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对32例移位髋臼骨折行术前CT平扫或三维重建确定骨折类型和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固定.结果32例全部获得6月-4年,平均15月的随访,按Maffa的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标准优26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7.8%,X线标准优24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4.6%.并发症主要有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和异位骨化.结论CT三维重建对判断髋臼骨折的部位、移位方向和损伤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对手术入路选择和手术复位、固定具有指导作用.对于髋臼骨折的治疗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只要移位大于2-3mm,都应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最佳入路,术中准确复位和妥善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对32例移位髋臼骨折行术前CT平扫或三维重建确定骨折类型和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固定。结果:32例全部获得6月-4年,平均15月的随访,按Maffa的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标准:优26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7.8%,X线标准:优24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4.6%。并发症主要有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和异位骨化。结论:CT三维重建对判断髋臼骨折的部位、移位方向和损伤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对手术入路选择和手术复位、固定具有指导作用。对于髋臼骨折的治疗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只要移位大于2-3mm,都应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最佳入路,术中准确复位 和妥善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诊断治疗中的意义,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57例有移位的髋臼骨折进行术前CT三维重建,明确骨折的类型,然后制定手术方案和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结果 57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6年9个月的随访,平均26个月。按Matta的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标准:优43例,良6例,可8例,优良率85.96%;X线标准:优44例,良6例,可7例,优良率87.72%。结论 CT三维重建逼真地显示了损伤的髋臼立体表面形态,有助于判断髋臼骨折的部位、类型和损伤程度,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复位固定的方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Wang G  Pei G  Gu L  Zhu L  Guo G  Xia T  Lin A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9):657-661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对41例移位髋臼骨折行术前CT平扫或三维重建确定骨折类型和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固定。结果:39例获得1-4年,平均1.5的的随访,按Metta的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标准:30例新鲜骨折,优16例(53.3%),良11例(36.7%),可3例(10%),优良率90%。9例陈旧性骨折,优2例,良3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55.6%。并发症主要有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和异位骨化。结论:伤后手术时机、髋臼损伤程度和手术复位质量是影响术后髋臼功能的重要因素,尽量争取早期手术,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最佳入路,术中准确复位和妥善固定是 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对64例移位髋臼骨折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治疗。结果56例获得随访,按Matta的疗效标准评定:优28例.良18例,可8例,差2例。结论尽量早期手术,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术中准确复位和妥善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髋臼骨折的CT分型指导手术入路选择,提高髋臼骨折的治疗水平。方法2002年12月至2007年9月间对21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前应用CT扫描,按髋臼骨折的Judet—Letoumel分型选择手术入路,4例后壁骨折、5例后柱骨折及2例横行骨折采用Kocher—Langeneback入路,2例前柱骨折、5例双柱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2例移位较重双柱骨折,采用前后联合入路;1例前壁骨折伴股骨头前上方骨折,采用髂股入路。采用专用器械及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骨折距手术的时间为6—10d。结果随访6~57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骨折复位的质量按Matta影像学评定:解剖复位12例,良好复位8例,不满意复位1例。根据Merled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临床疗效优13例,良5例,一般2例,差1例。结论CT扫描能明确髋臼骨折移位和粉碎程度,用术前CT分型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能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移位复杂的髋臼骨折采用不同手术入路与方法,探讨提高髋臼骨折复位质量的方法,制定对移位复杂的髋臼骨折的治疗程序。方法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6年10月对96例有移位的髋臼骨折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疗效满意。本文通过对本组患者的随访结果,探讨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96例平均随访18个月,采用美国矫形外科医生学会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和Matta标准进行评定,优72例(75%),良18例(18.75%),可6例(6.25%)。结论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开复位采取合适的内固定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术医师的经验、内固定的选择、骨折的类型、手术的时机和切口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手术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40例髋臼移位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Kocher Langenbeck、髂腹股沟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切开复位、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内固定。结果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72个月,按D′Aubigne和Postel评价方法,优20例,良10例,优良率为83.3%。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移位髋臼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和手术入路以及术中准确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是提高移位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有移位的髋臼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探讨髋臼骨折手术入路与骨折分型的关系和手术指征。方法对54例髋臼骨折按不同类型选择手术入路进行复位,以重建钢板和螺钉内固定。结果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影像学评定:解剖复位31例,满意复位20例,不满意复位3例;术后临床评分按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优良率为83·3%。结论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准确复位,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早期手术内固定是治疗髋臼骨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技巧,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71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前行x线摄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按Letournel和Judet的髋臼骨折分类法进行分型;通过Kocher—Langenbeck入路、髂腹股沟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切开复位,用重建钢板固定。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1.4个月(5~48个月),根据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的髋臼骨折临床结果评分标准,本组优29例,良28例,一般11例,差3例,优良率为80.3%。术后6例发生股骨头坏死,但无死亡、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的患者。