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该模型用本所发现的BALB/c小鼠自发性乳腺癌作瘤源,同源小鼠作宿主,连续皮下移植传代,目前已达21代。从移植第一代起,即出现自发肺、肝转移,其转移比数为3/3。移植第9代时,曾作连续动态病理切片观察,移植后第11天即可见肺转移,肝转移多发生在20天左右,90天以后肺、肝转移率均高达100%,这在可移植性小鼠肿瘤模型中罕见。晚期亦可见脾、肾转移。该肿瘤以血道转移为主,亦可见淋巴转移。从移植肿瘤后第11天开始,宿主脾脏进行性肿大,形成巨脾症亦是本模型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模型用本组发现的615小鼠自发乳癌作瘤原,用本组饲养之同原雌鼠作宿主,连续皮下移植传代,目前已到28代。原发乳癌1986年12月发生在本组14月龄经产雌鼠右侧第五乳腺处。移植第三代即出现自发肺转移。肺转移比数,4代为3/4:11代为30/40。原发乳癌病理形态为乳头状腺癌。属Dunn,(1958)分型之B型。肺脏转移灶通常保持原发癌之形态特征。广泛肺转移时,肺组织大部分为转移结节所占据。  相似文献   

3.
小鼠子宫颈癌爪垫皮下移植后侵袭程度和转移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将小鼠子宫颈癌14号瘤细胞移植于小鼠爪垫皮下,在不同间隔时间切除一批荷瘤动物的后下肢(含原发瘤),所有小鼠均于瘤细胞接种后26d处死。观察肿瘤在局部的侵袭程度及肺,淋巴结出现转移的时间及程度.结果表明,瘤细胞在移植后2d开始侵袭,3和5d侵袭达Ⅱ~Ⅲ级,7、9和11d侵袭达Ⅲ~Ⅳ级。肿瘤移植后7d出现淋巴结转移,9d发生肺转移。11d肺和淋巴结转移占80%。可见局部肿瘤达到Ⅲ级侵袭方出现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体内综合筛选的方法 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高转移模型和相应细胞系,为系统性研究肿瘤转移机制和临床肿瘤治疗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首先将小鼠黑色素瘤B16移植于T、B、NK免疫细胞缺陷的BNX小鼠皮下,通过皮下移植→肺转移→皮下移植→肺转移的体内循环筛选方法 筛选.在前三代筛选过程中,肿瘤直径达1.5 cm时切除皮下瘤,延长小鼠寿命以获得明显肺转移灶.在后三代体内筛选过程中,待小鼠自然濒死时,剖解获得肺转移灶.共通过体内筛选的方法 筛选六代,建立高转移细胞系.同时进行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观察、病理组织学、细胞生长曲线测定、流式细胞术分析、染色体分析和细胞侵袭基底膜实验.结果 BNX小鼠切瘤筛选3代后肺转移率达80%,转移程度达 ,转移天数平均达 45 d.直接皮下筛选第一代转移程度和转移率有所下降,但三代后,转移率也达到91.7% (11/12),转移程度也达到 ,转移天数缩短至35 d.病理组织学、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和染色体分析等结果 表明与黑色素瘤生物学特性相似.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肺转移率高、转移特性稳定、直观性好、操作简便的小鼠黑色素瘤B16自发高转移模型及相应的细胞系,为探讨肿瘤转移的生物学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体内综合筛选的方法 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高转移模型和相应细胞系,为系统性研究肿瘤转移机制和临床肿瘤治疗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首先将小鼠黑色素瘤B16移植于T、B、NK免疫细胞缺陷的BNX小鼠皮下,通过皮下移植→肺转移→皮下移植→肺转移的体内循环筛选方法 筛选.在前三代筛选过程中,肿瘤直径达1.5 cm时切除皮下瘤,延长小鼠寿命以获得明显肺转移灶.在后三代体内筛选过程中,待小鼠自然濒死时,剖解获得肺转移灶.共通过体内筛选的方法 筛选六代,建立高转移细胞系.同时进行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观察、病理组织学、细胞生长曲线测定、流式细胞术分析、染色体分析和细胞侵袭基底膜实验.结果 BNX小鼠切瘤筛选3代后肺转移率达80%,转移程度达 ,转移天数平均达 45 d.直接皮下筛选第一代转移程度和转移率有所下降,但三代后,转移率也达到91.7% (11/12),转移程度也达到 ,转移天数缩短至35 d.病理组织学、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和染色体分析等结果 表明与黑色素瘤生物学特性相似.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肺转移率高、转移特性稳定、直观性好、操作简便的小鼠黑色素瘤B16自发高转移模型及相应的细胞系,为探讨肿瘤转移的生物学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小鼠网织细胞肉瘤L_(11)1964年在远交群昆明(km)小鼠建株后,已传代和冻存近30年。本实验将L_(11)实体瘤分别移植到近交系615小鼠皮下和腹腔内,接种成活率为100%,无自发消退现象,肿瘤的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形态仍保持了原L_(11)瘤株的特点,其生长特征为:(1)皮下移植组:荷瘤小鼠寿命21~63d,平均寿命39.3d,中间存活时间39d;淋巴道转移率为95.7%,肺转移率为60.9%,肿瘤移植后21d首先出现肺转移,最早于第28d发现淋巴结转移。(2)腹腔内移植组:荷瘤小鼠寿命9~15d,平均寿命13.1d,中间存活时间13d,有2只动物出现肺转移,但未见到浅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7.
