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大鼠骨骼肌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Bcl-2)和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相关蛋白基因(Bax)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刺激组、治疗1组、治疗2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治疗组的大鼠进行8周大运动量跑台训练,治疗1组、治疗2组的大鼠分别于跑台训练前1h和跑台训练后1h采用TEAS干预手段,刺激大鼠"后足三里"和"环跳"穴位,正常刺激组不进行跑台训练,刺激方法同治疗组。8周跑台训练结束后,检测大鼠骨骼肌Bcl-2和Bax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中Bax表达显著增加,Bcl-2表达有较多的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刺激组、治疗1组、治疗2组大鼠骨骼肌中Bax表达均有降低,Bcl-2表达均有增加。结论:TEAS可以防止因过度训练导致骨骼肌细胞的细胞凋亡,能提高大鼠骨骼肌中Bcl-2的水平和降低骨骼肌中Bax的水平,起到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其防治骨骼肌疲劳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刺激组、治疗1组、治疗2组,每组8只。采用TEAS干预手段,刺激大鼠足三里和环跳穴,8星期跑台训练结束后,检测大鼠腓肠肌糖原、乳酸(LA)、乳酸脱氢酶(LDH)、Na+-K+-ATP酶、Ca2+-ATP酶含量。结果 TEAS能显著减缓骨骼肌糖原的消耗,减轻乳酸的堆积,提高LDH、Na+-K+-ATP酶、Ca2+-ATP酶的含量,模型组与其他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AS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大鼠足三里、环跳穴可以稳定骨骼肌细胞能量代谢,延长肌肉工作的时间,延缓骨骼肌疲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不同针灸疗法抗大鼠运动性疲劳疗效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寻求足三里穴抗运动性疲劳的最佳刺激途径。方法:通过跑台法建立大鼠运动性疲劳模型,分别采用艾灸、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穴位注射等方法刺激大鼠"足三里"穴,观察毛刷刺激频率及血清LD、SOD的改变。LD检测采用酶法,SOD检测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结果:第7周,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所需毛刷刺激频率明显少;TEAS组第7周所需刺激频率明显少于第5周。治疗前,各跑台组与安静对照组比较,大鼠SOD浓度、LD浓度明显升高;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治疗组SOD浓度、LD浓度明显下降。结论:TEAS、穴位注射和艾灸刺激"足三里"穴均能起到良好的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TEAS疗效略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足三里穴对跑台力竭运动大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五级递增跑台运动建立力竭运动模型,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纽及运动+TEAS组,记录实验大鼠力竭运动时间、并观察血浆和股四头肌中SOD活性、MDA含量的变化。结果:TEAS可明显延长大鼠力竭运动时间,提高血浆SOD活性、降低血浆和股四头肌中MDA含量。结论:TEAS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自由基代谢,从而对抗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时问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抗大鼠运动性疲劳作用以及对海马和下丘脑形态和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7周递增负荷跑台法建立大鼠慢性运动性疲劳模型,第6周开始,分别在运动后即刻和3h后TEAS治疗,治疗方法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仪刺激大鼠足三里穴,治疗持续2周。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下丘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下丘脑5-HT的表达。结果TEAS可以明显减轻运动引起的大鼠海马、下丘脑组织形态损伤,降低大鼠海马、下丘脑5-HT表达,运动后即刻和3h后治疗的两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TEAS有促进疲劳恢复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TEAS改善大鼠的运动性疲劳状态与降低中枢5HT表达、减少神经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通过对运动性疲劳者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观察其疲劳症状的改善情况、血红蛋白(HGB)、乳酸(LA)含量、血清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活性的变化,探讨其在抗运动性疲劳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AD)、电针组(AD+EA)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AD+TEAS),每组12只。空白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联合Aβ1-42建立AD大鼠模型。空白组与模型组正常喂养,定时抓取以及固定于鼠套中20 min/d,但不给予干预;电针组给予电针干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各组均连续干预4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损伤状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皮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检测大鼠海马、皮层组织中氧化应激与凋亡相关表达。结果:与电针组相比,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治疗效果更好,AD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停留在目标象限的时间延长;且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血清瘦素及脂联素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穴位埋线组,每组8只,以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造模结束后穴位埋线组选用气海、中脘、天枢(双)穴位埋线治疗8周;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瘦素水平显著升高,血清脂联素显著降低;应用穴位埋线治疗后,大鼠血清瘦素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血清脂联素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结论:穴位埋线可通过调节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瘦素和脂联素含量,改善肝细胞脂肪变,这可能是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王朝阳  黄少祥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78-2579
目的:观察金香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后再灌注60min的方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地奥心血康组、金香丹大剂量组、金香丹小剂量组。测定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水平,并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CK和LDH显著增高。金香丹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CK和LDH水平。光镜下,正常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模型组心肌细胞形态结构损伤最重,金香丹大、小剂量组及地奥心血康组心肌细胞损伤较模型组轻。结论:金香丹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石君杰  黄玲芬 《针刺研究》2013,38(3):181-185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足三里"穴对运动性疲劳致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探讨TEAS"足三里"穴的胃黏膜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EAS组,每组8只。采用跑台运动法建立运动性疲劳致胃黏膜损伤模型。采用TEAS"足三里"穴干预(连续波、频率2Hz、强度5mA)治疗30min,每日1次,共15d。