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郑正庭  马平  吕荣  王军 《医学争鸣》1999,20(8):726-729
目的;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经皮注射在修复骨缺损与骨不连中的作用。方法: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人则桡骨中上段截去15mm,包括骨膜,每10个缺损为一组,随机分为4组,分别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自体红骨髓(RBM)/聚乙比咯烷酮(PVP)-A组,BMP/PVP-B组,RBM/PVP-C组和PVP-D组,植入后2wk ̄8wk做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骨不连与骨形成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骨不连发生的原理及骨不连与骨诱导因子的关系是抗击有不连发生机理的重要课题。方法:将兔桡骨中段告成cm的缺损,A组术后即放入BMP,B组术后4周放入BMP,C组为在A组术后8周放入BMP。结果:发现BMP植入8周时形成骨小梁。B组和C组,骨缺损修复仍然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BMP/MPTCP复合人工骨材料用于临床治疗骨缺损的。方法:在动物实验基础上,选取18例肿瘤性及创伤性骨缺损患者,于术中依照具体情况采用pBMP/MPTCP填充缺损腔隙,结果:18例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术后随访16例,平均随访4个月,均已临床愈合,未发生并发症,结论:pBMP/MPTCP应用于临床治疗骨缺损,有较明显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珊瑚人工骨复合骨形成蛋白修复狗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珊瑚人工骨(CAB)/骨形成蛋白(BMP)材料修复10只狗下颌骨缺损,观察4~26周,分别于术后第4、8、14、20、26周处死动物(每次1组,每组2只),取材作X线拍片和组织切片,结果表明CAB是BMP又一良好载体,CAB/BMP复合材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5.
应用多孔磷酸三钙(TCP)与自体红骨髓(BM)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21例。随访1-3年,结果显示植入材料成骨作用确实。效果满意。本文对TCP-BM的成骨机理,影响成骨的因素及TCP的降解性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珊瑚人工骨复合骨形成骨白修复狗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珊瑚人工骨(CAB)/有形成蛋白(BMP)材料修复10只狗下颌骨缺损,观察4~26周,分别于术后第4,8,14,20,26周处死动物(每次1组,每组2只)取材作X线拍片和组织切片,结果表明CAB是BMP又一主好载体,CAB/BMP复合材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7.
BMP/DBM关节腔内诱导成骨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观察骨形态生成蛋白与脱钙骨基质复合体在关节腔内与肌肉内诱导成骨过程的差异。方法 将兔BMP/DBM分别植入兔股骨髁部的软骨缺损内和股四头肌内。观察1、2、4和8周。结果 组织学显示BMP/DBM在关节腔内诱导成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 ̄2周,间充质细胞趋化期;第二阶段2 ̄4周,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第三阶段4 ̄8周,软骨细胞生长并趋于成熟。结论 BMP/DBM能在关节腔内诱导成  相似文献   

8.
家兔骨生长诱导修复腭裂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评价牛骨形成蛋白(bBMP)-白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材料修复腭裂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家兔腭骨缺损模型,将固化的bFGF复合材料植入骨缺损区,通过其骨诱导作用,诱导新骨生成,修复骨缺损。经X线、组织学观察和钙含量测定。结果 bBMP-白蛋白-bFGF有很强的骨诱导作用,可以诱导骨形成、实验组与对照组X线骨修复分数评估分别为12分,0分,组织学检查实验组骨修复完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及其机制。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植人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B组植入深冻异体骨,C组植入自体骨。术后不同阶段分别行大体、组织学及x线检测。结果:(1)3组骨缺损均有成骨现象发生;(2)A、C组骨生成、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B组;(3)A、C组骨缺损愈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A、C组骨缺损均于术后8周愈合.B组骨缺损在术后10周仍未愈合。结论:提示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其取代自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猪骨形态生成蛋白(pBMP)与兔骨基质明胶(sBMG)及羟基磷灰石(HA)相结合,制成BMP/BMG和BMP/HA复合材料,将其植入32只家兔颅顶骨缺损处,植入后1、2、4、8周进行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BMP/BMG的成骨能力大于BMP/HA。认为BMG来源丰富,制作简单,吸收快,比HA更适合作BMP的载体。BMP/BMG是目前较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骨形态形成蛋白用于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探讨应用方法,观察修复效果。方法:在51只成年兔股骨的髌髁关节面上制造5mm×10mm的骨软骨缺损,深3~5mm。缺损内分别填充骨形态形成蛋白和纤维蛋白粘合剂复合物(BMP/FS)、BMP、FS,植入物均用自体游离骨膜覆盖。术后2、4、8、12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BMP/FS组,8周时软骨下骨再生已完成,12周表层新生软骨组织结构接近正常,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其它组。结论:骨膜覆盖固定BMP/FS,是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BMP、VEGF复合异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结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以聚乙烯吡咯啉酮 (PVP)作为VEGF的可溶性载体 ,以小牛松质骨为固体载体 ,制成小牛松质骨 BMP PVP VEGF、小牛松质骨 PVP BMP、小牛松质骨 PVP VEGF以及小牛松质骨 PVP载体 4种复合物 ,分别植入兔桡骨中段 15mm骨缺损处 ,在术后3,8,12周 ,通过大体解剖、X线片、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观察各组骨愈合、力学强度。结果 在术后 3,8,12周 ,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片显示骨缺损修复程度小牛松质骨 BMP PVP VEGF组明显优于其余 3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 12周小牛松质骨 BMP PVP VEGF组抗扭转强度明显优于其余 3组 ,近似于正常骨。结论 BMP和VEGF联用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BMP、VEGF和松质骨载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研制理想的、能较快修复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多孔复合陶瓷(PCC)结合研制成BMP/PCC人工骨,并将BMP/PCC和PCC人工骨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12周时取材,分别作大体、组织形态学、新骨形成定量分析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BMP/PCC人工骨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PCC人工骨、术后12周时,BMP/PCC侧植入部位的抗折强度明显高于PCC侧。