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眼球摘除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眼球摘除的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眼球摘除23例(23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筛选危险因素.结果 眼球摘除的原因: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19只眼,玻璃体切除术中视网膜复位不良2只眼,外伤性眼内容炎不能控制1只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出血药物治疗长期不能吸收1只眼.眼外伤时伤口大小、有无异物伤、有无眼内炎、PVR分级、眼球摘除前视力、手术次数与眼球摘除相关.结论 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眼球摘除的危险因素为外伤时伤口长大于10mm、伴异物或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时PVR分级C2或以上,眼球摘除前视力无光感,眼球摘除前手术次数≥3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眼发生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6年7月我科就诊的开放性眼外伤后视网膜脱离患者43例(43眼),均曾在我科或外院行裂伤缝合手术并存在视网膜裂孔.对性别、年龄、视力和眼压、开放性眼外伤分类、外伤分区、外伤时程、前房出血、晶状体缺如、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下出血、脉络膜脱离性质等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部分采用χ2检验进行验证.结果 所有开放性眼外伤导致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眼均存在一定程度的PVR表现,其中PVR D级所占比例最大(46.5%),46.5%的患眼并不存在明显的前部PVR表现,25.6%患眼4个象限均存在前部增生性改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严重PVR危险因素仅视网膜脱离范围和晶状体缺如2项被保留于方程中,其中前者为正相关因素(B=18.853),后者为负相关因素(B=-1.946).严重PVR发生率在年龄<18岁组和年龄≥18岁组分别为41.67%和48.39%(P=0.692),破裂伤组的D级PVR发生率(48.15%)较裂伤组(43.75%)更高,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780).玻璃体出血对严重PVR的影响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114),但前房有/无出血组间和视网膜下有/无出血组间差异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43,0.037).结论 开放性眼外伤导致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眼存在特发性PVR特征,视网膜脱离范围和晶状体缺如是影响PVR发生的重要因素,后者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性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分析其复发的原因。方法对56例(56眼)外伤性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再次玻璃体手术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性别、年龄、眼外伤类型、术前有无眼内异物、有无硅油、手术距受伤的时间、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二次填充物的种类、术后眼压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总结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再修复的原因。结果再次手术原因:≥18岁组主要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18岁组主要为玻璃体残留和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56例视网膜复位率89.29%,以上各因素对复位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例中视力提高者50例(89.29%),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因素是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P=0.05)。结论外伤性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在成人主要为PVR,在青少年主要为玻璃体残留和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把握再修复手术时机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硅油取出术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62年Paul Cibis首次将硅油作为玻璃体替代品注入眼内治疗一些用常规手术没有希望治愈的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患者获得成功。硅油已在治疗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PVR、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外伤性PVR、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及其他复杂视网膜脱离等手术成功率大为提高。但硅油能引致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病变、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芳 《眼科学报》1992,8(2):83-87
本文复习了160例(160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病例,其中有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改变的62例(称PVR组),没有PVR改变的98例(称无PVR组),通过这些病例的各种临床特点的比较对照,探讨术后PVR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表明,视网膜脱离伴发葡萄膜炎反应或有低眼压存在,术前后玻璃体出血,多次手术是术后发生严重PVR的非常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同时存在PVR发生率更高、文中还提出减少和预防PVR发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评价机械性眼球伤,特别是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手术的效果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机械性眼外伤398例(409眼),开放性眼外伤357眼,闭合性眼外伤52眼,均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各合作单位将所有的患者信息填表,录人数据库供统计分析。结果最终视力≥0.025者260眼(63.57%)。获得解剖功能修复者289眼(70.66%);获得解剖修复者34眼(8.31%);低眼压、眼球萎缩、硅油支持眼球和眼球摘除(预后不良)者86眼(21.03%)。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视网膜脱离(RD)、伤后14d以上实施玻璃体手术者预后较差。受伤至手术时间与PVR的发生率密切相关。伤时有RD发生者促进PVR的发生。RD和PVR合并存在使后果更差。伤后30d以后实施手术者RD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单变量Logistic分析提示伤后无光感、视网膜闭合漏斗脱离、PVR形成、脉络膜上腔大出血4个变量是手术效果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玻璃体手术时机和损伤程度直接影响眼外伤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治疗棘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内界膜的剥除、松解性视网膜切开术、玻璃体腔填充使用的全氟化碳液体、联合重轻型硅油填充等成为外伤性PVR手术治疗的新方向;药物治疗包括抗代谢药物、糖皮质激素、抑制纤维素生成药物等.新的药物治疗进展有基因治疗、免疫抑制剂、磷酸化糖蛋白等.可通过缓释微粒治疗等新疗法降低PVR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晶体玻璃体视网膜手术(Lenticular-retinovetinal surgery,LVR)联合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38例(38眼)应用晶体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解剖必忝功者35眼(92 11%),功能成功者32眼(84.21%).结论:LVR联合硅油填充是治疗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方法.显著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是前部PVR和术中术后眼内出血及角膜外伤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0例(112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8.4个月)。结果 112眼中34眼(30.4%)形成术后PVR。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前PVR为影响术后PVR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P=0.001),而硅油填充、巨大视网膜裂孔、合并脉络膜脱离等因素与术后PVR的形成无显著相关。术前PVR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降低。结论 影响术后PVR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为术前PVR。对于有术前PVR可能导致术后PVR形成的高危人群可行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影响正视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本院2000年11月至2002年10月住院治疗的正视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的Logistic统计分析.结果正视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共363例367眼,304眼一次手术成功,一次手术成功率为82.8%.PVR(P<0.01)、手术方式、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外伤史、裂孔类型、内眼手术史(P<0.05)为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正视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有PVR严重程度、玻璃体状态、裂孔类型以及外伤和内眼手术史等,手术前应当重视这些因素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是导致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严重影响患者视力预后。目前 ,通过药物干预PVR发生已经逐渐成为有效措施。因此正确评估手术后PVR发生危险因素 ,筛选PVR高危患者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回顾近 2 0年来PVR的危险因素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2.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导致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视力预后。目前,通过药物干预PVR发生已经逐渐成为有效措施。因此正确评估手术后PVR发生危险因素,筛选PVR高危患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回顾近20年来PVR的危险因素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内镜引导玻璃体切除治疗伴有严重角膜浑浊的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回顾对照研究.37例(37眼)伴有严重角膜浑浊的外伤性PVR分别应用内镜引导玻璃体切除术(A组19例)和经临时人工角膜玻璃体切除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B组18例)治疗.就等待手术时间、视网膜复位率、术后视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随诊2~40个月.A组术前等待时间<1个月者13/19例,明显优于B组的5/18例(P<0.05).视网膜复位率及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伴有严重角膜浑浊的外伤性PVR用内镜引导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地提早手术时间,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可节省大量的角膜材料.  相似文献   

