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利用数字骨科技术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的体位及交叉进针的顺序。[方法]回顾性研究比较本科3年来收治的70例儿童Gar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A组术前常规X线检查,术中常规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B组术前增加CT检查,并分析骨折远端旋转移位趋势,根据术前规划制定前臂旋转复位方式,并根据旋转方位制定进针顺序。[结果]利用基于CT建立的数字模型进行术前规划,其手术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时间缩短,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功能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儿童Ⅱ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有其客观规律。术前规划有助于正确的复位和维持,交叉进针的顺序应该根据维持复位时前臂的旋转姿态来制定。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设计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2例拟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术,术前应用CDFI探测胫后动脉肌间隙穿支动脉的血管内径、位置、数量,并作体表定位,与手术对照。结果 36条穿支动脉内径约0.5mm-2.0mm,经手术验证CDFI定位符合率100%。结论 彩色多普勒可对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做出准确可靠的评价,有利于皮瓣的合理选取和设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偏瘫合并不稳定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对17例偏瘫合并不稳定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一期人工关节置换术。结果:17例经1 a随访,除3例于术后1 a内死亡,1例失访外,11例患者患肢功能基本恢复到伤前状态,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结论:一期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偏瘫合并不稳定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并发症较多,风险高。  相似文献   
5.
组织工程化仿生人工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多孔仿生人工骨后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完成。①抽取成年家兔骨髓并分离、培养和诱导骨髓基质细胞。②采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中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的比例为4∶1,仿生材料中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和聚左旋乳酸的比例为1∶1;孔隙率>90%,孔径50~300μm;规格15mm×3mm×3mm材料。使用前分别经乙醇、无菌双蒸水和离心等处理。将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按3×1010L-1接种于上述材料中常规培养。体外构建骨髓基质细胞和仿生基质材料复合体。③手术造成兔右桡骨干15mm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14只、对照组14只和空白组6只,实验组植入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仿生材料复合体,对照组仅植入仿生材料,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通过X射线、骨密度、组织学以及计算机图象分析等手段观察各组在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34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基质细胞和多孔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聚左旋乳酸材料体外复合培养结果:7d后细胞基本汇合成片,细胞表面和周围出现较多网状胶原纤维。②各组兔骨缺损区X射线检查:实验组术后24周骨缺损区密度较高,与截骨端骨性融合,接近形成正常骨干结构;对照组术后24周可见少量骨痂自截骨端向材料内长入,但未见材料表面连续性骨痂形成。空白组术后24周两截骨端硬化封闭,形成骨不连。③骨密度测定:术后16周、2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6周:(0.152±0.041),(0.092±0.029)g/cm2,24周:(0.177±0.044),(0.113±0.026)g/cm2,t=2.67,2.80,P<0.05),而与对侧正常桡骨无明显差异。④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术后24周植入材料大部分降解并为新生骨替代,新生骨和两端皮质骨融为一体;对照组术后24周材料部分降解成颗粒状,缺损区中央为纤维组织充填,仅两端有部分新生骨组织;空白组术后24周断端封闭形成骨不连。⑤计算机图象分析:8,16,24周,实验组修复性新骨占原骨缺损面积百分数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t=8.971,11.240,12.836,P<0.01)。结论:①通过微创方式获取大量成骨性骨髓基质细胞,并将其与多孔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聚左旋乳酸材料复合培养后植入骨缺损区,可以发挥多重成骨效应,从而较快地启动骨修复反应。②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是一条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本骨库长期冷冻保存的异体半关节各主要生物学性质的检测,评价骨库储骨的质量。方法取分别储存1、3、5年的异体股骨上半关节,采用三点抗弯曲试验测量其皮质骨最大载荷和抗弯强度;组织形态学和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和松质骨形态以及关节软骨基质成分的变化情况;细菌培养的方法检测其有无污染情况。结果各储存年限的皮质骨抗弯强度无显著性差异;骨与软骨组织结构及软骨基质特异性染色无明显改变;细菌培养结果阴性。结论在外包装无破损的情况下,深低温保存的异体骨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不随储存年限的增加而发生明显改变,其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臂X光机下经椎弓根脊柱椎体病变穿刺的取材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形臂X光机透视引导下经椎弓根脊柱椎体病变穿刺术,对27例患者进行椎体活检,其中胸椎病变18例,腰椎病变9例.术中使用PKP穿刺通道系统,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病灶取材率为100%.其中25例为阳性结果,2例为坏死组织无法诊断,椎体活检阳性率为92.6%.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臂X光机下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活检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并发症少,阳性率高,是取得病理诊断较为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张畅  李小双  廉凯  徐进  李晶 《河北医药》2024,(2):223-226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1(GFRA1)、原纤维蛋白-1(FBN1)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住院手术的66例骨肉瘤患者治疗精细切除骨肉瘤组织标本及癌旁组织标本,同时收集整理其临床分期、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等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FRA1、FBN1蛋白表达;骨肉瘤组织GFRA1、FBN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骨肉瘤组织中GFRA1、FBN1阳性表达率明显较高(P<0.05)。GFRA1、FBN1的表达与骨肉瘤患者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是否发生肺转移、软组织是否浸润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位置无关(P>0.05);骨肉瘤组织GFRA1、FBN1阳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FBN1阴性表达患者(P<0.05)。GFRA1、FBN1阳性表达、肿瘤转移、软组织浸润是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GFRA1、FBN1的表达与骨肉瘤患者...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应用自体骨-1/3髌腱-骨(B-PT-B)、异体腘绳肌腱(ST/G)和LARS韧带进行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比较不同移植物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种不同移植物分别对92例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重建ACL,术后积极康复锻炼.结果 各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在术后3、9、18个月均较术前改善.异体ST/G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低于另外两组(P<0.05),术后9、18个月与自体B-PT-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9、18个月LARS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 3种不同移植物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近期LARS韧带改善优于自体B-PT-B和异体ST/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