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流行特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常规夹夜法;将鼠肺冷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病毒抗原。结果居民区鼠密度为1.85%,带毒率为3.33%,鼠种构成为褐家鼠、小家鼠、小仓鼠和大仓鼠,褐家鼠带毒率最高为3.35%;野外鼠密度为1.13%,带毒率为2.44%,鼠种构成为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田鼠、大林姬鼠、小仓鼠和社鼠,黑线姬鼠带毒率最高为6.67%。不同区域鼠类群落结构为褐家鼠均有分布,且为优势鼠种;小家鼠和大仓鼠分布于9个市,构成比位居第2位;小仓鼠、黑线姬鼠和田鼠分布区域较少;社鼠和大林姬鼠仅分布在河北省北部承德山区。结论褐家鼠是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应对该鼠种有针对性地制定综合防治措施,以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疫区主要宿主动物及疫区性质 ,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毒抗原和抗体 ,小型宿主动物密度调查采用夹夜法。结果 宿主动物野外以黑线姬鼠 (Apodemus agrarius,Aa)为优势种 ,其密度和带毒率均最高 ;住宅区以褐家鼠 (Ratlus norvegicus,Rn)为优势种 ,褐家鼠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至 90年代初带毒率较高 ,之后未检出 HFRS病毒抗原。结论 贵州省遵义县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是以黑线姬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2 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疫区性质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 ,其余年代均为典型的姬鼠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厦门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出血热,HFRS)流行强度、病死情况及其趋势,制定符合厦门市实际情况的预防控制方案。方法收集有关出血热的流行病学资料。结果厦门市1985-2010年共报告出血热本地病例22例,死亡1例,发病率在0~0.238/10万之间。宿主动物血清阳性率为13.45%,褐家鼠血清阳性率为21.52%;宿主动物带毒率为2.52%,带毒指数0.037 77,与20世纪80年代宿主动物调查结果无差别(P>0.05)。2009年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63%,与福建省1984-1997年家鼠型疫区健康人群血清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结论厦门市出血热病例呈散发分布,出血热疫区流行强度较小、传染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5—2013年秦皇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的流行特征,为秦皇岛市HFRS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监测鼠密度;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病毒抗原。结果秦皇岛为家鼠型疫源地,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平均鼠密度为2.55%,平均鼠带毒率为16.45%,鼠密度、鼠带毒率与HFRS发病率呈正相关。结论褐家鼠是该市HFRS主要宿主动物,且带毒率高。采取有效措施搞好灭鼠工作,对降低秦皇岛HFRS的发生和流行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抚顺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鼠类的带毒情况和抗体水平。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HFRS抗原,鼠血清用ELISA法检测汉坦病毒(HV)特异性Ig G抗体。结果抚顺市2013年间共捕鼠421只,鼠种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大林鼠为主,检出IFAT阳性17份,平均带毒率为4.04%。鼠血清HFRS抗体阳性率为12.59%。结论通过对2013年抚顺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鼠类的带毒情况和抗体水平监测分析,了解抚顺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潜在流行情况,为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湖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高发地区宿主动物种类、构成、密度及其带毒情况,为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开展宿主动物监测,采用RT-PCR方法对鼠肺组织检测HV病毒核酸并分型;采用SPSS 16.0和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湖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高发地区平均鼠密度为15.03%,其中室内平均鼠密度为11.16%,野外平均鼠密度为15.75%;室内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占室内总数的59.26%,野外环境的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占室外总数的92.75%;汉坦病毒(HV)核酸检测总体阳性率为15.15%,且I型和II型均有检出,主要带毒鼠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二者带毒率分别为20%、12.5%;不同生境的鼠密度高低和鼠带毒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主要分布在纯小麦田、油菜地及虾池-小麦田混合作业区等生境。结论湖北省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混合型疫区,高发地区的平均鼠密度和鼠带毒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建议加强联防联控,开展以防鼠、灭鼠为主的综合措施,重点以HV带毒较高的户外生境老鼠为主,以减少鼠类传染源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1979~1992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监测结果:野鼠密度与EHF发病率呈正相关,野外鼠带毒率为15.74%,显著高于室内鼠带毒率8.94%,其中黑线姬鼠病毒携带率最高,为16.17%,显著高于褐家鼠带毒率10.13%,并认为黑线姬鼠可能是动物间EHF病毒的主要宿主,而褐家鼠可能是鼠与人之间EHF的主要媒介和传染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4—2018年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宿主动物监测情况,为宝鸡市HFRS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酶联免疫法检测鼠血抗体,使用RT—PCR法进行汉坦病毒检测和基因分型;秩相关统计方法分析宿主动物监测数据与人间HFRS发病关系。结果2014—2018年共捕鼠1240只,属7种。总鼠密度为1.28%,野外鼠密度高于居民区鼠密度(χ^2=85.17,P<0.01),其中野外鼠种以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居民区以小家鼠为主。鼠血抗体阳性率为33.92%,鼠带毒率为1.84%。2014—2016年带毒宿主均为黑线姬鼠,2018年带毒宿主以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黄毛鼠为主。2018年汉坦病毒分型中6例为汉滩病毒型汉坦病毒,4例为大别山型汉坦病毒。