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组穴对正常健康老年人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为针刺效应和特异性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10例正常老年人随机分为穴位组和非穴组。治疗组取膻中、中脘、气海、血海、外关、足三里穴,对照组取上述穴位旁开的非经非穴点进行针刺研究,每天1次,每星期5次,连续进行8星期。治疗前和治疗8星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脑功能成像检查,观察针刺前后感兴趣脑区葡萄糖代谢变化特征。结果针刺8星期后穴位组双侧额叶和双侧海马区葡萄糖代谢较针刺前均明显升高(P〈0.05),非穴组针刺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8星期后治疗组双侧额叶和左侧颞叶葡萄糖代谢均明显高于非穴组(P〈0.05)。结论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组穴可以提高正常老年人认知相关脑区葡萄糖代谢,且具有显著的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不同穴位针刺前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大脑皮层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方法25例VD病人,随机分为5组.A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B组加用百会,C组加用水沟,D组加用神门,E组加用百会、水沟和神门.治疗前后,所有病人均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测.划定VD患者双侧额叶(眶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海马及海马旁回)、双侧枕叶、双侧丘脑、双侧豆状核、双侧尾核、双侧扣带回、双侧小脑为感兴趣区.结果针刺偏瘫的常规穴位,豆状核和颞叶葡萄糖代谢升高;针刺百会穴额叶、颞叶和豆状核葡萄糖代谢升高,针刺水沟穴则额叶、丘脑和豆状核升高,针刺神门穴顶叶和豆状核升高,同时针刺三穴,额叶、颞叶、丘脑和豆状核等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升高.结论百会、水沟、神门对不同脑功能区的葡萄糖代谢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脑区有着不同的作用侧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住院病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6周后采用智能及行为检测量表对两组病人评价疗效并对比。结果:治疗组MMSE及HDS-R评分较前明显改变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可以显著改善VD患者的认知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老年性痴呆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疗效。方法:80名老年性痴呆患者随机分成针刺和对照组,针刺组采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针刺膻中、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外关;对照组不予治疗。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疗效。结果:针刺组随着治疗MMSE分数增高,ADL分数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老年性痴呆有疏利三焦气机、调补宗气、益气调血、扶本培元之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研究针刺水沟穴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从该穴对脑功能成像的变化,分析其作用方向和特点。方法:5例VD病人,在针刺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基础上,加用水沟穴进行治疗。每周5次,共治4周。治疗前后,所有病人均接受PET检测。框取VD患者双侧额叶(眶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海马及海马旁回)、双侧枕叶、双侧丘脑、双侧扣带回、双侧尾状核、双侧豆状核和双侧小脑为感兴趣区。分析各区葡萄糖代谢水平,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治疗后,健脑额叶、健脑颞叶、患脑豆状核的代谢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表明水沟穴治疗VD的方向性特点,与其改善额叶、豆状核、颞叶的葡萄糖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6.
表里经穴电针时脑葡萄糖代谢PET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针刺表里特定经穴(解剖位置相对)对脑功能区影响的位置及其效应差异.方法 表里经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和支沟(10例),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和间使(12例),随机选单侧取穴.空白对照(5例)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观察电针后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变化.结果 针刺表经穴位后,可见两侧中额叶和颞叶、丘脑、对侧小脑、海马等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以对侧为主).针刺里经穴位后,可见两侧巾额叶,对侧颞叶、丘脑、小脑葡萄糖代谢减低变化和同侧海马、尾状核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对照组没有变化.结论 在生理状态下,针刺表里经穴对大脑起不同的调节作用.说明了穴位电针与脑功能区活动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7.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春青  褚芹  石江伟  于涛 《吉林中医药》2009,29(10):871-872
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2人。治疗组采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1周6次,每次30min。选穴:膻中,中脘,气海,外关,足三里,血海。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疗效评价;对照组采用安慰针刺。结果:针刺组治疗后MMSE总分、DSR—on WMS、CDT、ADAS-cog得分较前明显改变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讨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可以显著改善MCI患者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脑梗塞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电针负荷时11例脑梗塞患者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和脑细胞功能的变化,研究针刺治疗脑梗塞的穴位对脑梗塞的作用机制。及针刺这些穴位对脑功能区影响的位置。方法:选穴为合谷与曲池,足三里和上巨虚,三阴交,选肢体瘫痪侧取穴。另加头部运动区和风池(对应于肢体取穴的一侧),应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简称PET)技术观察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结果:针刺穴位后,提示脑梗塞患者病灶侧的中,侧额叶,上颞叶,顶叶和丘脑,及双侧下额叶,中颞叶,脑岛放射性增高为主,病变脑区和正常脑区都有反应,病变脑区相对于其正常脑区反应敏感。