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脑卒中后呈偏瘫步态的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34例)、下肢机器人组(34例)和联合治疗组(34例)。头针组予针刺头皮运动区域治疗,下肢机器人组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联合治疗组采用头针与下肢康复机器人相结合进行治疗。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3月后以步态分析仪测定患者站立相双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平衡参数的变化。结果 干预结束后,3组患者健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等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0.01),患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0.01),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下肢机器人组(P<0.05~0.01)。联合治疗组球长度、椭圆面积、球长度/椭圆面积、椭圆倾斜角度、长轴、短轴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下肢机器人组(P<0.05~0.01)。结论 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静态平衡能力,较单纯头针治疗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
刘彩霞 《当代医学》2021,27(22):139-141
目的 探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训练中应用下肢康复固定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9例.对照组行常规步态训练,实验组行下肢康复固定器辅助步态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下肢功能、运动能力及下肢肌力.结果 实验组FMA-LE评分与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4、12及24周,实验组最快10 m步行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MMT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行步态训练期间,辅助应用下肢康复固定器,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与下肢肌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运动康复疗法防治脑卒中致偏瘫步态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收集经过运动康复疗法的脑卒中患者160例与未采用运动康复疗法而选用按摩治疗的101例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2个月的运动康复疗法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正规的运动康复疗法是防治脑卒中致偏瘫步态的较佳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应用下肢智能反馈系统对其步态纠正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使用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进行干预,比较2组步态纠正情况、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结...  相似文献   

5.
包拓  郭伯文  刘非  唐小冬  叶益均 《中外医疗》2012,31(35):84+86-84,86
目的研究运动康复疗法防治脑卒中致偏瘫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案例分析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步态1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运动康复组(运动康复疗法)和常规按摩组(按摩疗法)各90例,比较组别间疗效。结果连续治疗2个月后,运动康复组患者的痊愈率26.7%、显效率40.0%及总有效率86.7%显著高于常规按摩组,无效率13.3%显著低于常规按摩组(P〈0.05)。结论运动康复锻炼在脑卒中致偏瘫步态防治上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指禅推法对促进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5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试验组术后康复应用一指禅推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步态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步态分析中的步频、患侧支撑相、健患侧支撑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步态分析中的步频、患侧支撑相、健患侧支撑相比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指禅推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具有效促进后交叉韧带重建后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步态是决定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提高步行能力是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康复手段被应用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但尚无一种最佳的康复治疗方案。通过总结各类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作用的实用性及有效性,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康复治疗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下肢肌肉结构形态变化的超声表现,为脑卒中康复机器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早期)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机器人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物理治疗;机器人组进行机器人训练加常规的物理治疗,并保证2组训练量相等。连续训练4周,每周6 d,每天1次,每次60 min。2组患者健侧、患侧在训练前后均用B型超声检测进行以下评定:选取不同踝关节角度下胫骨前肌(TA)、腓肠肌内侧头(MG)、股二头肌(TH)的形态结构参数,包括羽状角、肌肉厚度及肌纤维长度。结果经过4周的步态训练,试验组患侧TA的羽状角、肌肉厚度在静息及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均较训练前显著增大(P<0.05),而肌纤维长度在训练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侧MG、TH的肌纤维长度在静息及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均较训练前显著增加(P<0.05),而羽状角及肌肉厚度在训练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健侧及对照组双侧TA、MG、TH的形态结构参数在训练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机器人能提高偏瘫患者下肢运动的灵活度,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患侧下肢的负重能力,从而提高其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对其健患两侧腰背肌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且有典型偏瘫步态的脑卒中患者46例,运用抽签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在为期两周的试验时间里,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法治疗和理疗缓解腰背肌肌张力,观察组进行步态训练,对照组不做处理.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健患侧腰背肌进行表面肌电分析并记录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善偏瘫步态能降低脑卒中患者腰背肌的肌张力,提高健患两侧腰背肌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和步行训练,研究组结合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测评得出的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在视反馈下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6周后的步速、步频、重心垂直位移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步态评分、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方案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治疗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满意度为92. 00%,对照组为64. 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头体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相应的对症药物(控制血压、血糖等)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期间采用头针加体针长时间留针治疗,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运动的控制特点,提出相关预防措施。方法脑卒中患者100例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裸足式的三维视频步态分析,不穿戴矫形器,而对照组的患者则穿戴好固定式的裸足矫形器之后,再进行三维步态的检测工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的三维步态检测数据均明显不如与正常步态数据(P0.05);观察组中的步态周期明显延长,双腿支撑期占步态周期的比例逐渐增加(P0.05)。结论根据偏瘫步态的运动控制特点,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步态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步态训练矫正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态改善情况。方法收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共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步态训练矫正仪治疗,1天2次,每次10~15 min。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评分)、异常步态模式评定量表及步态时空参数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 FMA 评分、异常步态模式评分及步行参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步态训练矫正仪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步态。  相似文献   

14.
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行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步行能力评定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在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的Berg平衡功能评分、Bathel指数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Berg平衡功能评分、Bathel指数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P0.05),且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平衡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行走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联合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单任务步行(STW)和双任务步行(DTW)状态下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1年4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非急性期脑卒中住院患者共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2组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抗重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髋周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从2010年度至今在我科入住的74名脑卒中患者,分为研究组(n=37)和对照组(n=37)。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髋周肌群训练。结果:研究组立位平衡较对照组出现早,重心转移情况优于对照组,且步态稳。结论:早期髋周肌群训练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三维步态分析比较运动再学习疗法和神经发育学疗法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8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实验组采用运动再学习疗法,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步态分析中的步态周期时间、双支撑时间、单支撑时间比率、步速、跨步长比YY率参数。结果:实验组各项步态参数均值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疗法相对于神经发育学疗法在治疗偏瘫步行能力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脑血管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慢性动作功能受损的主因之一,影响日常生活功能~([1])。机器人辅助疗法是近年来出现的脑卒中康复疗法,具有重复性、专一性、可定量评价等优点~([2-3])。既往评价偏瘫患者下肢机器人训练效果多采用量表评定,结果较主观,三维步态分析具有数据客观、定量、可信度高等优点~([4])。本研究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比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经下肢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或仅采用本体感觉训练后其三维步态参数的变化情况,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胫骨前肌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功能和偏瘫步态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脑卒中伴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2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48 h后开始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胫骨前肌训练。结果训练2周后,2组的肌力、踝关节活动度、步行速度和步幅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早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胫骨前肌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功能和步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54例发病12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步行训练,试验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予以步行功能评估,包括6 min步行试验(6MWT)、10 m步行测试(10MWT)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定量表(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使用运动捕捉系统采集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通过以上各项指标分析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 (1) 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6MWT、10MWT组内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6MWT与治疗2周组内相比有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仅试验组患者10MWT组内较治疗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5);(2) 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FAC评级和FMA-LE评分组内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治疗4周后FMA-LE较2周时有更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 治疗4周后,试验组步行周期较治疗前(P=0.003 5)、2周后(P=0.003 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步行周期,其疗效与常规步行训练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