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95年10月至1996年5月,对46例前列腺肥大行前列腺切除的患者术前行美国泌尿科学会/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AUA/IPSS),经直肠B超检查及尿动力学检查,将结果结合术中所见及术后0.5~7个月的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由术前检查预测术后疗效。前列腺肥大产生的不稳定膀胱不是手术禁忌症,解除梗阻后大多数对排尿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前检查显示的高顺应性膀胱,尤其为低压力、低流率改变时,是否手术应慎重考虑,因其产生术后排尿困难的可能性较大;术前存在不稳定膀胱且膀胱顺应性降低、尿道压力低的患者,术后短期内有发生尿失禁的可能;尿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切除术的手术指征选择、疗效判断、预后估计以及病人情况监测、鉴别各种手术合并症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2年11月 ̄1994年1月对30例患者施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术前行膀胱测压术。发现17例为不稳定膀胱,占56.7%(17/30)。其中5例术后发生急迫性尿失禁,占29.4%(5/17)。文章对不稳定膀胱和前列腺摘除术后尿失禁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手术前施行膀胱测压术有助于明确术后尿失禁发生的病因、预测尿失禁发生和指导尿失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经尿道汽化切割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本院1995年12月-1997年11月52例重度前列腺增生症,应用经切割圈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前列腺重量平均70.5g。结果:最大尿流率由术前的7.3ml/s上升至术后3个月的20.2ml/s,前列腺症状评分由术前的23.6下降至术后的5.7。结论: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具有出血少,手术安全且治疗效果确切,是重度BPH经尿道手术最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尿动力检查明确前列腺增生伴膀胱出12梗阻情况并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对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中36例合并膀胱出口梗阻者术前术后进行尿动力检查及症状评分。结果手术使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出口梗阻患者排尿症状改善,最大尿流率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手术效果明显。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具有量化、精确等特点,是BPH患者术前术后一项极有价值的检查。  相似文献   

5.
孙永昌  沈小东 《铁道医学》1998,26(4):249-250
目的 减轻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手术治疗痛苦,减少腔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收治的14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采用经水道电汽化术治疗。结果 14例中13例术后早期即通畅排尿,膀胱平均残余尿由术前94.5ml对31.8ml,未发生手术大出血及经尿道电革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 经尿道电汽化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减轻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手术治疗痛苦,减少腔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收治的14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采用经尿道电汽化术治疗。结果14例中13例术后早期即通畅排尿,膀胱平均残余尿由术前94.5ml下降至31.8ml,未发生手术大出血及经尿道电切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经尿道电汽化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吴越  邓玮  张国飞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2):1793-1795,1799
目的探讨并评估经尿道低压灌注下四区分割法等离子体前列腺剜切术(FPKRP)患者术前选择性实施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拟手术前列腺增生(BPH)患者31例,平均年龄69.5岁,平均病程5a。31例患者术前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截石位插管测定膀胱最大容量、膀胱稳定性和顺应性、逼尿肌压力等。按四区分割法实施前列腺剜切术,术后加强盆底肌功能锻炼,低顺应性膀胱术后加强膀胱容量训练,高顺应性膀胱加用α受体阻滞剂。结果术前27例I、Ⅱ度增生和4例III度增生患者尿动力学检查提示中、重度膀胱出口梗阻(BOO),最大尿流率(Qmax)均〈15(11±3.6)mL/s,平均尿量〉160mL,平均尿流率〈10mL/s。不稳定膀胱(DI)7例(23%),低顺应性膀胱4例(13%),高顺应性膀胱2例(7%),无明显逼尿肌异常18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Qmax达17.3mL/s。6例膀胱测压未达到40cm H2O,且充盈过程中无DI发生,保留膀胱造瘘出院,半年后再次尿动力学检查,其中4例膀胱逼尿肌收缩部分恢复,2例功能无改善,则长期留置造瘘管。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具有直观、准确、量化、比较值高等优点,对BPH的手术方案、治疗时机选择和疗效预测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增生为泌尿外科较常见的疾病 ,我科近 2年一共诊治前列腺增生 50例 ,现将手术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 50例 ,年龄 53~ 82岁之间 ,经临床症状 ,前列腺直肠指诊 ,B超、CT等检查明确诊断。2 治疗措施及结果本组病例均为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切开膀胱切除前列腺 ,缝合 5、 7点止血 ,气囊导尿管留置于膀胱内 ,术后膀胱冲洗。其中 1例为术前留置导尿管 5个月以上 ,术后 3个月仍不能自行排尿 ,因此 ,膀胱造瘘管拔不掉 ;1例为术前 2年做过射频治疗 ,术后 2月以后才渐渐恢复排尿功能 ;1例为术后 6天突发心脏病而死亡 …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SPP)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后尿失禁的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830例病人分为2组,393例行SIP,437例行TURP。术前行相关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后进行1、6、12个月追踪随访。结果:87.83%BPH术前并发膀胱功能改变,术后尿失禁均发生于失代偿的病人。结论:前列腺切除术后的尿失禁,膀胱功能障碍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前评估病人的膀胱和括约肌功能,合理把握手术时机,争取在膀胱代偿期解决梗阻,可以减少术后尿失禁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症临床上容易误诊。该院自1993年11月至1996年5月收治这类患者15例,术前仅5例诊断为BPH,另10例术后才明确有BPH。本文提出诊断小体积BPH条件为:有明确的下尿路梗阻症状,但肛查及B超前列腺不大;经尿动力学及造形检查明确梗阻位于膀胱颈部;切除前列腺后梗阻症状改善;病检证实有BPH。认为小体积BPH的治疗以TURP为宜。  相似文献   

