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神经内分泌癌的光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神经内分泌癌的光电镜观察脱朝伟①刘秋珍②张艳华①肝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复习文献国内外仅有9例报道。本文报告3例手术切除的肝神经内分泌癌组织的光电镜观察结果。光镜下:癌细胞较小,大小均匀一致,呈多边形或立方形,周界清楚,排列呈...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5例肛管直肠区(RA)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光、电镜观察。患者年龄37~61岁,男3例,女2例,肿瘤部位:肛管直肠交界处3例,肛管1例,肛管上端1例。病理学特征,大体可分为结节状、息肉状、溃疡状、组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研究工作证明人乳头状病毒(HPV)与中国妇女宫颈乳头状瘤的生长有密切关系.为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我们对外阴痒、白带多就诊体检发现阴道下1/3及宫颈有异常突起者病理及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证实为HPV感染的16例标本进行了PCR检测及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6例来自门诊新鲜标本,以2.5%戊二醛和1%锇酸双固定,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铀-铅双重染色,PHILPS-CM10透射电镜观察. 2 结果与讨论 2.1 PCR检测用PCA技术检测标本16例,14例标本HPV阳性,占87.5%. 2.2 超微结构观察在14例HPV阳性标本中发现了基底细胞核分裂相、基底细胞内存在成对中心粒,基底细胞和棘细胞层增厚,伴核增大,核仁增多,可见凹空细胞,核有明显改变,早期核增大,核仁增多.此后72.3%的核仁消失,常染色质丰富.82.18%染色质疏松,72.3%的阴道尖锐湿疣病例中发现了染色质之间颗粒及染色质周围颗粒、染色质之间颗粒呈棱角状,直径约15~35nm.PCA检测阳性者还可见核小体,阴性者未发现.随着核染色质的浓集并周边化,核固缩,在此类细胞中可见大量密集的染色质之间颗粒和染色质周围颗粒,胞质空化明显,形成典型的凹突细胞,凹突细胞中可见线粒体及内质网肿胀,脊消失,最后融合成一些外围有包膜的大泡,充斥于胞质内,使胞质明显空化,成为典型的凹突细胞,典型的胞质空化在中表层细胞中最常见.14例阴道尖锐湿疣标本中46%可见棘细胞质空化,另外在5例宫颈尖锐湿疣基底细胞和1例阴道尖锐湿疣副基底细胞中发现了大量直径在45~55nm边缘锐利但大小不规则的病毒样颗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诊断电镜(DEM)对脾原发性淋巴瘤的病理分型诊断,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瘤细胞DNA含量与其恶性程度及预后关系.方法应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分析41例脾原发性淋巴瘤超微结构和瘤细胞DNA含量.结果41例脾原发性淋巴瘤中霍奇金B细胞性淋巴瘤5例占12.20%,非霍奇金B细胞性淋巴瘤21例,占51.22%非霍奇金T免疫母细胞淋巴瘤11例,占26.83%;脾组织细胞性淋巴瘤3例,占7.31%;伴毛细胞淋巴瘤1例,占2.34%.FCM范围在0.77~2.06,DI均值1.12±0.37,其中二倍体肿瘤13例,占31.7%;异倍体肿瘤28例,占68.3%.低恶性组为13例,DI为1.12±0.37,中恶组17例,DI为1.45±0.25,高恶组11例,DI为1.71±0.19.低、中与高恶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DI和超微病理组织学分型呈正相关关系.结论DEM为脾原发性淋巴瘤超微病理诊断提供了形态学标准,FCM脾淋巴瘤细胞DNA倍性,增殖活性的检测有助于脾原发性淋巴瘤恶性度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们对肺癌异质性逐渐认识,但肺癌的组织学构象复杂,同时,其细胞结构也多样,即使一例肺癌中又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癌细胞,即细胞的异质性(cell l arheterog-eneity),常导致病理分类,治疗方法及预后的失误,本研究选择来自本院和辽 宁省肿瘤医院57例肺癌,重点是在超微亚细胞水平,观察肺癌的形态异质性,进而探讨其超微病理分类及组织发生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临床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新型药物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首先建立AA的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进行相似性分析,筛选可能有效的药物。纳入难治性AA患者[接受过免疫抑制剂和(或)雄激素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无效]作为研究对象评估疗效,6个月后评估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生物信息学筛选结果显示盐酸二甲双胍可能对AA有治疗作用。纳入43例难治性AA患者(其中15例为重型AA),采用包含盐酸二甲双胍、环孢素A(CsA)和司坦唑醇的联合方案进行治疗,结果显示:27例输血依赖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全部(100%)停止输血;40例贫血患者中,37例(92.5%)血红蛋白完全恢复正常;30例血小板低于20×109/L的患者中,28例(93.3%)升至50×109/L以上;35例白细胞低于2.5×109/L的患者中,31例(88.6%)升至3.5×109/L以上。40例贫血患者中,1例出现肾功能异常,停用环孢素A后恢复正常;18例出现转氨酶升高,加用保肝药物并减少司坦唑醇用量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反应。结论盐酸二甲双胍、环孢素A和司坦唑醇联合方案治疗难治性AA有效。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为起源于肝脏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到目前为止,文献报道的病例数量还很有限.本病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术前诊断困难,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法尚未统一.本文对原发性肝脏淋巴瘤进行了全面文献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水平,也为本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一,二期梅毒皮损组织细胞免疫应答过程及机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的探讨,对一,二期梅毒病损组织中的CD3,CD20,CD68表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43例一,二期梅毒标本中CD3,CD20,CD68表达均阳性,表达水平病期发展,皮肤损害加重而逐渐升高。CD68表达水平高于CD3,CD20,尤其在血管周围表达明显增高,CD20表达较低。研究表明,T细胞,B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在清除早期梅毒组织内感染的梅毒螺旋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但作用不完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人原发性直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术中的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鼠的直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流式细胞分析.结果:依据WHO新的分类标准,建成1株人直肠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HRBL-0305.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非霍奇金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示CD19,CD20,CD22,CD45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众数56-69条,流式细胞DI值为1.57-1.61,均为异倍体.HRBL-0305已传至31代;共移植裸鼠187只.其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0%,肝转移率为45.4%,淋巴结和腹腔种植转移率均为38.0%,移植瘤在裸鼠的直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发生血液、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移植瘤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的观察,流式细胞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的分析,表明与人源直肠恶性淋巴瘤细胞相一致.结论:HRBL-0305是首次成功建立的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完整地重现了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自然临床病理过程,且转移模式与临床患者相似,为研究直肠恶性淋巴瘤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提供了理想动物模型平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含胸腺肽免疫增强的自体CIK细胞联合IL-2(TCIL-2)方案治疗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集预先接受胸腺五肽免疫增强治疗的4例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抗CD3单克隆抗体诱导成CIK细胞,回输细胞数为2×109-3×109个,回输后应用IL-2 100mU/d,皮下注射,连续10d。28d为1个周期,共完成24个周期的自体CIK细胞输注。观察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肿瘤相关生物学指标变化。结果 2例接受8个周期的CIK细胞输注,2例接受4个周期的输注,回输后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CIK细胞治疗后CD3+、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β2微球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3例达完全缓解,1例完成8周期的CIK细胞输注后一度达良好的部分缓解,但最终因急性心肌梗死和淋巴瘤持续进展而死亡。结论自体CIK细胞联合IL-2治疗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