将1例BALB/c小鼠自发性乳腺癌移植到同品系小鼠皮下获成功并连续鼠间传代21代,共移植小鼠234只,成活率达100%,无自发消退现象。该瘤的移植成功率高,潜伏期短且相对稳定,肿瘤生长迅速,实验周期短;脾脏进行性肿大,脾系数与瘤系数呈明显正相关;有高发的自发性肺转移特点;长期传代维持高转移率不变。该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肿瘤转移的机制和宿主与肿瘤的关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SCID小鼠异位移植模型建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食管癌SCID异位移植模型并对其转移性淋巴来源细胞进行筛选。方法将食管癌细胞系Eca-109细胞悬液注射至SCID小鼠胃壁。三个月后或动物频死时处死解剖,观察肿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转移情况,对肉眼可见的转移病灶先建立皮下移植模型后建立转移性细胞亚系。结果胃壁移植15只SCID小鼠,获得9只胃壁移植瘤动物,其中一只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和肺转移。取淋巴结转移灶部分移植至SCID动物皮下,在动物皮下传代两个月(共4代)后,进行常规组织块培养,初步建立细胞亚系,命名为LnF1/Eca-109。结论肿瘤胃壁移植是建立食管癌免疫缺陷动物自发性移植模型和筛选转移性细胞亚系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侵袭和转移潜能不同的人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系统.方法 将外科手术切除的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块分别植入裸小鼠胃壁黏膜下层内,通过鼠间连续原位传代技术筛选高转移和特异器官转移瘤株.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转移特性,并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人胃恶性淋巴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组织均移植成功,建立了两株转移生物学特性不同的人胃(肝转移灶)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HGBL-0304)和人胃(原发灶)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GBL-0305).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两株模型分别传至45代,共移植裸鼠419只,其中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在转移时间、器官转移率、肝转移程度和宿主生存期上两株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GBL-0304和HGBL-0305模型肝转移率为100%和69.5%,脾转移率为94.3%和55.6%,淋巴结转移率为62.6%和45.7%,腹腔种植转移率为43.5%和30.5%;肝、脾、淋巴结和腹腔种植转移出现时间分别为移植后2周和5周,3周和6周,2周和3周,3周和6周.HGBL-0304和HGBL-0305模型肝转移分别以弥漫累及肝左右叶为主和肝右叶累及为主.HGBL-0304和HGBL-0305模型荷瘤鼠平均生存期分别为54.3 d和106.9 d.结论 外科原位移植体内筛选法是一种建立人恶性淋巴瘤裸鼠高转移模型和特异器官转移模型的有效方法.HGBL-0304和HGBL-0305模型是首次成功建立的来自同一瘤源的两株侵袭和转移潜能不同的人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和高转移模型.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本组建立的可移植性瘤株小鼠前胃癌(FC)母系第139代,在近交系615小鼠爪垫皮下移植后,于4个不同间隔时间观察瘤细胞在局部侵袭及在肺和淋巴结内转移的情况.实验用近交系615小鼠32只,每只小鼠于右后肢爪垫皮下接种7.5×10~5个瘤细胞.实验分为4组,每组8只小鼠,分别于移植后第3、6,10和13 d分批处死动物,于小鼠肺、淋巴结及荷瘤后下肢取材,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观察结果:移植后3d组,皮下肿瘤侵袭均为Ⅰ级(8/8),癌细胞开始增殖并向周围侵袭,间有核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筛选建立裸小鼠人胃癌肝靶向高转移模型。方法采用原位移植技术,将组织学完整的MKN-45肿瘤组织块移植至裸小鼠胃壁上,按照胃原位移植→肝转移→皮下扩增→胃原位移植方法进行反复筛选,观察肿瘤原位移植成瘤率、侵袭和转移及形态学特征(光镜、电镜)。结果筛选出一个裸小鼠人胃癌肝靶向高转移模型,将其命名为MKN-45sci,已传至第5代。肿瘤的原位移植成瘤率、肝转移率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皆为100%,部分动物伴发肺、脾、膈等脏器转移及血性腹水。