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茱萸水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果实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小孔树脂凝胶(MCI),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吴茱萸果实的水提物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包括5个酚酸及其苷,分别为绿原酸(1),新绿原酸(2),隐绿原酸(3),松柏苷(4),咖啡酸(5);4个黄酮及其苷,分别为槲皮素-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6),金丝桃苷(7),芦丁(8),槲皮素(9);1个柠檬苦素苷,为limonin diosphenol 17-β-D-glucopyranoside(10);1个生物碱,为去氢吴茱萸碱(11)。结论:化合物2~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二维核磁波谱确证,首次完整报道化合物10的氢谱数据。鉴于吴茱萸的基原有3个(吴茱萸、石虎和疏毛吴茱萸),通过对照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分析,对3种植物基原的吴茱萸药材进行成分确认,从石虎和疏毛吴茱萸中首次鉴定出绿原酸(1),新绿原酸(2)和隐绿原酸(3),从石虎中鉴定出金丝桃苷(7)。  相似文献   

2.
丁林芬  程彬  晏通  郭亚东  宋流东  王海垠  吴兴德 《中草药》2017,48(13):2608-2613
目的对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云南含笑果实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甲氧基-11β,13-二氢木香烃内酯(1)、毛叶含笑内酯(2)、北美鹅掌楸内酯(3)、鹅掌楸内酯(4)、木香烃内酯(5)、小白菊内酯(6)、11β,13-二氢小白菊内酯(7)、4α,5β-环氧-13-甲氧基-11βH-吉玛烷-1(10)-烯-12,6α-内酯(8)、长莎草醇C(9)、香橙烷-4β,10α-二醇(10)、9-氧代橙花椒醇(11)、11,13-去氢台湾含笑内酯(12)。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并且首次全面报道化合物1和2的1H-NMR、13C-NMR数据。除化合物6,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羊耳菊中化学成分,以期发现活性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和HPLC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对羊耳菊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羊耳菊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乙酯(1)、胡萝卜苷(2)、β-谷甾醇(3)、芹菜素(4)、松柏醛(5)、棕榈酸(6)、5-羟甲基糠醛(7)。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0,(10)
目的:研究云南青牛胆块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理化及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云南青牛胆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inophylloloside(1)、epitinophyllolo-side(2)、2-去氧甲壳甾酮(3)、水龙骨素(4)、(+)-5'-methoxyisolaric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5)、京尼平苷(6)、腺嘌呤(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5、6、7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5.
山杜英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超  史海明 《中药材》2008,31(10):1503-1505
目的:对山杜英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邻羟基苯甲醛(1)、松柏醇(2)、伞形花内酯(3)、东莨菪内酯(4)、β-谷甾醇(5)、胡萝卜苷(6)。结论:以上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5,(4)
目的:研究醉鱼草果实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手段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醉鱼草果实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小麦黄素(2)、金合欢素(3)、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4)、蒙花苷(5)。结论: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为首次从醉鱼草果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刺楸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ao HK  Duan JY  Li Y  Wang JH  Yin XX  Duan HQ 《中药材》2011,34(5):716-718
目的:研究刺楸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以及制备型薄层色谱和重结晶等手段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刺楸根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丁香脂苷(1)、(-)-丁香脂素(2)、松柏醛(3)、咖啡酸(4)、β-胡萝卜苷(5)、β-谷甾醇(6)。结论:其中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党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的水提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综合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液相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各种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在党参水提物的50%乙醇洗脱部位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R,9R,2E,6E,10E)-tetradeca-2,6,10-triene-4-yne-8,14-diol-9-β-D-glucopyranoside(1)、苯基-β-D-葡萄糖苷(2)、(E)-异松柏苷(3)、松柏苷(4)、丁香苷(5)、芹菜素(6)、腺苷(7)。结论化合物1为新党参炔醇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党参炔苷A;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党参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5,(5)
目的:研究车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MCI、HP-20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聚酰胺柱色谱和高压制备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NMR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车前子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毛蕊花苷(1)、异毛蕊花苷(2)、去咖啡酰基毛蕊花苷(3)、肉豆蔻酸(4)、bis(2-ethythexyl)benzene-1,2-dicarboxylate(5)。结论:其中,化合物5为首次从车前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桂枝茯苓胶囊化学成分研究(V)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的正丁醇和醋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LH-20及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NMR等波谱学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醋酸乙酯层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酰芍药苷(1)、白芍苷R1(2)、paeonidanin A(3)、4-甲氧基苯甲酰基芍药苷(4)、paeonidanin B(5)、4-O-methylgalloylpaeoniflorin(6)、paeoniflorin B(7);从正丁醇层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maltopaeoniflorin(8)、芍药苷(9)、羟基芍药苷(10)、芍药内酯苷(11)。