14.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尽管手术技术不断提高,术后视网膜复位的成功率和视力预后仍很差。为预防PVR发生,明确其罹患因素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手术前已发生的原发性PVR和非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NPV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玻璃体中的表达 ,分析VEGF在 PVR中的作用。方法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37例 ,其中视网膜脱离 PVR2 2例 2 2眼 ,外伤性 PVR15例。以 12例猝死无眼疾的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检测病例组、对照组玻璃体 VEGF水平。VEGF的测定采用对抗夹心法 (EL ISA)。结果  37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 VEGF平均 2 2 0 .5 2± 10 1.97pg/ m l,其中 2 2例网脱PVR玻璃体 VEGF2 38.90± 6 1.2 4pg/ ml,外伤性 PVR玻璃体 VEGF193.5 8± 5 8.17pg/ ml。正常对照组玻璃体VEGF89.90± 36 .36 pg/ ml。PVR玻璃体 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VEGF在 PVRA级、B级水平较高 ,且随 PVR程度增加而降低。有危险因素 PVR,VEGF水平高于无危险因素 PVR(P <0 .0 5 )。结论 作为细胞间的传导信号 ,VEGF参与 PVR的发生发展。VEGF在 PVR中呈上调性表达。VEGF不仅在缺血性眼部疾病中呈高表达 ,而且在某些非缺血性眼部疾病中表达升高。 VEGF主要在 PVR早期发挥作用 ,PVR危险因素可以刺激玻璃体 VEGF上行性表达。  相似文献   

16.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姜岩  何世坤 《眼科研究》2004,22(2):216-220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最常见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后的创伤愈合反应。随着视网膜的创伤,活化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胶质细胞,纤维母细胞等增殖、迁移,与细胞外间质共同形成了PVR膜而导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就PVR的治疗而言,早期在于控制炎症,中期主要是抑制细胞增殖,晚期着重于防止纤维化的形成。着重就PVR的危险因素、临床分类、病理、手术处理以及最新的药物治疗进展做综合归纳。  相似文献   

17.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最重要的原因。神经感觉视网膜的机械性损伤是细胞复制 ,增生 ,分化导致PVR的刺激因素 ;细胞增生的程度与视网膜受损伤的程度、血 视网膜屏障受损害的程度以及RPE/胶质细胞与多种生长因子相互作用的程度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许多实验研究利用药物来抑制PVR的形成。本研究通过视网膜玻璃体手术时眼内注入柔红霉素 (daunorubicin)来抑制手术后PVR的生成 ,提高手术成功率。柔红霉素是蒽环类抗生素 ,最初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 ,有研究发现这一药物能作为治疗PVR的有效药物 ,但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4例(24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常规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膜剥离、松解性视网膜切开、眼内激光、硅油或长效气体眼内填充等治疗,部分病例联合巩膜扣带术;随访3~24mo,观察疗效。结果:24眼术后视网膜均复位,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访期间,19例视网膜保持平复,5例复发视网膜脱离,其中3例经再手术视网膜复位,另2例因眼球萎缩未再手术。结论: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多伴有浓密的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嵌塞及严重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通过适时的玻璃体手术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春芳 《眼科学报》1993,9(4):196-199,215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发生严重PVR的危险眼只限于马蹄形裂孔的这些眼,为了阐明马蹄形裂孔发生PVR的机制及其两者关系.本文分析了单纯马蹄形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101眼,病例分为PVR组和无PVR组,两组病例对照比较.结果表明: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是马蹄形裂孔发生PVR的基本原因.玻璃体出血、葡萄膜炎、脉络膜脱离、多次手术是PVR发生的促进因素,而裂孔后缘卷边固定与前瓣比其下暴露的色素上皮区小是PVR己发生的临床证据.因此当临床上出现玻璃体出血、葡萄膜炎、脉络膜脱离及第一次手术没成功时要警惕术后发生严重的PVR.  相似文献   

20.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裂孔性和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手术复位后的严重并发症,也是造成手术失败和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各种抗增生药物是辅助玻璃体手术治疗PVR的有效途径,缓释系统的应用不但使药物在玻璃体腔内能以有效浓度缓慢持续发挥效应,而且实现了多种抗增生药物的联合应用,针对性地作用于PVR不同病理过程,大大提高了药物疗效,同时,也减少了抗增生药对眼内组织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