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目的通过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死性痴呆(MID)模型,探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痴呆大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分别施以相应处理;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皮层、海马及纹状体区iNOS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脑区iNOS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针刺可明显下调iNOS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差异。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均可降低iNOS的表达,从而减少NO的产生,改善痴呆大鼠的智能状态,这可能是其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多发性梗塞痴呆(MID)模型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栓子注入法制作MID模型,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每组15只。针刺组选取膻中、中脘、气海及双侧血海、足三里;非穴组选取双侧肋下各2个固定非穴点,每日1次,治疗6天,休息1天,共治疗3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造模后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CA3区、DG区及大脑皮层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5);而与模型组与非穴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发现平台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跨越原平台次数和原平台区域的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各脑区GLUT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除皮层外,针刺组大鼠海马CA1、CA3、DG区的GLUT1表达量与模型组及非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能够上调GLUT1表达,促进葡萄糖的跨膜转运,从而增强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进而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壮医药线灸疗法对多发脑梗死性痴呆(MID)大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00只SD大鼠进行造模,筛选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药线灸组、西药组和非穴组,共六组,每组10只。药线灸组予"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点灸治疗,西药组予多奈哌齐溶液灌胃治疗,非穴组予壮医药线点灸两肋下非穴点治疗,剩下的三组予相同时间的捉抓刺激(非真正意义上的治疗手段),干预4周。用比色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的ChAT及AChE活性。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ChAT活性显著降低(P0.01),AChE活性显著升高(P0.01);药线灸组能显著提高ChAT活性并降低AChE活性(P0.01),而西药组只能显著降低AChE活性(P0.01);药线灸组与西药组比较,AChE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ChAT和AChE活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能改善MID大鼠海马ChAT和AChE活性,改善效果优于西药多奈哌齐,并且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0例V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例。治疗组取穴膻中、中脘、气海、血海、外关、足三里,对照组取上述穴位旁开0.5cm处的非经非穴点进行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针刺8周。治疗前后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简易智力状况检查(MMSE)量表评分,同时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脑功能成像检查,并据此计算患者各感兴趣脑区健、患侧葡萄糖代谢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健、患侧额叶、丘脑、尾状核,健侧颞叶、海马、扣带回葡萄糖代谢较针刺前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侧额叶、颞叶葡萄糖代谢减低(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健、患侧颞叶、尾状核,健侧丘脑和患侧额叶葡萄糖代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组穴可以提高VD患者认知相关脑区葡萄糖代谢,且具有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犤目的犦观察多发梗死性痴呆(MID)大鼠的行为学特征及针刺的疗效。犤方法犦通过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死性痴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应用Morris水迷宫观测各组大鼠的空间参考记忆的变化,并分析针刺的干预作用。犤结果犦MID大鼠存在明显的空间参考记忆障碍;针刺组大鼠在隐蔽平台实验、反向实验以及探索实验中的学习成绩均明显优于模型组或非穴组(P<0.05或P<0.01)。犤结论犦针刺可明显改善MID大鼠的空间参考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256-1258
目的:研究"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鼠SAMP8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SAMP8小鼠,分为SAMP8对照组、针刺组、非穴组,并设SAMR1对照组。针刺组采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针刺膻中、中脘、气海及双侧血海、足三里;非穴组取双侧胁下两个固定非经非穴点。应用Morris水迷宫观测各组小鼠空间参考记忆能力的变化,分析针刺对SAMP8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能有效改善SAMP8小鼠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住院病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6周后采用智能及行为检测量表对两组病人评价疗效并对比。结果:治疗组MMSE及HDS-R评分较前明显改变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可以显著改善VD患者的认知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突触传递相关信号分子蛋白激酶C(PKC)、钙调蛋白激酶(Ca MKⅡ)、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VD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栓子注入方法制作多发性脑梗死痴呆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针刺组针刺"足三里"治疗,非穴组于肋下髂嵴上10 mm(非穴)处针刺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施以与针刺组和非穴组相同强度的捉抓刺激。治疗结束后,ELISA检测PKC活性,Western blot检测Ca MKⅡ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CA1、CA3及DG区NR2B蛋白表达。结果 VD大鼠海马PKC活性、NR2B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1);针刺治疗后,PKC活性明显上升(P0.05),NR2B蛋白表达水平有上升的趋势。各组Ca MKⅡ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刺增强海马神经元突触传递信号分子PKC活性,这可能是其治疗VD的重要分子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改善痴呆、提高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方法:采用多发性梗塞痴呆(MID)大鼠为模型,运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动物的认知能力;Western blot法测定MID大鼠海马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和3的表达。结果:MID大鼠学习能力和记忆保持能力明显损伤,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找到水中平台。海马Glut1和Glut3表达明显下降。针刺显著改善MID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针刺还促进海马Glut1和Glut3表达,且具有腧穴特异性。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改善认知功能作用与调节脑血流,增强葡萄糖转运代谢等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栓子注入法制备大鼠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作对照。针刺组在造模成功后第8天开始治疗,治疗后,采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MP、cGMP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海马cAMP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cAMP含量升高(P0.01),接近正常组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GMP含量未见明显异常变化,针刺组亦未见明显调节作用。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以通过调节cAMP含量,介导血管平滑肌的松弛反应,改善脑血流供应。  相似文献   

11.
