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与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thyroiditis,HT)并存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宿迁市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PTC并存HT的18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TC合并HT的发生率为22.2%(18/81),随访无复发。结论PTC合并HT的发生率高,手术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辅助检查及术中病理对于诊断和术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微小RNA-129(miR-129)的表达情况,并探讨miR-129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25例P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125例PTC患者其125份癌组织(研究者)及125份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组织标本均行miR-129 mRNA检测,分析PTC组织中miR-129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①PTC患者PTC癌变组织中miR-129 mRNA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②miR-129的表达与PTC患者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情况均无明显关系(P>0.05),miR-129的表达与PTC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的表达有显著关系(P<0.05);③经单因素分析得出:临床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2级及miR-129水平低表达时患者生存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④经多因素Cox分析得出:临床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2级及miR-129水平低表达均为影响PT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19,3.511,2.323,2.102)(P<0.05)。结论 miR-129在PTC患者组织中以低水平表达,临床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2级时miR-129低表达率均上升,miR-129低表达PTC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 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 (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 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34例PTC患者以及其中合并HT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单纯PTC组 (252例) , PTC合并HT组 (82例) ,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分别行腺叶+峡部切除、全切或近全切除以及不同范围的颈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病理证实为PTC.与单纯PTC组比较, PTC合并HT组中女性所占比、单叶受累、颈淋巴结阴性比率均明显增加, 而病灶最大径明显减小 (P<0.05) .发现单纯PTC组较PTC+HT组有更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 (P=0.001) , HT合并PTC组发生术后低钙的比率明显增高.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 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以女性多见, HT可能对PTC原发灶的外侵、腺体内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合并HT的甲状腺癌手术术后并发症增加, 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微小RNA-129(miR-129)表达情况,探讨miR-129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浙江省恩泽医疗中心2010年11月—2014年2月收治的125例PTC患者的125份癌组织(研究组)及125份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对照组),所有组织标本均行miR-129 mRNA检测,分析PTC组织miR-129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C患者PTC癌变组织miR-129 mRNA表达水平(0.66±0.21)低于癌旁正常组织(1.89±0.48)(P0.001);miR-129表达与PTC患者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情况均无明显相关性(P0.001),miR-129表达与PTC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有显著关系(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2级miR-129水平低表达时患者生存率更低(P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临床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2级及miR-129水平低表达均为影响PT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19(95%CI:1.470~3.085),3.511(95%CI:1.431~8.616),2.323(95%CI:1.253~4.308),2.102(95%CI:1.253~3.526)(P=0.037、P=0.006、P=0.008、P=0.018)]。结论 miR-129在PTC患者组织呈低水平表达,临床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2级时miR-129低表达率均上升,miR-129低表达PTC患者预后较差,miR-129可作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文章主要论述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诊断,中医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相关性,并大体概括其在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方面的应用现状,以期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个体化精准诊治制定提供科学线索。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辽宁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二病区诊治的200例经病理学诊断为PTC的手术患者的病理蜡块组织,应用RT-PCR法进行BRAF~(V600E)基因检测,分析比较BRAF~(V600E)基因的突变情况与研究对象临床特征的关联。结果 PTC患者中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74.0%,其在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变类型性(单发多发)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原发灶情况、区域淋巴结受累、是否有远处转移等相关特征存在关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现PTC进展(远端转移)情况在不同年龄组、临床分期、肿瘤原发灶分期、肿瘤病变类型性(单发多发)和BRAF~(V600E)突变中的分布不同,提示这些因素可能是影响PTC预后的预测因子。结论 BRAF~(V600E)基因在PTC中突变率高,且对于预测PTC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情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APOE在PTC发生及淋巴结转移(LNM)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的161例PTC患者(PTC组)和3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PTC患者分为LNM组(PTC伴淋巴结转移,n=51)和单纯PTC组(PTC不伴淋巴结转移,n=110)。按照APOE中位数水平将PTC组分为:高水平组(>128.90 ng/L,n=80)及低水平组(≤128.90 ng/L,n=81)。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患者血浆中APOE的浓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两组间基线资料、脂代谢相关指标及APOE蛋白水平与PTC及LNM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价APOE对PTC发生的预测价值。采用TIMER数据库分析APOE基因在泛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APOE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TC组APO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DL-C、APOA1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ARMS)技术检测同一患者不同标本类型BRAFV600E的突变状态并研究其突变差异性。方法:采用ARMS技术对132例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标本和手术组织学标本进行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分析不同标本类型及不同程度病变组织中BRAFV600E的突变差异性;同时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临床病理参数和BRAFV600E突变的相关性。结果:在细胞学方面,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在FNAC明确诊断PTC中为95.56%,FNAC不能明确PTC中为17.24%;在组织学方面,68例PTC中BRAFV600E的突变率为85.29%,64例良性组织BRAFV600E未发现突变。另外,BRAFV600E突变与PTC临床病理参数,如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灶数目、双侧病灶、是否有腺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均无关(均P>0.05)。结论:基于ARMS法检测BRAFV600E基因状态是PTC非常重要的鉴别诊断指标,BRAFV600E与FNAC标本联合运用有效提高了PTC的术前诊断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与PTC临床病理参数无关。  相似文献   

8.
