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关节突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本组25例均为T12~L3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行单侧小关节切除髓核摘除、Cage植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17例,行双侧小关节切除骸核摘除、Cage植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8例。经X线、CT检查了解椎间植骨融合情况。按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单侧病变手术平均时间82.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25mL,双侧病变手术平均时间142.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25mL,术中无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未见症状加重和复发,按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计算本组临床优良率为93.2%;依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术后较术前平均改善38.5分,术后X线和CT检查未发现有椎间不稳、植骨不融合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关节突人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是可行的,并具有安全、有效以及出血少和术后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减压术后利用钛板+自体骨植骨重建椎板恢复椎板连续性和脊柱后柱稳定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01诊治的胸腰椎骨折48例,行后路椎板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钛网+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本组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CT及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较好,钛板稳定,过伸过曲位相邻椎体无失稳表现。结论胸腰椎骨折伴脊髓受压患者大多需要行后路椎板切除、椎管探查减压,术中小关节突、椎板及棘突、脊上或棘间韧带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和缺失,对脊柱后柱造成影响。利用钛网板结合自体骨植骨融合进行椎板成形,对术后脊柱重建及后柱稳定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5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19例)行后路复位内固定伤椎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术,B组(16例)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两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A、B两组术前1周内、术后1周内伤椎椎体相对高度、Cobb角及取内固定前1周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量、Cobb角丢失量(取内固定前1周与术后1周内差值)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内固定后3个月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丢失量(取内固定后3个月与术后1周内差值)A组与B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远期效果A组优于B组。B组有2例分别于术后10、12个月复查时螺钉松动,内固定失败率12.5%。A组未发生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结论应用伤椎内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促进椎体骨折的愈合,减少伤椎椎体高度、角度的丢失,降低了断钉、断棒的发生率,可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使用AF钉治疗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32例T11-L3不稳定性骨折,其中女21例,男11例;年龄58~72岁,平均62岁。采用AF钉固定加椎板、横突和椎体内植骨。术前后均行X线和CT检查。观察脊柱稳定性、植骨融合以及脊柱高度、椎前骨片凸出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32例AF钉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或疼痛需行内固定折除。术后3个月开始骨折植骨融合。X线片显示椎体后突角从22°恢复到8.5°,前缘高度从50%恢复到86%,后缘高度从94%恢复到98%。CT显示6例骨片凸入椎管内,术后骨折完全恢复。结论:早期使用AF钉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是一种简捷有效的方法,能提供早期坚强固定,椎体良好的三柱稳定,植骨是AF钉力求成功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航引导下椎弓根螺钉与椎板钩联合固定在寰枢关节融合中的疗效。方法分析应用该术式的18例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观察术中有无出现椎动脉或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脱位的复位情况,随访观察内固定有无松脱、神经功能恢复及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定该手术的可行性。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枢椎齿状突骨折、寰枢关节脱位复位理想。随访5~24个月,内固定均未见松动,全部病例达到植骨融合,寰枢关节获得稳定,2例合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术后得到恢复。结论3D导航下椎板钩+椎弓根螺钉联合固定既可避免在置入寰椎椎弓根钉时损伤椎动脉及脊髓神经的风险,也可以为寰枢关节提供较为稳定的三柱固定,是后路寰枢关节融合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俊雄  任增煜  苏秀君 《骨科》2011,2(1):47-48
目的 观察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新鲜骨折的复位效果.方法 对50例胸腰椎骨折给予伤椎及上下邻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根据CT扫描选择伤椎椎弓根钉,在复位时通过直接推顶伤椎椎弓根钉,使得向后移位的椎体向前复位,恢复脊柱序列.行椎板减压,横突间及关节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经过10~15个月随访,术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后Cob...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突螺钉固定在下腰椎退行性不稳定患者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结果19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6个月时为86%,1年时为93%,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未出现断钉。