGF-β1的表达。结果:大体观察、常规HE染色显示实验组1,2,4,8wk骨痂生长、骨缺损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于1,2,4,8wk TGF-β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羟基磷灰石多孔层修饰镍钛合金能够刺激TGF-β1的表达,促进骨缺损修复;羟基磷灰石多孔层修饰镍钛合金与骨组织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明胶-白芨胶/丹参材料植入大鼠损伤皮肤下,讨论丹参对创面修复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为对照组(15只)和实验组(15只).大鼠皮下切除真皮组织造模,实验组皮下植入明胶-白芨胶/丹参材料,对照组植入单纯明胶-白芨胶多孔材料.术后1、3、7、14d和28 d,每组随机选3只大鼠处死.将含周围组织的材料取出,制成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恢复程度.将术后1、3、7、14 d的切片标本行TGF-β1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利用ImageJ软件分析,镜下观察比较.结果:组织切片未显示异常反应.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TGF-β1表达强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明胶-白芨胶/丹参多孔材料能增强大鼠损伤皮肤TGF-β1表达,进而可能促进真皮组织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SIS)与纳米β-磷酸三钙(β-TCP)结合的复合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方法13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双侧下颌骨制备骨缺损,分别应用SIS(SIS组)、纳米β-TCP(β-TCP组)以及两者混合制备成的复合支架材料(复合支架组)进行骨缺损的修复,并设置空白对照(对照组)。术后12周时缺损处取材,分别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X线检查及骨密度测定。结果术后12周时,新生骨小梁占据大部分缺损区域。复合支架组和SIS组的修复材料已基本降解,β-TCP组残余少量材料。复合支架组骨密度较高,新生骨小梁形态较成熟;对照组新生骨小梁较其他各组数量少且不规则,而胶原成分较多。结论猪SIS与纳米β-TCP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特性和组织相容性,能够有效地修复下颌骨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表面经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处理的纳米羟基磷灰石/镁(nHA-Mg)多孔复合材料植入到兔下颌骨骨缺损后的修复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8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双侧下颌骨10 mm×5 mm×1 mm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选取9只左侧植入表面经PLGA处理的nHA-Mg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右侧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余9只左侧植入nHA-Mg复合材料作为阳性对照组,右侧同样作为空白对照组。于4、8和12周分次处死白兔(每次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各3只),截取缺损区域下颌骨,进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并比较各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骨组织面积百分比以及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材料的剩余量。结果:与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新生骨小梁面积所占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而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观察,实验组有新骨形成,并且效果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石蜡切片观察,实验组有血管组织和新生骨小梁,成骨细胞聚集在骨小梁周围,大量骨陷窝位于骨小梁中,陷窝中包含骨细胞;随时间延长,新生骨小梁增粗,排列更致密,有改建为板层骨趋势。硬组织磨片观察,实验组材料剩余量多于阳性对照组。结论:表面经PLGA处理的nHA-Mg多孔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减缓体内的降解速率,并且材料具有促进成骨和引导骨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建立家兔种植体模型,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量,探讨丹参口服液对口腔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18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只,均在家兔下颌双侧同一位置植入种植体各1枚。植入种植体的同时对实验组的家兔给于复方丹参口服液服用3周,分别于术后7d、14d、及21d取种植体周围组织通过RT-PCR、Western blot检测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两组家兔种植体的稳定性,于术后21d时处死家兔做骨切片,采用HE染色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骨组织形态学面积测量分析新生骨面积。结果:经口服复方丹参液治疗后实验组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新骨组织形成量及新生骨面积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口服液能促进口腔种植体骨结合作用,其机制与上调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TGF-β1表达及意义。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选取6只动物作空白对照组,24只动物右侧下颌骨植入外置式颌骨牵引器。经7d延迟期后,按1mm/d速率延长下颌骨7d,固定期8周。在延迟期第7天,牵引期第2、4、7天,固定期第1、3、6、8周分别处死3只动物,采用免疫组化、RT-PCR方法,检测TGF-β1表达变化。结果TGF-β1表达贯穿下颌骨牵引成骨全过程,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不同时相多种组织细胞参与表达TGF-β1。TGF-β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在牵引早期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减弱。结论TGF-β1在下颌骨牵引成骨血运重建及新骨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GF-β1可能与传导机械牵引力刺激的细胞信号传导有关,从而启动血运重建和新骨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牵引成骨(DO)区骨保护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5 只大耳白兔随机分5 组,分别行双侧下颌骨皮质骨切开术,一侧下颌骨牵引间隙放置PRF 膜,作为实验组,对侧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牵引稳定期1、3、7、14 和28 d 各处死一组动物,将下颌骨DO 区骨块制成脱钙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OPG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牵引间隙处骨痂OPG 表达情况。