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21例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12例,颈后路手术治疗6例,颈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3例。结果本组获得随访7~40个月,骨折端复位满意、愈合好,植骨融合率为100%,未出现钛板松动等现象。结论颈椎前路及后路手术均可使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严重骨折脱位的Hangman骨折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的手术方式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2.
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6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行颈前路植骨融合,Zephir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术后进行10~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结果 术后症状明显恢复。全部病例颈椎生理前凸维持良好,C2椎弓骨折线模糊。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内固定系统松动和断裂现象存在。结论 应用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具有可获得术后上颈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无须行石膏固定,维持颈椎生理前凸,促进骨折愈合和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咽后颈椎前入路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适应证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笔者对Hang-man骨折12例,均采取下颌下横切口,经咽后间隙颈椎前入路,C2、3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得到随访3个月~3年,颈椎疼痛症状消失,上肢麻木、无力等神经症状恢复正常;X线片显示椎间融合率100%,颈椎生理前凸及解剖序列完全恢复。结论经咽后颈椎前入路C2、3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术后颈椎即刻稳定性和远期稳定性良好,颈椎活动度影响小,适用于所有类型Hangman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4例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例;平均年龄31岁。根据Levine-Edwards的X线分型:Ⅰ型1例,Ⅱ型7例,ⅡA型3例,Ⅲ型3例。3例合并神经症状。3例采用后路C2椎弓根螺钉固定;8例前路手术,行C2,3椎间盘切除及植骨,颈前路钢板固定;3例后路复位,行前路C2,3椎间盘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结果:14例全部获得5~63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序列良好,颈椎伸屈侧位片显示颈椎稳定,无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无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3例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手术治疗Hangman骨折安全有效,Ⅱ型、ⅡA型、Ⅲ型应及早手术治疗,颈椎前路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可使Hangman骨折获得良好的即时稳定性,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不影响颈椎活动度,是Ⅱ型、ⅡA型、Ⅲ型Hangman骨折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任先军  王卫东  张峡  蒋涛 《脊柱外科杂志》2005,3(3):145-147,157
目的观察高位颈椎前路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2—67岁。C1,2椎体结核3例.Hangman 7例,先天性齿状突不连伴难复性环椎脱位3例,齿状突骨折2例。本组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2-3,椎体结核患者行病灶清除术.先天性齿状突不连者行前路松解复位.后路环枢融合;Hangman骨折。复位后行C2,3椎间植骨融合术.放自锁钛板内固定,齿状突骨折行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地显露C1前弓至C3椎体,并完成病灶清除、复位、减压融合内固定:无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无伤口感染.9例不全瘫有部分恢复。结论高位前方咽后入路可充分显露上颈椎.高位颈椎前路术式能有效复位、减压和稳定,并可最大程度重建颈椎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2、3后路椎弓根侧块钉板内固定结合Halo-vest支架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Mayo(McGrory)颈椎创伤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5例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均获得12~41个月的随访,平均21个月.根据Mayo(McGrory)评分标准:优16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2.0%.结论 C2、3后路内固定结合Halo-vest支架外固定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法分为前路手术组(44例)和后路手术组(36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前路手术组手术平均时间(115.4±16.7)min、出血量(73.8±12.4)ml均显著高于后路手术组手术平均时间(68.8±13.4)min、出血量(60.4±10.3)ml[(t=27.149,P=0.000)(t=7.206,P=0.000)];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的骨折早期愈合率分别为79.55%和7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并发症发生,前路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2%显著低于后路手术组的27.78%(X2=6.394,P=0.011);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合并韧带损伤、椎间隙增宽、C2关节突间部粉碎、C2关节突间部发育细小、C3椎弓根发育细小或无髓腔、C3椎体骨折6项因素将影响到前路或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结论]对于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采用前路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同时应针对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Hangman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上颈椎损伤,笔者自1998年8月~2003年4月,采用后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颈椎椎弓根(侧块)螺钉联合内固定融合术;前路C2、3植骨融合术、前路C2、3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Hangman骨折2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15~65岁,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Levine和Edwards的X线分型标准,Ⅱ型骨折9例,ⅡA型骨折12例,Ⅲ型骨折7例。男22例,女6例;年龄17~62岁,平均3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6d,平均4d。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3例,头部重物砸伤6例,坠落伤、头面部撞击地面5例,颈椎过伸伤2例,其他原因2例。12例合并神经症状。20例采用了前路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8例行后路融合固定术,评价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骨性愈合,一旦复位固定,神经功能恢复良好。20例前路内固定和4例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者,术后颈椎活动度无明显改变;4例后路复位、植骨加钢丝固定者,术后颈椎旋转活动度减少50%~70%。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即时稳定性,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且不影响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
颈前路手术治疗可复位的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颈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可复位的不稳定型上颈椎Hangman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年来对6例可复位的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患者行颈2-3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 6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颈椎弓骨折处愈合和颈2-3融合,而且颈椎功能活动良好。结论颈前路手术适合治疗可复位的不稳定型上颈椎Hangman骨折,手术方法相对安全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颈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51例颈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51例,B级40例,C级28例,D级24例,E级8例.手术方式:前路手术87例,后路手术49例,前后联合入路15例.前路手术方式包括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融合、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或齿状突空心螺钉复位固定.后路手术方式主要为椎板切除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钢板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后联合入路一般先行后路减压,解除关节交锁、骨折复位、植骨内固定,再一期行前路椎间盘或次全椎体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结果 1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5个月(6个月~4年)随访.术后除2例患者外,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骨折复位满意,颈椎排序及稳定性均获得良好恢复,植骨逐步融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2.6个月(2.0~4.5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最终随访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40例,E级26例.其中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结论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三种入路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脊髓受压方向、颈椎骨折的部位及外伤后残留的脊柱稳定性足选择手术入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特殊Hangman骨折的损伤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治累及枢椎椎体的Hangman骨折7例,患者均有C2、3不稳定,2例同时累及C1、2,损伤脊髓神经.均行C2、3前路融合术,加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2例,减压2例.结果 随访1~5.5年,骨折及C2、3或C1~3椎间均骨性愈合.除C1、2固定者头颈部旋转部分受限外,其他颈椎活动正常,神经功能恢复明显.结论 累及枢椎椎体的Hangman骨折具有自身伤情特点,CT及三维重建可明确诊断.如未波及C1、2其治疗同典型骨折,否则需酌情加寰枢关节融合术或齿状突骨折螺钉内固定术,前路手术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3.