结论:BMP/PCC人工骨能更快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人工骨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验证从牛皮质骨中提取的骨形态发生蛋白 (bBMP)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探讨煅桡骨 (SB)作为其载体对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 :①将bBMP植入 1 6只balb/c小鼠肌袋内 ,每周宰杀 4只行细胞学检查 ,连续 4周。② 1 6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造成双侧桡骨 1cm缺损 ,分别植入bBMP -SB和SB进行自身对照 ,分批宰杀后行X -线照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植入肌袋内的bBMP术后一周即可诱导软骨细胞形成 ,2周时可见编织骨 ,4周时可见小梁骨及骨髓成形。而骨缺损实验中 ,bBMP -SB组在软骨诱导、小梁骨的形成数量、骨折愈合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SB组。结论 :①bBMP有强大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②bBMP -SB复合骨可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与自体骨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3月,选取52例良性骨肿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行肿瘤刮除术,A组瘤腔用颗粒型及条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填充,B组用自体骨填充,伤口常规缝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材料填充组与自体髂骨填充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失血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对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疗效相当。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是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自行合成的CPC和CPC/BMP复合人工骨的成骨能力、降解性能以及植入体内后的骨结合能力。[方法]参考文献方法合成CPC,并将其作为BMP的载体制成CPC/BMP复合物,植入小鼠肌袋和兔桡骨15mm骨缺损,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的变化,综合评价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结果]CPC植入小鼠肌袋内不能诱导成骨,CPC/BMP植入后有新骨形成,同时材料出现降解。植入骨缺损后,CPC/BMP复合物和单纯的CPC均可以促进新骨形成,但后者骨修复能力弱,材料降解速度缓慢。植入4周有新骨形成,材料形态出现变化,晶体结构被逐渐破坏。24周有板层骨长入并与材料紧密结合,骨缺损初步修复,材料被溶解成规则的蜂窝状框架结构。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新骨钙化程度逐渐增高,24周时已经与正常骨接近。[结论]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降解性能理想,对骨缺损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在修复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缺损中对骨形成和骨改建的作用,本实验拟评价骨唾液酸蛋白在兔体内的成骨活性,并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选用合适龄新西兰大白兔36只,前肢中段外侧骨段(连同骨膜)15mm,建立兔桡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A组),脱蛋白松质骨组(B组),自体骨移植组(C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脱蛋白松质骨,自体骨移植,并在术后第4、8、10、12周,ABC三组各组随机选择3只动物,处死后游离桡骨标本备检。分别观察各组动物桡骨愈合X线片正侧位片情况,肉眼观察标本愈合情况,组织学观察。结果①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肉眼观察,X线检查,HE染色均显示骨愈合均快于脱蛋白松质骨组,②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肉眼观察,X线检查,HE染色均显示骨愈合均稍慢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与脱蛋白松质骨组相比,成骨活性增加,具有一定程度成骨活性,但较自体骨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珊瑚/ 骨髓复合人工骨( 简称复合骨) 的成骨效应。方法: 将复合骨植入兔背部肌袋和颅骨缺损, 以单纯珊瑚植入作对照。取材后通过组织学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 检测其成骨情况。结果: 复合骨植入肌袋后4 周, 局部有骨组织形成, 而单纯珊瑚植入区未见骨组织成分。复合骨植入骨缺损后6 周, 局部形成的骨组织量明显多于同期的珊瑚植入区( P< 0-01) 。术后12 周, 复合骨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 而单纯珊瑚植入区则表现为不完全性骨修复。结论: 复合骨具有良好的骨再生和骨修复能力, 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9.
组织工程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兔颅骨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实用价值及合理应用BMP的方法。方法 将自体成骨样细胞即刻种植在复合BMP的胶原包埋的聚羟基乙酸(PGA)的基质材料和不含BMP的基质材料上,然后将不同的复合体或单纯基质材料移植到兔颅骨的一侧全层骨缺损区,作为实验侧Ⅰ、实验侧Ⅱ或实验侧Ⅲ。对侧设对照,不作任何植入。将60只新西兰兔分别于术后2,6,8及12wk处死,标本行大体组织学检查,X线摄片及灰量测定检查。结果 表明实验侧Ⅰ成骨量明显大于实验侧Ⅱ或实验侧Ⅲ(P<0.01),而对照侧仅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 组织工程骨可修复自体的兔颅骨缺损,应用外源性BMP可促进骨再生,为组织工程化骨在颅面外科及整形外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聚乳酸膜包裹煅烧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聚乳酸膜联合煅烧骨治疗修复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手术建立兔桡骨不愈合模型,将48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PLA组、TBC组和对照组,PLA组在骨缺损区植入煅烧骨(TBC),表面用聚乳酸(PLA)膜严密覆盖;TBC组仅在缺损区植入TBC;对照组缺损区不给予任何处理。术后2、4、8、12周行X线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时间动态X线和组织学检查发现,PLA组和TBC组骨缺损的修复在骨缺损两端呈现传导成骨的特性,新骨由骨端向植骨区长入;PLA组同时出现诱导成骨,植骨早期其内部出现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并逐渐与两端骨痂相接。12周时PLA组骨缺损修复较理想;TBC组骨再生和髓腔重建较缓慢,有2例尚未骨性愈合;对照组所有骨缺损均发生骨不连接。结论:膜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和煅烧骨联合应用对骨缺损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