结论髋臼损伤程度、手术复位质量、早期功能锻炼是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术前应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最佳入路并提高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以提高踝关节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2000年2月~2005年1月,对68例有移位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行CT三维重建,明确踝关节骨折的Danis-Weber分型,然后制定手术内同定方案,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结果根据CT三维重建图像及工作站立体旋转观察,Danis-Weber B型41例,C型27例。68例患者获6~40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及骨折畸形愈合发生。疗效按Barid-Jackson评价标准:优34例,良29例,可5例,优良率为92.6%。结论CT三维重建能够逼真显示踝关节骨折的立体形态,对判断踝关节骨折部位、分型诊断及手术入路和复位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31例移位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类方法而采用不同手术入路使用重建钢板及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壁骨折6例,后柱骨折4例,前壁骨折2例,前柱骨折3例,横行骨折6例,横行伴后壁骨折3例,双柱骨折2例,后壁伴后柱骨折3例,T型骨折2例。结果所有病例获3-36个月随访,按美国矫形外科评价髋关节功能的方法进行评价,优20例,良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3.8%。结论术前结合X线CT正确判断髋臼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使骨折复位精确,结合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和初步体会。方法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16例骨盆、髋臼骨折。术前均摄骨盆正、斜位X线片和三维CT检查,体外模拟骨折复位与固定。术中采用仰卧位或漂浮体位,通过改良Stoppa入路或联合髂窝入路与K-L入路,直视下复位骨折,透视证实复位满意后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切口长度6.5-12 cm,手术时间40-160 min,术中失血50-1 000 ml。术后X线片显示骨盆、髋臼骨折复位满意。16例获随访6~12个月。疗效根据Matta功能标准评定:优9例,良6例。无坐骨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和骨折再移位发生。结论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或K-L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暴露充分、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尤其适用于双侧耻骨骨折和四边形面内移的髋臼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23例移位的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采用手术入路分别为前后联合入路、K-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结果 随访13~53个月,根据改良的Merle d'Aulbigne-Postel髋臼骨折术后功能评定标准:本组优9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2.6%,股骨头坏死1例,异位骨化2例.结论 复杂型髋臼骨折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以及对合并伤的积极治疗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髋臼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有移位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1例有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经验,21例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平均21.1分,根据骨折类型选用髂腹股沟入路8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8例,前后联合入路3例,延长的髂腹股沟入路和三射入路各1例。复位后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及拉力螺钉内固定。结果21例经12~56个月平均36个月随访,发生感染2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异位骨化5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复位按Matta方法评估,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12例,不满意复位3例。按Matta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疗效,优7例,良10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80.9%。结论对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应根据骨折类型采取不同手术入路,掌握手术时机、术的经验、术中良好的复位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有移位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移位复杂髋臼骨折采用不同手术入路与方法,探讨提高其疗效的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有移位髋臼骨折86例,对其中27例有移位复杂髋臼骨折进行了随访。所有骨折均按Letournel-Judet的方法进行分型。根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ack入路13例,髂腹股沟入路2例,前后联合入路12例,分别进行复位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18.3个月(5~38个月)。根据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10例,良12例,一般3例,差2例,优良率81.4%。术后发生骨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7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无死亡、感染及不愈合的病例。结论 手术前分析骨折的类型及骨折的移位方向,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中良好的复位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的诊断、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 从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手术治疗髋臼骨折46例48髋,其中A型骨折18髋,B型骨折22髋,C型骨折8髋.手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6髋,K-L入路27髋,前后联合入路(髂腹股沟+K-L入路)13髋,延长的髂股人路2髋. 结果 解剖复位32例(66.7%),复位满意11例(22.9%),复位不满意5例(10.4%).随访4个月~4年,平均2年5个月.按改良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关节功能:优26髋,良9髋,可9髋,差4髋,优良率为72.9%(35/48). 结论 术前CT三维重建对骨折准确分型和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作用;术前在骨盆标本上模拟手术并初步预弯重建钢板,对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有很大帮助;术中对骨折在尽可能地解剖复位,并可靠内固定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及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对16例16侧复杂型髋臼骨折,经髋臼正位片、髋臼闭孔斜位片、髂骨斜位片及CT三维重建明确分型后,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10例,髂腹股沟入路2例,王钢改良的髂股入路3例,前后联合入路1例,分别进行复位,应用重建钢板进行固定。对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和X线表现按Matta标准评估,髋关节功能按D′Aubigne和Postel 6分法标准评估。结果随访3~36个月,优良率87.5%。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2例,所有患者均骨愈合。结论术前正确的骨折分型、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术中良好的复位、简单有效的固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手术时机的合理选择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的分型、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手术效果.方法 手术治疗22例髋臼骨折患者,后壁骨折和后柱加后壁骨折选择K-L入路,前柱、前壁骨折及横断骨折选择髂腹股沟入路,前后移位明显的横断骨折、T形骨折、双柱骨折选择前后联合入路.结果 2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5年,骨折6~9个月均愈合.按Matta评定标准:解剖复位 9例,满意复位13例.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r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7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1例股骨头坏死,3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结论 按髋臼骨折的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良好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髋臼骨折后功能的恢复取决于骨折是否能得到解剖复位[1],对移位的髋臼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其结果也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因此,术前准确判断骨折的类型从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尤为重要.CT能为临床提供全面、准确而可靠的诊断依据,指导制定手术方案.选取2002年1月~2005年6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且有完整X线片和CT的髋臼骨折共36例,术后随访疗效较为满意.现就本手术组36例患者的术前X线片和CT诊断、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