鼠密度与人间HFRS发病呈正相关(r_s=0.900,P=0.037)。结论宝鸡市HFRS宿主主要为黑线姬鼠,疫区为以黑线姬鼠为主的混合型疫区,且出现大别山型基因型,应加大宿主动物监测,及早预测出血热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当地的流行特征、规律及影响预防控制效果因素分析。(方法)统计分析HFRS疫情资料。宿主动物密度调查采用夹夜法。宿主动物带毒率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方法。(结果)沂南县1976年发生首例病人,至1995年共发病7740例,年平均发病率53.56/10,发病高峰达163.27/10万,病死率高达23.10%,1985年和1989年解剖鼠肺108只,黑线姬鼠带毒率为10%,带毒指数为21.90;褐家鼠带毒率为4.17%,带毒指数为9.08。(结论)沂南县HFRS疫区1984年前以姬鼠型为主,黑线姬鼠是主要传染源,1985年至今以家鼠型为主混合型疫区,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HFRS发病以青壮年男性农民多见。科学灭鼠能减轻HFRS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将乐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动态,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用免疫荧光法对鼠肺进行HFRS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2012年宿主动物监测,室内鼠密度为10.6%,其中褐家鼠占70.9%;鼠携带HFRS病毒率为10.3%,其中黄胸鼠带毒率33.9%(3/9),褐家鼠带毒率3.3%(1/30)。结论将乐县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为褐家鼠为主,HFRS病毒带毒率以黄胸鼠为高,须加强疫情监测,加强以灭鼠为重点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防止HFRS疫情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及其自然感染汉坦病毒状况。方法用夹夜法在室内及室外捕鼠,捕获鼠经分类鉴定后无菌取血清及肺组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汉坦病毒抗体及肺组织抗原,对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的肺组织标本用RT-PCR检测汉坦病毒核酸及分型。结果 2006-2008年共捕获宿主动物17种1984只,以小型啮齿动物为主,宿主动物感染汉坦病毒总抗体阳性率为14.51%;褐家鼠肺组织汉坦病毒抗原阳性标本6份,经核酸检测和测序证实为汉城型病毒。结论广西区广泛存在以褐家鼠为主要宿主的HFRS家鼠型疫源地,并存在汉城型汉坦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深圳市啮齿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HV)状况和病毒型别,为制订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宿主动物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分别检测鼠血清特异性总抗体和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检测鼠肺汉坦病毒抗原。将阳性鼠肺标本接种长爪沙鼠分离HV,阳性鼠肺标本提取病毒RNA,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进行逆转录-巢式PCR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从而进行分型鉴定。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472只,其中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带病毒率为9.96%。鼠血标本总抗体阳性76例,IgG阳性56例。成功分离到1株HV,命名为SZ2083。经逆转录一巢式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显示为汉城(SEO)型。序列比较分析发现SZ2083核苷酸序列与L99同源性为97%,而与HTN76—118株的同源性仅为76%。结论 深圳市存在着以家鼠型为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川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及宿主动物动态,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省2007-2009年疫情资料;在监测点采用夹夜法捕鼠,将鼠肺冷冻切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结果 2007-2009年全省累计发病284例,死亡2例,主要发病地区为凉山州、南充市、广安市和达州市;在凉山州盐源县、达州市开江县和南充市3个监测点共捕获鼠10种2046只,总鼠密度10.29%,居民区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四川短尾鼩和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带病毒率为2.22%。结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仍是四川省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盐源县为家鼠型出血热疫区,四川省的其他发病地区为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监测结果提示四川省今后2~3年本病可能仍将在低发状态波动,今后应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200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湖南省HFRS疫源地范围、类型、人群分布和流行规律以及宿主动物种类、带病毒率等情况,为防制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06年《湖南HFRS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7个监测点系统开展HFRS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宿主动物肺组织汉坦病毒(HV)抗原,了解自然感染汉坦病毒情况,并从HV阳性鼠肺标本中提取病毒RNA,应用HV型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2006年共报告病例560例,发病率0.89/10万。共捕获654只宿主动物,总鼠密度为3.15%,鼠带毒率为1.31%,在浏阳市、邵东县室内捕获的7只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黄胸鼠肺标本中均发现携带汉城型(SEO)病毒,双峰县室外捕获的1只黑线姬鼠肺标本则携带汉坦型(HTN)病毒。结论湖南省为SEO型和HTN型混合型疫区,以SEO型为主。防制HFRS应以灭鼠、免疫高危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等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浙江省鼠类自然感染汉坦病毒(HV)情况和病毒型别,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鼠类肺组织和血清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血清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肺Hv抗原。HV抗原阳性鼠肺接种Vero—E6细胞分离病毒,用HV单克隆荧光抗体鉴定分离株的型别。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1129只,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种,鼠肺HV抗原阳性率为3.0%,鼠血标本IgG抗体阳性57份,阳性率8.0%。分离到6株汉滩(HTN)型病毒,其中来自黑线姬鼠5株,褐家鼠1株。结论浙江省存在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HFRS疫源地,HV主要流行型别为HTN型。  相似文献   

16.