结论:PET影像技术非常适合研究针刺对脑梗塞的作用机制,且进一步说明了针刺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研究百会、水沟、神门针刺前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大脑皮层葡萄糖代谢的变化,从该穴组对脑功能成像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10例VD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B组加用百会、水沟、神门,治疗前后所有病人均接受PET检测。划定VD患者双侧额叶(眶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海马及海马旁回)、双侧枕叶为感兴趣区。分析各区葡萄糖代谢水平,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针刺治疗后,双侧额叶、健脑颞叶的葡萄糖代谢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针刺组患者治疗后,健脑颞叶的代谢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表明,百会、水沟、神门治疗VD的机理.与其改善额叶、颞叶的葡萄糖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脑外伤后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脑外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治疗、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奥拉西坦胶囊0.8 g每次,每日3次;试验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2组均治疗30 d。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氧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记忆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SOD水平较高,NSE、hs-CRP水平较低(P 0.05);2组治疗后MQ评分及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试验组MQ评分及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能够有效下调脑外伤患者的自由基水平,产生脑神经元保护作用,有效改善患者记忆功能以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对老年痴呆小鼠脑内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SAMP8小鼠,分为SAMP8对照组、针刺组、非穴组,并设同源SAMR1对照组。针刺组采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针刺膻中、中脘、气海、血海(双)、足三里(双);非穴组取双侧胁下两个固定非经非穴点。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小鼠皮质和海马内p53蛋白表达;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CA1区、颞叶、枕叶神经元细胞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测定皮质p53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结果 SAMP8皮质内p53蛋白呈较高表达的状态,针刺治疗后明显下调,与SAMP8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与SAMR1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刺激对p53蛋白表达无显著影响。海马组织内,各组p53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能下调小鼠脑内p53蛋白表达,改善脑细胞病理形态,从而提高老年痴呆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其认知功能,且具有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气聪明汤加减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因子(GFAP)、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VD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益气聪明汤加减,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量表评分及GFA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GFA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VD临床疗效佳,可提高MMSE量表评分,降低血清GFAP水平,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和药物组30例。针刺组取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药物组口服百忧解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后使用HAMD抑郁量表和Bar-thel Index量表进行抑郁状态和生活能力评定。结果:两组治疗1月后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对患者HAMD、BI评分的改善高于西药组(P<0.01)。结论:本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针刺健康人阴阳经穴对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和脑功能显像剂^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在相同条件下电针刺激30名健康人阴经、阳经穴,观察其对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影响,探索针刺不同经络穴位对不同脑功能区影响和其效应差异。方法:30名健康人按随机选取阳经穴或阴经穴分为2组,阳经穴组12名,选取合谷与曲池,足三里和上巨虚;阴经穴组18名,选取内关和尺泽,三阴交和阴陵泉,均为单侧取穴。结果:针刺阳经穴位后,可见双侧额颞叶交界和颞叶、顶叶、丘脑、眶回、对侧小脑、海马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以对侧为主)。针刺阴经穴位后,可见双侧额颞叶交界,对侧颞叶、小脑、丘脑葡萄糖代谢减低变化和同侧海马、尾状核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结论:在生理状态下,针刺不同经络穴位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HR)血压调控规律和脑区葡萄糖代谢影响,探讨针刺调节血压的中枢机制。方法:选用SHR 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R组、太溪(KI3)组、莫索尼定(MOX)组每组各8只,另取Wistar Kyoto (WKY)大鼠8只作为对照组。记录各组大鼠治疗前、治疗后30、60、90、120 min血压值,针刺后30 min进行PETCT扫描,采用SPM8分析脑区葡萄糖代谢变化。结果:针刺KI3后30、60 min时,KI3组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SHR组血压,MOX组灌胃后60 min大鼠血压低于SHR组,且降压持续到90、120 min。与SHR组比较,KI3组葡萄糖代谢降低集中于前嗅核、伏核、基底神经节、尾状核等,代谢升高集中于小脑后叶、视觉皮层。与MOX组比较,KI3组葡萄糖代谢降低脑区主要有基底神经节、前额叶皮质、丘脑等,代谢增高主要有听觉皮层、运动皮层、感觉皮层等。