李杨  唐悦  邓显  李旭  郑成万  杨辉 《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6):725-729,73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9年10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PTC根治性切除术的4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前血常规中各血细胞成分及其他各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各炎症指标如NLR、LMR及其他相关指标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PTC患者的肿瘤大小、甲状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系统、淋巴结转移率(ND)、甲状腺腺体外侵袭、临床分期、术前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和LMR与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时间(RFS)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MR、NLR和ND是影响PTC患者5年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TC患者同时具有低LMR、高NLR和高ND特征,其远期预后更差(P<0.001).结论 高NLR、低LMR和高ND均影响PTC患者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发生右侧喉返神经深层(Ⅵ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方法 收集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17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PTC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浅层(Ⅵa区)及Ⅵb区发生淋巴结转移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差异性.结果 175例PTC患者中,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43例PTC合并HT病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仅诊断为PTC病人45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观察组病人出现甲状腺肿大以及颈部压迫症状较对照组病人明显增多(P<0.01);2组病人甲状腺肿块、颈部疼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女性、年龄≤44岁病人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病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癌肿类型、癌灶数、预后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与单纯PTC相比,PTC合并HT以颈部肿大或颈部压迫症状较多见,中青年及女性病人发病率高,淋巴结转移少,临床分期早,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ACR TI RADS)预测伴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1例伴HT的PTC患者,依据有无颈淋巴结转移分为有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超声声像图表现差异,并根据声像图表现分别进行Kwak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Kwak TI RADS)和ACR TI RADS分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肿瘤最大径、纵横比、ACR TI RADS分值的ROC曲线,评估各预测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 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纵横比、ACR TI RADS分值与伴HT的PT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肿瘤最大径、ACR TI RADS分值、纵横比>1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169、1.392、2.765, P均<0.05)。肿瘤最大径、ACR TI RADS分值、纵横比>1联合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7(95% CI:0.849~0.925),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75.0%。结论:ACR TI RADS分值是伴HT的PT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与肿瘤最大径、纵>1横比联合预测模型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喉前淋巴结(DLN)转移与颈部其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3例行手术治疗且有DLN检出的PTC患者,分为DLN-阳性组(139例)和DLN-阴性组(39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在533例PTC患者中,DLN的转移率为26.08%(139/533),16例仅发生DLN转移而无其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P<0.001),多灶(P=0.002),位于中上1/3(P=0.047),临近被膜(P=0.011),中央区(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P<0.001),淋巴脉管浸润(P=0.014),甲状腺外侵犯(P<0.001),高侵袭性病理亚型(P=0.013)与DLN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OR=0.466,P=0.001),位于中上1/3(OR=1.748,P=0.024),中央区(OR=0.180,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OR=0.468,P=0.003)和淋巴脉管浸润(OR=0.294,P=0.005)是D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DLN阳性患者同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且有更多的淋巴结转移数目(P<0.05)。结论:PTC术中应规范清扫喉前及锥状叶周围的淋巴及软组织,对于DLN转移,尤其高侵袭亚型者,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选择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与甲状腺肿物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Ⅵ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影响因素,阐明恶性甲状腺肿物和PTC发生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99例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并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PTC患者资料及22例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分为Ⅵ区淋巴结转移组(48例)和未转移组(51例)。利用Pearson χ2检验分析性别、年龄、肿瘤大小、B超显示钙化及边界情况等临床相关因素与恶性甲状腺肿物及PT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性别与甲状腺肿物的良恶性无明显相关性(P=0.959,OR=0.972),但年龄与其有相关性(P<0.05,OR=0.341),B超显示钙化(P< 0.001,OR=0.115)和边界不清(P<0.001,OR=18.947)与甲状腺肿物的良恶性明显相关。性别(P=0.379,OR=1.523)、钙化(P=0.064,OR=2.649)和边界不清(P=0.536,OR=0.727)与PT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的无相关性,年龄(P<0.01,OR=3.498)和肿瘤大小(P< 0.001,OR=0.177)与其有相关性。B超提示同时存在钙化及边界不清与PT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189,OR=1.781)。结论:年龄是恶性甲状腺肿物的危险因素,也是PTC患者发生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B超提示肿物的钙化和边界不清是恶性甲状腺肿物的危险因素,但尚不能作为判断PT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因素;肿瘤大小可以提示PTC患者是否发生Ⅵ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徐余兴  帅剑锋  汪会  汪晓明  鲁长文  高翔  孙康 《安徽医学》2020,41(12):1375-1378