结果 下颌骨牵引处形成新生骨,免疫组织化学OPG 染色主要表达在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稳定期1、3、7、14 和28 d 的OPG 阳性表达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RF 能促进兔下颌骨DO 区新骨的生成,OPG 可能在DO 过程的早期调控组织细胞应力信号传递,发挥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生物活性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载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具有高生物活性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价值。方法:建立SD大鼠下颌骨缺损模型。采用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Slot Blot杂交法,检测羟基磷灰石复合TGF-β1实验组,单纯羟基磷灰石对照组,无材料修复的空白对照组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及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实验组的新骨形成及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提示栽有TGF-β1的高生物活性复合人工骨局部使用能促进骨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测定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水平变化,探讨丹参促进骨折愈合在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72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只,制作左前臂桡骨骨折模型.实验组肌注丹参注射液(每天1次,每次2 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每天1次,每次2 mL),至术后28 d.2组分别于术后第1、2、3、4、6、8周选取6只大白兔,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ELISA法检测其血清BMP-7、TGF-β1 和bFGF浓度,处死后取以骨折处为中心的4 mm组织标本,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MP-7、TGF-β1和bFGF在局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①术后第3、4周X线片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骨痂生成量增加,且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较早.②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术后第4周实验组BMP-7血清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2周实验组bFGF血清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3周实验组TGF-β1血清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第3、4周实验组骨痂形成增多,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均较对照组多.④术后第3周实验组BMP-7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周实验组bFGF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3周实验组TGF-β1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能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BMP-7、TGF-β1及bFGF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李奎  张建光  陈路  蒲劲松  李源力  蔚芃 《四川医学》2017,38(12):1361-1365
目的 探讨凝血酶肽(TP508)复合人工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2只,建立双侧桡骨1.5c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 选取其中36只,将右侧作为实验侧,骨缺损处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并注入TP508;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上述人工骨材料;剩余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不 植入任何物质。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对实验段桡骨进行X线及组织学分析。结果 术后4周、8周、12周实验组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及骨缺损区 新生骨组织面积百分比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术后12周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连接形成,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实验组及对照组(P均 <0.05)。结论 TP508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愈合作用,复合人工骨植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李新  付颖  王稚英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199-201,I000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外源性的rhBMP-2后牵引成骨区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方法在32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分别将空白胶原、rhBMP-2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分别于牵张完成后的第1、3、7、14d处死一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TGF-βl免疫组化染色,通过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牵引区新骨生成的平均灰度值,利用SPSS软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牵引区周围组织均愈合良好,牵引间隙新骨逐渐形成,应用rhBMP-2组中的新骨组织周围TGF-β1的表达比空白胶原组中的多。结论动物实验表明,应用外源性的rhBMP-2后牵引成骨区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5.
