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松  刘伟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7):1-3,22
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使用电风暴( electri-cal storm,ES)这一概念来描述在短期内发生以反复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为特点的心电不稳定状态。最早的电风暴定义是:反复发生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速)和(或)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而需要电复律或电除颤治疗,24 h内≥2次的。随着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 )的应用,电风暴的定义被拓宽为在24h内发生≥3次室速、室颤或ICD正常的放电或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1]。  相似文献   

2.
交感电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纤颤(室颤),并需要紧急处理的临床症候群,又称室速风暴或ICD风暴[1]。其发作的根本原因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急性心肌缺血[2]、心力衰竭恶化、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3.
<正>心室电风暴(VES)又称交感风暴、儿茶酚胺风暴、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首次对VES做出明确的定义:24h内自发2次或>2次的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纤颤,间隔窦性心律,通常需要电转复和电除颤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1]。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5例心室电风暴患者,经  相似文献   

4.
心室电风暴(ventricular electrical stom,VES)[1]是心脏猝死的重要原因,VES又称室速风暴,交感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大于或等于2次,并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2],主要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医源性(如置入ICD术后)及遗传性心律失常.其来势凶险,瞬息多变,犹如风暴.即便安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与药物治疗,VES患者2年死亡率仍高达24%~30%.既往研究报道,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VES有报道[3],但艾司洛尔报道较少.本文报道了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控制急性心肌梗死所致交感风暴的持续性发作,获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心室电风暴定义为24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速或室颤,临床上也常称作交感风暴、室速风暴、电风暴或ICD风暴,为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是一类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迅速识别并紧急救援,包括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电除颤,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理护理,皮肤护理等措施。积极地抢救与护理,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余希霞  黄抒伟  陆明 《吉林医学》2013,(25):5312-5313
<正>交感风暴,又称心室电风暴、儿茶酚胺风暴,是指24 h内出现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速或室颤,通常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电转复和电除颤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1]。交感风暴发作时病情凶险,及时正确地处理很关键,艾司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电风暴可有协同作用。笔者现将二者联合治疗交感风暴伴有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2例,和相关文献分析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丹  周萧 《当代医学》2010,16(30):85-85
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的预告指南》首次给"室速风暴"和"ICD风暴"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定义为24h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速或室颤,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频繁的放电也是一种"室速风暴"(交感风暴、室速风暴、ICD风暴是同义词)。我们曾诊治1例"室速风暴"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安置后患者心律失常电风暴的诱发因素及临床处理。方法接受ICD治疗的35例患者,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记录,对24h发作2次以上及ICD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33&#177;19)个月,ICD记录4例术后出现7次心律失常电风暴。其中1例室速68阵ATP转复成功,1例术后3个月1h内室颤20阵均经ATP、除颤治疗终止。结论 ICD患者发生电风暴的明确诱发因素有: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和焦虑等。通过纠正诱因,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减少和避免ICD治疗,定期随访和及时调整参数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心室电风暴又称室速风暴、交感风暴,是指24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速风暴或是室颤,需要紧急治疗的症候群.其来势凶险,瞬息多变,犹如风暴.主要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及遗传性心律失常时.  相似文献   

10.
因为在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应用的初期,ICD自动除颤失败的情况相对多见,且接受ICD治疗的患者为有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的猝死高危患者,而且当时治疗室速或室颤的程序仅有电击,所以ICD置入术中,医生往往需要诱发室颤以确保置入的装置能够可靠的检测到室颤的发生并能成功除颤.  相似文献   

11.
心室电风暴的特征与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漠水 《海南医学》2010,21(9):1-2,5
心室电风暴指24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两次或两次以上,需要立即行电复律或电除颤等紧急治疗的急性临床症候群,可见于心脏病或非心源性疾病者,可能机制为交感神经过度激活、β受体的反应性增高、希浦系统传导异常所致。其发病突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以自发、反复发生的室速或室颤及发作性晕厥为特征,电除颤和电复律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能有效控制心室电风暴的发作和减少心室电风暴的复发。有适应证者置入ICD和/或进行射频消融等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工作情况及疗效.方法 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接受ICD治疗者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记录的资料共计49例次进行分析,总结随访资料以评价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结果 35例植入ICD的患者随访平均(33±19)个月,ICD记录室速596阵,抗心动过速(ATP)治疗成功478阵(成功率80.2%);高能量除颤(DF)终止25次室颤均获成功;5例误放电18次;4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1例术后1月因顽固性心力衰竭死亡.结论 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发生误放电、心律失常电风暴及精神症状,植入后应定期随访,及时调整参数,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给予心理辅导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刘鹏  郭继鸿 《医学综述》2014,(2):271-273
电风暴的最新定义为24 h内发作3次或3次以上明确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需要电除颤(或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的临床综合征。其首发症状多表现为晕厥或猝死,心电图显示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对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敏感,通常需要多次电除颤,病死率极高。电风暴的发生机制与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有关,急性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对于非急性期的患者还可选择射频消融、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双侧交感神经阻滞术。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期间,心肌电活动极不稳定,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心室颤动为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病突然,患者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等,如不及时救治,可造成死亡。心室电风暴又称室速风暴、交感风暴、儿茶酚胺风暴、ICD电风暴、电风暴。是指24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2次,  相似文献   

15.
交感风暴是由于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致的危重恶性心律失常,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首次将"交感风暴"定义为24 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速或室颤,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迅速识别,积极采取救治措施,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1].交感风暴一旦发作,心脏就失去泵血功能,早期确诊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心室电风暴(ventricular electrial storm,VES)定义为24h内反复发作2次或2次以上的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心室颤动(室颤).VES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关于VES的形成机制及有效的诊治策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正>交感电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1],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2]。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一旦出现交感电风暴,致死率极高。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交感神经抑制[3],对心、肾和脑等器官功能产生保护,已广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植入术中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患者,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999年10月至2008年8月间ICD植入术中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21例ICD/CRT-D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取存取信息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植入ICD,4例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植入CRT-D,术中均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8例术后1周进行除颤阈值测试,其中3例(37.5%)未诱发出室速/室颤。程控随访1~7(4.2±1.9)年,21例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患者中16例记录到室速或室颤事件,ICD成功除颤89阵(成功率100%),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室速120阵次(成功率51.1%),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次(成功率59.2%)。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死亡病例。结论:ICD/CRT-D植入术中不常规进行除颤阈值测试可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可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控制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VT)及心室颤动 (室颤 ,VF) ,观察患者采用经静脉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的治疗效果。方法 :ICD均在胸部置入 ,经静脉单根电极导线置于右心室心尖部。除颤电流由右心室心内线圈状电极至除颤器外壳本身。结果 :2例患者均成功地置入了经静脉单导线ICD ,除颤阈值均 <15J ,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静脉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除颤效果肯定、置入方法较简单。  相似文献   

20.
心肌致密度不全是(Noncompactionofventricularmyocardium,NVM)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畸形,根据WHO对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属于未分类心肌病。而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ventriculararrhythmiastorms)系指24h内发生2~3次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心室颤动(室颤),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等。在一些二级预防试验的报道中其发生率10%~20%。本文报道1例心肌致密度不全心梗并室速电风暴,因其罕见,电风暴相关因素复杂,特作分析,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