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痉挛型脑瘫患儿行走时因关节畸形和肌肉挛缩影响,多存在异常运动模式,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项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就rTMS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作用和机制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拟初步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2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进行Ashworth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小腿三头肌Ashworth分级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及4周后,观察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逐渐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踝关节活动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2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到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2周与治疗前比较,GMFM-88评定中D区和E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与治疗2周后比较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2周后,D区和E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痉挛,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以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设定为建库至2018年11月。全部文献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并进行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水疗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痉挛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水疗与传统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并以临床痉挛指数评价其疗效。结果: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痉挛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的差值为1.79±1.06较对照组1.23±0.84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中药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优于传统水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围产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成熟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大大提高,脑瘫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小儿脑瘫中痉挛型脑瘫在各种类型中发病率最高,大约占全部脑瘫患儿的60%~70%。我们对23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高危因素、分型、合并症进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期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干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痉挛型脑瘫232 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围产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成熟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大大提高,脑瘫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小儿脑瘫中痉挛型脑瘫在各种类型中发病率最高,大约占全部脑瘫患儿的60%~70%.我们对23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高危因素、分型、合并症进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期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干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小儿脑性瘫痪我国发病率为1.8‰—4‰[1],痉挛型脑瘫是脑瘫的常见类型,约占60%—70%[2]。痉挛不仅阻碍儿童正常运动的发育,还可以引起挛缩、畸形、疼痛等并发症。所以,如何缓解痉挛一直是脑瘫康复治疗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临床应用肉毒素治疗中选用了不同定位方式,剂量大小不统一,临床疗效不一。本研究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选用肌电引  相似文献   

8.
正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脑瘫临床分型包括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是目前儿童主要致残疾病之一~([2])。国外文献中脑瘫的发病率为1.5‰~4.0‰~([3]),我  相似文献   

9.
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痉挛型脑瘫是脑瘫的常见类型,约60%~70%的脑瘫患儿为痉挛型脑瘫。缓解痉挛的方法有手术、口服肌肉松弛剂、神经阻滞术、鞘内注射巴氯酚等,其中神经阻滞术较受青睐。近年来出现了用于神经阻滞术的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A,BTX-A)。我院自2000年开展BTX-A神经阻滞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以来,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由发育中的大脑静态(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一系列儿童姿势和运动障碍综合征,是造成儿童终身残疾的最常见原因[1]。2013年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2]显示,我国脑瘫的患病率为2.46‰。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是脑瘫最常见的类型,包括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四肢瘫和痉挛型偏瘫[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痉挛偏瘫型脑性瘫痪(CP)患儿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痉挛偏瘫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运动训练及作业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对其健侧脑皮质运动区辅以低频rT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及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对2组患儿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FMFM评分[分别为(53.8±8.8)分、(53.1±10.5)分]、PDMS-GM评分[分别为(80.5±10.8)分、(78.4±12.4)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儿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可显著改善痉挛偏瘫型脑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粗大运动能力,对提高其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关脑电图特点.方法 收集84例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发作间歇期脑电图结果,与124例脑瘫不伴癫痫患儿的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脑瘫合并癫痫的84例患儿中46例(54.76%)为部分性发作,其次为婴儿痉挛26例(30.95%)、强直-阵挛发作6例(7.14%),痉挛型所占比例最高,为82.14%,其中以痉挛型四肢瘫最多;脑电图异常以局灶或多灶痫样放电多见,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不伴癫痫的患儿(P<0.001).结论 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癫痫类型主要为部分性发作;痉挛型脑瘫是脑瘫中伴发癫痫最多的类型;脑电图异常以局灶痫样放电和多灶痫样放电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加味参鹿启智汤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42例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某院收治的84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于此基础上,实验组予以加味参鹿启智汤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均治疗1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运动功能评分(GMFM)。结果实验组治疗后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E区、D区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参鹿启智汤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缓解痉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和足月脑瘫患儿在脑瘫类型及共患病的差异。方法将233例脑瘫患儿分为早产儿组(n=98)和足月儿组(n=125),对两组脑瘫临床类型及共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高危因素主要顺序在早产儿组依次为低出生体重、黄疸、窒息、颅内出血、脐带绕颈;在足月儿组依次为窒息、黄疸、宫内窘迫、颅内出血、宫内感染。早产儿组痉挛型双瘫发生率显著高于足月儿组(P<0.001),足月儿组痉挛型偏瘫发生率(P<0.01)明显高于早产儿组。除听觉障碍外(P<0.05),早产儿和足月儿在智力障碍、癫痫、视觉障碍的共患病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脑瘫临床类型以痉挛型双瘫为主,足月儿脑瘫以痉挛型偏瘫为主,早产儿脑瘫共患病中听觉障碍发生率高于足月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护理观察中药水疗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7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水疗,并进行护理观察.3个疗程后采用修订的Asworth痉挛量表对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7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显效32例,有效4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结论 中药水疗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扩大关节活动度,增强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如荣  邬春娥 《现代康复》1999,3(5):541-54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下肢畸形的疗效。方法;A组采用下肢肌或肌腱切断和运动神经支切除术,B组采用肌腱/肌切开延长术和运动神经支切除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下肢畸形。结果;临床评估分优、良、改善,A组分别为21.43%、51.43%、27.14%,B组分别为2462%、57.69%?7.69%。结论: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下肢畸形疗效较好,并以B组方式更优。  相似文献   