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减压,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加椎间植骨能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行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2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进行椎体次全切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周内及未次随访放射学参数(矢状位Cobb角、伤椎椎管容积)、Frankel神经功能评级,同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最后随访时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1h,出血平均683mL,术后2例脑脊液漏,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平均9.8个月,脊柱生理弧度均恢复正常,20例患者在随访5个月后CT示植骨界面均达完全融合。术后骨折椎体高度(P〈0.05)、伤椎椎管容积(P〈0.05)及Frankel神经功能评价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结论经后外侧入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术中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2例经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的青少年脊柱侧凸,12例均采取一期后路矫形,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或G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矫形内固定,矫形后切取需要融合区域棘突、关节突及胸椎横突处外侧骨皮质,滑移错位植于关节突关节处。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脊柱侧凸Cobb角变化和内固定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00~600 ml,输血300~400 ml。术前Cobb角为45°~120°(87°±21°),术后为15°~50°(27°±13°),矫正率为69%。经12~19个月随访,X线提示11例达到骨性融合,未出现侧凸角度加大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疗效满意。1例术后5个月出现2枚下位椎弓根钉断钉,行二次手术。结论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可满足青少年脊柱侧凸矫形植骨要求,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按A n-derson-D′A lonzon分型为Ⅱ型和不稳的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寰枢后间隙植骨术。结果术中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1例出现C2左侧椎动脉损伤,术中植钉后止血,术后无不适现象;10例寰枢椎骨折脱位完全复位,术后第3~6天(平均第4天)在颈托保护下离床活动;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手术6个月后复查X线片、CT示所有寰枢后间隙植骨均融合,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操作简单、操作安全性高,能为枢椎齿状突骨折提供可靠固定,为寰枢后间隙植骨融合提供保障,是齿状突骨折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一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5月到2010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伤椎置钉,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72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并比较Cobb角、伤椎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7~3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角得到改善。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采用伤椎一侧置钉复位内固定结合一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术后出现断裂的原因.[方法]对2006年9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获随访2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类型、植骨融合方式、取内固定时间等因素对椎弓根螺钉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其中胸腰椎骨折109例,腰椎滑脱或不稳症154例.[结果]术后263例患者中12例发生断钉,断钉率4.56%.12例发生断钉者中胸腰椎骨折9例(8.2%),腰椎滑脱或不稳症3例(2%);椎间植骨3例(1.9%),后外侧植骨2例(4%),未植骨7例(11.7%);内固定术后7 ~12个月断钉2例(2.3%),12 ~18个月断钉2例(2.1%),18 ~30个月断钉8例(9.7%).[结论]胸腰椎骨折比腰椎滑脱或不稳症断钉率高;未植骨者的断钉率高于植骨融合者,椎间植骨融合者最少断钉;取内固定时间超过18个月断钉率高.因此,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操作技巧,仔细规范操作,充分有效植骨融合,避免早期活动负重,以及及时取出内固定,可有效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及椎弓根钉重建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对36例严重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本术式治疗.按AO骨折分型,均为A3亚型;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8例,B级16例,C级8例,D级4例.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显露伤椎及其上、下邻椎的椎板、关节突及椎弓根钉进钉点,在上、下邻椎内置入椎弓根钉,通过椎弓根内同定试行撑开复位或矫正脊柱序列,临时固定.切除伤椎椎板及相关的关节突间关节,切除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内缘创建后外侧工作通道,然后通过后外侧工作通道用骨刀对伤椎进行适当的壳内次全切除,并将钛网置人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后的骨缺损区,透视满意后加压椎弓根钉使钛网牢固.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和随访时X线及CT片上Cobb角和骨块椎管占位比例来评价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椎管减压程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12个月时ASIA神经功能分级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术后12个月时X线和CT片显示减压和复位效果满意.脊柱序列恢复正常,植骨融合率为97.3%.35例患者无继发性后凸畸形.1例患者出现钛网塌陷及后凸畸形.结论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及椎弓根钉重建术可结合前后路手术优势,一个切口一次完成减压、复位、固定、融合,重建三柱的稳定性;但尚须大宗病例的积累及长期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后路钉棒系统加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均采用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管减压,横突及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其中男37例,女13例。骨折部位:T114例、T1221例、L117例、L28例。按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A级5例,B级18例,C级14例,D级9例,E级4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无继发脊柱后凸畸形。