组织病理学和电镜观察结果证明其特征与原肿瘤相似。结论建立的裸小鼠人胃癌肝转移模型完整地再现了胃癌患者的临床过程,为探讨人胃癌肝转移的生物学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人脑星型胶质母细胞瘤裸小鼠术后转移模型,为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首先建立27只裸小鼠人脑星型胶质母细胞瘤U87MG皮下移植瘤模型,待肿瘤长至20 mm左右时18只裸小鼠手术切除皮下肿瘤建立术后转移动物模型,其余9只作为对照组,动物处于濒死状态时进行大体解剖观察远处脏器转移,并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成功建立了人脑星型胶质母细胞瘤术后转移模型,动物的平均寿命约67.3 d,肺表面可见若干个大小不等的透明结节,平均肺重为0.83±0.30g,肺转移率达100%(18/18),胸腔淋巴结转移率达66.67%(12/18),1只动物出现心内转移.对照组动物的平均荷瘤寿命为56 d,1只动物出现肺转移,肺转移率为11.11%(1/9),平均肺重为0.41±0.12 g.结论 本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临床肿瘤根除术后发生自发远处转移的过程,为脑胶质瘤的转移机理及抗转移治疗等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法建立小鼠大肠癌肝转移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法建立小鼠大肠癌肝转移模型.方法 将CT26细胞接种到BALB/c小鼠项背部,约10 d后获得实体瘤,再对30只BALB/c小鼠实行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术,术后随机将小鼠分为A,B两组.A组20只,分别于术后1,2,3,4周随机抽取5只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剖腹观察原位移植瘤体积大小、肝转移癌情况、其他脏器受累情况及有无腹水等,并对肝组织进行连续病理切片,HE染色,以观察肝转移情况.B组10只,观察其自然生存期.结果 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术后小鼠自然生存时间为(30.4±2.7)d.术后1,2周肝组织病理检查未见转移灶,术后3周1只(1/5)出现肝转移灶,术后4周3只(3/5)出现肝转移灶.结论 通过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法成功建立了小鼠大肠癌肝转移模型,并且是研究大肠癌肝转移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第215代Ca761脚掌移植的同一小鼠所产生的腘窝或腹股沟淋巴结与肺转移瘤分别移植于两组健康小鼠脚掌,同时取第215代Ca761腋部皮下移植的肺转移瘤移植于第三组健康小鼠,如此循环5代以上,获得Ca761-FL、Ca761-FP、Ca76l-AP三个亚株。对照实验表明:淋巴结转移率,Ca761-FL高于Ca761-FP。肺转移率,Ca761-FP高于Ca761-FL。结果显示Ca761肿瘤细胞向淋巴道与血道转移途径的选择与瘤细胞本身生物学性质有关。此外,Ca761-AP_7脚掌移植组淋巴结转移高于Ca761-AP_7腋下移植组,提示移植部位对转移途径的选择有影响。本实验早期及晚期带瘤小鼠的肺和淋巴结转移灶可同时或单独出现,提示瘤细胞可自移植部位分别进入淋巴道或血道。转移早期,肺转移为肺泡间隔型和胸膜下型的微小病灶;晚期,肺泡间隔型和胸膜下型的病灶增大,并出现支气管肺动脉支周围转移灶。提示经血道到肺的转移瘤也可穿出肺泡壁毛细血管进入淋巴循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符合临床特征的、稳定的胃癌肝转移模型。方法:选用人胃癌细胞BGC-823,转染荧光素酶后通过脾脏注射入CB-17 SCID雄性小鼠,然后切除脾脏。分别在7、14、30和60 d观察小鼠状态以及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观察肿瘤大小,随后在第30天和第60天分别处死3只小鼠,取肝、胃、肾、肺,HE染色镜下观察这4种脏器的病理学变化。结果:6只小鼠肝脏全部成瘤,成瘤率达到100%,小鼠逐渐出现行动迟缓、摄食量减少、消瘦、精神差、腹部隆起等表现。HE染色可见肝脏转移灶出现坏死。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人胃癌细胞的肝转移小鼠模型,为后续研究肿瘤行为及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因BAIB/c小鼠建立1株病理形态特殊的可移植性乳腺棱形细胞癌模型SCC891。经过2.5年48代的移植。瘤株的生长特性已经稳定。移植瘤的发生率100%,生长速度快,不出现肿瘤自然消退现象,宿主存活时间约35.2±7.2d,在BALB/c小鼠同系内移植不受性别及年龄的限制。瘤株对抗癌药的敏感性广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Matrigel与Lewis制备细胞混悬液注射于小鼠左肺内,建立小鼠Lewis肺癌原位模型,评价其肿瘤生长情况、转移情况,以期建立更稳定、更接近于人肺癌生长情况的小鼠肺癌原位模型。