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均为芍药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抗感染有效部位的化学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7个非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芒果苷(1);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对乙酰基苯酚-α-D-葡萄糖苷(4);4-(1-羟基乙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5);东莨菪苷(6);和腺苷(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线叶菊属植物及线叶菊中分离得到,进一步阐明了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离、鉴定刺五加叶提取物中的酚酸类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液相等方法对刺五加叶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和MS等谱学分析确定结构。结果与讨论:从刺五加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酸(1),阿魏酸(2),原儿茶酸甲酯(3),原儿茶酸(4),对羟基苯甲酸(5),丁香酸(6),绿原酸(7),松柏苷(8)。其中化合物2、3、5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7、8为首次从该植物的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云南沉香Aquilaria yunnanensis果壳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云南沉香果壳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ans-linalool-3,6-oxide-7-O-β-D-(6′-O-acetyl)-glucoside(1)、苯乙基-8-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2)、芒果苷(3)、鸢尾酚酮-3,5-C-β-D-二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6″-对-香豆酰基)-葡萄糖苷(8)、香叶醇-1-O-β-D-葡萄糖苷(9)、3-[2-甲酰基-5-(羟甲基)-1H-吡咯-1-基]戊二酸(10)、大麻酰胺D(11)、淫羊藿次苷D_2(12)、松柏苷(13)。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单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云南沉香苷C,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7、9~13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杨梅果实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杨梅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凝胶、微孔树脂柱色谱、薄层色谱等手段分离,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杨梅果实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化合物:槲皮素(1)、槲皮苷(2)、异槲皮苷(3)、金丝桃苷(4)、槲皮素-3-O-β-D-葡萄醛酸(5)、篇蓄苷(6)、杨梅素(7)、杨梅素-3'-O-β-D-吡喃木糖(8)、杨梅素-7-O-β-D-半乳糖(9)、杨梅苷(10)。结论:化合物4~6,8和9为在此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2015,(3)
目的:研究老鼠簕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检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测定所分离得到化合物的抗流感病毒活性。结果:从老鼠簕叶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lepharin(1)、麦角甾苷(2)、异类叶升麻苷(3)、胡萝卜苷(4)、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5)。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16.
板蓝根中糖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东东  李婧伊  石燕红  陈凯先  李医明  王瑞 《中草药》2019,50(15):3575-3580
目的研究板蓝根Radix isatidis中的糖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反相ODS C18、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法、半制备液相色谱法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NMR、MS、IR等波谱学技术解析结构。结果从板蓝根中共分离得到了12个糖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菘蓝苷C(1)、表原告依春(2)、原告依春(3)、o-aminobenzoic acid-7-O-β-D-glucopyranosyl ester(4)、2′-O-methyladenosine(5)、2-methoxyphenyl-β-D-glucopyranoside(6)、松柏苷(7)、丁香苷(8)、顺式松柏苷(9)、顺式丁香苷(10)、corchoionoside C(11)和麻叶千里光苷D(1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7、9~12为首次从板蓝根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柔毛冠盖藤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萃取、硅胶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其理化性质、1H-NMR和13C-NMR等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β-谷甾醇(2)、伞形花内酯(3)、胡萝卜苷(4)、茵芋苷(5)。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彭友伦  李冬梅  刘光明 《中草药》2013,44(12):1534-1538
目的 研究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壳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反相RP18、Sephadex LH-20、MCI等色谱柱以及半制备HPLC柱及制备薄层等方法对泡核桃壳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对所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泡核桃壳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15个化合物,其中包括7个酚苷类化合物:它乔糖苷(1)、牡丹酚苷A(2)、4-O-β-D-glucopyranosylvanillc acid (3)、breynioside A(4)、1-O-香草酰-β-D-葡萄糖苷(5)、6'-O-vanilloyltachioside (6)、6'-O-vanilloylisotachioside (7);3个苯丙酸类化合物:6-O-feruloyl-D-glucopyranose (8)、methyl-4-O-coumaroylquinate (9)、5-p-cis-coumaroylquinic acid(10);2个萘酮类化合物:胡桃苷A(11)、胡桃苷E(12);1个降倍半萜苷类化合物:长春花糖苷(13);1个黄酮类化合物:二氢槲皮素(14);1个脱落酸衍生物:二氢红花菜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5).结论 除化合物14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13、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16,(12)
目的:对细毡毛忍冬花蕾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色谱和反相C_(18)柱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对其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细毡毛忍冬花蕾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medioresinol(Ⅰ)、pinoresinol(Ⅱ)、丁基松柏苷(Ⅲ)、5-(hydroxymethyl)furfural(Ⅳ)、绿原酸丁酯(Ⅴ)、绿原酸甲酯(Ⅵ)、槲皮素(Ⅶ)、绿原酸(Ⅷ)。结论:其中,化合物Ⅰ~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Ⅲ、Ⅳ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杜仲叶苯丙素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目的 :对杜仲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溶剂法、色谱法分离化学成分 ,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叶中分离得到 6个化合物 ,熊果酸 (1) ,β-谷甾醇 (2) ,对香豆酸 (3) ,咖啡酸乙酯 (4) ,绿原酸 (5) ,松柏苷 (6)。 结论 :均为首次从杜仲叶中得到 ,化合物 3,4,5为首次从杜仲属中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