11.
报告Madigan前列腺摘除术10例。手术特点是经耻骨后保留尿道摘除前列腺。由于完整地保留尿道和膀胱颈部,术后病人痛苦少,恢复快。10例术后平均膀胱冲洗0.7天,留置尿管4~6天,住院10.5天;术后随访3~16个月,5例恢复正常性生活,无继发性出血,尿道狭窄,尿失禁等并发症。手术适应症为前列腺侧叶增生及中叶增生突入膀胱小于3cm者。手术操作要点是可靠的止血于直视下解剖尿道与前列腺。  相似文献   

12.
报告Madigan前列腺摘除术10例。手术特点是经耻骨后保留尿道摘除前列腺。由于完整地保留尿道和膀胱颈部,术后病人痛苦少,恢复快。10例术后平均膀胱冲洗0.7天,留置尿道4-6天,住院10.5天,术后随访3-16个月,5例恢复正常性生活,无继发性出血,尿道狭窄,尿失禁等并发症。手术适应闰为前列腺侧叶增生及中叶增生突入膀胱小于3cm者。手术操作要点可靠的止血于直视下解剖尿道与前列腺。  相似文献   

13.
李虹  魏强 《四川医学》1999,20(5):474-475
手术对性功能的影响是许多泌尿系统手术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我们调查了182例常见下尿路手术患者术后性生活改变的情况,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是1994年6月至1996年6月之间出院的200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TUR-P)及100例开放前列腺切除等术式的患者,就术前、后性生活状况用寄信方式问卷调查。应答及资料完整182例(占60%),其中TUR-P108例,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TVP)22例,经耻骨后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Madigan)9例,膀胱全切直肠代膀胱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手术前后尿流动力学的意义。方法对55例BPH分别进行术前、术后的残余尿测定、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55例均存在膀胱出口梗阻(BOO)。行BPH手术后,症状改善率为92%,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梗阻得到解除,膀胱功能得到改善。不稳定性膀胱和低顺应性膀胱分别由术前的14例降至术后的6例,2例术前逼尿肌无力(高顺应性膀胱)术后无改善。结论BPH患者术前尿流动力学检查可明确有无BOO,了解膀胱顺应性和逼尿肌收缩功能及尿道压力,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增生(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现在有关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方式很多,但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仍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手术方式,而这种传统手术方式出血多、术中止血较困难、术后膀胱冲洗时间长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术者。自1997年1月至1999年8月笔者应用改良血管盲扎法前列腺摘除术式为40例BPH患者做前列腺摘除术,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冲洗膀胱时间短,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年龄55~82岁,平均69岁。30例有尿潴留史,其中以尿潴留入院者20例,其余病例均有进行性排尿困难及尿频史;病程5个月至10年;腹部B超检查残余尿均在50ml以上;直肠指检及B超均提示前列腺增生肥大,其中I度增生4例,Ⅱ度增生26例,Ⅲ度增生10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伴有心血管疾病20例,呼吸道疾患11例,膀胱结石5例,尿路感染6例,轻度肾功能不全6例。1.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平卧位,取下腹部正中切口,按传统的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手术径路进入膀胱;暴露前列腺腺体,于膀胱与前列腺连接处的5点、6点、7点位置,以2~0肠线分别作...  相似文献   

16.
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手术方法之一。但手术常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部分患者术后发生膀胱颈挛缩。为减少手术出血和术后膀胱颈挛缩的发生,1991年4月至1998年12月,我院对52例前列腺摘除术的手术方法进行改进,使术中和术后出血明显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手术治疗前列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治疗14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英国Gyrus公司等离子双极电切设备治疗前列腺增生。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分值以及术后电切综合征发生率。结果:经自身术前、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术前,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术后最大尿流率与术前比较也有明显改善,P0.05,有显著性差异。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术后明显低于术前P0.05具有显著差异。术后电切综合征发生率极低。结论:应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手术治疗前列腺,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97年5月~1999年3月,对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行经尿道电汽化手术(TVP)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例病人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59岁,平均年龄64岁。均因排尿困难而住院,其中4例出现急性尿潴留,其他患者不同程度出现排尿次数增多,尿流变细、点滴状或淋漓不尽感。残余尿为78±11.5ml,最大尿流率为6.5±1.5ml/S,尿流率测定示膀胱出口梗阻。直肠指检全部病人前列腺均呈Ⅱ‘~Ⅲ‘增大,中央沟消失或变浅。2 手术方法2.1 术前准备术前作常规检查,特别是肝、肾、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前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9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无逼尿肌乏力的80例患者行TURP手术。并对其术前、术后3-6个月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参数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估(QOL)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有逼尿肌乏力的10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结果 80例手术后尿动力学检查的参数(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Schafer分级、A-G值、最大膀胱容量、有效膀胱容量)、IPSS及QOL均得到改善(P〈0.001)。结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前详细的、规范的尿动力学检查对手术前的评估有重要意义。可更好地掌握TURP手术指征、并能预测术后患者症状改善的程度,避免逼尿肌乏力患者的过当治疗。杜绝手术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20.
前列腺摘除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围手术期护理的作用和重要性。方法:对住院36例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围手术期实施术前精心细致护理和术后膀胱冲洗及其它有效辅助护理。结果: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围手术期,通过精心的护理35例痊愈出院。结论:积极有效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是保证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