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雷英  刘丽莎 《西部中医药》2011,24(12):89-91
从蛋白质组学和中医证候的概念、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进行理论分析并探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中的应用,这为研究中医证候的物质和功能基础提供了新思路,对揭示中医证候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蛋白质组学技术为中医证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基础,在揭示中医证候方面,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通过分析肺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及目前国内肺癌的辨证分型研究,探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肺癌中医证型的研究应用,为中医证型研究提供新的认知视觉,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运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证候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讨论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候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中医证候的研究状况以及蛋白质组学应用于中医证候的实质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在中医证的本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还没有揭示证的本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证候有其理论和实践基础。结论:蛋白质组学的广泛应用将对中医证候本质的研究带来契机,从而揭示疾病和生命活动的最终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基础研究的重大课题。当今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这一现代最新技术探讨中医证的内涵将可望获得实质性突破,为中医证候现代研究开辟崭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的一门新兴科学一蛋白质组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展示出前所未有的优势。中医证候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和核心,对证候本质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将蛋白质组学引入中医证候分类及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中医学与蛋白质组学是必须的。借助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对中医“证候”进行研究,为从整体蛋白质表达的水平上阐明证候的本质及中医诊疗的分子机理,发展中医药学,走中医药现代化之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证候实质的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理论揭示中医证候理论中蕴藏的科学内涵,阐明证候及其相关疾病的微观机制。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引入有望给证候学研究带来契机。从证候实质研究现状、证候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和复杂系统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方面,探讨了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证候实质可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中医证候实质的认识,应当将蛋白质组学引入中医证候分类及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中,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方法,对同一疾病不同证候或同一证候不同疾病的蛋白质组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分子流行病学水平着重阐述中医证候的分子基础。这对了解中医证的实质及临床辨证规范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蛋白质组学在气虚体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蛋白质组学在气虚体质研究中应用的科学性、可行性。方法:对气虚体质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总结,探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进一步探讨蛋白质组学在气虚体质研究中的应用。结果: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中医气虚体质的组织和细胞的蛋白质组进行分析,检测蛋白质指纹图谱,探索气虚体质与蛋白质组学之间的关系,建立"气虚体质-蛋白质指纹图谱",可以揭示中医气虚体质的科学内涵。结论:将蛋白质组学引入中医气虚体质实质研究,能够提高中医气虚体质实验室研究水平,进而推动整个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组学研究对象是机体整体水平的蛋白质,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二者有相似之处。蛋白质组学技术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发现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脂异常与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不同中医证型中均存在差异蛋白。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中医证候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30篇。  相似文献   

10.
通过阐述体质因素的内涵及其在中医辨证中的意义,提出冠心病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即促进和规范体质分类研究,改进体质辨证研究方法;挖掘体质与证候关系内涵,探究冠心病同病异证的实质;运用藏象理论及证素辨证理论将辨体质与辨病及辨证融为一体;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手段,揭示不同体质冠心病同病异证的病理基础,并积极开展冠心病中医体质理论与临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冠心病的临床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中医肝病辨治现代研究与蛋白质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有许多相似之处,将蛋白组学引入证实质研究,更符合证研究自身的特点.运用蛋白质组学理念和方法来研究中医肝病的辨病、辨证和防治用药,将揭示中医肝病发生、发展、转化的实质,为中医药防治肝病提供理论依据.建立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肝病相关联的转换模式概念,定会丰富中医肝病辨治理论,也为中医证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文章主要从证候规范化研究和证候基础性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回顾分析了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今后证候研究的发展思路及趋势。提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应以证素的提取为前提,从病证结合入手,逐步建立证候诊断标准体系;中医证候基础性研究应建立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运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从生物学层面探讨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技术运用到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方法:搜索近年来关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查找有关艾滋病的中医传统证候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成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等多个领域。结论: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为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平台,为阐明艾滋病中医证候实质,构建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质谱(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在大肠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大肠癌围手术期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对大肠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深入认识该病特定阶段的病因病机,掌握该病证候的发展规律,为该病中医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利用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探索该病特定阶段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和标准化,从而提高中医药诊疗该病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为病证结合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依据。结论: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日益成熟,其正逐渐向其他医药领域延伸,在大肠癌围手术期证候研究方面也将会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全身慢性代谢疾病。蛋白质组学从整体蛋白质的水平,更深入地发现和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现在在中医药研究中已有较多应用。本文对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研究应用进行综述,包括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筛选验证,以及相关中药药理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医有关糖尿病的病机理论以及中药作用靶点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深化中医药干预糖尿病研究。  相似文献   

16.
287例大肠癌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主要中医证候以及证候的主要症状组成。方法:应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87例大肠癌患者四诊信息,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87例大肠癌的中医证候可分为5类,分别是脾虚湿阻证、气血亏虚证、阴虚内热证、湿热蕴结证、瘀血内停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大肠癌证候的主要症状。结论:以群体调查为基础,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能够较规范地开展大肠癌中医证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活动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分类及其诊断要点。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记录163例AS活动期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变量指标聚类分析。结果:AS活动期患者证候分为4类:湿热痹阻证、邪郁化热证、肝肾亏虚证、痰浊瘀阻证,并初步确定了各证候的诊断要点。结论:基于中医四诊信息的分析与变量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专家意见可对AS活动期中医证候进行合理分类并确定各证型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8.
证候研究是中医基础研究的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中医的"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系统生物学逐渐受到关注。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将系统生物学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中医证候与系统生物学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总结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同时分析了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设想,为从多学科、多视角进一步认识中医证候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和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北京地区汉族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依据,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医微观辨证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研究证候因素在病变支数上分布情况以及各证候因素的Gensini积分差异。结果:ACS中医证候因素分布与冠状动脉造影有关(P〈0.05)。8个证候因素在冠脉病变支数情况上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7),不同证候因素的Gensini积分不同(P=0.001)。随着寒凝、血瘀的出现,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趋于严重。从本虚角度考虑,随着气虚、阴虚、阳虚病变程度逐渐加重。结论:ACS中医证候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支数分布和Gensini积分值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为建立脑梗死的中医一级预防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1972—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发表的脑梗死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脑梗死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不同时期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3篇,总病例数860例。近40年,在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火>血瘀>阴虚>气虚。然而近10年来,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瘀证的比例逐渐上升,略超过了痰证所占的比例。结论:风、火、痰、瘀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证候要素,其中,风、火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证候,而非致病证候;痰、瘀既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表现证候,亦是致病证候。痰湿质、气虚质、瘀血质、阴虚质是脑梗死的高危体质,在脑梗死一级预防阶段应予以重视;湿热质与脑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与验证,可列为脑梗死的警惕体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