王鹏琴  王健  李敬林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87-1488
目的:探讨眼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4—血管阻断法制成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取眼针肝区、心区、肾区。共治疗30天,并与西药尼莫通相对照。实验前后分别进行Y—型迷宫测试及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测量血液流变各项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明显障碍,眼针组、尼莫通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P<0.01)。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P<0.01。眼针组、尼莫通组与模型组相比,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P<0.01~0.05。结论:眼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血液流变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痴呆大鼠海马区CuZnSOD的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针刺的干预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CuZnSOD 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P<0·01);针刺组可明显增强其表达水平(P<0·01),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均可上调CuZnSOD的表达水平,从而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以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改善痴呆大鼠的智能状态。  相似文献   

13.
大鼠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及针刺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多发梗塞性痴呆(MID)大鼠模型加以改进,并探讨针刺对其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栓子注入法制作MID模型,应用穿梭箱实验观测大鼠学习能力的变化,HE染色分析海马CA1和CA3区的病理变化,并分析针刺的作用。结果造模后大鼠海马区受损明显,学习记忆能力下降。针刺干预可明显逆转上述异常改变。结论经改进后的MID大鼠模型是进行血管性痴呆基础研究和疗效评价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nNOS mRAN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作对照。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痴呆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针刺的干预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nNOS mRNA及蛋白表达增强(P<0.01),针刺可明显下调其表达水平(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以及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血管性痴呆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区nNOS的过度表达、减轻NO神经毒性有关,且具有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针刺百会穴对急性脑血肿大鼠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观测急性脑血肿大鼠局部脑血流量的改变及头穴针刺后局部脑血流量和神经功能症状的变化。方法 应用L S-III型组织血流测定仪 ,选用临床上治疗脑出血常用的“百会”穴。结果 实验大鼠造模组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对比不同时刻局部脑血流量均明显下降 ( P<0 .0 1) ,而造模组与针刺组对比即刻局部脑血流量无显著性差异 ,而在 1h,4h局部脑血流量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另外造模组与针刺组对比神经功能症状在 1h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经相关分析可见 1h局部脑血流量与神经功能症状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 急性脑血肿大鼠局部脑血流量明显下降 ,经百会针刺后局部脑血流量的下降得到有效的改善 ,神经功能症状也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太冲”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SHR)血压指标、心脏超声指标及病理学检测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4只10周龄SH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6只、针刺组8只,6只同周龄SD大鼠为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大鼠针刺双侧“足三里”“太冲”,留针20 min/次,连续4周,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无针刺干预。每周检测血压,连续5周。在针刺干预结束次日,使用彩色超声心动仪测量并记录各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室内径、收缩末期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计算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相对室壁厚度。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干预第3、4周,针刺组大鼠收缩压[第3周:(178.38±9.47)mmHg比(190.00±13.90)mmHg;第4周:(167.96±23.47)mmHg比(195.47±11.36)mmHg]、舒张压[第3周:(139.33±13.20)mmHg比(159.56±12.89)mmHg;第4周:(132.92±18.02)mmHg比(165.61±13.36)mmHg]降低(P<0.01或P<0.05);针刺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0.96±0.07)mm 比(1.28±0.24)mm]、收缩末期左室后壁厚度[(1.15±0.08)mm 比(1.68±0.19)mm]、左室质量[(0.51±0.12)g 比(0.84±0.17)g]、左室质量指数[(14.96±1.53)比(23.65±5.04)]降低(P<0.01)。HE 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心肌外膜有慢性炎症伴肉芽组织增生及纤维化;针刺组大鼠心脏组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针刺“足三里”“太冲”可有效降低 SHR 大鼠收缩压及舒张压,控制左室肥厚和心脏重构,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眼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4-血管阻断法制成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取眼针肝区、心区、肾区。共治疗30天,并与西药尼莫通相对照。实验前后分别进行Y-型迷宫测试及实验结束后腹腔静脉取血测量血清中CGRP和E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明显障碍,眼针组、尼莫通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P<0.01)。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眼针组、尼莫通组与模型组相比CGRP和ET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眼针能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调节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两者的平衡,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