术中植骨50例,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融合30例,术前术后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神经功能均获得改善。结论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加植骨能有效复位椎体骨折,重建脊柱稳定性,是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脱位采用后路经伤椎及邻近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椎管减压,关节突、横突间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观察术后伤椎复位情况。结果脱位完全纠正,伤椎骨折前缘高度恢复达85%~100%,术后脊柱后凸畸形即刻消失。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患者伤椎高度无丢失,骨折及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后路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能很好地恢复伤椎高度、矫正脱位及后凸畸形,增加固定椎的牢靠性,重建脊柱稳定性,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陈旧齿状突骨折患者在后路寰枢椎坚强内固定融合术后骨折端的变化,探索采用寰枢椎非融合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尤其是新鲜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01年2月~2012年8月采取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的82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5年1月~2012年8月42例有完整的术前、术后CT资料可供分析骨折端变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伤后手术时间3~8周5例、8周以上~36周30例、36周以上7例,40例选择经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寰椎后弓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术,2例选择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固定融合术,术后随访时间截至寰枢间植骨融合为止。结果:所有患者寰枢椎间后方植骨发生融合,其中30例齿状突骨折也发生愈合,4例疑似愈合,8例未愈合。齿状突骨折端愈合时间:28例发生于术后4个月,1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1例发生于术后9个月。结论:对陈旧齿状突骨折患者经后路寰枢椎间内固定可为齿状突骨折愈合提供可靠的稳定性,为采用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尤其是新鲜骨折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7.
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后路手术治疗脊柱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并作出对比,评出其优越性。方法总结2005年至2008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共38例,其中采用后路减压,植骨与内固定手术治疗20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与内固定手术治疗18例,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病椎高度变化,脊柱后突角度改变,内固定有无松脱,折断及椎管狭窄程度改变。结果全部患者均接受6~36个月的随访,平均18月,X线复查示:前路手术组病椎植骨均骨性愈合,高度未见明显丧失。后路手术组有9例高度明显丢失,后突畸形明显,3例出现断钉、脱钉.后路组有明显椎管狭窄。结论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前路手术优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观察后路单纯关节突融合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选择胸腰段外伤性爆裂性骨折病例共68例,男47例,女21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组(N=36例);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单纯关节突融合组(N=32例);伤椎临近上下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内固定。[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1.8±5.8)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及随访时伤椎术后矫正率、随访的远期丢失率、融合率,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可见单纯关节突融合组在术后伤椎矫正率、随访的远期丢失率和融合率方面与传统后外侧融合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疼痛方面优于传统后外侧融合组。[结论]后路单纯小关节突融合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对于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达到较好的脊柱稳定及脊柱融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高能量损伤致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绞锁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实施同期前后联合手术,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对1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实施前、后路或前后联合手术。新鲜脱位并绞锁者采用同期后路小关节突部分切除复位,全椎板切除减压,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椎体骨折并脱位或病程超过两周的陈旧性颈椎脱位并绞锁者采用同期后路关节突切除复位,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13例颈椎骨折脱位均恢复了正常序列,无神经功能恶化。本组11例获得了13~29个月随访,平均为16.8月,术后大部分患者(11/13)神经功能改良ASIA分级上升。住院时间平均19天。结论对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行同期前后联合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绞锁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联合运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一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7例,7例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先后路切除部分小关节突,撬拨复位,植入后路侧块钉棒内固定系统,再前路椎间减压、植骨及钢板内固定。结果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示脱位均完全复位,植骨全部牢固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均获得良好的重建和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Frankel分级平均有1级以上改善。结论颈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具有容易复位、充分减压、术后即刻稳定的优点,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