结论:针刺KI3具有一定降压效应,可能与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多发性梗塞痴呆(MID)模型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栓子注入法制作MID模型,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每组15只。针刺组选取膻中、中脘、气海及双侧血海、足三里;非穴组选取双侧肋下各2个固定非穴点,每日1次,治疗6天,休息1天,共治疗3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造模后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CA3区、DG区及大脑皮层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5);而与模型组与非穴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发现平台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跨越原平台次数和原平台区域的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各脑区GLUT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除皮层外,针刺组大鼠海马CA1、CA3、DG区的GLUT1表达量与模型组及非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能够上调GLUT1表达,促进葡萄糖的跨膜转运,从而增强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进而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嗅三针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 D)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MRI, rs-fMRI)的变化,为临床治疗Va D提供客观的神经影像学依据。方法:将60例Va D患者随机分为嗅三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对所有受试者rs-fMRI结果及临床量表进行比较,分析嗅三针疗法治疗Va D前后的rs-fMRI及临床量表差异,及其与常规针刺疗法的差异。结果:治疗后嗅三针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状态量表(MoCA)得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右侧海马、左侧Broca区、左侧腹内侧前额叶Re Ho值与MMSE量表呈正相关。治疗后常规针刺组患者MMSE量表及MoCA量表得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Re Ho值与MMSE量表呈正相关。fMRI结果显示嗅三针治疗后Re Ho减低的脑区包括右侧颞中回/梭状回、右侧角回/缘上回,Re Ho增高的脑区有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眶额叶、左侧腹内侧前额叶、左侧Broca区、左侧辅助运动区、右侧辅助运动区、右侧海马、左侧海马/海马旁回、左侧扣带回/丘脑、左侧颞极颞上回。常规针刺后Re Ho值减低的脑区为左侧尾状核/丘脑/苍白球,Re Ho增高的脑区有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右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楔叶/楔前叶、右侧辅助运动区。结论:Va D患者经过嗅三针与常规针刺治疗后,认知功能均有显著改善,fMRI显示大脑关键脑区局部一致性具有明显改变。嗅三针疗法引起Re Ho改变的脑区主要分布在中央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这两种脑网络均属于高级认知网络;而常规针刺疗法引起Re Ho改变的脑区主要分布在视空间注意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这两种脑网络均属于初级感知网络。提示针刺治疗Va D有效,且嗅三针疗法取穴更少,操作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组穴针刺法对多发梗死性痴呆(MID)模型大鼠脑血流量(CBF)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栓子造模组(60只)。栓子造模组大鼠通过右侧颈外动脉缓慢注入栓子盐水溶液0.3ml造模,7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出MID模型大鼠,并将造模成功的30只MI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非穴组各10只。针刺组取膻中、中脘、气海、双侧足三里和血海进行针刺;非穴组取双侧胁下非穴处进行针刺;其余组采用相同的捉抓刺激。针刺21d后运用经颅多普勒脑血流测定仪检测各组大鼠注入麻醉剂10、30、50min后脑皮层的CBF。结果模型组大鼠麻醉后各时间点脑皮层CBF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针刺组和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各时间点CBF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针刺组大鼠麻醉后各时间点CBF亦明显高于非穴组(P<0.01)。结论 MID模型大鼠脑皮层CBF降低,"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组穴针刺法可增加MID模型大鼠CBF,其可能是治疗VD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针刺百会水沟神门影响血管性痴呆患者脑区血流量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运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观察针刺百会、水沟、神门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不同脑区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10例VD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治疗组加用百会、水沟、神门。治疗前后,所有病人均接受SPECT检测。划定VD患者双侧额叶(眶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海马及海马旁回)、双侧枕叶、双侧基底节区、双侧小脑为感兴趣区。分析各区血流状态,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健脑基底节区的血流量显著升高;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双侧额叶、双侧顶叶、健脑颞叶、双侧枕叶、双侧基底节区、健脑小脑的血流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表明百会、水沟、神门治疗VD的机制,与其改善脑区血流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256-1258
目的:研究"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鼠SAMP8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SAMP8小鼠,分为SAMP8对照组、针刺组、非穴组,并设SAMR1对照组。针刺组采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针刺膻中、中脘、气海及双侧血海、足三里;非穴组取双侧胁下两个固定非经非穴点。应用Morris水迷宫观测各组小鼠空间参考记忆能力的变化,分析针刺对SAMP8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能有效改善SAMP8小鼠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