评价水平运动分数、垂直运动分数、力竭运动时间、胃黏膜损伤指数,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胃黏膜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分数、垂直运动分数、力竭运动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胃黏膜损伤指数增加(P<0.01),同时胃黏膜6-keto-PGF1α、TXB2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TEAS组水平运动分数、垂直运动分数、力竭运动时间均增加(P<0.05),胃黏膜损伤指数降低(P<0.05),胃黏膜6-keto-PGF1α、TXB2含量升高(P<0.01,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穴对运动性疲劳致胃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善胃黏膜6-keto-PGF1α、TXB2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cl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过度训练大鼠性腺轴(HPG)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造模前干预组、造模后干预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采用递增强度的跑台建立过度训练大鼠模型。两个干预组分别在造模前和造模后进行TEAS干预。实验结束时取全血、下丘脑、垂体、杏仁核进行检测。荧光定量PCR检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mRNA与垂体GnRH-R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睾酮(Testosterone,T)浓度;ELISA法检测杏仁核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垂体GnRH-R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T明显降低(P0.05)提示实验中所采用的训练方案抑制了HPG轴的功能。造模前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可以显著增加垂体GnRH-R mRNA的表达(P0.05);造模后TEAS干预可以显著增加运动机体下丘脑GnRH mRNA的表达与T水平(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前干预组可以显著提高杏仁核PKC活性(P0.01)。造模后干预组杏仁核cGMP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过度训练大鼠HPG轴功能处于抑制状态。TEAS干预过度训练机体,可以提高HPG轴功能,但不同时间段进行干预,所影响的HPG轴的靶点有所不同。造模前TEAS干预运动机体是通过增加杏仁核PKC活性调整HPG功能,而造模后干预是通过加强杏仁核cGMP活性而调整HPG轴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两种力竭运动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的影响,为减轻运动性肌肉损伤寻找有效的方法。 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各10只:安静对照组、一次性力竭运动组、多次力竭运动组、服药+一次性力竭运动组、服药+多次力竭运动组。经过4周的实验后,测血清CK及其同工酶的含量。 结果: 一次力竭和多次力竭大鼠血清CK及其同工酶活性显著增高(P<0.01),黄芪注射液对一次力竭和多次力竭大鼠血清CK及其同工酶活性有降低作用(P<0.01)。 结论: 黄芪注射液对减轻2种力竭运动引起的肌肉损伤均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经皮穴位电刺激及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颈椎病颈痛的疗效。方法:将58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经皮组和结合组,治疗后用NPQ颈痛量表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和治疗结束随访1个月时的组间评分差异。结果:针刺组、经皮组与结合组有效率分别为94.74%、89.47%与100%,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PQ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结束时,结合组与经皮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合组均数低于经皮组;结合组与针刺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均数低于针刺组;随访1个月时,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和经皮穴位电刺激是治疗颈椎病颈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将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宣教对脑卒中后抑郁( PSD )临床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宣教(结合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经皮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治疗,均不使用抗抑郁药物。3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进行评分,并分别计算3组患者PSD的发生率。结果:结合组、经皮组和对照组的PSD发生率分别为8.0%,16.7%,36.7%;与经皮组、对照组相比较,结合组PSD的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1),经皮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结论:早期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宣教、单一经皮穴位电刺激对PSD抑郁的预防简便、安全、易行,但以前者对降低PSD的临床发生率更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针刺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星期递增游泳训练的方法复制慢性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头穴组、体穴组,采用"逆针灸"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全血乳酸(Lactic Acid,LA)、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游离色氨酸/支链氨基酸(free Tryptophan/Branched Chain AminoAcid,F-TRP/BCAA)的变化。结果:与体穴组相比,头穴组在提高Hb水平,降低BUN、LA水平方面有明显优势(P<0.05)。在降低CK、F-TRP/BCAA水平方面,更是明显优于体穴组(P<0.01)。结论:头穴针刺能够有效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生化指标,同时降低F-TRP/BCAA水平,抑制5-HT生成,从而有效地改善大鼠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不同方法干预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内环境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通过四周递增游泳训练,建立慢性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采用“逆针”在造模同时进行治疗,将大鼠随机分为温针灸组、电针组、普针组、模型组、空白组,每组各10只大鼠。在第4周末进行大鼠力竭游泳,观察大鼠血红蛋白、血乳酸、尿素氮、肌酸激酶的变化。结果:各治疗组均可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尿素氮、肌酸激酶、血乳酸水平(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温针灸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灸组、电针组、普针组均能够有效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生化指标,从而有效地改善大鼠疲劳程度,其中温针灸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经穴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低血压大鼠痛阈及血压的调节效应。方法:将50只低血压模型大鼠随机分成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曲池和合谷穴5个组,每组10只,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法介入治疗,刺激参数为疏密波(频率2/100Hz)、强度(4±1)mA,时间为40 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 d。采用辐射热甩尾法测量造模后、治疗中及治疗后不同时段痛阈。采用无创动物血压观察系统BP-5测量TEAS治疗前、治疗疗程结束后即时、治疗后不同时段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结果:5个经穴组经皮电刺激后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大鼠痛阈,治疗后与自身痛阈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合谷穴外,4个经穴组经皮电刺激后均能不同程度提高低血压大鼠血压,治疗后与治疗前血压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曲池、合谷穴均能提高低血压大鼠痛阈,以足三里穴提高幅度最明显,具有较好的镇痛效应,同时,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曲池穴均能提高低血压大鼠血压,且以足三里穴升压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