李新  付颖  王稚英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2(3):199-201,29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外源性的rhBMP-2后牵引成骨区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方法在32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分别将空白胶原、rhBMP-2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 mm,分别于牵张完成后的第1、3、7、14 d处死一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TGF-β1免疫组化染色,通过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牵引区新骨生成的平均灰度值,利用SPSS软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牵引区周围组织均愈合良好,牵引间隙新骨逐渐形成,应用rhBMP-2组中的新骨组织周围TGF-β1的表达比空白胶原组中的多。结论动物实验表明,应用外源性的rhBMP-2后牵引成骨区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型生物功能化复合材料在SD大鼠颅骨标准骨缺损中再生修复作用,为骨生物材料的基础研究、成骨及成 血管提供实验资料。方法3 月龄雄性SD 大鼠颅骨标准缺损模型随机分入不同实验组,观察时间6 周。实验分为 CaPfromGEM21、CaPfromGEM21 + 10 ng 复合了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CaPfromGEM21 + 100 ng BMP-2、 CaPfromGEM21+0.3 μg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CaPfromGEM21+3 μg PDGF-BB 和空白组。对标本行X 线、 Micro CT,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及相关的定量分析。结果X线影像提示各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骨折线逐 渐模糊,PDGF-BB组的骨缺损基本修复。Micro CT可见各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新生骨长入。新生骨体积定量结果提示 添加PDGF-BB组新生骨明显多于BMP-2 实验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切片各组均未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 润,缺损中可见染色均一的新生骨组织,新生骨内及周围可见散在的新生血管,新生骨面积百分数提示10 ng BMP-2 组新生 骨面积百分数及0.3 μg PDGF-BB组新生骨量百分数均明显大于单纯材料组(P<0.05),新生血管密度定量提示4 个添加因子 的实验组的新生血管密度均明显大于空白组及单纯材料组(P<0.05),4 个添加因子的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aPfromGEM21 复合BMP-2/PDGF-BB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单纯材料植入,有望成为 理想的新型骨再生修复替代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骨愈合过程中TGF-β1的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守君  张柳  孙良智  赵文国 《医学争鸣》2006,27(15):1407-1410
目的:研究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骨痂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及血清TGF-β1水平,探讨TGF-β1与骨折合并脑外伤时愈合加快的关系. 方法: 将6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脑外伤组、骨折组和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各16只. 建立大鼠脑外伤和骨折模型,分别于2 wk和3 wk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中TGF-β1水平,骨折标本拍计算机X线摄像片,骨痂组织作HE染色和SP法免疫组化. 结果: 2 wk时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在骨折合并脑外伤组(4.68±0.61) μg/L,脑外伤组(5.92±0.84)μg/L,骨折组(6.23±0.78)μg/L,与正常对照组(8.37±0.65)μg/L相比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与脑外伤组、骨折组比较有显著性降低(P<0.05);3 wk时各实验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有所恢复,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见有统计学差异. 骨痂组织TGF-β1免疫组化染色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数骨折合并脑外伤组(85.2±9.2)%比骨折组(77.0±6.7)%有显著性增加(P<0.05). 结论: 伴有脑外伤的骨折愈合加快,TGF-β1可能是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SP在失神经下颌骨骨痂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在失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骨痂中的表达,探讨感觉神经对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中国大白兔32只,分为实验组(失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和对照组(单纯下颌骨骨折),分别在术后第7、14、21、28天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HE染色检测SP在新生骨痂中的表达,并观察骨痂愈合方式.结果失神经骨折组在各个时期较单纯骨折组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编织骨成熟度较低,骨性骨痂在新生骨痂中比例明显偏低;骨痂中SP着色明显浅于对照组,晚期两组染色都变深.结论感觉神经参与了早期骨修复和晚期的改建,神经损伤后影响骨痂形成的质量,神经参与骨折愈合的调控与SP相关.  相似文献   

19.
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支架修复兔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SIS)与纳米β-磷酸三钙(β-TCP)结合的复合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方法 13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双侧下颌骨制备骨缺损,分别应用SIS(SIS组)、纳米β-TCP(β-TCP组)以及两者混合制备成的复合支架材料(复合支架组)进行骨缺损的修复,并设置空白对照(对照组).术后12周时缺损处取材,分别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X线检查及骨密度测定.结果 术后12周时,新生骨小梁占据大部分缺损区域.复合支架组和SIS组的修复材料已基本降解,β-TCP组残余少量材料.复合支架组骨密度较高,新生骨小梁形态较成熟;对照组新生骨小梁较其他各组数量少且不规则,而胶原成分较多.结论 猪SIS与纳米β-TCP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特性和组织相容性,能够有效地修复下颌骨缺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对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每只动物两组下颌骨体部分别作牙槽骨缺损区,左组为实验组,填充PRP与nano-HA复合物;右组为对照组,填充nano-HA.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通过X线片、组织学染色观察兔两组牙槽骨愈合情况,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其新生骨面积.结果 术后2、4、8周,实验组新生骨面积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面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no-HA与PRP的复合材料能促进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牙槽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