黑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性质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8月在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老疫区黑龙江省的黑河市所辖的爱辉区(罕达气、锦河农场)、逊克县(干岔子乡)、嫩江县(山河农场)和孙吴县(北孙吴村)的林区和田野进行疫源地性质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和血清学检测,查明了汉坦病毒宿主动物结果的优势种为黑线姬鼠,占夹捕动物种类构成的5102%(426/835);捕获动物总密度高达1857%(835/4496),其中黑线姬鼠密度948%(426/4496);捕获动物的汉坦病毒总感染率为538%(51/948),其中小兽感染率为502%(45/897),鸟类感染率为1176%(6/51),抗汉坦病毒抗体阳性鸟类有5种:即东北云雀、北日雀、眉白长爪脊鸟令鸟、柳莺和野驹;黑线姬鼠感染率为854%(41/480),占感染动物总数的8039%(41/51)。结论:黑河市境域,半个多世纪以来,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地的性质,基本上没有改变,依然是姬鼠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褐家鼠与黄胸鼠中汉坦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云南省褐家鼠、黄胸鼠中汉坦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型别,以明确基因亚型及其地理分布,为该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捕捉鼠类取鼠肺,冷冻切片后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抗原,从阳性鼠肺标本中提取病毒RNA,利用RT—PCR扩增汉坦病毒S和M基因部分片段并测序分型,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共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307只,检测到阳性样品14份,阳性检出率为4.56%。分析部分S片段(600~999nt)与M片段G1区(140~640nt)、G2区(2003~2302nt)的核苷酸序列,及用部分S及G2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将来自云南省8个地区的汉城病毒分为2个亚型:S1和S3亚型。结论 云南省主要为家鼠型HFRS疫区,汉城病毒有2个亚型,地理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18.
汉坦病毒在温州市人与动物间的流行情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监测分析,掌握温州市HFRS的流行规律,为制定HFRS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温州市1981-2008年HFRS人间疫情进行分析;用鼠笼捕捉小动物调查宿主动物种群构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小动物肺中的汉坦病毒(HV)抗原,用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981-2008年全市共发病383例,平均发病率为0.20/10万,死亡13例,病死率为3.39%。全市10个县(市、区)均有发病,尤以瑞安市发病最多,占总病例数的53.78%。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冬季(11月至翌年1月)为流行高峰,占总病例数的41.25%。病例以20~50岁人群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4.76%。宿主动物监测发现野外捕获率7.16%,室内捕获率7.88%。野外以北社鼠为优势鼠种,其次为黄毛鼠;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其次为黄胸鼠。检测422份小动物肺,HV抗原阳性9份,阳性率为2.13%。提取HV抗原阳性鼠肺组织中的病毒RNA,基因分型全部为汉城病毒(SEOV)。结论调查结果提示应采取加强监测、防鼠灭鼠、疫苗接种等综合防控措施,以有效预防HFRS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掌握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并在监测点采集人群血清、鼠血清和鼠类肺脏做汉坦病毒抗体和抗原榆测。结果2005年全省共报告HFRS46例,年发病率为0.103/10万,无死亡病例。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红河州。在国家级监测点泸西县、省级监测点寻甸县和永胜县捕获鼠类8种713只,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带汉坦病毒率为3.22%(23/713),带病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高山姬鼠、大绒鼠、臭朐鼯;采集鼠血清262份、人血清407份进行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96%(13/262)和3.19%(13/407)。其中,泸西县春夏季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3.00%(3/100),秋季为5.13%(4/78),秋季感染率明显高于春夏季。结论进一步证实云南省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姬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的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汉坦病毒普遍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