17.
正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由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2,39—40])。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分为以下6型:痉挛型偏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四肢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3])。痉挛型(包括痉挛型偏瘫、双瘫、四肢瘫)最为常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升高、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运动发育迟缓,并可伴有力弱和活动耐力下降。临床常用的一种降张力治疗方法是痉挛肌肉毒毒素注射。近五年来,使用超声成像技术对脑瘫患儿注射肉毒毒素后的肌肉进行评估的研究逐渐增多。它是一种实时、无创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护理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58例痉挛型脑瘫患者,在全麻下行相应痉挛肢体的周围神经缩窄术,对比术前术后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结果 术后患者的肢体痉挛明显减 轻,肢体灵活度增加.结论 周围神经缩窄术能明显改善脑瘫患者的肢体痉挛,增加肢体的灵活度,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是近年新开展的一种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手术方法 ,主要适用于以双下肢痉挛为主的脑瘫。表现为走路困难 ,呈剪刀步态及尖足步态。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 ,语言不清。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济南市儿童医院自1991年以来共收治痉挛性脑瘫患儿 5 4例 ,其中 3~ 4岁 30例 ,5~ 6岁 19例 ,7~ 8岁 5例 ,平均 4 5岁 ,轻度智力低下 2 2例 ,语言不清 5例。1 2 脑瘫的病因及分型 形成脑瘫的主要原因有早产、窒息、黄疸等。脑瘫可分为痉挛型、共济失调型、弛张型、手足徐动型、混合型等 ,痉挛型占 6 0 %左右。只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痉挛型脑瘫伴癫痫患儿的危险因素,以及行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后对癫痫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8年3月我院脑瘫中心收治行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的痉挛型脑瘫患儿332例,分为痉挛型脑瘫组(n=285)和痉挛型脑瘫伴癫痫组(n=47),收集患儿围产期资料、头部磁共振检查,24小时视频脑电图监测,寻找脑瘫伴癫痫患儿的危险因素及评估最常见癫痫发作类型。此外痉挛型脑瘫伴癫痫组按照患儿监护人意愿和脑瘫治疗团队建议分康复治疗+抗癫痫药物组(PT组) 23例、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抗癫痫药物组(SPR组) 24例,随访6月,按照恩格尔分级评定癫痫效果。测试患者术前,术后6月智力量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或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结果痉挛型脑瘫伴癫痫组与痉挛型脑瘫组在出生时低体重、新生儿惊厥和MRI检查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是最常见的发作类型(59. 6%); SPR组与PT组治疗6月后癫痫效果Engel分级及癫痫无发作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PR组智力评分高于PT组(P 0. 05)。结论出生时低体重、新生儿惊厥和磁共振提示脑发育不良发生痉挛性脑瘫伴癫痫的可能性更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对痉挛型脑瘫伴癫痫有治疗作用,有利于提高患儿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