颈前路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前路植骨融合钛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行颈前路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进行6个月~4年(平均24个月)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骨性愈合,颈部症状消失,术后颈椎活动良好.结论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能够获得良好的即时稳定性,不影响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手术在颅骨牵引下进行,16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均采用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46个月,平均24个月。枢椎椎弓均获骨性愈合,无切口感染 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颈2~3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均恢复,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结论: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具有固定确实、融合满意的优点,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咽后入路行高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咽后入路行高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的显露效果。方法 本组 7例 ,年龄 12~ 5 6岁 ,C1、2 椎体结核 3例 ,第二颈椎骨折 (HangmanⅢ型 ) 3例 ,C2、3 、C3、4 椎间盘突出症 1例。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1~C3 ,结核行病灶清除 ,Hangman骨折复位后行C2、3 椎间植骨融合 ,自锁钛板内固定 ,高位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盘切除 ,C2、3 植骨自锁钛板内固定。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显露出C1前弓~C3 椎体 ,并完成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无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 ,无伤口感染 ,1例不全瘫有部分恢复。结论 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是显露上颈椎较理想的入路 ,具有显露充分、损伤小、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Ⅱa型Hangman骨折前路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生物力学改变的力学原因。方法对2例Ⅱa型Hangman骨折行单纯前路融合固定手术,术中处理C2、3椎间盘并进行融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虽均骨性融合,但术后侧位X线出现不同程度的C2、3椎体间成角,并残留颈肩部疼痛。结论Ⅱa型Hangman骨折上颈椎前、后方软组织及骨稳定结构整体破坏,采用单纯颈椎前路固定手术稳定颈椎作用有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5例合并枢椎椎体前下缘撕脱的Hangman骨折的损伤特点,探讨前路手术治疗的优点。方法该5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均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0 min,平均出血量350 ml,无术中并发症。术后随访7个月~4.5年,术后5~8个月骨折及C2、3椎间均骨性愈合,2例合并脊髓损伤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从ASIA分级D级恢复到E级,5例术后颈椎活动恢复良好。结论合并枢椎椎体前下缘撕脱的Hangman骨折常累及前纵韧带和C2、3椎间盘损伤,导致C2、3向后成角,属不稳定Hangman骨折,颈前路减压融合钢板内固定是其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2):2080-2083
[目的]介绍颈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技术和临床初步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7年6月手术治疗10例新鲜Hangman骨折患者,其中Ⅱ型6例,ⅡA型4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一期后路C_1~C_3钉棒固定,而不进行后路植骨;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椎弓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并观察颈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1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椎弓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患者一期术后随访6~12个月,CT复查显示10例患者Hangman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6~12个月颈椎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对于新鲜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一期后路钉棒固定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不仅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而且不残留内置物,同时还可保留颈椎节段的运动功能,是前路和后路固定融合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9.
经咽后入路行高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咽后入路行高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的显露效果。方法 本组7例,年龄12-56岁,C1、2椎体结核3例,第二颈椎骨折(Hangman Ⅲ型)3例,C2、3、C3、4椎间盘突出症1例。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1-C3,结核行病灶清除,Hangman骨折复位后行C2、3椎间植骨融合,自锁钛板内固定,高位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盘切除,C2、3植骨自锁钛板内固定。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显露出C1前弓-C3椎体,并完成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无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无伤口感染,1例不全瘫有部分恢复。结论 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是显露上颈椎较理想的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损伤小、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ASIA评分:A级28例,B级3例,C级22例,D级8例,61例均经复位、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50例采用前方入路及钛板内固定,11例采用后方入路及颈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2周均获得骨性融合,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一定恢复,平均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 必须根据不同的颈椎损伤的类型,选择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以及相应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