目的 探讨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76例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组(32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组(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影像学资料(肿瘤位置、边界形态、是否钙化、纵横比)、病理资料(病灶数目、包膜侵犯、周围肌肉侵犯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物酶抗体(ANTI-TPO)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水平]等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危险因素预测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年龄、肿瘤位置、术前TSH值以及是否多灶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预测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689、0.672、0.700,截点分别为0.85 cm、41.5岁、1.35 mIU/L。结论 患者肿瘤最大径、术前TSH值、年龄、肿瘤位置、是否多灶是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可用于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甘肃省肿瘤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PTC患者1524例,其中多灶性PTC 492例,单灶性PTC 1032例。通过比较多灶性与单灶性PTC患者在性别、民族、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前促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病灶范围、病灶最大径、病灶直径总和、颈部中央区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以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多灶性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同时,根据是否出现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患者上述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与单灶性PTC患者比较,多灶性PTC患者中55岁以上、合并高血压、出现中央区或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患者的比例更高(均P<0.05);55.1%多灶性PTC患者的病灶分布在双侧腺体,且病灶最大径和病灶直径总和均大于单灶性PTC患者(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mm、术前TG超过55?ng/mL、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多灶性PTC患者出现中央区及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比例均高于单灶性PTC,且当患者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术前TG超过55?ng/mL时发生转移性淋巴结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1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收治的PT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例病例。术后常规病理证实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73.44%(177/241)。与颈侧区淋巴结无转移的PTC患者相比,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年龄偏小,多为女性,癌肿直径较大,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超声及CT检查积分更高。而BMI指数、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史及甲亢病史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患者为年轻女性、超声及CT检查积分≥4,并术中病理提示癌灶直径≥2.0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等于5枚时,应高度怀疑PTC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临床病理特征和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关联性,阐明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1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临床研究和分析。方法 以笔者医院2012年4月~ 2013年10月收治的1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术前定位、术中冷冻病理检查,并与术后颈部清扫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情况以及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被膜外侵等因素对其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各分区淋巴结数及占转移淋巴结比例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以Ⅵ区转移率最高,达49.84%。患者中年龄>45岁、伴有多灶病变、中央区淋巴转移3枚以上以及原发灶包膜被侵犯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原发灶包膜侵犯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多集中于Ⅱ、Ⅲ、Ⅳ、Ⅵ区,其中以Ⅵ区转移率最高,因此临床行颈清扫术时应着重清扫上述分区,另外原发灶包膜侵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成为判断患者是否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构建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2年7月6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按照7:3的比例随机抽样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 =474)和验证集(n =201),在训练集中构建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绘制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价值进行评估。结果:6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212例(31.4%)。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双侧病灶、多发结节(≥3个结节)、肿瘤最大径>1 cm、脉管侵犯和包膜侵犯。利用所得到的6个预测因子构建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绘制可视化的列线图,用于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该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7(95%CI =0.741~0.834),在验证集中的AUC为0.720(95%CI =0.644~0.796),DCA显示阈值概率在0.2~0.9 时该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风险净收益高。结论:年龄<45岁、双侧病灶、多发结节(≥3个结节)、肿瘤最大径>1 cm、脉管侵犯和包膜侵犯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表现良好,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与预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SFRP2及多能体蛋白聚糖-2(SDC-2)基因甲基化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在2017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00例患者,检测胃癌组织中SFRP1、SFRP2及SDC-2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上述基因甲基化率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胃癌组织中的差异。  结果  癌肿组织中SDC-2、SFRP1、SFRP2基因甲基化率、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DC-2甲基化(OR=0.384)是影响癌肿大小的独立保护因素(P < 0.05);SFRP2甲基化(OR=5.991)是影响肿瘤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SDC-2甲基化(OR=0.171)是影响肿瘤浸润深度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 < 0.05);SFRP1甲基化(OR=4.614)是影响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SDC-2甲基化(OR=0.345)是抑制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性因素(均P < 0.05);SFRP1甲基化(OR=11.667)、SFRP2甲基化(OR=23.333)是影响肿瘤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  结论  SFRP1、SFRP2及SDC-2基因甲基化状态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高度相关性,SFRP1、SFRP2基因的甲基化可能是促进肿瘤增长、迁移、低分化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