方法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Lewis肺癌细胞混悬于Matrigel中,接种于C57BL/6近交系小鼠左肺内。分别于第4,7,10,13,16天各处死5只小鼠,观察其局部成瘤率、肿瘤生长情况、中位生存期及肿瘤转移情况,并对各阶段小鼠行肺部,肝脏,肾脏,脾脏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术后第7天解剖的5只小鼠中,3只小鼠肺上可见小的瘤结节形成,其余2只肺上未见肉眼成瘤,行病理HE染色检查在显微镜下可见2只小鼠肺脏有小的瘤结节形成。术后第10天以后处死的所有小鼠肺上均有肉眼成瘤,术后第13天,所有小鼠肺原位成瘤并伴有血性胸腔积液、胸腔内转移。术后第25天,有1只小鼠出现上述转移的同时还出现了心包膜转移及肾脏远处转移。5只小鼠生存期分别为17d、20d、22d、22d、25d,小鼠中位生存期为21.2d(17-25d)。成瘤率100%。结论 利用Matrigel法成功建立小鼠Lewis肺癌原位模型,稳定性好,成瘤率高,并具有远处转移的特性,更接近于人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故此方法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小鼠结肠癌高转移模型体内筛选和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体内筛选的方法建立小鼠结肠癌高转移模型,为系统研究结肠癌转移机制和临床结肠癌治疗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先将C26小鼠结肠癌移植于T、B、NK免疫细胞缺陷的NOD-SCID小鼠皮下,并在首代筛选过程中切除皮下瘤,延长小鼠寿命以获得明显转移灶,然后通过皮下移植→肺转移→皮下移植→肺转移的体内循环筛选方法建立高转移模型。以建立成功的高转移模型为瘤源,在BALB/c小鼠体内以相同的方法继续筛选,同时进行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观察、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细胞增殖周期和异倍体的观察。结果NOD-SCID小鼠筛选5代后肺转移达100%。但筛选后的肿瘤组织皮下移植到BALB/c小鼠体内时,肿瘤的转移程度有所下降,又经BALB/c小鼠体内4代筛选,肿瘤的移植成瘤率、肺转移率均为100%。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细胞增殖周期和异倍体等结果表明与原结肠癌生物学特性相似。结论作者建立的肺转移率100%、转移特性稳定、直观性好、操作简便的小鼠结肠癌高移植模型,为探讨结肠癌转移的生物学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青蒿素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长和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疟药青蒿素对Lewis肺癌生长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通过接种(sc)Lewis肺癌细胞建立C57BL/6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灌胃给予50 mg/kg的青蒿素,1次/2 d,连续给药2 wk;游标卡尺观察给药后肿瘤体积变化. 接种后第30 d处死动物,收集肿瘤组织和双肺组织,并称质量. 免疫组化检测瘤内和瘤周VEGFR-3和LYVE-1表达,计数LYVE-1阳性淋巴管并计算微淋巴管密度,HE染色肺组织计数肺转移结节数,观察荷瘤小鼠的存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青蒿素组瘤内LMVD,肺湿重,肺转移发生率和肺转移结节数均较低(P<0.05);青蒿素治疗组与对照组移植瘤生长没有明显差异(P>0.05);青蒿素治疗组小鼠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结论:青蒿素可有效抑制Lewis肺癌淋巴管生成和肺转移,并提高小鼠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将小鼠可移植性组织细胞肉瘤LⅡ分别接种在近交系615小鼠的胁部皮下、后肢肌肉和爪垫皮下组织内,取全肺和各部位淋巴结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肿瘤自发转移率及转移程度。胁部皮下与后肢肌肉移植组待荷瘤小鼠自然死亡,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39.3、27.9d,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5.7%和100%,肺转移率均为100%。爪垫皮下移植组在肿瘤接种后1、3、5、10、20、30和40d处死荷瘤小鼠,早期淋巴结转移出现在肿瘤接种后第10天,至第30天时形成肺转移瘤。局部侵袭达Ⅲ~Ⅳ级时才发生肿瘤转移,肺转移出现时间晚于淋巴转移。结果表明,LⅡ瘤株具有淋巴道合并血道转移的特性,是研究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理想实验肿瘤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